雅魯藏布江漁業資源首期科考發現 中遊異齒裂腹魚最多

2020-12-05 水產養殖網

雅魯藏布江漁業資源首期科考發現 中遊異齒裂腹魚最多

2014-05-12 16:28:00  水產養殖網  出處:西藏新聞網        瀏覽量: 3982 次 我要評論
考察

「雅魯藏布江中遊漁業資源保護與利用」項目正式啟動,該項目總經費1473萬元,實施期為5年,是近年來規模最大、時間最長、最全面的雅魯藏布江漁業資源科學考察。

發現

此次科考共採集有拉薩裂腹魚、拉薩裸裂尻、異齒裂腹魚、尖裸鯉、巨須裂腹魚、高原鰍等魚類標本,其中異齒裂腹魚數量最多,雙須葉須魚、尖裸鯉數量也比較多。

上月中旬,由西藏自治區農牧科學院等國內7家科研院所組成的科學考察隊在我區開展了2014年雅魯藏布江中遊漁業資源首期科學考察,考察地點遍布林芝地區、山南地區、拉薩市和日喀則地區等。

近年來規模最大考察

項目實施期5年

據了解,雅魯藏布江漁業資源首期科學考察開始標誌著「雅魯藏布江中遊漁業資源保護與利用」項目正式啟動,該項目是2014年農業部公益性行業(農業)科研專項經費項目。

自治區農牧科學院項目組成員、助理研究員周建設介紹,該項目是由中國水產科學院黑龍江水產研究所牽頭,聯合西藏自治區農牧科學院、西藏大學農牧學院等7家科研院所共同承擔。項目總經費1473萬元,實施期為5年,是近年來規模最大、時間最長、最全面的雅魯藏布江漁業資源科學考察。

「雅魯藏布江魚類為冷水性魚類資源,生長速度慢,資源一旦受到破壞,很難有效恢復。」周建設說,通過本專項的實施,摸清雅魯藏布江中遊魚類資源本底狀況,為其資源恢復、多樣性保護和可持續發展提供科學依據,有效促進我區脆弱的漁業資源的保護、恢復及合理利用。

周建設介紹,整個「雅魯藏布江中遊漁業資源保護與利用」項目共分漁業資源調查和土著魚人工馴養兩大塊內容,具體有六項主要研究任務,分別是雅江中遊漁業資源調查與評估、雅江中遊漁業生態安全評價及對策研究、雅江重要魚類人工馴養繁育技術研究、雅江重要魚類種群修復技術研究、雅江中遊地區主要養殖魚類養殖技術集成與示範、雅江中遊漁業資源信息平臺建立。

首期科考發現

異齒裂腹魚最多

周建設介紹,在首期考察期間,考察隊對雅魯藏布江中遊林芝縣至拉孜縣的江段開展了聯合科學考察,對10個重要漁業水域設置點的魚種類、地理分布、群落結構、資源數量、產卵場、棲息地生態環境特徵進行了調查和研究,獲得了較基礎的有關魚類資源的一些數據。

記者獲悉,實地考察期間,科考隊員共開展了現場定位調查點地理信息,測定水質理化指標,採集浮遊生物、底棲動物、魚體樣本,對漁獲物進行形態學測量、生物學鑑定、分子信息採集和統計等研究工作。「我們共採集有拉薩裂腹魚、拉薩裸裂尻、異齒裂腹魚、尖裸鯉、巨須裂腹魚、高原鰍等魚類標本。」周建設說,從目前情況來看,其中異齒裂腹魚數量相對來說最多,另外雙須葉須魚、拉薩裸裂尻數量也比較多。

周建設介紹,異齒裂腹魚俗稱「棒棒魚」,體延長,略呈棒形,背側呈青灰色,腹部銀白色,體側、背鰭、尾鰭有黑色斑點,主要以著生藻類為食,為經濟魚類之一。

「有沒有發現新的魚屬?」周建設說,首期科考並未發現新的魚屬,預計在項目實施中後期,科考隊才會有新的關於雅魯藏布江中遊漁業資源數據及成果。

新聞連結

據《西藏魚類及其資源》(1995年)一書記載,現知我區有魚類58個種和13個亞種,約佔我國整個青藏高原魚類92個種和20個亞種的63%,主要由裂腹魚亞科和條鰍亞科的高原鰍屬魚組成。

書中提出了21中魚類作為西藏高原的重要經濟魚類,其中主要的經濟魚類幾乎都集中在裂腹魚亞科,如羊卓雍湖的高原裸鯉,雅魯藏布江水系的異齒裂腹魚和巨須裂腹魚、納木湖的納木措裸鯉、班公措的西藏裂腹魚等。(記者&nbsp張會莉)


 資訊分類

相關焦點

  • 西藏完成世界首個裂腹魚類基因組圖譜
    9月25日,記者從自治區農牧學院水產科學研究所(以下簡稱「區農科院水產所」)了解到,該所牟振波研究員團隊,繪製完成了世界上首個染色體水平的高原特有典型四倍體魚類——異齒裂腹魚的基因組圖譜,為其他高原魚類進化
  • 科學家第一次解釋雅魯藏布江中遊峽谷成因
    雅魯藏布江中遊峽谷的形成與板塊碰撞及青藏高原隆升密不可分,但由於其獨特的地理環境,所以與下遊著名的大峽谷相比規模較小。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員邊千韜教授說,雅魯藏布江中遊峽谷的形成與板塊碰撞及青藏高原隆升密不可分,但由於其獨特的地理環境,所以與下遊著名的大峽谷相比規模較小。這是中國科學家第一次解釋雅魯藏布江中遊峽谷的成因及特點。邊千韜教授是中國喜馬拉雅山南北坡國際綜合科學考察隊的一員。
  • 海洋漁業生物資源收集與保藏專項在青啟動 首期完成十萬份級別資源...
    日前,由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黃海水產研究所承擔的農業農村部「海洋漁業生物資源收集與保藏」專項啟動暨實施推進會採取線上線下聯動的形式召開。依託黃海所「國家級海洋漁業生物種質資源庫」,該項目首期將完成十萬份級別的海洋漁業生物資源保藏。
  • 國內第一艘遠洋漁業資源調查船下水 海洋科考又添新成員
    央廣網上海3月3日消息(記者吳善陽 通訊員屈琳琳)我國第一艘遠洋漁業資源調查船「淞航」號今天在天津下水,標誌著國內最先進、噸位最大的漁業資源調查船主體工程勝利完工。下水後,「淞航」號將進入設備安裝調試、內部裝修階段,最終以優良的船舶性能和強大的科考功能服務大洋調查科考。
  • 大理天然溶洞發現野生弓魚 傳說能遊上蒼山
    原標題:古人推崇的「魚魁」 傳說能遊上蒼山 大理天然溶洞發現野生弓魚 人工授精 溶洞中遊出的野生弓魚 大理裂腹魚從標準到變大的多個樣本(從右至左)大理裂腹魚僅洱海中獨有。」已從事弓魚研究數十年的大理州漁業工作站高級農藝師孟志榮介紹說,「裂腹魚主要分布在以喜馬拉雅為中心,向四周發射的河流中。橫斷山中段的瀾滄江、金沙江,都是裂腹魚的分布區域。裂腹魚喜歡『搶水』,逆流而上。過去,洱海水與瀾滄江是直接相通的,分布在瀾滄江中遊的光唇裂腹魚,從西洱河洄遊到洱海。
  • 中國首艘遠洋漁業資源調查船「淞航」號開啟首輪科考之旅
    中國首艘遠洋漁業資源調查船「淞航」號開啟首輪科考之旅 2017-   中新網上海11月8日電 (屈琳琳 蔡霞 許婧)中國首艘遠洋漁業資源調查船「淞航」號8日離開上海蘆潮港,開啟首輪科考之旅。  本次首航時間為11月8日至12月15日,行程將達數千海裡。首航的任務是開展漁業資源調查,並對「淞航」號的七大科考設備系統和三大漁撈系統進行試驗和驗收。
  • 第二次青藏科考在雅魯藏布江中上遊新發現26處史前人類活動相關遺蹟
    此次科考新發現26處史前人類活動遺蹟,其中13處具有文化層的史前時期考古遺址具有重要研究意義。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史前人類活動歷史及影響」專題調查工作屬於第二次青藏科考「十大項目」之一的「人類活動與環境安全」。
  • 港媒稱當地漁業資源敲警鐘 過度捕撈(圖)
    港媒稱當地漁業資源敲警鐘 過度捕撈(圖)     為保護海洋資源和生態環境而當地昔日大量供應的紅衫魚已因濫捕,產量急降。該報記者走訪了西營盤街市,發現除紅衫魚外,還有多近20種廉價海魚,同步入逐漸消失之中,漁業資源枯竭敲響警鐘。  特首梁振英少年時買魚的西營盤街市仍然存在,但如今魚價大漲。「大條一點的海魚每斤幾十元(港幣 下同),唯有挑細條的買,但即使小魚,種類也少了。」街坊黃先生邊在魚檔挑魚邊說。
  • 中國第一艘遠洋漁業資源調查船下水
    中國第一艘遠洋漁業資源調查船下水 2017-03-03 15:48「淞航」號當天在天津下水,標誌著中國最先進、噸位最大的漁業資源調查船主體工程勝利完工。
  • 雲南大理瀕危裂腹魚數量在逐年上升
    大理裂腹魚標本龍潭在漢邑村靠山的一個本主廟裡,泉水從洞內流出,幾條魚兒在洞口遊來遊去,感到響動,魚兒快速遊回洞裡。「這魚膽小。」晉湖村委會黨總支書記袁加壽說,自從龍潭洞裡發現「弓魚」後,政府就採取了保護措施,也引進了其他品種的魚放,現在龍潭內估計已有四五百條魚,他說證明這裡的水質很好。
  • 現在雅魯藏布江上有大壩嗎?
    (雅魯藏布江位置)雅魯藏布江所流經的地區是西藏降水最豐富的地區,而且途中冰川融水也較為充足,因此雅魯藏布江的水量還是不小的。雅魯藏布江在中國境內全長2057千米,分上遊、中遊、下遊三段。上遊從雅魯藏布江正源傑馬央宗曲到裡孜,長約268千米,佔雅魯藏布江(我國境內)總河長的13%。
  • 國內第一艘遠洋漁業資源調查船下水—新聞—科學網
    據悉,「淞航」號出塢後,將進入設備安裝、調試環節,初步計劃於7月驗收交船,9月或10月進行首航,以優良的船舶性能和強大的科考功能服務大洋調查科考。   上海海洋大學「淞航」號由農業部與上海市出資建造,它的建造完工為我國遠洋漁業資源調查和海洋科考事業提供堅實的保障,也將為我國從遠洋漁業大國向遠洋漁業強國轉變、增強國際漁業履約能力發揮不可替代的作用。
  • 「長江魚兒正是回家時(二)」專家展望長江流域10年禁漁後漁業資源恢復前景
    禁捕後,科考監測很重要自然恢復為主,輔助必要的人工幹預記者:從水生動物種群繁衍的科學認識來看,禁捕後,有關漁業資源的恢復過程中有哪些階段性特點?需要注意哪些問題?杜軍:禁捕最多兩年就可初見成效,這是依據漁業資源的性成熟周期而定的。為什麼這樣說呢?
  • 聽國內首艘遠洋漁業資源調查船說說海的故事
    聽國內首艘遠洋漁業資源調查船說說海的故事  近日,由上海海洋大學自主建造的國內首艘遠洋漁業資源調查船「淞航」號經過35天、數千裡的航行,返回上海的「家」,順利完成了首航任務。「『淞航』號能滿足從事遠洋漁業資源調查和海洋科考的需求,提升我國遠洋漁業核心競爭力。同時,它也承擔起了相關涉海專業的人才培養任務。」「淞航」號領隊江衛平表示。
  • 近海漁業資源因過度捕撈等衰退 今年出海或虧損
    而在黃海海區,山東省海洋水產研究院原院長陸叔鋅告訴《經濟參考報》記者,山東省傳統漁業資源遭到嚴重的破壞,個體越來越小,年齡趨向於一齡魚。中國對蝦年產量最高曾達到4萬噸,根據近幾年的資源調查,年產量只有7000噸。鮁魚從上個世紀70年代的捕獲主體三齡魚,到90年代的二齡魚,再到現在的一齡魚。
  • 浙海大完成「海洋鋒面與漁業資源調查」首航 系自主科考項目,計劃每年投入100萬元,安排2~3個航次
    來源:舟山日報-舟山網攝影記者 陳永建昨天上午7時許,經過9天、600多海裡的航行,搭載著21名隊員的浙江海洋大學浙漁科2號科學考察船,在完成「海洋鋒面與漁業資源調查」首航後回到舟山。據了解,本次「海洋鋒面與漁業資源調查」是浙海大自主設立的科考項目,計劃每年投入100萬元,安排2~3個航次,觀測和收集長江口重要點位的海洋物理、化學、生物指標,研究生態環境變化與漁業資源修復之間的關係。
  • 過度捕撈環境汙染近海漁業資源衰退 今年出海或虧損
    陳雪忠說道,再加上灘涂因圍海造地而消失,上述因素都對近海漁業資源造成威脅。  提前一個多月開漁的南海海區也不容樂觀。廣東省一位從事近岸捕撈的船長告訴《經濟參考報》記者,本地許多傳統漁場已經滅絕了,四大魚種(馬鮫魚、帶魚、大黃魚、小黃魚)的數量已經急劇減少。過去一次出海順利的話能捕到幾百公斤大黃魚,現在一年只能捕到幾尾,大黃魚已經從上個世紀90年代的每斤近百塊錢,漲價到如今每斤四五千塊錢。
  • 山東漁業資源減少推高海鮮價格 活魚少凍魚多
    時下時隔休漁開捕已經近兩周了,昨天,記者走訪省城多家農貿市場和海鮮市場發現,市面上的海鮮依舊是「凍魚」佔主角。  「帶魚、對蝦、螃蟹、蟶子、牡蠣、鯧魚、鮁魚、鱸魚、黃花魚……除了少許是鮮貨外,其餘的全部是冰貨。」吉祥苑農貿市場經營水產生意的王先生無奈的表示,「現在活魚很少,都進不到貨。」採訪中記者發現,省城農貿市場都存在相同的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