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拉薩7月22日電(記者春拉)記者從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獲悉,2019年度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史前人類活動歷史及影響」專題田野調查工作日前順利結束。此次科考新發現26處史前人類活動遺蹟,其中13處具有文化層的史前時期考古遺址具有重要研究意義。
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史前人類活動歷史及影響」專題調查工作屬於第二次青藏科考「十大項目」之一的「人類活動與環境安全」。此項科考專題田野調查工作於6月5日啟動,由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西藏自治區文物保護研究所、蘭州大學、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及西北大學等多家單位的地學家和考古學家聯合組隊開展。
科考隊員主要對雅魯藏布江中、上遊幹流及年楚河、多雄藏布、來烏藏布等支流區域展開調查,涉及西藏日喀則市南木林、江孜、亞東、吉隆、薩嘎、仲巴等16個縣(區)約8000平方公裡的58處史前時期人類活動遺蹟,包括新發現的26處遺蹟點,其中13處具有古人類活動留下的文化層堆積。
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研究員,第二次青藏科考「人類活動歷史及影響」科考分隊隊長楊曉燕說:「此次科考重大收穫之一是在此區域首次發現了十多處具有文化層的史前時期考古遺址。通過後期實驗室定年,我們可以揭示雅魯藏布江中上遊區域史前人類活動歷史的時空變化、社會經濟狀況,甚至與周邊文化技術交流的情況,對西藏地區人類社會發展歷史具有重要意義。」
目前,科考隊已完成田野調查及採集標本的初步整理工作。下一階段,還將對採自13處遺蹟文化地層的炭屑、陶片、植矽體土樣等標本進行分析和測試;對26處石器點採集的1442件包括黑曜石、碧玉巖、水晶等石材的石器進行後期資料整理,並解讀石器所攜帶的古人類活動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