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青藏科考在雅魯藏布江中上遊新發現26處史前人類活動相關遺蹟

2020-12-05 中國青年網

新華社拉薩7月22日電(記者春拉)記者從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獲悉,2019年度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史前人類活動歷史及影響」專題田野調查工作日前順利結束。此次科考新發現26處史前人類活動遺蹟,其中13處具有文化層的史前時期考古遺址具有重要研究意義。

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史前人類活動歷史及影響」專題調查工作屬於第二次青藏科考「十大項目」之一的「人類活動與環境安全」。此項科考專題田野調查工作於6月5日啟動,由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西藏自治區文物保護研究所、蘭州大學、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及西北大學等多家單位的地學家和考古學家聯合組隊開展。

科考隊員主要對雅魯藏布江中、上遊幹流及年楚河、多雄藏布、來烏藏布等支流區域展開調查,涉及西藏日喀則市南木林、江孜、亞東、吉隆、薩嘎、仲巴等16個縣(區)約8000平方公裡的58處史前時期人類活動遺蹟,包括新發現的26處遺蹟點,其中13處具有古人類活動留下的文化層堆積。

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研究員,第二次青藏科考「人類活動歷史及影響」科考分隊隊長楊曉燕說:「此次科考重大收穫之一是在此區域首次發現了十多處具有文化層的史前時期考古遺址。通過後期實驗室定年,我們可以揭示雅魯藏布江中上遊區域史前人類活動歷史的時空變化、社會經濟狀況,甚至與周邊文化技術交流的情況,對西藏地區人類社會發展歷史具有重要意義。」

目前,科考隊已完成田野調查及採集標本的初步整理工作。下一階段,還將對採自13處遺蹟文化地層的炭屑、陶片、植矽體土樣等標本進行分析和測試;對26處石器點採集的1442件包括黑曜石、碧玉巖、水晶等石材的石器進行後期資料整理,並解讀石器所攜帶的古人類活動信息。

相關焦點

  • 雅魯藏布江中上遊新發現26處史前人類活動遺蹟
    原標題:雅魯藏布江中上遊新發現26處史前人類活動遺蹟   記者從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獲悉,2019年度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史前人類活動歷史及影響」專題田野調查工作日前順利結束。此次科考新發現26處史前人類活動遺蹟,其中13處具有文化層的史前時期考古遺址具有重要研究意義。
  • 青藏高原所雅魯藏布江河流泥沙時空變化特徵研究獲進展
    在空間上,研究組通過繪製幹流及四個主要支流的輸沙量空間分布圖,發現奴各沙至羊村之間人類活動最集中的區域是河流泥沙的主要貢獻源區,其中位於南岸的年楚河支流是雅魯藏布江中遊土壤侵蝕最嚴重的區域,位於北岸的拉薩河具有流量大、含沙量小的顯著特點,貢獻了河段3超過70%徑流量以及低於20%的泥沙;羊村至奴下之間的河段主要以沉積為主,捕獲了上遊40%的輸沙量。
  • 第二次青藏科考智能科考無人機高海拔應用實驗順利完成
    另一方面,青藏高原由於海拔高(主體高度超過4000米)、地形複雜、缺氧、天氣惡劣多變,造成部分區域人員難以到達,導致相關科考數據匱乏、不系統,從而影響了對青藏高原與全球變化關係和機制的深入認識。為持續服務支撐第二次青藏科考深入實施與創新成果產出,在科考隊長辦公室組織下,2020年7月4~15日,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和中國科學院瀋陽自動化研究所「高海拔環境科考輔助機器人」項目組,克服高寒缺氧等惡劣氣候環境,在青藏高原組織實施了首次高海拔冰川與湖泊智能科考無人機自動化輔助科學考察研究應用任務。
  • 第二次青藏科考初步摸清亞洲水塔水量
    21日,記者從中科院青藏高原所獲悉,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研究隊初步估算,亞洲水塔中的冰川儲量、湖泊水量和主要河流出山口處的徑流量之和超過9萬億立方米。積雪和凍土的水量估算還在進行中。第二次青藏科考隊隊長,中科院青藏高原所姚檀棟院士介紹,科考隊近期在亞洲水塔變化與影響的機理研究方面取得了階段性重大進展。科考發現,全球共有78個水塔,青藏高原及周邊地區就有16個。如果以海拔2500米的等高線為界,亞洲水塔區的面積約400萬平方公裡。
  • 中科院青藏高原所加強黨建工作 服務支撐第二次青藏科考
    人民網北京7月17日電 2019年7月12日上午,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拉薩部與野外臺站黨支部在海拔4730米的納木錯多圈層綜合觀測研究站,舉行「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學習交流活動。
  • 第二次青藏科考廓瓊崗日冰川環境立體監測平臺建設完成
    第二次青藏科考發現,青藏高原環境變化是一個以「變暖變溼、生態趨好、災害風險增加」為基本特徵的地球系統複雜、遞進的多圈層鏈式響應過程。第二次青藏科考隊隊長姚檀棟院士認為,應對青藏高原多圈層過程鏈式響應背景下的亞洲水塔變化,要根據地球系統多圈層的鏈式響應過程,採取更加系統的觀測和更加主動的應對,建立面向保護、修復、治理的地球系統多維網,為區域生態環境保護和綠色發展服務。
  • 「雲雀」亮相第二次青藏高原科考
    開展高海拔冰川與湖泊智能化科考工作,實現了我國首次機器人化高海拔環境科考。青藏高原海拔高、氧氣稀薄、氣候惡劣多變,尤其是極高海拔區科考活動難度大、危險係數高,人類難以開展工作甚至無法到達,嚴重製約了青藏科考全面深入持續開展。
  • 雅魯藏布江漁業資源首期科考發現 中遊異齒裂腹魚最多
    雅魯藏布江漁業資源首期科考發現 中遊異齒裂腹魚最多2014-05-12 16:28:00  水產養殖網  出處:西藏新聞網        瀏覽量: 3982 次 我要評論 考察「雅魯藏布江中遊漁業資源保護與利用」項目正式啟動,該項目總經費1473萬元,實施期為5年,是近年來規模最大
  • 青藏科考尋找生命演化奧秘
    20世紀70年代,中國開展第一次青藏科考,這次科考的任務是闡明高原地質發展的歷史及隆升的原因;分析高原隆起後對自然環境和人類活動的影響;研究自然條件與自然資源的特點及其利用改造的方向和途徑。2000多名來自不同領域的科研人員,共同完成了科考研究。  2017年國家啟動第二次青藏科考,持續5年以上。
  • 蘭州乾旱氣象研究所積極開展青藏高原科考項目
    新甘肅客戶端蘭州訊(新甘肅·甘肅日報記者 楊唯偉)記者從中國氣象局蘭州乾旱氣象研究所了解到,今年6月以來,在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項目的支持下,蘭州乾旱氣象研究所開展相關科學考察,先後在青藏高原東北邊坡的甘南州,地處青藏高原東北部的青海、四川、甘肅等地
  • 走進「西藏江南」丨尋找青藏高原的昆蟲丨青藏科考
    編者按:這次中科院動物所的科研人員去野外科學考察,主要目的是對青藏高原農牧區昆蟲資源進行調查,全程15600多公裡,歷時75天。在此,我們邀請科考隊員將親身經歷分四期,給大家講述科考的內容和所見所聞。
  • 青藏高原科考中的陝西智慧
    8月8日開始,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研究陝西省動物研究所科考隊,從關中平原出發,挺進青藏高原腹地。在近1個月的時間裡,他們行程6000多公裡,踏上高原牧場,邁入河流溼地,用嚴謹紮實的工作態度圓滿完成了這次科考任務。此次科考的目的是什麼?
  • 第二次青藏科考拉薩地球系統多維網廓瓊崗日冰川環境立體監測平臺建設完成
    第二次青藏科考發現,青藏高原環境變化是一個以「變暖變溼、生態趨好、災害風險增加」為基本特徵的地球系統複雜、遞進的多圈層鏈式響應過程。第二次青藏科考隊隊長姚檀棟院士認為,應對青藏高原多圈層過程鏈式響應背景下的亞洲水塔變化,要根據地球系統多圈層的鏈式響應過程,採取更加系統的觀測和更加主動的應對,建立面向保護、修復、治理的地球系統多維網,為區域生態環境保護和綠色發展服務。
  • 第二次青藏科考取得重要進展 首次在高原湖泊近百米水深獲取超長巖芯
    來源:央視新聞客戶端從今年7月1日開始,第二次青藏科考納木錯科考隊在海拔4730米的西藏第二大湖納木錯持續鑽取巖芯,8月3日下午16點45分,鑽探深度達到153.44米,這是我國湖泊巖芯鑽探首次達到150米級別,獲取的巖芯長度達到144.79米,鑽取點水深達94.5米。這是我國科學家利用自主研發的湖泊鑽探系統,首次在近百米的水深條件下成功獲取超長巖芯。
  • 發現神秘的水下遺蹟,一萬年前遺蹟,真的是史前文明嗎?
    發現神秘的水下遺蹟,一萬年前存在過更發達的史前文明嗎?根據科學家的推算,地球已經在浩瀚的宇宙中存在了40多億年,至於地球上的統治者更替了多少次,就不得而知了。不過,人類通過研究歷史遺蹟和化石,能夠了解到的是,在6500萬年前,地球的霸主是恐龍,統治地球長達1.6億年,但是由於一場全球毀滅性的災難,恐龍也沒能逃過一劫。雖然我們通過考古等方式,發現了不少歷史遺蹟,但是世界上依然有很多我們沒有發現的秘密,我們的歷史也就能夠追溯到300萬年前,而這也僅僅是我們了解的皮毛。至於猿人是如何進化人類的?
  • 青藏高原史前人類最早活動時間向前推進至16萬年前
    青藏高原史前人類最早活動時間向前推進至16萬年前 2019-05-04 07:00:00來源:央廣網
  • 地理學家夏訓誠談羅布泊科考:恢復原貌不可能
    今年10月16日開始,為紀念彭加木烈士殉難30周年而舉行的彭加木紀念碑奠基儀式暨重走彭加木探險之路科考活動,歷時29天,行程6500公裡。76歲高齡的夏訓誠,率領來自全國各地的75名科研人員,再次進入羅布泊,完成了歷史上最大規模的一次科考行動,獲得七大研究成果。  30年間30次走入羅布泊這個被稱為「死亡之海」的荒原,夏訓誠先生到底有著什麼樣的情結?
  • 青藏科考88項專題助生態屏障建設 為保護地球「第三極」提供數據和...
    來自西藏自治區科學技術廳的數據顯示,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研究正式啟動以來,88項專題科考活動在西藏深入推進,為保護好地球「第三極」提供了重要數據和科技支撐。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科考從2017年8月全面啟動以來,大批科研工作者對青藏高原的水、生態、人類活動等環境問題進行全面深入的考察研究,為保護好地球「第三極」提供重要數據和科技支撐。
  • 揭秘丹尼索瓦人DNA:推早青藏高原人類活動史
    該研究將丹尼索瓦人的空間分布首次從西伯利亞地區擴展至青藏高原,將青藏高原人類活動歷史從距今4萬年推早至距今16萬年,成為丹尼索瓦人研究和青藏高原史前人類活動研究的重大突破。 儘管夏河人的發現極大地推動了青藏高原史前人類活動和丹尼索瓦人的研究,但它所揭露的信息卻也非常有限。夏河人是從何時開始生活在世界第三極?
  • 揭秘丹尼索瓦人DNA:推早青藏高原人類活動史
    該研究將丹尼索瓦人的空間分布首次從西伯利亞地區擴展至青藏高原,將青藏高原人類活動歷史從距今4萬年推早至距今16萬年,成為丹尼索瓦人研究和青藏高原史前人類活動研究的重大突破。儘管夏河人的發現極大地推動了青藏高原史前人類活動和丹尼索瓦人的研究,但它所揭露的信息卻也非常有限。夏河人是從何時開始生活在世界第三極?他們的生活方式是怎樣的?有怎樣的生活習慣和文化?這些問題亟待考古攻克。關於夏河白石崖溶洞的考察,早在2010年開始,蘭州大學資源環境學院教授張東菊和團隊就在以夏河縣甘加盆地為中心的方圓6000平方公裡範圍內多次開展考古調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