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西藏江南」丨尋找青藏高原的昆蟲丨青藏科考

2021-01-08 網易

  編者按:這次中科院動物所的科研人員去野外科學考察,主要目的是對青藏高原農牧區昆蟲資源進行調查,全程15600多公裡,歷時75天。在此,我們邀請科考隊員將親身經歷分四期,給大家講述科考的內容和所見所聞。

  林芝地區位於西藏東南部,雅魯藏布江中下遊,風景秀麗,很多地帶被譽為「西藏江南」。該地區氣候溼潤,是熱帶、亞熱帶、以及寒帶氣候並存的氣候帶,是典型的熱帶溼潤和半溼潤氣候,平均海拔3000m左右,是世界陸地垂直落差最大的地帶。

  我們此次科學考察在林芝地區的考察地點主要包括:波密縣易貢鄉、八蓋鄉,墨脫縣。

  

  西藏林芝地區-波密縣易貢鄉白玉溝

  

  西藏林芝地區-波密縣八蓋鄉全景

  

  西藏林芝地區-雨中墨脫

  波密縣——易貢鄉

  2020年5月26日早上我們從拉薩出發,下午到達通麥,在易貢正式開始這次科學考察的野外採集工作。

  

  採集小分隊易貢合影

  

  在達娃老師和次巴同學的幫助下,現場培訓幫我們收網子的大叔。

  

  

  易貢鄉工作環境-放置馬來氏網和黃盤

  我們在林芝地區的工作主要是和西藏高原生物研究所達娃老師團隊一起,共同完成易貢-八蓋-墨脫的考察工作。這讓我們的工作開展順利了不少,免去了我們和當地居民交流的障礙。從通麥到易貢40多公裡的盤山路,由於在易貢沒有找到住的地方,我們晚上住在通麥,白天再到易貢採集。

  

  清晨放置黃盤的李老師和小吳哥

  

  在牛群中掃網的張丹同學。在易貢牛隨處可見,放置的馬來氏網可能很快就會被牛破壞,放的黃盤可能等去收的時候已經被牛喝得乾乾淨淨。

  

  在野外利用現有條件及時處理採集的標本(由於氣溫較高,如果不及時處理,標本很快就變幹)。

  

  簡單的午餐,給身體補充能量

  

  現場學習西藏野花的張丹同學

  

  頂著大太陽拍攝蜜蜂回巢的小吳哥

  說起易貢,就不得不提到黃復生先生。早期對西藏的科學考察工作中,黃復生先生(人物介紹可見文末)曾多次前往這片區域,根據對這片區域的了解,黃先生後來多次建議,將易貢列為保護區,增強人們對這片淨土的保護意識。黃先生為西藏昆蟲科考做出了重要貢獻,並為我們現在的研究和調查奠定堅實的基礎。

  

  黃復生先生講西藏科考

  之前去吳燕如先生家的時候經常會碰到黃先生,也因為我多次進藏,黃先生和我之間也多了一個話題。黃先生講之前去墨脫考察,都是從排龍就開始徒步進墨脫,考察時間2個月到3個月不等,甚至更長,中間也可能遇到很多意想不到的事情。老先生說到西藏的時候,說到他在西藏的經歷的時候眼睛裡都閃著光芒,這種感情可能是我一輩子都無法超越的。時間轉瞬即逝,時代變化迅速,我很慶幸自己身在一個很好的時代,相比於老一輩科學家的付出和努力,我輩仍需不斷奮鬥,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得更廣、走得更遠。

  

  黃先生和我的導師朱朝東研究員合影

  

  上:1973年西藏東南部阿扎貢拉冰川考察,採得冰川跳蟲。倪志誠(左四)、馮祚建(右2)、江智華(左5)、黃先生(右3)

  下:1974年西藏墨脫尋找缺翅蟲

  波密縣——八蓋鄉

  5月30日,基本完成易貢的工作,轉點八蓋鄉。從通麥到八蓋鄉,開車3個半小時。路況不是很好,沿著山闢出來的一路,全是土路,山體的另外一側是湍急的河流。

  

  

  去八蓋鄉的路上

  

  

  八蓋鄉安裝馬來氏網

  

  八蓋鄉-考察隊與當地村民合影

  

  

  八蓋鄉農田邊,安裝馬來氏網的人。

  到了八蓋鄉,在鄉長的幫助下,找到兩個當地人幫助我們安裝馬來氏網,並定期收馬來氏網的標本。

  

  在兩位村民的幫助下,順利完成八蓋鄉馬來氏網的安裝工作。

  原計劃在八蓋鄉考察3天,但是我們進來的時候天氣一直不是很好,再加上現在是雨季,擔心遇到塌方被困在鄉裡,我們改變計劃,安裝完馬來氏網返回通麥。

  波密科考小結:

  波密縣我們主要在易貢鄉和八蓋鄉採集。5月末到這邊,氣溫稍微有點低,感覺是春天剛剛到來的感覺,早晚溫差比較大,開花植物不是很多。

  主要收穫:採集樣本約6900號,主要為膜翅目傳粉昆蟲。

  

  黃盤收集昆蟲

  

  花間精靈-蜜蜂(分舌蜂科,分舌蜂屬)

  工作環境評價:★★☆☆☆

  「熱情」的墨脫縣

  由於我們去的時候墨脫是單進雙出,按最有效的時間,我們決定6月1日進墨脫。一路上除了翻越嘎隆拉山的時候路況還天氣不是很好,其他都算順利,早上8點從通麥出發,下午4點到達墨脫縣城。

  

  

  

  

  一天四季進墨脫(到了嘎隆拉山口的時候開始下雪,視線不是很清楚,路也全是「胳膊肘」路,路面泥濘,考驗司機技術和經驗的時候)。

  

  考察隊嘎隆拉山口合影(左一:次仁桑珠。左二:李宏亮,左三:次仁巴珠,左四:張丹,左五:吳清濤,左六:達娃,左七:旦智措)

  在墨脫開展考察的半個月,切身感受到墨脫的「熱情」。在墨脫的日子,沒有最難,只有更難,基本上每天都會下雨,每天11點左右到15點之間,雨會選擇性地停兩個小時,這就是我們工作的時間。

  

  大雨過後積水的路面

  

  每天都在下雨的墨脫,沒有一天不堵車。

  太陽出來的時候,悶熱和潮溼,讓人覺得呼吸都困難;同時還有墨脫的蚊子和「一點紅」(蚋),我們每天都是全副武裝地出發,只有兩個眼睛露在外面,但是也抵不住吸血蟲子地無孔不入。

  

  全副武裝地出門

  

  只看見腿上的一灘血,已不見螞蟥蹤跡。

  墨脫的每天都有驚喜,可能是突然陷進去的泥潭、可也能是在你旁邊你卻渾然不知的蛇、也可能是突然爆胎的車,總之處處是「驚喜」。

  

  處處的「驚喜」(這是今天見到的第二條蛇,還有三條沒有出鏡)

  

  突然爆了的車胎(最可怕的不是突然爆胎,最讓人煩惱的是在沒有一點信號的地方爆胎了,然後千斤頂也不工作了,叫天天不應叫地地不靈)

  

  賓館處理標本中

  

  大雨中搬蜂巢的人(木蜂在枯木裡築巢)

  高原上的科普講座

  這次墨脫科考之行,除了標本採集以外,還有一個很大的收穫,就是我們聯合中科院昆明動物所、北京大學共同在墨脫開展了一次科普講座。

  

  科普報告(圖2:北京大學 華方圓研究員,圖3: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楊春燕博士,圖4:北京大學博士研究生任曉彤,圖5: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博士研究生張丹,圖6:聽報告的學生)

  西藏去的次數越多,就會越覺得我們不僅僅是去考察,去獲取數據,然後回到實驗室處理數據做分析,我們也應該要讓更多的人特別是孩子們了解我們在做什麼,我們為什麼要做這些。每年有那麼多科考隊伍進藏,涉及方方面面,而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涉及範圍相當寬廣,如果每個隊伍能抽出半天的時間給孩子們講講,那這批成長起來的孩子必將不一樣。

  墨脫科考小結:

  主要收穫:採集樣本約6880號,以膜翅目傳粉昆蟲為主。

  

  

  「招蜂引蝶」的人

  

  

  墨脫蜂類(上:隧蜂科隧蜂屬;下:蜜蜂科木蜂屬)

  黃復生先生簡介:

  黃復生,1932年5月出生於福建福州,漢族。1956年畢業於北京大學生物學,1957-1962年,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攻讀研究生;1962-1979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助理研究員;1979-1986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副研究員;1986年至今,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研究員。一直從事昆蟲分類區系學研究,在生物地理學研究中曾提出:現代生物階元的分歧程度表明了不同大陸歷史淵源的新觀點。多次考察青藏昆蟲區系,探索其起源及演替,並最早提出了青藏高原昆蟲區系的獨立意義,先後共有學術論文200餘篇、出版圖書及主編有關昆蟲學專著共8部16冊。已發現4新屬、3新亞屬和50餘個新種。在西藏首次發現缺翅目昆蟲,為我國填補該目空白,考察西藏阿扎貢拉冰川發現冰川跳蟲(彈尾目)新種,繼而又發表了兩種世界上最大極特殊的雙尾目珍稀昆蟲。曾獲全國科學大會獎、竺可楨野外科學研究獎、國家自然科學一等獎、中國科學院科學技術進步特等獎各1項,中國科學自然科學一等獎1項、二等獎2項、三等獎4項等多次獎勵。

  本期主要出場人物:

  張丹: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博士研究生,本次科考故事的講述者

  吳清濤(小吳哥):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科研助理

  李宏亮(李老師):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科研助理

  達娃:西藏高原生物研究所副研究員,精通當地語言

  旦智措:陝西師範大學博士研究生

  次仁巴珠:西藏高原生物研究所科研助理

  次仁桑珠:司機

  易貢介紹:

  易貢和通麥具有獨特的地理位置,在這裡,南麓暖溼氣流通過雅魯藏布江大拐彎,深入青藏高原腹地。易貢地處西藏地區東部,位於喜馬拉雅山脈北坡以北的小山溝,易貢的北部為念青唐古拉山,南部有巨大的喜馬拉雅山系,正南方還有一座高大的山峰——海拔超過7780m的南迦巴瓦峰,西邊有色季拉的阻擋,東面有層層疊疊橫斷山脈的切割。所以易貢是一個地處高緯度、十分狹窄且比較封閉的彈丸谷地,在地圖上確實難以標註的地方。這樣的地理位置本應蘊藏的生物量十分有限,生物多樣性也會受到一定的限制。但其實不然,種種跡象表現出相反的結果。易貢的生物蘊藏量十分富庶,生物多樣性極其複雜,並含有諸多古老和珍稀種類(引自朱朝東博客-黃復生先生對易貢生物資源保護的建議)。

  墨脫介紹:

  墨脫縣位於西藏東南部,地處雅魯藏布江下遊、喜馬拉雅東段與崗日嘎布山脈的南坡,是雅魯藏布江進入印度阿薩姆平原前流經中國境內的最後一個縣。雅魯藏布大峽谷主體段在該縣境內,屬喜馬拉雅山東側亞熱帶溼潤氣候區,是西藏高原海拔最低、最溫和、雨量最充沛、生態保存最完好的地方。墨脫也是中國最後一個通公路的縣城,素有「採集天堂」之稱,甚至很多業內人都說沒有來過墨脫就等於沒有到過西藏。

  下期預告

  喜馬南麓—日喀則調查

  來源: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

  溫馨提示: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相關焦點

  • 青藏高原生存著1萬多種昆蟲
    人民網拉薩8月6日電(記者 瓊達卓嘎)記者從首屆中國青藏高原昆蟲論壇上獲悉,青藏高原昆蟲研究130多年以來,發現了29目369科3515屬10630種昆蟲,昆蟲學者在高原昆蟲分類區系、地理學、生態學和進化方面發表的論著超過600篇(部)。 當日,首屆中國青藏高原昆蟲論壇在拉薩舉行。
  • 青藏高原科考中的陝西智慧
    8月8日開始,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研究陝西省動物研究所科考隊,從關中平原出發,挺進青藏高原腹地。在近1個月的時間裡,他們行程6000多公裡,踏上高原牧場,邁入河流溼地,用嚴謹紮實的工作態度圓滿完成了這次科考任務。此次科考的目的是什麼?
  • 中科院院士揭中國為何重視青藏高原科考
    中國科學院院士、青藏高原研究所名譽所長姚檀棟,中國科學院院士、數學與系統科學研究院研究員袁亞湘等4位科學家代表與中外記者見面交流。發布會上,談及國家為何重視青藏科考工作,姚檀棟表示,這是由於青藏科考有科學上和現實裡的重要性。【同期】中國科學院院士、青藏高原研究所名譽所長 姚檀棟青藏高原的隆升改變了中國的整個地貌格局,也形成了目前中國富饒的東部的地理環境。
  • 中科院青藏高原所加強黨建工作 服務支撐第二次青藏科考
    青藏高原所相關負責人對部站黨員和科考隊員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致第二次青藏科考隊的賀信精神提出了具體要求,希望拉薩部和野外臺站不斷加強組織協調、完善工作機制、創新工作模式,進一步統一思想、凝聚共識,在實施重大科研項目、促進重大成果產出的同時,凝練青藏科考精神,為把第二次青藏科考做成經得起歷史檢驗的標誌性科學工程提供堅實的組織保障。
  • 青藏科考尋找生命演化奧秘
    20世紀70年代,中國開展第一次青藏科考,這次科考的任務是闡明高原地質發展的歷史及隆升的原因;分析高原隆起後對自然環境和人類活動的影響;研究自然條件與自然資源的特點及其利用改造的方向和途徑。2000多名來自不同領域的科研人員,共同完成了科考研究。  2017年國家啟動第二次青藏科考,持續5年以上。
  • 首屆中國青藏高原昆蟲論壇舉辦
    原標題:首屆中國青藏高原昆蟲論壇舉辦   8月5日至9日,首屆中國青藏高原昆蟲論壇暨昆蟲科普宣傳活動周在拉薩舉辦。   此次活動由西藏自然科學博物館和自治區高原生物研究所聯合主辦,旨在進一步推動青藏高原及其周邊生物多樣性熱點地區的昆蟲學研究發展,共同搭建青藏高原生物自然資源科研科教科普及學術交流合作平臺。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副所長喬格俠介紹說,論壇匯聚了一批長期關注並投身青藏高原昆蟲多樣性研究的知名學者和青年科技工作者,從青藏高原昆蟲的起源、分類、多樣性、資源狀況等不同角度,展示其最新研究成果。
  • 西藏情懷,青藏高原情懷
    扎什倫布寺前的藏民說起旅遊聖地,青藏高原無疑讓很多人心中的首選。只是大多數人是被藍天白雲,高原雪山,宗教朝拜,有點難以理解的天葬等照片,視頻,傳說吸引著,而其中大部分人更會因為高原反應,需要比較長時間的計劃而將青藏高原之行束之高閣,寄存心裡。當然其中不乏只是人云亦云,嘴巴說說而已。還在很早的時候,心裡就一直嚮往西藏,嚮往的是那自由與奔放吧。
  • 「雲雀」亮相第二次青藏高原科考
    「雲雀」自主飛行機器人近日,由中國科學院瀋陽自動化研究所研製的「雲雀」自主飛行機器人(以下簡稱「雲雀」)在青藏高原開展高海拔冰川與湖泊智能化科考工作,實現了我國首次機器人化高海拔環境科考。青藏高原海拔高、氧氣稀薄、氣候惡劣多變,尤其是極高海拔區科考活動難度大、危險係數高,人類難以開展工作甚至無法到達,嚴重製約了青藏科考全面深入持續開展。
  • 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
    2020年中科院青藏高原所大學生夏令營招募令 你是否對美麗的青藏高原神往已久?你是否期待一睹西藏冰川真容?你是否想了解科學家的真實工作與生活?這個夏天與我們一起來一場藏東南冰川森林生態科考之旅吧!
  • 青藏科考觀雲記丨觀天測地
    青藏高原被稱為「世界屋脊」、「第三極」,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高原。它的地勢東低西高,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高原腹地年平均溫度在0℃以下,大片地區最暖月平均溫度也不足10℃。特殊的地理環境和氣候條件使青藏高原對區域和全球氣候變化有著重要影響。過去的50年中,高原氣溫平均上升速率約為每10年0.3℃,約為全球變暖速率的3倍。
  • 青藏高原昆蟲種類目前達萬餘種
    新華社拉薩8月6日電(記者李鍵)據統計,截至目前青藏高原昆蟲種類達10828種,新增1500種,佔全國總量的八分之一左右。這是記者6日從首屆中國青藏高原昆蟲論壇上獲悉的。首屆中國青藏高原昆蟲論壇於8月6日至9日舉行,主題為「青藏高原昆蟲學研究的新成果、新方法、新觀點、新視野」。來自北京大學、復旦大學等46所高校、科研單位的150多位專家學者齊聚拉薩,從青藏高原昆蟲的起源、分類、多樣性、資源狀況、古昆蟲等視角展示研究成果。此外,論壇內容還包括「多彩的昆蟲世界」科普展、昆蟲科普活動周戶外體驗等活動。
  • 聽科研人員講青藏高原真菌資源研究
    由於特殊的地理環境與氣候,青藏高原孕育著豐富多樣的真菌資源,如何對其開展研究與利用?由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西藏自治區高原生物研究所主導、聯合西藏自治區農科院和西藏農牧學院四家單位近200餘名科研人員共同完成的科研項目「青藏高原真菌資源研究與評價利用」交出了一份令人滿意的答卷。
  • 第二次青藏科考智能科考無人機高海拔應用實驗順利完成
    青藏高原是世界屋脊、亞洲水塔和地球第三極,具有地球上最獨特的地質、地理和生態單元,是全球地球系統科學研究的熱點地區之一。另一方面,青藏高原由於海拔高(主體高度超過4000米)、地形複雜、缺氧、天氣惡劣多變,造成部分區域人員難以到達,導致相關科考數據匱乏、不系統,從而影響了對青藏高原與全球變化關係和機制的深入認識。
  • 青藏土壤科考前線報導
    可是,你可曾想像,在那遍布雪山的青藏高原,也有這樣一塊號稱「西藏江南」的風水寶地,可以在「稻花香裡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 2020年8月16-17日,我們西線科考分隊一行9人,在分隊長劉峰老師和楊飛博士帶領下,深入藏東南林芝地區的墨脫縣城,探訪了一片「水稻土」。
  • 【新華網】全球氣候變暖加劇青藏高原「暖溼化」
    過去拉薩往往半夜下雨白天晴,現在則是連日細雨綿綿的江南風情;過去當地人穿著厚衣服度夏,現在則換上汗衫短褲;過去湖泊大量萎縮,現在大肆擴張以至淹沒草場……多種跡象表明青藏高原「暖溼化」加劇,而這背後的「推手」指向全球氣候變暖。  原本「高處不勝寒」的青藏高原,正成為全球氣候變暖最典型的受影響地區之一。
  • 「女漢子」在青藏高原做科考
    「女漢子」在青藏高原做科考新華網8月13日,長江科學院科考隊員閆霞(右)與周華敏在瀾滄江上遊扎曲旁記錄取樣數據新華社記者 吳剛 攝8月13日,長江科學院科考隊員閆霞在瀾滄江上遊吉曲附近工作。新華社記者 吳剛 攝8月13日,長江科學院科考隊員閆霞在瀾滄江上遊扎曲標註取樣信息。
  • 「地球第三極」 青藏高原!
    青藏高原它是世界海拔最高的高原,也是地球上最年輕的一個高原青藏高原:包括中國西藏全部和青海、新疆、甘肅、四川、雲南的部分,以及不丹、尼泊爾、印度、巴基斯坦、阿富汗、塔吉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的部分或全部>4000米的海拔,讓青藏高原傲視同緯度周邊地區「世界屋脊」當之無愧
  • 【人民日報】我在青藏高原找化石
    孫博陽攝  青藏高原就像一座巨大的迷宮。4000多萬年前,這裡曾有一片汪洋大海,歷經滄海桑田,人們說不清中間發生了哪些變遷。或許在漫長歲月中,它一直在沉吟、訴說,只是我們聽不懂。如今,藉助現代科學分析方法,從一塊塊沙土、一片片樹葉和一顆顆動物牙齒中,可以復原它過去故事的片段。
  • 青藏高原對中國究竟有多重要?
    青藏高原帶來的影響青藏高原的存在,給中華民族的生存與發展帶來了巨大的影響。古人將青藏高原混稱為「崑崙山」。魏源《海國圖志》稱崑崙山為「眾山太祖」,是居歐亞大陸之中的「萬山之祖」和「萬國孔道」。(二)地緣政治意義西藏海拔高,並且不適於農耕,這也就導致了它與世界現代文明相對隔絕。新的生活方式在西藏地區推進極為緩慢,這既不利於西藏地區與外部世界的交往,也不利於中國中央政府對西藏地區的管控。
  • 藏學專家:中國各民族的生存發展與青藏高原生態系統有密切聯繫
    西藏著名藏學專家車明懷16日表示,歷史地看,特別是從青藏高原地理形態演變以及對全中國自然氣候的影響看,守護好青藏高原生態,已經關乎中華各民族賴以生存、交流、發展的生態系統。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談會提到,築牢生態安全屏障,守護好高原的生靈草木、萬水千山,把青藏高原打造成為全國乃至國際生態文明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