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科研人員講青藏高原真菌資源研究

2020-07-16 金臺資訊

世界上最大的生物是什麼?

答案可能出乎你的意料,是真菌的一種——蜜環菌屬球莖!

如果說蜜環菌屬球莖不太常見,那麼說起真菌界的其他成員,你肯定不會陌生。飯桌上的蘑菇、木耳,可供人們食用;感冒時注射的青黴素,可以治癒疾病……真菌正在醫學、釀造業、農業等諸多領域造福人類。

由於特殊的地理環境與氣候,青藏高原孕育著豐富多樣的真菌資源,如何對其開展研究與利用?由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西藏自治區高原生物研究所主導、聯合西藏自治區農科院和西藏農牧學院四家單位近200餘名科研人員共同完成的科研項目「青藏高原真菌資源研究與評價利用」交出了一份令人滿意的答卷。

該項目從青藏高原真菌資源的考察開始,收集資源,對物種進行分類、鑑定,前後耗費數十年,科考數百次,採集標本6萬餘份,其中重要模式標本400餘份,記錄1005屬5228種,發表新分類單元100個,報導中國新記錄屬1個,中國新記錄種102個,分離具有應用開發潛力的真菌菌種1萬餘株。在冬蟲夏草、釀酒酵母等方向有了重大科學理論發現,同時對釀酒菌株、食用菌藥物分子發現專利等部分成果進行了轉化,由於成就突出,該項目榮獲「2018年度西藏自治區科學技術獎一等獎」。

到2070年,全球範圍內的冬蟲夏草賴以生存的生態環境可能會消失37%

很多人簡稱冬蟲夏草為「蟲草」。其實不然,世界上蟲草屬的「蟲草」有幾百種,其中只有一種是冬蟲夏草。

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國家真菌重點實驗室副主任、西藏自治區高原真菌重點實驗室主任姚一建和其團隊成員,通過對所收集的蟲草資源進行種群遺傳進化研究,以及對冬蟲夏草的地理分布格局進行研究,得出一個重要結論,即:冬蟲夏草是青藏高原及周邊地區所特有的。「中國佔其總資源的94.6%,主要分布在青海、西藏、四川、甘肅、雲南、寧夏、貴州、陝西等地;而尼泊爾、印度、不丹、緬甸的分布總量加起來為5.4%。」姚一建表示。

該研究還預測,冬蟲夏草的生存環境會隨氣候變化發生遷移,海拔上升、面積縮小。

姚一建說:「到2070年,全球範圍內的冬蟲夏草賴以生存的生態環境可能會消失37%左右。目前冬蟲夏草是國家二級保護物種,大範圍的民間採集嚴重威脅了其種群數量,希望未來能進一步採取保護措施。」

此外,為進一步保護冬蟲夏草資源,該團隊還建立了冬蟲夏草菌絲體發酵的相關技術,獲得國家發明專利並轉讓給了相關企業。

青藏高原是釀酒酵母的起源地

我們平時吃的麵包、饅頭,喝啤酒,都離不開一種東西——酵母。從現在的科學發現來看,全世界大約有七個不同「種類」的釀酒酵母。但要說起這七種酵母共同的「祖先」,還得從啤酒說起。

歐洲人發明了兩種啤酒釀造方法,一種是中世紀逐漸興起的艾爾啤酒,一種是15世紀從巴伐利亞興起的拉格啤酒。釀造拉格啤酒的酵母——真貝酵母的起源地在南美洲阿根廷的巴塔哥尼亞高原。然而這一論點因為時間和地理位置上的衝突始終備受質疑。多年來,中科院微生物所的科學家們始終在努力尋找釀酒酵母的源頭。

該項目的負責人之一、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真菌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副主任白逢彥和其團隊成員,在青藏高原上採集土壤、青稞酒、酸奶、櫟樹、馬奶等,並對其進行酵母菌分離和研究。他們發現,阿根廷巴塔哥尼亞的真貝氏酵母群體,其實屬於中國的西藏譜系。

研究團隊最終證明:西藏的真貝氏酵母菌株才是拉格啤酒酵母真正的野生親本。這打破了歐美學者提出的真貝酵母起源於南美洲阿根廷巴塔哥尼亞高原的假說,建立釀酒酵母西藏起源學說。研究團隊還把從西藏分離的釀酒酵母菌株轉讓給德國喜力公司。

「為了研究,整個人都是一股蘑菇味兒」

科學重大發現從來不會憑空出現,需要科研人員夜以繼日、成年累月地潛心研究。

項目的參與人之一,西藏自治區高原生物研究所助理研究員普布多吉向記者講述了這幾年來參加真菌科考活動的酸甜苦辣。

真菌資源採集遠非把標本帶回來這樣簡單。科研人員白天要克服高原反應在野外進行搜索採集,晚上回到住處還要進行標本整理記錄、分離菌種、挑取DNA組織材料等工作。每一份珍貴的標本都凝聚著他們辛勤汗水。

「白天抓緊時間採蘑菇,晚上回到住處就是切蘑菇、烘乾蘑菇,等不及烘乾完成就睡著了,第二天早上起來,整個房間、整個人都是一股蘑菇味。」普布多吉風趣地說。

野外科考,不僅勞累,危險更是常伴身邊。普布多吉回憶,有一次在林芝墨脫科考,叢林裡蛇蟲環伺,同行人員即便是全副武裝最終也沒能逃過被螞蟥叮咬。

類似這樣的場景對於像普布多吉一樣常年在野外科考的人來說早已是家常便飯。

過去數年裡,他們踏遍了西藏、青海、新疆、甘肅、四川、雲南,克服高原反應和各種挑戰,為青藏高原的真菌研究和發展事業、為我國的真菌學研究作出了貢獻。

相關焦點

  • 我國科研人員揭示青藏高原近地面臭氧情況
    新華社拉薩10月31日電(記者 黃興)我國科研人員基於連續5年的觀測數據進行研究,揭示了青藏高原內陸近地面臭氧變化特徵和原因。這一研究成果已於近日在線發表於國際大氣科學期刊《大氣化學與大氣物理學》。  據介紹,近地表臭氧是一種有毒汙染物,包括人為來源和自然來源,平流層臭氧輸入是青藏高原地表臭氧的重要來源之一。
  • 研究人員首獲青藏高原中南部新生代地層年代序列
    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新生代環境團隊研究員方小敏等聯合中國地質大學(北京)院士王成善、蘭州大學等國內外科研機構及高校的科研人員,精確測定和建立了青藏高原中南部倫坡拉盆地約4100至2150萬年期間的新生代地層年代序列,修正了該區域古高度年代為4000萬年前小於2300米,2600至2100萬年前以後才可能達到3500-4500米。
  • 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
    在這裡,你可以進入中科院科學觀測站,親身體驗科學家的科學觀測日常工作和生活;你可以有機會進入色季拉山國家森林公園、波密米堆冰川、然烏仁隆巴冰川等實地進行科學考察;還可以見到野外科考歸來的師兄師姐,更有機會聆聽青藏高原所科研人員的專業講解和學術報告。  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以下簡稱「青藏高原所」) 於2003年成立,是順應地球系統科學發展潮流、支撐青藏高原研究而設立的研究機構。
  • 青藏高原綜合考察科研儀器架設落地青海茫崖
    圖為科研團隊進行考察商議。樊萬珍 攝中新網西寧8月26日電 (孫睿)記者26日從青海省氣象局獲悉,由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聯合青海省氣象科學研究所、海西州茫崖氣象局開展的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考察研究任務「西風-季風協同作用及其影響」科研邊界層塔和微波輻射計儀器架設選址工作結束,經過兩日的考察遴選,兩項科研儀器架設初步選定在青海茫崖大烏斯地區和花土溝鎮
  • 青藏高原所等發布青藏高原地-氣相互作用高時間解析度觀測數據集
    青藏高原是反映氣候系統不同圈層相互作用及其影響效應的典型區域。然而,受自然環境、複雜地形和下墊面特徵的制約,青藏高原綜合觀測站網稀疏、氣象臺站代表性較差,衛星反演產品在高原地區存在較大不確定性。因此,青藏高原成為我國觀測資料最為缺乏的地區之一,已嚴重阻礙研究人員對青藏高原地-氣相互作用過程和水分循環規律的科學認識,制約了數值模式的發展和我國災害性天氣氣候預測水平的提高。
  • 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戰略研討會召開
    4月30日,由中國科學院資源環境科學與技術局主辦,青藏高原研究所承辦的「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戰略研討會」在北京召開。來自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基金委、教育部等單位的青藏高原研究專家們齊聚一堂,共商中國科學院知識創新工程三期中青藏高原研究的戰略定位和布署。會議主要討論了青藏高原相關地學研究未來5~10年的發展方向、戰略重點等問題。
  • 中國在青藏高原發現大量重要礦產資源
    中新社發 朱鴻山 攝新華網北京2月12日電(記者 韓潔)中國地質調查局12日在北京宣布,歷時7年、投資3.4億元的青藏高原地質調查獲重要發現,青藏高原新發現600餘處礦床、礦點及礦化點,包括銅、鐵、鉛鋅等目前中國非常緊缺的重要礦產資源。
  • 大家是否認識青藏高原上的神奇生物?
    冬蟲夏草,是小師弟第一次在青藏高原上見到的神奇生物,看起來像蟲,又像是草。小師弟一邊聽藏族朋友介紹,一邊在百度上查閱蟲草的信息。冬蟲夏草(一)網上說冬蟲夏草俗稱蟲草、冬蟲草,是一種寄生於鱗翅目幼蟲體內的真菌。
  • 環青藏高原盆地油氣資源豐富
    參加「東特提斯中生代造山過程的盆地響應及其能源效應」學術會議專家認為環青藏高原盆地油氣資源豐富自然資源部沉積盆地與油氣資源重點實驗室日前召開「東特提斯中生代造山過程的盆地響應及其能源效應」學術會議,浙江大學楊樹鋒院士、吉林大學李才教授、南京大學胡修棉教授應邀出席,並作學術報告。
  • 青藏高原科考中的陝西智慧
    踏上「第三極」青藏高原被譽為地球「第三極」,是我國重要的生態安全屏障和戰略資源儲備基地,也是亞洲眾多大江大河的發源地。20世紀70年代到90年代,我國首次對青藏高原地區進行了綜合性科學考察研究,填補了青藏高原研究中的諸多空白。2017年,我國啟動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研究。
  • 國土資源部:青藏高原地質研究取得原創性成果
    記者從7月16日~17日在京召開的項目成果專家評審會上獲悉,青藏高原地質研究達到歷史新水平,取得了一批令世界地質領域矚目的原創性成果,主要包括一套服務於青藏高原經濟社會發展的全新的地質—環境—資源圖件,一個收納青藏高原地質調查與研究成果的基礎地質資料庫管理系統以及描述青藏高原演化歷史的新的板塊構造模型等。
  • 訪中科院西北高原所科研人員:有一種科研在路上—新聞—科學網
    14天一個往返周期 與我們同行的幾個中青年是中科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的科研人員。感覺中這段無比寂寥艱辛的路,他們每隔14天就必須往返一次,冬季的往返周期也長不過20天,而這樣的循環往復已經持續了9年,這在我們看來有些不可思議。 要去的地方是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三江源草地生態系統定位觀測站。
  • 【中國科學報】摸清青藏高原凍土家底
    ,被稱為「最後的淨土」,而在許多科研人員眼中,這裡是自然留給人類的一個巨大的科學寶藏。  而位於青海省格爾木市的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冰凍圈觀測研究站(下稱冰凍圈站),就是一個致力於在我國高原腹地開展冰凍圈監測研究的代表性野外觀測研究站。在長年累月的野外工作中,冰凍圈站站長趙林和同事們,對青藏高原整個多年凍土的變化狀態有了較全面的認識。
  • ...實驗室最新研究揭示了青藏高原高寒草地植物-土壤微生物多樣性...
    青藏高原是地球的「第三極」,正經歷著氮沉降急劇增加和降水變化的生態影響過程。高寒草甸約佔青藏高原面積的35%,是青藏高原最重要的植被類型之一。雖然氮沉降和降水的變化會引起植物組成和多樣性的變化,但對由此導致植物多樣性與土壤微生物多樣性之間關係如何變化尚不清楚。
  • 青藏高原季節性凍土凍融變化研究取得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西北生態環境資源研究院研究員羅斯瓊團隊在Journal of Climate上,發表題為Freeze-Thaw Changes of Seasonally Frozen Ground on the Tibetan Plateau from 1960 to 2014的研究論文,揭示20世紀60年代以來青藏高原季節性凍土凍融的時空變化特徵。
  • 青藏高原形成與演化研究增添新依據
    該古地磁研究結果表明南羌塘地塊在中侏羅世位於34.6±4.6°N的古緯度位置。通過綜合分析羌塘地塊和拉薩地塊現有可靠的古地磁數據,科研人員獲得了3項主要認識:一是晚三疊世至中侏羅世期間羌塘地塊處於相對穩定的古緯度位置,並未發生明顯的緯向運動;二是班公湖-怒江特提斯洋中侏羅世時期的寬度為2600±710km (23.4°±6.4°);三是班公湖-怒江特提斯洋自早三疊世至晚三疊世期間逐漸擴張,晚三疊世達到其最大寬度;晚三疊世後因拉薩地塊從岡瓦納大陸裂解向北運動,導致班公湖-怒江特提斯洋的規模逐漸縮小
  • 亟待研究——青藏高原上的櫟類常綠矮林
    國內的科學文獻也講過,對於我國的青藏高原櫟類,國內外都十分缺乏認識,除了少數的幾個專家,好像大家都忘了一樣。對於這樣的一個大事實,我們向國際櫟類專家們求教,他們也都毫不知情。我們不敢說,這是否是我國林學的一個空缺? 大家都知道,青藏高原是我國的第三臺地,約佔全國總國土面積的25%。
  • 研究人員探究青藏高原鼠兔生存與環境變化的奧秘—新聞—科學網
    行程6000多公裡
  • 走進「西藏江南」丨尋找青藏高原的昆蟲丨青藏科考
    編者按:這次中科院動物所的科研人員去野外科學考察,主要目的是對青藏高原農牧區昆蟲資源進行調查,全程15600多公裡,歷時75天。在此,我們邀請科考隊員將親身經歷分四期,給大家講述科考的內容和所見所聞。
  • 青藏高原昆蟲種類目前達萬餘種
    新華社拉薩8月6日電(記者李鍵)據統計,截至目前青藏高原昆蟲種類達10828種,新增1500種,佔全國總量的八分之一左右。這是記者6日從首屆中國青藏高原昆蟲論壇上獲悉的。首屆中國青藏高原昆蟲論壇於8月6日至9日舉行,主題為「青藏高原昆蟲學研究的新成果、新方法、新觀點、新視野」。來自北京大學、復旦大學等46所高校、科研單位的150多位專家學者齊聚拉薩,從青藏高原昆蟲的起源、分類、多樣性、資源狀況、古昆蟲等視角展示研究成果。此外,論壇內容還包括「多彩的昆蟲世界」科普展、昆蟲科普活動周戶外體驗等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