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高原科考中的陝西智慧

2020-09-07 陝西日報

黃河源保護區。

科考隊員在取樣。

科考隊領隊常罡在維修車輛。

8月8日開始,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研究陝西省動物研究所科考隊,從關中平原出發,挺進青藏高原腹地。在近1個月的時間裡,他們行程6000多公裡,踏上高原牧場,邁入河流溼地,用嚴謹紮實的工作態度圓滿完成了這次科考任務。

此次科考的目的是什麼?他們是如何開展科考的?這一路他們都有哪些難忘的經歷?有什麼收穫?8月25日至28日,記者在青海省實地採訪了科考隊員。

踏上「第三極」

青藏高原被譽為地球「第三極」,是我國重要的生態安全屏障和戰略資源儲備基地,也是亞洲眾多大江大河的發源地。20世紀70年代到90年代,我國首次對青藏高原地區進行了綜合性科學考察研究,填補了青藏高原研究中的諸多空白。

2017年,我國啟動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研究。此次科學考察研究定位國家重大需求和國際科學前沿,旨在揭示過去50年來環境變化過程與機制及其對人類社會的影響,提出亞洲水塔與生態安全屏障的環境保護戰略,服務生態文明建設戰略和「一帶一路」倡議。

在兩次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研究中,陝西科研力量發揮了重要的作用。陝西省動物研究所是其中重要的一支隊伍。從20世紀70年代末以來,陝西省動物研究所一直參與青藏高原的科學考察,為藏羚羊、藏野驢等領域的研究作出了突出貢獻。在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研究中,陝西省動物研究所承擔了一項子課題——氣候變化對青藏高原小型哺乳動物多樣性的影響。

「野生動物是自然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在自然生態系統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自然和人類活動的共同作用,對青藏高原小型哺乳動物多樣性會產生重大的影響。青藏高原是鼠兔屬和田鼠亞科動物的起源中心,也是生態系統食物網結構最重要的環節。幾十年來,在人為活動和氣候變化的影響下,此類野生小型哺乳動物的生長、發育以及繁殖等生活特徵發生了改變。」陝西省動物研究所副所長、科考隊領隊常罡介紹,「因此,開展本項調查,更新、充實青藏高原小型哺乳動物資源的基礎信息,摸清各物種的分布及棲息地狀況,闡明因氣候變化導致的人為活動變化對小型哺乳動物多樣性的影響機制問題,對防控有害生物種群暴發、促進生態環境保護和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的支撐作用。」

陝西省動物研究所也稱西北瀕危動物研究所,是我國西北地區主要從事野生動物保護研究的綜合性專業研究所,在珍稀瀕危野生動物資源遺傳與保護、經濟動物資源開發利用、野生動物資源及生態環境監測和評估、野生動物疾病傳播與防治等方面取得了諸多成績。

「正是因為陝西動物研究所多年來在這一領域取得的成果,才獲得了這次參與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研究的機會。我們有實力,也有信心完成這項任務!」常罡表示。

尋找「小」動物

8月26日是收穫滿滿的一天。

一大早,科考隊員們就來到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瑪多縣城外的一片草場收集樣本。前一天晚上,他們在這片草場仔細布置過採樣工具。

「我們收集了20多隻鼠兔樣本!」科考隊員興奮地說。

以鼠兔為代表的小型嚙齒類動物是此次科考的重點對象。常罡介紹,以鼠兔為代表的小型嚙齒類動物是高原最常見的野生動物,它們也正是此次科考關注的主角。「比起藏羚羊、藏狐、雪豹等青藏高原上的明星野生動物,這些高原小精靈雖然不起眼,但卻是值得深入研究的一個種類。它們對環境的變化非常敏感,是研究環境變化的模式動物。它們也是大型哺乳動物的食物來源,整個種群動態的變化過程能反映出它的上級捕食者——大型動物整個種群的動態過程。我們通過研究這些嚙齒類動物,探討氣候環境變化對整個地區生態環境的改變。」他說。

選擇採集樣方的區域、布置採樣工具、採集樣品、處理樣品是此次科考過程中的主要工作。

為了保證採集數據的客觀和準確,採集樣方的每一塊土地都得經過精挑細選。「樣方的來源首先要滿足不同的海拔梯度,再一個需要有不同的生存環境,例如草場、溼地等不同的環境都需要採集樣方。就是同一片區域,我們也會選擇兩種樣地——人為幹擾比較小的樣地和人為幹擾比較大的樣地,通過對比了解人為幹擾對小型哺乳動物的影響。」常罡介紹,「因為不同生態環境類型裡面,會棲息多種小型哺乳動物,我們想了解不同的海拔梯度,小型齧齒動物的分布會有什麼樣的變化,動物能在這麼高海拔的地方生活,究竟有什麼樣的能力。」

因此,為了選擇一塊合適的樣地,科考隊員往往一找就是幾個小時。

樣本的採集只是科考工作的第一步。「我們一共採集到了100多個嚙齒類的個體,還需要在實驗室對這些樣本進行檢測分析。在今後的幾年裡,我們還要繼續到青藏高原來,補充樣本,爭取能獲得青藏高原分布的嚙齒類動物的所有類別的樣品,然後再進行比較分析、深入研究。」常罡介紹。

生命禁區的挑戰

從青海湖溼地到三江源頭,從格爾木荒漠到可可西裡無人區,6000多公裡的科考路程,平均海拔4600米。在被稱為生命禁區的青藏高原,科考隊完成了一次次挑戰。

8月26日,記者見證了其中的「冰山一角」。8月26日中午,收集了瑪多縣城外一片草場的樣本之後,科考隊繼續驅車前往黃河源保護區核心區域。行駛了十幾公裡後,一輛科考車爆胎。值得一提的是,科考隊沒有專職司機,整個科考全程,隊員們輪流開車。只見大家嫻熟地把車推到路邊,開始齊心協力換輪胎。海拔4200多米的高原上,稍微用力就感到體力不支。不到一個小時,輪胎換好了,幾個隊員開車返回,到縣城尋找修理廠,其餘車輛繼續前行。

這片區域平均海拔4200多米,隨著車輛往保護區深處前行,海拔不斷升高。在坑坑窪窪的碎石路上,車輛行駛起來相當費勁。大家一面小心駕駛,一面留意著合適的取樣地。在美麗的鄂陵湖畔、海拔4610米的黃河源頭紀念碑所在地,大家顧不上欣賞大自然的壯麗景色,抓緊時間採集樣品。

晚上8點多,科考隊開始返程。行駛了一段距離後,另外一輛車又爆胎了。沒有信號、沒有救援,只能自己動手。晚上8點多的高原,冷風吹得人瑟瑟發抖。一個多小時後,輪胎換好,天已經黑了。車輛駛入伸手不見五指的夜色中,小心翼翼地前行。

「對我們經常出野外的人來說,工作很重要,但是必備的生活技能少不了。在野外,遇到任何突發情況,都需要我們自己去沉著應對、冷靜處理,在人跡罕至的高原更是如此。這些看似平常的小事,卻是對科研人員整體素質的考驗。」中科院西安分院副院長李保國說。

整個科考途中,科考隊不斷應對著各種考驗:在五道梁地區,嚴重的高原反應讓所有科考隊員整夜難眠;在可可西裡地區,一天6次陷車,讓隊員們幾近崩潰;為了協調科考「手續」,連續十幾個小時駕車往返於保護站和駐地之間;在無人區趕夜路,擔心狼等大型動物攻擊,忍著幾個小時不能「方便」……

一路艱辛,大家卻認為很值得。

科考隊員侯祥:「我們要秉承陝西省動物研究所不怕吃苦、勇攀高峰的科研精神,為青藏高原科考奉獻出我們陝西青年科研人員的一份力量。」

科考隊員封託:「雖然辛苦,我們卻看到了別人看不到的風景,見到了別人見不到的動物,還能用我們的知識和能力為保護它們作出貢獻,我們樂在其中!」

科考隊員安曉雷:「這項工作我們會持續5到10年,希望通過我們的努力,能在青藏高原整個氣候環境的變化對動物生態發展的影響方面,得到一個科學的結論。」 (記者 張梅 文/圖)

相關焦點

  • 「雲雀」亮相第二次青藏高原科考
    「雲雀」自主飛行機器人近日,由中國科學院瀋陽自動化研究所研製的「雲雀」自主飛行機器人(以下簡稱「雲雀」)在青藏高原青藏高原海拔高、氧氣稀薄、氣候惡劣多變,尤其是極高海拔區科考活動難度大、危險係數高,人類難以開展工作甚至無法到達,嚴重製約了青藏科考全面深入持續開展。
  • 中科院院士揭中國為何重視青藏高原科考
    中國科學院院士、青藏高原研究所名譽所長姚檀棟,中國科學院院士、數學與系統科學研究院研究員袁亞湘等4位科學家代表與中外記者見面交流。發布會上,談及國家為何重視青藏科考工作,姚檀棟表示,這是由於青藏科考有科學上和現實裡的重要性。【同期】中國科學院院士、青藏高原研究所名譽所長 姚檀棟青藏高原的隆升改變了中國的整個地貌格局,也形成了目前中國富饒的東部的地理環境。
  • 中科院青藏高原所加強黨建工作 服務支撐第二次青藏科考
    青藏高原所相關負責人對部站黨員和科考隊員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致第二次青藏科考隊的賀信精神提出了具體要求,希望拉薩部和野外臺站不斷加強組織協調、完善工作機制、創新工作模式,進一步統一思想、凝聚共識,在實施重大科研項目、促進重大成果產出的同時,凝練青藏科考精神,為把第二次青藏科考做成經得起歷史檢驗的標誌性科學工程提供堅實的組織保障。
  • 走進「西藏江南」丨尋找青藏高原的昆蟲丨青藏科考
    編者按:這次中科院動物所的科研人員去野外科學考察,主要目的是對青藏高原農牧區昆蟲資源進行調查,全程15600多公裡,歷時75天。在此,我們邀請科考隊員將親身經歷分四期,給大家講述科考的內容和所見所聞。
  • 「女漢子」在青藏高原做科考
    「女漢子」在青藏高原做科考新華網8月13日,長江科學院科考隊員閆霞(右)與周華敏在瀾滄江上遊扎曲旁記錄取樣數據新華社記者 吳剛 攝8月13日,長江科學院科考隊員閆霞在瀾滄江上遊吉曲附近工作。新華社記者 吳剛 攝8月13日,長江科學院科考隊員閆霞在瀾滄江上遊扎曲標註取樣信息。
  • 蘭州乾旱氣象研究所積極開展青藏高原科考項目
    新甘肅客戶端蘭州訊(新甘肅·甘肅日報記者 楊唯偉)記者從中國氣象局蘭州乾旱氣象研究所了解到,今年6月以來,在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項目的支持下,蘭州乾旱氣象研究所開展相關科學考察,先後在青藏高原東北邊坡的甘南州,地處青藏高原東北部的青海、四川、甘肅等地
  • 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
    2020年中科院青藏高原所大學生夏令營招募令 你是否對美麗的青藏高原神往已久?你是否期待一睹西藏冰川真容?你是否想了解科學家的真實工作與生活?這個夏天與我們一起來一場藏東南冰川森林生態科考之旅吧!
  • 科學也能很浪漫——看她們如何在青藏高原做科考
    話音未落,科考隊員閆霞迅速下車,取上設備,一路小跑到河邊,絲毫不顧自己正處在平均海拔超過4000米的青藏高原上。由17位研究人員組成的江源科考隊,近日順利完成對長江正源沱沱河、南源當曲、北源楚瑪爾河和瀾滄江源的水資源和生態狀況的綜合科學考察。
  • 青藏科考尋找生命演化奧秘
    20世紀70年代,中國開展第一次青藏科考,這次科考的任務是闡明高原地質發展的歷史及隆升的原因;分析高原隆起後對自然環境和人類活動的影響;研究自然條件與自然資源的特點及其利用改造的方向和途徑。2000多名來自不同領域的科研人員,共同完成了科考研究。  2017年國家啟動第二次青藏科考,持續5年以上。
  • 瀋陽自動化所「雲雀」飛上青藏高原 實現我國首次機器人化高海拔環境科考
    近日,由中國科學院瀋陽自動化研究所自主研製的「雲雀」自主飛行機器人(以下簡稱「雲雀」)在青藏高原開展高海拔冰川與湖泊智能化科考工作,實現了我國首次機器人化高海拔環境科考。、危險係數高,人類難以開展工作甚至無法到達,嚴重製約了青藏科考全面深入持續開展。
  • 看「女漢子」如何在青藏高原做科考
    話音未落,科考隊員閆霞迅速下車,取上設備,一路小跑到河邊,絲毫不顧自己正處在平均海拔超過4000米的青藏高原上。長江源是一個半封閉的區域,中央是廣闊的高原地帶,山地和丘陵相對高度僅500米左右。地形相對平坦,寬谷處河床兩岸沒有約束,水流四處『擺動』,並由此呈現各類辮狀、分汊等形態。「三江源地處青藏高原腹地,地廣人稀,大部分河流處於自然演變過程中,是研究河床演化的『天然實驗室』。」
  • 瀋陽自動化所「雲雀」翱翔青藏高原!實現我國首次機器人化高海拔環境科考
    【瀋陽自動化所「雲雀」翱翔青藏高原!實現我國首次機器人化高海拔環境科考】為深入實施「科技助力青藏科考」,促進青藏高原環境變化機理揭示,由中國科學院瀋陽自動化研究所自主研製的「雲雀」自主飛行機器人在青藏高原開展高海拔冰川與湖泊智能化科考工作,實現了我國首次機器人化高海拔環境科考。
  • 科學也能很浪漫——看「女漢子」如何在青藏高原做科考
    話音未落,科考隊員閆霞迅速下車,取上設備,一路小跑到河邊,絲毫不顧自己正處在平均海拔超過4000米的青藏高原上。由17位研究人員組成的江源科考隊,近日順利完成對長江正源沱沱河、南源當曲、北源楚瑪爾河和瀾滄江源的水資源和生態狀況的綜合科學考察。
  • 第二次青藏科考智能科考無人機高海拔應用實驗順利完成
    青藏高原是世界屋脊、亞洲水塔和地球第三極,具有地球上最獨特的地質、地理和生態單元,是全球地球系統科學研究的熱點地區之一。另一方面,青藏高原由於海拔高(主體高度超過4000米)、地形複雜、缺氧、天氣惡劣多變,造成部分區域人員難以到達,導致相關科考數據匱乏、不系統,從而影響了對青藏高原與全球變化關係和機制的深入認識。
  • 聽科研人員講青藏高原真菌資源研究
    由於特殊的地理環境與氣候,青藏高原孕育著豐富多樣的真菌資源,如何對其開展研究與利用?由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西藏自治區高原生物研究所主導、聯合西藏自治區農科院和西藏農牧學院四家單位近200餘名科研人員共同完成的科研項目「青藏高原真菌資源研究與評價利用」交出了一份令人滿意的答卷。
  • 我國自主飛行機器人「雲雀」助力青藏科考
    新華社瀋陽9月12日電(記者王瑩、包昱涵)近日,由中國科學院瀋陽自動化研究所自主研製的「雲雀」自主飛行機器人在青藏高原開展高海拔冰川與湖泊智能化科考工作,實現了機器人化高海拔環境科考。青藏高原海拔高,氧氣稀薄,氣候惡劣多變,尤其是極高海拔區科考活動難度大,危險係數高,人類難以開展工作甚至無法到達,嚴重製約了青藏科考全面深入持續開展。為此,在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支持下,中科院瀋陽自動化研究所、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等國內技術團隊,圍繞高海拔極端環境下的機器人移動與作業技術開展聯合攻關。
  • 第二次青藏科考取得重要進展 首次在高原湖泊近百米水深獲取超長巖芯
    鑽取巖芯、研究氣候環境變化,這也是第二次青藏科考的重要組成內容。 此前,我國高原湖泊鑽探深度的紀錄是2005年在青海湖創造的,最大鑽探深度是114.9米。2020年7月29日,納木錯科考團隊最大鑽探深度達到121.62米,超過了青海湖的紀錄,提取了117.97米的巖芯,創造了我國高原湖泊巖芯鑽探鑽取巖芯長度的新紀錄。
  • 甘肅省第二次青藏高原科考隊出徵
    科考隊隊長周自強(中)介紹衛星影像圖。中國蘭州網10月21日消息 記者10月20日從甘肅省科學院地質自然災害防治研究所獲悉,省科學院防災所第二次青藏高原科考隊已從蘭州出發,開始對中巴公路喀什至紅其拉莆口岸全長424公裡範圍進行為期15天的科學考察。
  • 自主飛行機器人 助力青藏科考
    據新華社瀋陽9月12日電(記者王瑩 包昱涵) 近日,由中國科學院瀋陽自動化研究所自主研製的「雲雀」自主飛行機器人在青藏高原開展高海拔冰川與湖泊智能化科考工作,實現了機器人化高海拔環境科考。在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支持下,中科院瀋陽自動化研究所、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等國內技術團隊,圍繞高海拔極端環境下的機器人移動與作業技術開展聯合攻關。
  • 青藏高原所揭示青藏高原不同生態區表層土壤中萜類化合物分布特徵
    為理解和應用萜類生物標誌物,需通過普查、鑑定和分析工作,明確不同生態系統中現代植物和表土中萜類化合物分布特徵及其對應關係。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新生代環境團隊、中科院青藏高原地球科學卓越創新中心副研究員白豔與陝西科技大學化學與化工學院天然產物穩定同位素組學團隊博士周友平合作,選取青藏高原周緣兩個具有明顯垂直地帶性的高度斷面,對其土壤和植被中的萜類化合物進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