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3日,長江科學院科考隊員閆霞(右)與周華敏在瀾滄江上遊扎曲旁記錄取樣數據。新華社記者 吳剛 攝
「前面就是長江北源楚瑪爾河五道梁了,這是一個典型的遊蕩河道,研究價值高,我們要抓緊採樣。」話音未落,科考隊員閆霞迅速下車,取上設備,一路小跑到河邊,絲毫不顧自己正處在平均海拔超過4000米的青藏高原上。
由17位研究人員組成的江源科考隊,近日順利完成對長江正源沱沱河、南源當曲、北源楚瑪爾河和瀾滄江源的水資源和生態狀況的綜合科學考察。作為長江科學院河流所的一名在讀博士,閆霞是本次科考隊兩名女隊員之一。
挖沙、裝袋、標記,在閆霞手中幾個動作一氣呵成,「我們專業觀測取樣任務多,所以必須抓緊時間,不能拖大家後腿。」
8月13日,長江科學院科考隊員閆霞在瀾滄江上遊吉曲附近工作。新華社記者 吳剛 攝
從2016年開始,閆霞跟隨團隊一起六上江源。看著洶湧澎湃的通天河流經眼前,從大學起就主攻治河專業的她,終於圓了「到三江源去」的夢。
河床演變,是閆霞的主要研究方向。長江源是一個半封閉的區域,中央是廣闊的高原地帶,山地和丘陵相對高度僅500米左右。地形相對平坦,寬谷處河床兩岸沒有約束,水流四處『擺動』,並由此呈現各類辮狀、分汊等形態。
「三江源地處青藏高原腹地,地廣人稀,大部分河流處於自然演變過程中,是研究河床演化的『天然實驗室』。」閆霞說,由於水文觀測站點較少,為獲取河流演變的第一手資料,科考隊員必須克服高原缺氧環境,前往現場進行實地觀測和樣品採集。
8月13日,長江科學院科考隊員閆霞在瀾滄江上遊扎曲標註取樣信息。新華社記者 吳剛 攝
江源科考,困難重重。缺氧導致頭脹痛,路遇暴雨導致車陷沼澤,無人、無路、無圖易迷路……「對女隊員而言,除了高原反應,上廁所、洗澡是更大的挑戰。」科考10天,她只洗過一次澡。
搬設備、測數據、做分析……住帳篷、啃饅頭,攜帶著十幾斤的專業設備爬上爬下,在不同河段取樣,通過分析不同時期土質成分,還原河床演變過程……在共同努力下,閆霞所在團隊於2019年首次使用數位技術成功還原出江源河流斷面歷史形態,為後續深入研究江源地區河床調整及水工程適應性奠定了基礎。
經過多年觀測取樣,閆霞參與的研究項目發現,遊蕩型河道的含沙量往往更大,泥沙顆粒更粗,更易與兩岸岸坡發生交換,也就是說這些河道並不穩定。而水流改道會造成江源地區的橋梁橋墩、臨河道路極易受到衝刷,加上受凍融作用影響,常規防護措施很難收效,橋墩和道路損壞得特別快,使用壽命很短。
8月14日,長江科學院科考隊員閆霞在玉樹藏族自治州境內的布曲旁記錄取樣數據。新華社記者 吳剛 攝
「我們不斷地採集有關數據,希望能提出適用於高原地區的涉水工程衝刷計算公式。」閆霞說,希望江源科考能為提高橋墩或路基的使用壽命提供技術參考,為江源地區基礎設施建設貢獻力量。
「如果把科考隊員比作久經江源河流衝刷的石頭,那女科考隊員更像是激起的水花,通過她們的堅持、耐心和專業知識,在江源地區折射出一道絢麗的彩虹。」長江科學院樞紐研究室主任周銀軍說,受全球氣候變化的影響,江源生態環境和河流管理保護工作面臨著越來越多的挑戰,「這是江源科考的職責所在,也激勵著我們科研工作者不斷去研究,為江源保護出謀劃策。」
六上江源,閆霞對三江源的好奇和嚮往,早已化為對探究植被草甸、河流冰川演變的熱忱。「江源是個寶庫,有太多內容值得我們深入研究,作為一名科研工作者,我要親眼看到江源河流地貌的變化,這是屬於科學的浪漫。」
來源/新華網
記者/李寧、吳剛、李思遠
編輯/全國婦聯網信中心 姚瑤
高考693分,她卻放棄北大!這句話被網友狂贊……
這支女團,是「乘風破浪的姐姐」的姐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