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也能很浪漫——看她們如何在青藏高原做科考

2020-09-09 女性之聲

8月13日,長江科學院科考隊員閆霞(右)與周華敏在瀾滄江上遊扎曲旁記錄取樣數據。新華社記者 吳剛 攝

「前面就是長江北源楚瑪爾河五道梁了,這是一個典型的遊蕩河道,研究價值高,我們要抓緊採樣。」話音未落,科考隊員閆霞迅速下車,取上設備,一路小跑到河邊,絲毫不顧自己正處在平均海拔超過4000米的青藏高原上。

由17位研究人員組成的江源科考隊,近日順利完成對長江正源沱沱河、南源當曲、北源楚瑪爾河和瀾滄江源的水資源和生態狀況的綜合科學考察。作為長江科學院河流所的一名在讀博士,閆霞是本次科考隊兩名女隊員之一。

挖沙、裝袋、標記,在閆霞手中幾個動作一氣呵成,「我們專業觀測取樣任務多,所以必須抓緊時間,不能拖大家後腿。」

8月13日,長江科學院科考隊員閆霞在瀾滄江上遊吉曲附近工作。新華社記者 吳剛 攝

從2016年開始,閆霞跟隨團隊一起六上江源。看著洶湧澎湃的通天河流經眼前,從大學起就主攻治河專業的她,終於圓了「到三江源去」的夢。

河床演變,是閆霞的主要研究方向。長江源是一個半封閉的區域,中央是廣闊的高原地帶,山地和丘陵相對高度僅500米左右。地形相對平坦,寬谷處河床兩岸沒有約束,水流四處『擺動』,並由此呈現各類辮狀、分汊等形態。

「三江源地處青藏高原腹地,地廣人稀,大部分河流處於自然演變過程中,是研究河床演化的『天然實驗室』。」閆霞說,由於水文觀測站點較少,為獲取河流演變的第一手資料,科考隊員必須克服高原缺氧環境,前往現場進行實地觀測和樣品採集。

8月13日,長江科學院科考隊員閆霞在瀾滄江上遊扎曲標註取樣信息。新華社記者 吳剛 攝

江源科考,困難重重。缺氧導致頭脹痛,路遇暴雨導致車陷沼澤,無人、無路、無圖易迷路……「對女隊員而言,除了高原反應,上廁所、洗澡是更大的挑戰。」科考10天,她只洗過一次澡。

搬設備、測數據、做分析……住帳篷、啃饅頭,攜帶著十幾斤的專業設備爬上爬下,在不同河段取樣,通過分析不同時期土質成分,還原河床演變過程……在共同努力下,閆霞所在團隊於2019年首次使用數位技術成功還原出江源河流斷面歷史形態,為後續深入研究江源地區河床調整及水工程適應性奠定了基礎。

經過多年觀測取樣,閆霞參與的研究項目發現,遊蕩型河道的含沙量往往更大,泥沙顆粒更粗,更易與兩岸岸坡發生交換,也就是說這些河道並不穩定。而水流改道會造成江源地區的橋梁橋墩、臨河道路極易受到衝刷,加上受凍融作用影響,常規防護措施很難收效,橋墩和道路損壞得特別快,使用壽命很短。

8月14日,長江科學院科考隊員閆霞在玉樹藏族自治州境內的布曲旁記錄取樣數據。新華社記者 吳剛 攝

「我們不斷地採集有關數據,希望能提出適用於高原地區的涉水工程衝刷計算公式。」閆霞說,希望江源科考能為提高橋墩或路基的使用壽命提供技術參考,為江源地區基礎設施建設貢獻力量。

「如果把科考隊員比作久經江源河流衝刷的石頭,那女科考隊員更像是激起的水花,通過她們的堅持、耐心和專業知識,在江源地區折射出一道絢麗的彩虹。」長江科學院樞紐研究室主任周銀軍說,受全球氣候變化的影響,江源生態環境和河流管理保護工作面臨著越來越多的挑戰,「這是江源科考的職責所在,也激勵著我們科研工作者不斷去研究,為江源保護出謀劃策。」

六上江源,閆霞對三江源的好奇和嚮往,早已化為對探究植被草甸、河流冰川演變的熱忱。「江源是個寶庫,有太多內容值得我們深入研究,作為一名科研工作者,我要親眼看到江源河流地貌的變化,這是屬於科學的浪漫。」

來源/新華網

記者/李寧、吳剛、李思遠

編輯/全國婦聯網信中心 姚瑤

高考693分,她卻放棄北大!這句話被網友狂贊……

這支女團,是「乘風破浪的姐姐」的姐姐→

相關焦點

  • 科學也能很浪漫——看「女漢子」如何在青藏高原做科考
    話音未落,科考隊員閆霞迅速下車,取上設備,一路小跑到河邊,絲毫不顧自己正處在平均海拔超過4000米的青藏高原上。由17位研究人員組成的江源科考隊,近日順利完成對長江正源沱沱河、南源當曲、北源楚瑪爾河和瀾滄江源的水資源和生態狀況的綜合科學考察。
  • 科學也能很浪漫!看「女漢子」如何在青藏高原做科考
    話音未落,科考隊員閆霞迅速下車,取上設備,一路小跑到河邊,絲毫不顧自己正處在平均海拔超過4000米的青藏高原上。長江源是一個半封閉的區域,中央是廣闊的高原地帶,山地和丘陵相對高度僅500米左右。地形相對平坦,寬谷處河床兩岸沒有約束,水流四處『擺動』,並由此呈現各類辮狀、分汊等形態。「三江源地處青藏高原腹地,地廣人稀,大部分河流處於自然演變過程中,是研究河床演化的『天然實驗室』。」
  • 青藏高原科考中的陝西智慧
    他們是如何開展科考的?這一路他們都有哪些難忘的經歷?有什麼收穫?8月25日至28日,記者在青海省實地採訪了科考隊員。踏上「第三極」青藏高原被譽為地球「第三極」,是我國重要的生態安全屏障和戰略資源儲備基地,也是亞洲眾多大江大河的發源地。
  • 「女漢子」在青藏高原做科考
    「女漢子」在青藏高原做科考新華網8月13日,長江科學院科考隊員閆霞(右)與周華敏在瀾滄江上遊扎曲旁記錄取樣數據新華社記者 吳剛 攝8月13日,長江科學院科考隊員閆霞在瀾滄江上遊吉曲附近工作。新華社記者 吳剛 攝8月13日,長江科學院科考隊員閆霞在瀾滄江上遊扎曲標註取樣信息。
  • 中科院青藏高原所加強黨建工作 服務支撐第二次青藏科考
    青藏高原所相關負責人對部站黨員和科考隊員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致第二次青藏科考隊的賀信精神提出了具體要求,希望拉薩部和野外臺站不斷加強組織協調、完善工作機制、創新工作模式,進一步統一思想、凝聚共識,在實施重大科研項目、促進重大成果產出的同時,凝練青藏科考精神,為把第二次青藏科考做成經得起歷史檢驗的標誌性科學工程提供堅實的組織保障。
  • 中科院院士揭中國為何重視青藏高原科考
    中國科學院院士、青藏高原研究所名譽所長姚檀棟,中國科學院院士、數學與系統科學研究院研究員袁亞湘等4位科學家代表與中外記者見面交流。發布會上,談及國家為何重視青藏科考工作,姚檀棟表示,這是由於青藏科考有科學上和現實裡的重要性。【同期】中國科學院院士、青藏高原研究所名譽所長 姚檀棟青藏高原的隆升改變了中國的整個地貌格局,也形成了目前中國富饒的東部的地理環境。
  • 「雲雀」亮相第二次青藏高原科考
    「雲雀」自主飛行機器人近日,由中國科學院瀋陽自動化研究所研製的「雲雀」自主飛行機器人(以下簡稱「雲雀」)在青藏高原開展高海拔冰川與湖泊智能化科考工作,實現了我國首次機器人化高海拔環境科考。青藏高原海拔高、氧氣稀薄、氣候惡劣多變,尤其是極高海拔區科考活動難度大、危險係數高,人類難以開展工作甚至無法到達,嚴重製約了青藏科考全面深入持續開展。
  • 走進「西藏江南」丨尋找青藏高原的昆蟲丨青藏科考
    編者按:這次中科院動物所的科研人員去野外科學考察,主要目的是對青藏高原農牧區昆蟲資源進行調查,全程15600多公裡,歷時75天。在此,我們邀請科考隊員將親身經歷分四期,給大家講述科考的內容和所見所聞。
  • 蘭州乾旱氣象研究所積極開展青藏高原科考項目
    新甘肅客戶端蘭州訊(新甘肅·甘肅日報記者 楊唯偉)記者從中國氣象局蘭州乾旱氣象研究所了解到,今年6月以來,在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項目的支持下,蘭州乾旱氣象研究所開展相關科學考察,先後在青藏高原東北邊坡的甘南州,地處青藏高原東北部的青海、四川、甘肅等地
  • 青藏科考尋找生命演化奧秘
    20世紀70年代,中國開展第一次青藏科考,這次科考的任務是闡明高原地質發展的歷史及隆升的原因;分析高原隆起後對自然環境和人類活動的影響;研究自然條件與自然資源的特點及其利用改造的方向和途徑。習近平總書記向科考隊發去賀信,信中說,希望發揚老一輩科學家艱苦奮鬥、團結奮進、勇攀高峰的精神,聚焦水、生態、人類活動,著力解決青藏高原資源環境承載力、災害風險、綠色發展途徑等方面的問題,為守護好世界上最後一方淨土、建設美麗的青藏高原作出新貢獻,讓青藏高原各族群眾生活更加幸福安康。
  • 第二次青藏科考智能科考無人機高海拔應用實驗順利完成
    青藏高原是世界屋脊、亞洲水塔和地球第三極,具有地球上最獨特的地質、地理和生態單元,是全球地球系統科學研究的熱點地區之一。另一方面,青藏高原由於海拔高(主體高度超過4000米)、地形複雜、缺氧、天氣惡劣多變,造成部分區域人員難以到達,導致相關科考數據匱乏、不系統,從而影響了對青藏高原與全球變化關係和機制的深入認識。
  • 第二次青藏科考取得重要進展 首次在高原湖泊近百米水深獲取超長巖芯
    鑽取巖芯、研究氣候環境變化,這也是第二次青藏科考的重要組成內容。 此前,我國高原湖泊鑽探深度的紀錄是2005年在青海湖創造的,最大鑽探深度是114.9米。2020年7月29日,納木錯科考團隊最大鑽探深度達到121.62米,超過了青海湖的紀錄,提取了117.97米的巖芯,創造了我國高原湖泊巖芯鑽探鑽取巖芯長度的新紀錄。
  • 滕吉文 九次爆炸推翻青藏高原地殼「疊加說」
    滿口假牙的年輕教授在首獲第一手地球物理數據的背後,是青藏高原嚴峻的自然環境和科考隊員的數次遇險。「一開始讓我負責該項目的時候確實有點擔心,將這一由18個部門、228人組成的隊伍帶進青藏高原進行科學試驗是不得了的。首先要克服自然條件,缺氧三分之一,食、住、行與實施都很艱難。」
  • 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
    2020年中科院青藏高原所大學生夏令營招募令 你是否對美麗的青藏高原神往已久?你是否期待一睹西藏冰川真容?你是否想了解科學家的真實工作與生活?這個夏天與我們一起來一場藏東南冰川森林生態科考之旅吧!
  • 滕吉文 九次爆炸推翻青藏高原地殼「疊加說」
    時間回到1975年,41歲的滕吉文以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隊地球物理分隊首席科學家的身份帶隊進藏,首次對青藏高原地球物理進行系統觀測和深部過程研究。他形容青藏高原是世界上最年輕、最高的高原,也是構造最複雜的高原。對地球物理學來講,當時是塊尚未被開墾的處女地。進藏前,滕吉文查閱了大量文獻資料,腦子裡不斷盤旋著各種問題:為什麼青藏高原那麼高?地殼那麼厚?地下那麼熱?
  • 劉叢強院士:青藏高原保護與發展需全球視野
    本報記者 張 蘊青藏高原和黃河流域有什麼密切關聯?青藏高原最大發展短板在哪?如何實現青藏高原可持續發展和環境保護協同,達到綠水青山和金山銀山的共贏發展?帶著一系列問題,近日,在第二屆高原科學與可持續發展高層論壇上,科技日報記者專訪了中國科學院院士劉叢強。
  • 研究人員探究青藏高原鼠兔生存與環境變化的奧秘—新聞—科學網
    行進在海拔4600米的科考區
  • 甘肅省第二次青藏高原科考隊出徵
    中國蘭州網10月21日消息 記者10月20日從甘肅省科學院地質自然災害防治研究所獲悉,省科學院防災所第二次青藏高原科考隊已從蘭州出發,開始對中巴公路喀什至紅其拉莆口岸全長424公裡範圍進行為期15天的科學考察。
  • 藏學專家:中國各民族的生存發展與青藏高原生態系統有密切聯繫
    西藏著名藏學專家車明懷16日表示,歷史地看,特別是從青藏高原地理形態演變以及對全中國自然氣候的影響看,守護好青藏高原生態,已經關乎中華各民族賴以生存、交流、發展的生態系統。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談會提到,築牢生態安全屏障,守護好高原的生靈草木、萬水千山,把青藏高原打造成為全國乃至國際生態文明高地。
  • 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考察研究 地衣科考分隊考察日誌1
    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研究專項地衣科考分隊於9月2日,正式啟程。該分隊由王立松研究員帶隊,包括王欣宇博士、張雁雲博士、劉棟博士等15科考隊員。當日上午舉行了簡短的出發儀式。昆明植物研究所李宏偉書記出席會議並致辭,希望大家發揚老一輩科學家艱苦奮鬥,探索求實的精神,在確保安全的前提下能收穫成果,能填補空白,圓滿完成科考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