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程6000多公裡 |
研究人員探究青藏高原鼠兔生存與環境變化的奧秘 |
行進在海拔4600米的科考區 張行勇攝
科考隊員在黃河源區域調查鼠兔、討論相關問題 張行勇攝
科考隊員在黃河源區域的樣地採樣 張行勇攝
8月8日~31日,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的陝西省動物研究所分隊從黃土高原到青藏高原,從青海湖區溼地、可可西裡無人區到索南達傑保護站,探尋了長江、黃河源頭,全程6000多公裡,最高海拔5000米。在有人幹擾和無人幹擾的環境下,科考隊員每選定一個考察點,都要做同一件事——放鼠夾、布鼠籠、安鼠套,採集哺乳動物樣本。
科考隊員要重點調查、取樣一種長得像老鼠的小兔子——高原鼠兔樣本,研究、評估在不同海拔梯度下這種小型嚙齒類動物的分布及生長情況。能在高海拔地區生活,它們究竟有什麼樣的能力,對此的探究可為動物性疾病防治、青藏高原動物地理學研究等提供科學參考。
「因為它們主要是吃植物,植物又和整個土壤變化、水源變化、環境變化密切相關。同時,它又是大型動物的食物,如果它的數量急劇減少,勢必會造成一些珍稀大型動物的減少。」陝西省動物研究所副所長、科考隊分隊長常罡博士告訴《中國科學報》跟隨科考報導記者,從海拔2000多米的草原、溼地,一直到近5000米的草甸,都能發現鼠兔的身影。較強的適應能力和廣泛的分布,使它們在青藏高原的生態鏈中佔據著重要一環。
長期以來,鼠兔在青藏高原上的日子並不好過,除了天敵外,由於它們在地下啃草根、地上吃嫩葉,曾被認為是破壞草場的元兇,遭到人類的捕殺。但是,近年來,又有研究發現,它其實是高原生態變化的「指示燈」,正是它的存在維繫著青藏高原生態系統的良性運轉。相關研究得出的一個結論是:其實不是鼠兔造成了草場退化,而是鼠兔偏愛退化性的草場。
隨著人們對鼠兔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發現鼠兔對高原生態十分重要。鼠兔挖洞築窩能疏鬆土壤,加速水分下滲,提高土壤的固水能力和含水量,其糞便是草原很好的肥料。更重要的是,高原缺乏樹木,鼠兔洞穴成了昆蟲、蜥蜴和鳥類的棲身之所。尤其是在青藏高原的冬季,小型哺乳動物非常稀缺,鼠兔不冬眠,幾乎成為了狼、藏狐、熊、獵隼等所有食肉動物的食物。
據了解,科考隊員將對帶回西安研究所實驗室的各種樣本做一些分子、蛋白質的實驗,從更微觀的角度去分析探究這些高原齧齒動物的生命密碼,以及它們與環境變化的關係。
版權聲明:凡本網註明「來源:中國科學報、科學網、科學新聞雜誌」的所有作品,網站轉載,請在正文上方註明來源和作者,且不得對內容作實質性改動;微信公眾號、頭條號等新媒體平臺,轉載請聯繫授權。郵箱:shouquan@stime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