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報】摸清青藏高原凍土家底

2020-12-02 中國科學院

外國專家考察西大灘綜合觀測場地

野外工作現場

  神秘的青藏高原,被稱為「最後的淨土」,而在許多科研人員眼中,這裡是自然留給人類的一個巨大的科學寶藏。

  事實上,這片「淨土」的很多土壤都是凍土。凍土是指零攝氏度以下含有冰的各種巖石和土壤。一般可分為短時凍土/季節凍土以及多年凍土。它是一種對溫度極為敏感的土體介質,含有豐富的地下冰。地球上多年凍土面積佔陸地面積的25%。

  而位於青海省格爾木市的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冰凍圈觀測研究站(下稱冰凍圈站),就是一個致力於在我國高原腹地開展冰凍圈監測研究的代表性野外觀測研究站。在長年累月的野外工作中,冰凍圈站站長趙林和同事們,對青藏高原整個多年凍土的變化狀態有了較全面的認識。

  紮根青藏高原

  冰凍圈站,原名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綜合觀測研究站,於1987年破土動工,1990年完工,1997年以來,相繼開展了活動層水熱動態及變化過程觀測、典型地區陸面水熱動態過程監測、凍土區碳排放監測。

  趙林介紹,隨著此後青藏鐵路的開工,從2001年開始,在高原北麓河附近建立了青藏鐵路凍土工程觀測研究基地,展開了鐵路凍土工程的監測與研究。目前,冰凍圈站的觀測研究區位於青藏高原腹地,觀測場點集中分布於青藏公路、青藏鐵路沿線兩側,沿經向跨越整個高原主體的冰凍圈分布區,是我國位於高原腹地開展冰凍圈監測研究的唯一野外觀測研究站。

  一開始,冰凍圈站的野外觀測場站最初只在青藏公路沿線有4個點。1993年,趙林到站上工作,2003年他上任第三位站長至今,十多年過去,趙林帶領著站上的同事們在青藏高原海拔4500米以上的地區建立了122個凍土野外監測站點。這麼多的站點,光是全部巡查一遍,就得跋涉1.6萬公裡,耗時至少兩個月。但正是有了這麼多的檢測站點,冰凍圈站點的科研人員才能夠準確掌握凍土的情況。

  「這些野外站點,大多位於青藏高原數據信息空白區,可為青藏高原凍土、氣候、水文和生態研究及區域經濟發展規劃提供基礎數據支撐。」趙林告訴記者。

  摸清凍土家底

  根據此前的統計,我國多年凍土面積約210萬平方公裡,其中近90%分布在青藏高原。實際上,這些有關凍土面積的統計都是基於青藏公路及青藏鐵路沿線的資料得出,而青藏高原腹地及其他地區的多年凍土等真實情況仍然不是很清楚。

  因此,在科技部相關基礎性工作專項項目支持下,趙林和他的同事多年來深入野外,逐漸摸清青藏高原多年凍土真實狀況。

  趙林透露,自1962年以來,青藏高原凍土表現為凍結持續天數縮短、最大凍土深度減小等現象,青藏公路沿線分布的各類凍土層凍脹融沉強烈,高原凍土的融化加劇凍土區域的地面不穩定性,並引發出更多凍土區工程地質問題,對於大型道路和工程建設提出新的挑戰。

  「多年凍土是隨著氣候的變化而變化的,只有了解了現在,才能更好預知未來,所以必須儘快把家底摸清楚。」趙林說。

  2015年2月,科技基礎性工作專項項目進入驗收階段。孫九林院士、副組長張維理研究員等不同專業領域的9名專家組成評審專家組,對趙林等人承擔的「青藏高原多年凍土本底調查」給出很好的評價,並評為優秀項目,這無疑是對他們多年來的野外工作最大的肯定。

  不斷壯大的隊伍

  回顧過去,趙林頗有些感慨。1988年,他大學畢業就一頭扎進了凍土科研領域,並堅守至今。他並非沒有別的選擇,身邊的很多同事、同行業多有出國留學的,但機緣巧合,他卻一直在默默地做著凍土研究,一做就是20多年。

  2003年,冰凍圈站只有兩名科研人員,如今十餘年過去,該站科研人員已經擴展至20人,還擁有近20名碩士、博士研究生,趙林的凍土科研團隊正在日益壯大。

  如今,趙林及其冰凍圈站團隊的科研成果,已經獲得了國際凍土學相關同行的認可。趙林在有關青藏高原季節凍土和多年凍土變化方面的兩篇文章,被國內外相關學術期刊引用次數達數百次之多。

  可以說,數十年來在凍土領域的堅守,趙林的苦心沒有白費,其團隊的苦心也沒有白費。

  展望未來,趙林表示將繼續紮根凍土研究,談及未來的希望時,他說:「希望帶出一支在國際凍土學界更有影響力的中國凍土學家隊伍;希望為各類地球系統模式構建有獨立產權的青藏高原多年凍土數據產品和參數化方案;同時,我也希望深入研究青藏高原多年凍土在全球變化中的作用,使凍土學研究湧現更多的『中國理論』。」

  野外工作不易,在青藏高原這樣的世界屋脊上工作更加不易,從海拔2000多米到海拔5000多米,幾乎每隔一段時間,趙林和他的團隊都要冒著嚴寒酷暑,頂著浩蕩長風,去檢測站點查看由儀器記錄的相關科學數據,有時還要負責維修。

  正是基於這樣常年的積累,趙林和他的團隊正在慢慢揭開多年凍土研究的神秘面紗。據他透露,「青藏高原多年凍土本底調查」的調查數據及相關研究結果很快將會對外發布。屆時,趙林和冰凍圈站團隊的科研成果將會讓更多人受益。

  (原載於《中國科學報》 2015-06-29 第8版 平臺)

相關焦點

  • 【中國科學報】研究人員揭示高原鰍屬魚類起源及進化機制
    高原鰍屬魚類是青藏高原三大魚類類群之一。早期關於高原鰍屬魚類形態特徵和地理分布的研究提出,高原鰍這一類群的起源、進化與青藏高原的隆升密切相關。此前已有研究基於線粒體基因組數據來探討高原土著動物的適應性進化,但至今尚未有從線粒體基因組視角來闡釋高原鰍屬魚類這一類群對高海拔環境適應的遺傳機制。
  • 青藏高原大型湖泊蒸發量分布及水資源總量獲揭示
    揭示了青藏高原大型湖泊蒸發量空間分布及其水資源總量估算。結果表明,青藏高原湖泊蒸發水資源總量為每年517±21億噸,其中75個大型湖泊的蒸發水資源總量為每年294±12億噸。  「研究論文結果不僅可以有效減小湖泊蒸發引起的高海拔大型湖泊水量平衡研究的不確定性,而且研究方法在世界其他地區的雙季對流湖泊的湖面蒸發估算中具有很好的應用前景。」馬耀明告訴《中國科學報》。
  • 青藏高原多年凍土本底調查啟動
    日前,由中科院寒區旱區環境與工程研究所主持的科技基礎性工作專項「青藏高原多年凍土本底調查」項目在蘭州正式啟動。這預示著我國將開展系統性的多年凍土本底調查。據悉,地球上多年凍土分布面積約佔陸地面積的24%。中國多年凍土面積約210萬平方公裡,佔國土陸地面積的22%,其中90%分布在青藏高原。
  • 劉叢強院士:青藏高原保護與發展需全球視野
    本報記者 張 蘊青藏高原和黃河流域有什麼密切關聯?青藏高原最大發展短板在哪?如何實現青藏高原可持續發展和環境保護協同,達到綠水青山和金山銀山的共贏發展?帶著一系列問題,近日,在第二屆高原科學與可持續發展高層論壇上,科技日報記者專訪了中國科學院院士劉叢強。
  • 高質量數據集支撐青藏高原天氣氣候預測
    12月1日,中科院青藏高原所「地氣作用與氣候效應團隊」馬耀明研究員等集成發布了首套高時間解析度青藏高原地-氣相互作用綜合觀測數據集。相關研究成果近日發表在國際一流期刊《地球系統科學數據》上。該數據集基於「地氣作用與氣候效應團隊」20餘年的艱苦努力,建立了覆蓋高原大地形山區、高寒草甸、高寒草原、荒漠戈壁、荒漠草原、高山森林及高原湖泊等高原典型下墊面的青藏高原地-氣相互作用綜合觀測研究平臺,並對高原不同下墊面大氣邊界層、土壤水熱變化以及地-氣間能量水分交換規律等進行了長期觀測研究。觀測研究是地球系統科學發展的重要手段。
  • 中科院專家預警:青藏高原須警惕冰湖潰決風險
    作者 | 王進東近日,記者從中科院西北生態環境資源研究院獲悉,該研究院專家通過實時遙感分析和現場調查發出預警:青藏高原須高度警惕冰湖潰決風險。在一定外因作用下,青藏高原極有可能再次發生潰決洪水災害。一旦發生,將嚴重危及青藏、新藏、川藏、滇藏公路和鐵路等交通幹線,以及下遊城(村)鎮重要基礎設施和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
  • 研究人員探究青藏高原鼠兔生存與環境變化的奧秘—新聞—科學網
    張行勇攝   科考隊員在黃河源區域的樣地採樣  張行勇攝   8月8日~31日,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的陝西省動物研究所分隊從黃土高原到青藏高原,從青海湖區溼地、可可西裡無人區到索南達傑保護站
  • 人類演化「關鍵拼圖」現身青藏高原
    ◆ 國家文物局舉行「考古中國」重大項目第二期重要進展工作會,通報了白石崖溶洞遺址重要考古成果◆ 通過對這個洞穴和出土於此的化石開展多年研究,證實此前只發現於阿爾泰山地區的一支新的古人類——丹尼索瓦人曾在世界屋脊留下清晰足跡,並將青藏高原史前人類活動歷史從距今4萬年提前至距今16萬年,甚至距今19萬年人類演化關鍵拼圖現身青藏高原
  • 青藏高原對中國究竟有多重要?
    西方學者較多次談到青藏高原對於中國地緣政治結構深遠的意義,實際上對於中國而言的話,則是一個全新的話題,需要中國學者從本國視角出發進行研究。新的生活方式在西藏地區推進極為緩慢,這既不利於西藏地區與外部世界的交往,也不利於中國中央政府對西藏地區的管控。但青藏高原對中國更多的在於它擁有獨特且巨大的地緣政治意義:1、青藏高原夏季阻擋了暖溼氣流北上,冬季阻擋了穩定而厚度不大的冷空氣。2、青藏高原誘使熱帶西南季風向印度、緬甸侵襲,造成高原雨季,同時讓一部分西南季風進入我國東部形成江南雨區。
  • 研究揭示青藏高原東北緣地殼增厚成因—新聞—科學網
    地震學研究揭示了青藏高原具有巨厚的地殼,但它是如何形成的,目前尚缺乏足夠的證據和一致的認識。 根據不同觀測提供的線索,前人提出了諸如純剪切縮短增厚、雙層地殼疊置增厚、下地殼擠入增厚和地殼流注入增厚等模型。不同的增厚模型意味著不同的地表抬升歷史過程和高原側向生長演化過程。
  • 首屆中國青藏高原昆蟲論壇舉辦
    原標題:首屆中國青藏高原昆蟲論壇舉辦   8月5日至9日,首屆中國青藏高原昆蟲論壇暨昆蟲科普宣傳活動周在拉薩舉辦。   此次活動由西藏自然科學博物館和自治區高原生物研究所聯合主辦,旨在進一步推動青藏高原及其周邊生物多樣性熱點地區的昆蟲學研究發展,共同搭建青藏高原生物自然資源科研科教科普及學術交流合作平臺。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副所長喬格俠介紹說,論壇匯聚了一批長期關注並投身青藏高原昆蟲多樣性研究的知名學者和青年科技工作者,從青藏高原昆蟲的起源、分類、多樣性、資源狀況等不同角度,展示其最新研究成果。
  • 【中國科學報】中科院昆明動物所
    記者8月27日從中科院昆明動物所獲悉,該所張亞平課題組與雲南大學、中科院北京基因組所、青海大學等合作發現,藏犬群體表現出與藏族人群非常相似的高原適應性模式。相關成果發表於《基因組生物學與進化》雜誌。  據了解,家犬自古以來跟隨人類活動遷徙和擴散,即使在海拔超過3500米的青藏高原上,依然表現出與藏族人群相似的低氧適應性。
  • 中國在青藏高原發現大量重要礦產資源
    中新社發 朱鴻山 攝新華網北京2月12日電(記者 韓潔)中國地質調查局12日在北京宣布,歷時7年、投資3.4億元的青藏高原地質調查獲重要發現,青藏高原新發現600餘處礦床、礦點及礦化點,包括銅、鐵、鉛鋅等目前中國非常緊缺的重要礦產資源。
  • 孫鴻烈:青藏科考情未了—新聞—科學網
    其工作大都在青藏高原邊緣開展,主要是搜集些標本等零零散散的工作,那時中國科學界也沒有能力去那裡開展工作。   「可以說西藏之前在科研上是一片空白,這裡是中國的領土,必須由我們中國人來填補這塊空白。」在接受《中國科學報》採訪時,孫鴻烈回顧自己當初的心情。   上世紀六十年代初的考察,主要在拉薩和日喀則的農區調研農業發展問題。
  • 青藏高原科考中的陝西智慧
    8月8日開始,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研究陝西省動物研究所科考隊,從關中平原出發,挺進青藏高原腹地。在近1個月的時間裡,他們行程6000多公裡,踏上高原牧場,邁入河流溼地,用嚴謹紮實的工作態度圓滿完成了這次科考任務。此次科考的目的是什麼?
  • 青藏高原和亞洲季風那點事都被花粉暴露了!—新聞—科學網
    中科院植物所供圖 日前,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員王宇飛團隊首次利用花粉豐度等值圖形式,量化和圖形化地展示了青藏高原周邊植被喬木花粉經由亞洲夏季風氣流攜帶、攀爬進入青藏高原的歷程,為評估歷史時期青藏高原抬升過程中亞洲夏季風的變化提供了新的代用指標和研究方向。
  • 中科院院士揭中國為何重視青藏高原科考
    中國科學院院士、青藏高原研究所名譽所長姚檀棟,中國科學院院士、數學與系統科學研究院研究員袁亞湘等4位科學家代表與中外記者見面交流。發布會上,談及國家為何重視青藏科考工作,姚檀棟表示,這是由於青藏科考有科學上和現實裡的重要性。【同期】中國科學院院士、青藏高原研究所名譽所長 姚檀棟青藏高原的隆升改變了中國的整個地貌格局,也形成了目前中國富饒的東部的地理環境。
  • 【中國科學報】在凍土上描繪科學圖畫
    久負盛名的青藏鐵路,讓天塹變通途,高原不再遙遠。乘車的人們在一路為美景驚嘆時,卻不知道這天路背後的技術力量與科研人員辛勤的汗水。  青藏鐵路是高溫凍土工程建設方法發展史上的重要裡程碑。在多年凍土區修建這樣一條鐵路,難度可想而知。
  • 「地球第三極」 青藏高原!
    青藏高原:包括中國西藏全部和青海、新疆、甘肅、四川、雲南的部分,以及不丹、尼泊爾、印度、巴基斯坦、阿富汗、塔吉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的部分或全部正是有了青藏高原的存在,北緯30°附近的中國才得以擺脫副熱帶荒漠的「命運」
  • 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
    在這裡,你可以進入中科院科學觀測站,親身體驗科學家的科學觀測日常工作和生活;你可以有機會進入色季拉山國家森林公園、波密米堆冰川、然烏仁隆巴冰川等實地進行科學考察;還可以見到野外科考歸來的師兄師姐,更有機會聆聽青藏高原所科研人員的專業講解和學術報告。  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以下簡稱「青藏高原所」) 於2003年成立,是順應地球系統科學發展潮流、支撐青藏高原研究而設立的研究機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