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報】研究人員揭示高原鰍屬魚類起源及進化機制

2020-11-27 中國科學院

  高原鰍屬魚類是青藏高原三大魚類類群之一。早期關於高原鰍屬魚類形態特徵和地理分布的研究提出,高原鰍這一類群的起源、進化與青藏高原的隆升密切相關。此前已有研究基於線粒體基因組數據來探討高原土著動物的適應性進化,但至今尚未有從線粒體基因組視角來闡釋高原鰍屬魚類這一類群對高海拔環境適應的遺傳機制。日前,中科院水生所研究員何舜平團隊揭示了高原鰍屬魚類起源及其高海拔適應性進化機制,相關成果發布於《科學報告》。

  科研人員通過測定32個鰍超科魚類的線粒體全基因組,結合美國國家生物技術信息中心資料庫已公布的64種鰍超科魚類的線粒體基因組,探討了高原鰍屬魚類的起源,並為高原鰍屬魚類在適應高海拔環境過程中線粒體的適應性進化提供了全面觀點。

  研究表明,高原鰍屬魚類位於條鰍科自成一個單系群,按照分化時間估算顯示,高原鰍屬魚類和條鰍科其他鰍在約23.5百萬年前發生分歧,這一時間估計和青藏高原中新世早期的隆起時間相一致。此外,選擇壓分析結果顯示,高原鰍屬魚類線粒體基因組中的13個蛋白質編碼基因的非同義突變率和同義突變率的比值顯著高於非高原鰍屬魚類,這說明高原鰍在線粒體基因組水平上呈現出加速進化趨勢。

  (原載於《中國科學報》 2016-07-26 第4版 綜合)

  高原鰍屬魚類是青藏高原三大魚類類群之一。早期關於高原鰍屬魚類形態特徵和地理分布的研究提出,高原鰍這一類群的起源、進化與青藏高原的隆升密切相關。此前已有研究基於線粒體基因組數據來探討高原土著動物的適應性進化,但至今尚未有從線粒體基因組視角來闡釋高原鰍屬魚類這一類群對高海拔環境適應的遺傳機制。日前,中科院水生所研究員何舜平團隊揭示了高原鰍屬魚類起源及其高海拔適應性進化機制,相關成果發布於《科學報告》。
  科研人員通過測定32個鰍超科魚類的線粒體全基因組,結合美國國家生物技術信息中心資料庫已公布的64種鰍超科魚類的線粒體基因組,探討了高原鰍屬魚類的起源,並為高原鰍屬魚類在適應高海拔環境過程中線粒體的適應性進化提供了全面觀點。
  研究表明,高原鰍屬魚類位於條鰍科自成一個單系群,按照分化時間估算顯示,高原鰍屬魚類和條鰍科其他鰍在約23.5百萬年前發生分歧,這一時間估計和青藏高原中新世早期的隆起時間相一致。此外,選擇壓分析結果顯示,高原鰍屬魚類線粒體基因組中的13個蛋白質編碼基因的非同義突變率和同義突變率的比值顯著高於非高原鰍屬魚類,這說明高原鰍在線粒體基因組水平上呈現出加速進化趨勢。
  (原載於《中國科學報》 2016-07-26 第4版 綜合)

相關焦點

  • 青藏高原魚類的物種形成和進化研究取得新進展
    中新網西寧11月16日電 據青海省科技廳16日消息,近日,青海省科學技術廳組織專家對中國科學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承擔的「青藏高原魚類的物種形成和進化研究」項目進行了成果評價。通過野外調查,首次在青藏高原冰川湖泊中發現了一個同域物種形成的案例,為澄清同域物種形成理論提供了新的證據。
  • 我省調查高原魚類取得新突破
    本報訊(記者 王瑞欣)青藏高原的動物極富趣味。日前,記者從省科技廳獲悉,由中國科學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承擔的「青藏高原魚類的物種形成和進化研究」項目中,系統調查了青藏高原各大水系魚類70多種,新命名了裂腹魚類和高原鰍屬魚類各1種,進一步增強了對高原魚類物種演化過程和多樣性的認識。
  • 世界首個染色體水平的高原特有典型四倍體魚類的基因組圖譜誕生
    他們繪製完成了世界上首個染色體水平的高原特有典型四倍體魚類——異齒裂腹魚的基因組圖譜,為其他高原魚類進化、基因組多倍化和極端環境適應性研究提供了重要的信息和參考。牟振波告訴《中國科學報》,過去5000萬年間,青藏高原一直處於隆升過程,並伴隨著極端地質運動和氣候變化。
  • 中國淡水魚類圖鑑(一)
    是古老珍稀魚類,鱘類最早出現於距今2億3千萬年前的早三疊紀,它們與大熊貓一樣具有重要的學術研究價值,是研究魚類和脊椎動物演化的活化石值,和生活在同一水域的白鱘並稱為中國的「水中國寶」。,為鰍科高原鰍屬的魚類,俗名硬刺條鰍,是中國的特有物種。
  • 柳屬植物性別決定機制獲揭示
    在顯微鏡下觀察楊樹和柳樹的性染色體均未出現形態上的差異,尚處於進化早期階段,因此,楊柳科植物是研究植物性染色體進化與性別決定機制的理想材料。三蕊柳與已報導的柳屬植物親緣關係較遠,闡明其性別決定系統有助於揭示不同柳樹性別決定系統的一致性,為克隆柳樹性別決定基因和研究植物ZW性別決定系統的分子機制提供線索。
  • 科學網—研究揭示鯊魚生殖器進化過程
    本報訊 像鯊魚和鰩魚這樣的動物是如何進化出鰭足的?鰭足是長在鯊魚和鰩魚雄性腹鰭上的一對陰莖樣的器官。
  • 青藏高原魚類物種形成和進化研究取得新進展
    近日,記者從青海省科技廳了解到,中國科學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承擔的「青藏高原魚類的物種形成和進化研究」取得新進展。通過野外調查,首次在青藏高原冰川湖泊中發現了一個同域物種形成的案例,為同域物種形成理論提供了新的證據。
  • 研究揭示反芻動物角的進化起源和發生發育機制
    像這類反芻動物,西北工業大學生態與環境保護研究中心教授、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研究員王文,西北工業大學教授邱強和與其合作的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動物科技學院教授姜雨等團隊,和它們打交道已有多年。  「牛羊鹿等這些草食動物大多沒有尖牙利爪,角既是它們面對捕獵者的自衛工具,也是同類間爭奪配偶和領地的主要工具。」姜雨告訴《中國科學報》,這些角是如何發展而來,形狀為何五花八門。
  • 中國科研人員領銜團隊在緬甸發現淡水蟹和魚類新種
    新華社仰光12月18日電(記者張東強 車宏亮)中國科研人員領銜團隊近日在國際專業期刊發表兩篇論文,分別介紹了在緬甸發現的德曼蟹屬淡水蟹和南鰍屬魚類的新種。一篇在《甲殼動物生物學雜誌》上發表的論文報告了在緬甸南部德林達依省發現的兩個淡水蟹新種,被分別命名為劉氏德曼蟹和萊厄亞德曼蟹。
  • 動物所等揭示金絲猴植食性適應分子機制及其進化歷史
    (各30×左右),通過比較基因組學,結合功能實驗和宏基因組分析,揭示了靈長類植食性適應的分子機制,並闡明了金絲猴屬的起源和演化歷史。  在起源和演化歷史分析中,研究顯示了金絲猴北方類群的分化時間約為1.60 百萬年前,緊鄰金絲猴祖先種群的分化(1.69百萬年前),這一時間與引起青藏高原抬升的原木運動(Yuanmu Movement)的時間吻合(~ 1.6百萬年前),因此認為青藏高原的抬升有可能引起了金絲猴屬的分化以及隨後的北方類群分化。
  • 視黃酸對海馬育兒袋發育與懷孕調控機制獲揭示
    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熱帶海洋生物資源與生態重點實驗室研究員林強團隊主導、聯合香港科技大學教授錢培元團隊,以線紋海馬(Hippocampus erectus)為研究對象,首次系統揭示了視黃酸在雄海馬育兒袋形成和懷孕過程中的關鍵分子與生理調控機制。相關研究10月13日在線發表於《創新》。
  • 今日科技話題:「科學號」、淡水蟹和魚類新種、白堊紀生物群化石...
    ——新華網2中國科研人員領銜團隊在緬甸發現淡水蟹和魚類新種中國科研人員領銜團隊近日在國際專業期刊發表兩篇論文,分別介紹了在緬甸發現的德曼蟹屬淡水蟹和南鰍屬魚類的新種。一篇在《動物分類雜誌》上發表的論文報告了在緬甸伊洛瓦底江流域發現的兩個南鰍屬新種,被分別命名為法蘭南鰍和高尾南鰍。——新華網3黑龍江海倫大峽谷發現罕見白堊紀生物群化石
  • 陳宜瑜:科研儀器設備研製是我國科技研究的動力
    重大科研儀器設備研製專項突出科學目標引導,鼓勵和培育具有原創性學術思想的探索性科研儀器設備研製,為科學研究提供新穎手段和工具,帶動學科發展,開拓研究領域,提升我國科學研究原始創新能力。  對鯉科和平鰭鰍科魚類進行系統的分類研究,發現了5個新屬30多個新種,對鯉亞目科間和平鰭鰍科科下類群提出了新的分類系統,被國內外同行所引用通過對裂腹魚類的起源和演化的分析,探討了青藏高原隆起的時代、幅度和形式,證明青藏高原在第三紀晚期以後曾經歷過3次急劇上升和相對穩定的交替階段,並推測了3次隆升的幅度提出了可用於解釋雲貴高原某些湖泊區系起源的同域成種的進化模式,及邊域快速成種的實例進行了漁業
  • 【中國科學報】研究揭示香槐族分類界定與時空演化史
    相關研究近日分別發表在《分類單元》和《系統發育與進化》上。  香槐類植物是豆科蝶形花亞科的基部類群之一,包括景觀樹種翅莢香槐、香槐,以及北半球廣泛栽培的綠化樹種——槐(又稱國槐)。目前,香槐類植物族間、屬間與種間的分類關係均不明了,並且有若干存疑種待處理。
  • 研究揭示爬行動物卵生和胎生繁殖模式進化的遺傳機制
    有鱗類爬行動物(包括蜥蜴、蛇和蚓蜥)約有20%的胎生物種,其獨立起源次數可能達98-129次,超過整個脊椎動物的胎生起源次數的三分之二。有鱗類的胎生起源多發生在較低的分類階元(屬下、種下水平),便於進行不同繁殖模式的比較研究,因此為研究胎生繁殖模式的進化提供了一個重要的模型。卵生如何進化為胎生?這是十分重要的基礎性生物學問題。
  • 新研究揭秘中國被子植物進化史—新聞—科學網
    本報北京1月31日訊(記者丁佳)英國《自然》雜誌今天在線發表了中科院植物所研究員陳之端等完成的一項研究。
  • 重要疫源動物的起源、擴散和適應性進化研究獲進展
    過去的研究揭示與人類伴居的褐家鼠、小家鼠等的進化歷史與人類發展歷史密切相關。然而,在東南亞到中國北部廣闊的森林生態系統中,白腹鼠屬、姬鼠屬這些野生嚙齒類才是真正的優勢類群。它們中的一些種類在數量和分布區上都遠遠超過其它同域分布的齧齒動物。與此同時,這些嚙齒類也是漢坦病毒(流行性出血熱誘發病原)的主要野外宿主和傳播媒介。
  • 【科技日報】爬行動物卵生與胎生繁殖模式進化遺傳機制揭示
    【科技日報】爬行動物卵生與胎生繁殖模式進化遺傳機制揭示 2019-02-14 科技日報 趙漢斌 【字體:大 中 小】
  • 科學網—肉鰭魚類起源中國說再獲驗證
    1938年,第一條現生空棘魚——非洲拉蒂邁魚,在非洲海岸被捕獲後,人們在這種「活化石」身上發現了一個有趣的現象:空棘魚類自泥盆紀經歷了一次快速輻射演化後,其演化幾乎停滯了下來。在此後幾億年的歷史時期內,其身體形態並沒有太大改變。 這種演化停滯,使「活化石」拉蒂邁魚與其幾億年前的祖先在解剖特徵上十分相似。
  • 《中國科學報》頭版:北航教授揭示豬籠草「油嘴滑蟲」機制
    《中國科學報》2016年4月12日頭版報導《自然》刊發北航教授仿生表面重要研究進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