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揭示反芻動物角的進化起源和發生發育機制

2020-11-24 中國科學院

  在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的秦川牛新品系育種基地裡,一頭牛悠閒地坐在地上咀嚼,尖尖的牛角,在陽光的照耀下凸顯著它「神聖不可侵犯」的地位。

  像這類反芻動物,西北工業大學生態與環境保護研究中心教授、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研究員王文,西北工業大學教授邱強和與其合作的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動物科技學院教授姜雨等團隊,和它們打交道已有多年。

  「牛羊鹿等這些草食動物大多沒有尖牙利爪,角既是它們面對捕獵者的自衛工具,也是同類間爭奪配偶和領地的主要工具。」姜雨告訴《中國科學報》,這些角是如何發展而來,形狀為何五花八門。

  6月22日,該聯合團隊從遺傳學角度首次提出反芻動物的角具有相同的細胞起源——頭部神經嵴幹細胞,其發育過程利用了基本相同的基因調控通路,為反芻動物角具有單一的進化起源和發生發育機制提供了證據。相關論文刊登於《科學》。

  同樣是角,為何差別這麼大?

  回到開頭,這頭牛其實並不在吃草,被飼養員「捧在手心裡」的它早已吃飽喝足。為何還要「裝模作樣」地咀嚼食物?原來這都是「反芻」機制搗的鬼。

  「這類動物採食非常迅速,稍加啃咬就立馬吞下去了,但是它們吃的時候是沒有嚼碎的,所以很多食物都沒有消化。而它們的胃很特別,分為4個腔室,依次被稱為瘤胃、網胃、瓣胃和皺胃。其中主要進行儲存和消化植物纖維的是瘤胃,它可以像嘔吐反射一樣,將沒有嚼碎的食物重新返回嘴裡(反芻)。」姜雨說。

  而在這些反芻動物中,除此獨特的瘤胃外,其形狀各異的骨質角更被認為是動物進化史上器官形狀創新的奇蹟。王文告訴《中國科學報》,反芻動物是現存唯一具有骨質角的動物類群,且不同科的反芻動物具有不同形態的角。

  王文介紹,「比如長頸鹿科的角由僅被皮膚和毛髮覆蓋的骨突組成;牛科的角也有一個骨質的核心,但被一個角質鞘所覆蓋,終生生長,不分叉也不能再生;而鹿科動物的角則周期性脫落,每年再生一次,在生長階段被稱為鹿茸。它的生發組織在鹿茸上方,所以會分叉生長。生長停止後,鹿茸會鈣化為鹿角,也沒有角鞘。」

  尤其是鹿科,其犄角具有極快的生長速度。每年春季到夏季,新生長出的鹿角大約長為1~2米,而這就意味著平均一天就能增長1.7~2釐米,細胞分裂增殖速度甚至超過了癌組織的生長速度。

  而更為有趣的,就是這犄角生長堪稱「癌症速度」的鹿科動物,自身反而具有較低的癌症發生率,其患病概率僅佔其他物種的1/5。

  同樣都是角,為何差別這麼大?撇開顏值不說,憑什麼鹿角還擁有這特殊的技能?

  神奇鹿角開啟抑癌新技能

  為此,研究人員採用進化和比較基因組學手段,大數據比對尋找有角反芻動物與其他哺乳動物的基因組差異和角組織裡表達的基因。

  「首先我們要知道,這些角並不是本身連接頭部的骨頭,而是由組織產生的新器官。在發育過程中,它原本是一個獨立的小細胞團,從神經嵴細胞遷移過來。」姜雨團隊對這些物種新鮮的組織進行了轉錄組分析,並針對早期胚胎進行染色等生理生化實驗。

  實驗發現,這些細胞逐步獨立發育成犄角的核心骨骼,最終與頭骨融為一體。姜雨說:「就像嬰兒出生時擁有多達305塊骨頭,但是隨後部分骨頭可能融合,比如顱骨會由十幾塊融合為6塊。這說明細胞在分裂增殖過程中,它可以導致組織的融合。」

  那麼,為什麼這些組織會發育成形狀各異的角,甚至出現無角情況?實驗人員對犄角組織基因組表達進行了分析。

  通過比較不同類型的反芻動物基因組和多達270個轉錄組,團隊發現羊角和鹿茸具有相似的基因表達模式,其特異高表達的基因主要募集來自在骨、皮膚、腦和睪丸組織表達的基因。這些角組織特異高表達基因,連同一些快速進化基因都參與了神經嵴細胞遷移通路,而這就意味著,反芻動物的角可能具有相同的細胞「祖先」,即頭部神經嵴幹細胞。

  「為什麼有些動物沒有角,很簡單,因為它們基因『壞了』。」姜雨說。

  當然,最令科學家感興趣的還是那神奇的鹿角,這種角極大引發了癌症研究者的興趣。

  邱強與王文聯合團隊研究發現,多個原癌基因通路在鹿角組織被激活並發生遺傳改變,可能在調控鹿茸快速再生過程中發揮重要作用。同時幾個重要的抑癌基因也發生了鹿科特異的遺傳改變,其可能強化了抑癌作用。

  為什麼鹿角能迅速增長且動物本身不易得癌?邱強及其合作團隊將針對證明快速受控的細胞生長的潛在機制進行研究,並對鹿角作為器官再生模型和癌症模型做進一步探索。「這些將為癌症治療和預防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邱強說。

  從明天起,做一頭溫柔的牛

  不過對於長期研究動物育種的姜雨來說,此項研究最大的收穫還是有望培育出類似「無籽西瓜」等的新型變異反芻物種,譬如無角牛、無角羊等。

  別看這些犄角平時威風得很,在畜牧生產中它們可不受歡迎。

  「有些牛的角非常碩大鋒利,用於對付天敵或互相爭鬥。它們不但在同類間可能造成互相傷害,也可能傷害工作人員。」姜雨說,「所以使用無角的牛羊進行畜牧生產,對於飼養員、擠奶工以及動物自身的安全非常重要,此外,無角的反芻動物還可以把用於長角的養分更多地用在產肉和產奶上。」

  不過,想要選育出這類無角品種還面臨著極大的挑戰。一是種類尚未選育齊全。雖然育種工作者投入大量精力選育無角的牛羊品種,利用基因編輯技術培育出了不會長角的黑白花奶牛,從而使小牛出生後無須經歷被烙去牛角的痛苦過程,但用於山羊和綿羊基因編輯育種的無角突變至今還沒有被確證。

  其次,選育出的新品種也未必帶來畜牧業增產。「原本有角的奶牛若想選育成無角品種,需進行無角品種的雜交,但是雜交後其產奶量可能會降低,反而造成了損失。不過,一家美國基因編輯育種公司已經通過基因編輯對無角基因進行定點突變,獲得高產奶量的無角黑白花奶牛。」姜雨說,為此團隊正進一步探索影響無角綿羊和無角山羊的無角基因的定點突變並進行編輯。

  王文表示,研究結果對於人類理解反芻動物的演化歷史、再生醫學、腫瘤生物學,以及培育新品種家畜都有重要意義。

  (原載於《中國科學報》 2019-06-24 第1版 要聞)

相關焦點

  • 研究揭示反芻動物瘤胃功能創新的多種遺傳進化機制
    瘤胃作為反芻動物進化過程中的重要器官,為系統解析其功能創新背後的遺傳進化模式,研究人員聯合國內外10多家單位收集了反芻動物類群所在的鯨偶蹄目的50種組織共897個轉錄組數據,覆蓋了其中三個擁有多胃室結構的亞目(反芻亞目、胼足亞目和鯨河馬亞目)。利用比較基因組學和比較轉錄組學方法對反芻動物瘤胃的功能創新的遺傳進化基礎進行了探究,並進一步對候選基因的功能進行了驗證。
  • 最新研究揭示反芻動物部分重要特性的基因密碼
    供圖據了解,這一研究在國際上首次對反芻動物基因組進行了系統分析研究,揭示了反芻動物部分重要特性的基因密碼。其中,西工大為兩篇論文的第一完成單位、另一篇論文的第二完成單位。這標誌著西工大在生態與環境保護領域基礎研究取得了重大進展。
  • 研究揭示反芻思維的腦網絡機制
    這是一種比喻形式的命名,反芻是反芻類食草動物的一種習性,它們會把在胃中半消化的食物再退回口中咀嚼,當沉浸在負面想法中無法自拔時,就像反芻動物一樣把早已消化的念頭不斷地拿回來反覆考量。反芻思維和抑鬱症(重性抑鬱障礙)存在密切聯繫。它是在抑鬱症患者身上常見的心理現象,也是導致抑鬱症的重要風險因素。
  • 【中國科學報】研究人員揭示高原鰍屬魚類起源及進化機制
    早期關於高原鰍屬魚類形態特徵和地理分布的研究提出,高原鰍這一類群的起源、進化與青藏高原的隆升密切相關。此前已有研究基於線粒體基因組數據來探討高原土著動物的適應性進化,但至今尚未有從線粒體基因組視角來闡釋高原鰍屬魚類這一類群對高海拔環境適應的遺傳機制。日前,中科院水生所研究員何舜平團隊揭示了高原鰍屬魚類起源及其高海拔適應性進化機制,相關成果發布於《科學報告》。
  • 來自反芻動物的「小秘密」—新聞—科學網
    像這類反芻動物,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動物科技學院教授姜雨和與其合作的西北工業大學生態與環境保護研究中心教授邱強、王文(兼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研究員)等團隊,和它們打交道已有多年。 「牛羊鹿等這些草食動物大多沒有尖牙利爪,角既是它們面對捕獵者的自衛工具,也是同類間爭奪配偶和領地的主要工具。」姜雨告訴《中國科學報》,研究這些角是他們的日常樂趣之一:這些角是如何發展而來?
  • 【科技日報】爬行動物卵生與胎生繁殖模式進化遺傳機制揭示
    【科技日報】爬行動物卵生與胎生繁殖模式進化遺傳機制揭示 2019-02-14 科技日報 趙漢斌 【字體:大 中 小】
  • 爬行動物卵生與胎生繁殖模式進化遺傳機制揭示
    脊椎動物繁殖模式主要分為卵生和胎生兩種。卵生如何進化為胎生是十分重要的基礎性生物學問題。13日來自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的消息,中外研究人員合作,成功揭示了爬行動物卵生和胎生繁殖模式進化遺傳機制。胎生繁殖模式具有優化胚胎發育環境和保護胚胎不受外在不利影響的作用,因而可以大大提高後代的存活率和適合度。包括蜥蜴、蛇和蚓蜥等的有鱗類爬行動物約有20%的胎生物種,其獨立起源次數可能達98至129次,超過整個脊椎動物的胎生起源次數的2/3。但胎生進化伴隨卵殼退化、胚胎附著、胎盤發育、受精卵延長滯留、免疫耐受等方面,遺傳機制研究尚屬空白。
  • 研究揭示爬行動物卵生和胎生繁殖模式進化的遺傳機制
    絕大多數爬行動物處於極端卵性營養一端,但極少數胎生石龍子胚胎發育顯著依賴胎性營養。哺乳動物中的真獸類處於極端胎性營養一端。有鱗類爬行動物(包括蜥蜴、蛇和蚓蜥)約有20%的胎生物種,其獨立起源次數可能達98-129次,超過整個脊椎動物的胎生起源次數的三分之二。
  • 研究揭示視黃酸對海馬育兒袋發育與懷孕過程的調控機制
    相關研究成果在線發表在The Innovation上。在動物界,繁殖過程是物種基因延續和親本重要的投資策略,在演化過程中,動物的繁殖行為進化出多種模式。其中,海龍科魚類是動物界產生「雄性繁殖」行為的類群,是一個獨立進化分枝。對於整個海龍科物種而言,其懷孕過程伴隨行為、組織和基因水平的特異性變化,甚至在雌、雄個體間產生明顯的性別二態性,這是物種長期的適應性進化結果。
  • 重要疫源動物的起源、擴散和適應性進化研究獲進展
    過去的研究揭示與人類伴居的褐家鼠、小家鼠等的進化歷史與人類發展歷史密切相關。然而,在東南亞到中國北部廣闊的森林生態系統中,白腹鼠屬、姬鼠屬這些野生嚙齒類才是真正的優勢類群。它們中的一些種類在數量和分布區上都遠遠超過其它同域分布的齧齒動物。與此同時,這些嚙齒類也是漢坦病毒(流行性出血熱誘發病原)的主要野外宿主和傳播媒介。
  • 昆明動物所等揭示爬行動物卵生和胎生繁殖模式進化的遺傳機制
    有鱗類爬行動物(包括蜥蜴、蛇和蚓蜥)約有20%的胎生物種,其獨立起源次數可能達98-129次,超過整個脊椎動物的胎生起源次數的三分之二。有鱗類的胎生起源多發生在較低的分類階元(屬下、種下水平),便於進行不同繁殖模式的比較研究,因此為研究胎生繁殖模式的進化提供了一個重要的模型。卵生如何進化為胎生?這是十分重要的基礎性生物學問題。
  • 視黃酸對海馬育兒袋發育與懷孕調控機制獲揭示
    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熱帶海洋生物資源與生態重點實驗室研究員林強團隊主導、聯合香港科技大學教授錢培元團隊,以線紋海馬(Hippocampus erectus)為研究對象,首次系統揭示了視黃酸在雄海馬育兒袋形成和懷孕過程中的關鍵分子與生理調控機制。相關研究10月13日在線發表於《創新》。
  • 研究揭示四肢動物起源時如何獲得陸地運動能力
    研究揭示四肢動物起源時如何獲得陸地運動能力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1/27 13:10:48 美國哈佛大學Stephanie E. Pierce、Blake V.
  • 動物所等揭示金絲猴植食性適應分子機制及其進化歷史
    (各30×左右),通過比較基因組學,結合功能實驗和宏基因組分析,揭示了靈長類植食性適應的分子機制,並闡明了金絲猴屬的起源和演化歷史。」,即該基因複製發生在亞洲葉猴和非洲葉猴分歧之前;同時結果也支持「平行進化假說」,並證實第39位胺基酸由鹼性向非鹼性的轉變可能是導致其最適pH值降低的關鍵。
  • GBE:研究揭示rRNA加工機器的進化機制
    但該機制是否在真核生物普遍存在,該機制如何從沒有核仁結構的原核細胞的基礎上進化形成,又如何隨著真核生物的進化而不斷完善和分化,目前尚不清楚。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真核細胞進化基因組學研究組馮金梅博士研究生在導師文建凡研究員的指導下,首先基於全基因組數據對真核生物五大超群中的77個代表物種和大量的原核生物(包括1375中真細菌和67種古菌)進行了SSU processome所有組分的同源搜索、鑑定和分子系統發生分析,揭示了如下規律:(1)SSU Processome廣泛存在於各類真核生物中,是真核生物核糖體小亞基rRNA加工的普遍機制
  • 科學家通過薈萃分析揭示反芻思維的默認網絡腦機制
    該文章探討了默認網絡三個子系統在反芻思維(rumination)中的作用,結果揭示反芻思維和默認網絡,尤其是核心子系統和背內側前額葉子系統的激活存在密切關係。 反芻思維是一種特定的反應模式,是指個體對消極生活事件的原因、影響和後果的反覆思考。雖然越來越多的研究報告反芻思維是一種跨診斷的現象,但它與抑鬱密切相關。
  • 《自然》研究,揭示真核生物起源的重大進化謎題
    《自然》研究,揭示真核生物起源的重大進化謎題 2020-07-22 16:2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動物所等在重要疫源動物的起源、擴散和適應性進化研究中獲進展
    第四紀晚期以來,大型哺乳動物的滅絕和種群衰減重塑了全球生態系統,那麼誰是如此重大環境變化中的最大受益者呢?已有研究表明,與大型哺乳動物的命運不同,嚙齒類、兔形類、蝙蝠類和食蟲類等中小型哺乳動物類群的滅絕風險較低——預測顯示,未來50年內,嚙齒類動物的多樣性會持續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