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要疫源動物的起源、擴散和適應性進化研究獲進展

2021-01-09 騰訊網

第四紀晚期以來,大型哺乳動物的滅絕和種群衰減重塑了全球生態系統,那麼誰是這樣的重大環境變化中最大的受益者呢?已有研究表明,與大型哺乳動物的命運不同,嚙齒類、兔形類、蝙蝠類和食蟲類等中小型哺乳動物類群的滅絕風險較低——預測顯示,在未來50年之內嚙齒類動物的多樣性還會持續增加。然而嚙齒類動物是哺乳動物中物種最豐富的類群,多數物種之間存在顯著的生態位分化,它們對環境變化做出的響應可能也存在著較大差異。此外,嚙齒類動物還是大量動物病原的野外宿主和傳播媒介。東南亞地區和棲息地泛化種類的種群增長和未來潛在的棲息地擴張,可能會給生態系統平衡和人類健康帶來潛在的風險。

過去的研究揭示與人類伴居的褐家鼠、小家鼠等的進化歷史與人類發展歷史密切相關。然而,在東南亞到中國北部廣闊的森林生態系統中,白腹鼠屬、姬鼠屬這些野生嚙齒類才是真正的優勢類群。它們中的一些種類在數量和分布區上都遠遠超過其它同域分布的齧齒動物。與此同時,這些嚙齒類也是漢坦病毒(流行性出血熱誘發病原)的主要野外宿主和傳播媒介。

近期,基於大量系統的分類學研究基礎,科研人員又利用短片段基因標記(CYTB)、illumina基因組測序(測序深度為11-16x)組裝的線粒體基因組全長和核基因組單拷貝基因數據集、全基因組的雜合位點等分子數據,以及分布地點、海拔等生態數據的整合分析對白腹鼠屬的起源、生物地理擴散、種群歷史、潛在棲息地在不同歷史時期和未來的變化情況,和基因組水平的適應性進化進行研究。結果表明,這一類群大約在5.23百萬年左右1起源於青藏高原東南地區(海拔約2100米),多次擴散出青藏高原,形成了當前的分布格局。

圖1.白腹鼠屬的系統發育關係與分化時間和不同種團代表種類的種群演化歷史推斷

A-B.白腹鼠屬代表種類生態照片:A-安氏白腹鼠(N. andersoni),B.華南針毛鼠(N. huang)(拍攝人:葛德燕)。C.基於基因組單拷貝基因對的SNP位點重建屬內物種間系統發育關係並推算物種分化時間。D.基於多樣本短標記的擴展貝葉斯天空曲線分析種群歷史動態;E.基於單樣本基因組雜合位點分析種群歷史動態。

圖2.白腹鼠屬生物地理進化歷史推斷

A.基於線粒體基因組數據推斷地理進化歷史。B.基於全基因組單拷貝基因數據推斷地理進化歷史。C.白腹鼠屬內生物地理進化歷史的四種模式。D. A-B圖例。

白腹鼠屬內生物地理學進化歷史存在四種模式圖2):(1)灰腹鼠種團(包括灰腹鼠N. eha和梵鼠N. brahma)保留在青藏高原東南緣;(2)安氏白腹鼠種團(包括川西白腹鼠N. excelsior和安氏白腹鼠N. andersoni)從青藏高原擴散到了四川盆地周邊山脈,秦嶺和武陵山地區;(3)針毛鼠種團(包括馮氏白腹鼠N. fengi、針毛鼠N. fulvescens、華南針毛鼠N. huang、湄公針毛鼠N. mekongis、褐尾鼠N. cremoriventer、婆羅洲白腹鼠N. rapit等)從青藏高原東南緣多次擴散到了東南亞和中國東南部;(4)最為成功的社鼠種團(包括社鼠N. niviventer、緬甸山鼠N. tenaster、劍紋社鼠N. gladiusmaculus、短尾社鼠N. bukit、片馬社鼠N. pianmaensis、華南社鼠N. lotipes、北社鼠N. confucianus等)不僅擴散到東南亞和中國東南部,還北上擴散到了中國北部。以上推測受到線粒體基因組和核基因組數據的共同支持。系統發育網絡分析揭示白腹鼠屬內及白腹鼠屬與最近緣的中南樹鼠屬(Chiromyscus)可能存在頻繁的雜交事件(圖3)。

圖3. 使用不同方法推測白腹鼠屬種間的系統發育網絡關係

基於基因組短片段和全基因組的數據的分析揭示源於東南亞的種類和棲息地泛化的種類在近期顯著的種群增長,潛在分布區在未來很可能進一步擴張,而中高海拔分布種類和狹域種類出現種群大小下降,潛在棲息地範圍在未來縮減的趨勢。比較特殊的是分布海拔最高的灰腹鼠不僅在種群大小上呈現擴張趨勢,未來潛在分布區將進一步向高原面上擴展(4)。

圖4.白腹鼠屬不同歷史時期和未來潛在棲息地變化情況

A.白腹鼠屬主要代表種類當前和未來潛在棲息地對比。2.白腹鼠屬主要代表種類不同歷史時期潛在棲息地面積大小變化對比。

對現有數據的全基因組掃描分析揭示灰腹鼠具有最多的受到正選擇的基因。灰腹鼠有17個基因受到正選擇。灰腹鼠的姐妹種梵鼠僅有一個基因受到正選擇,而與灰腹鼠有一定分布區重疊的馮氏白腹鼠有六個基因受到正選擇。基因富集分析顯示灰腹鼠受到正選擇的基因參與24種生物功能。文獻檢索顯示這些基因與嗅覺、味覺和癌症抑制有關。這些結果揭示灰腹鼠在基因組水平產生了顯著的改變,以適應青藏高原的環境

研究結果表明「走出青藏高原」不僅發生在披毛犀、豹、狐狸、原羊、鼠兔等喜冷動物的進化歷史中,也發生在能夠適應溫帶和熱帶環境的白腹鼠屬的進化歷史中。嗅覺、味覺和抑制癌症發生相關基因的快速進化可能在嚙齒類動物高原適應中發揮重要作用,也暗示來自東南亞地區和棲息地泛化種類在未來的種群增長和潛在棲息地擴張可能會給生態系統平衡和人類健康添加潛在風險。

此項研究由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動物進化與系統學院重點實驗室楊奇森研究員帶領的團隊與俄羅斯科學院動物研究所、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英國帝國理工大學、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等單位合作完成。葛德燕副研究員和Anderson Feijó博士為論文共同第一作者。研究受到第二次青藏高原科學考察相關任務和專題(No.2019QZKK0402,2019QZKK0501),英國皇家學會牛頓高級研究者基金(NA150142)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31872958)的資助。Anderson Feijó博士和俄方合作者Alexei Abramov教授受到中國科學院國際合作人才計劃項目的資助。

論文詳細信息:

Deyan Ge#, Anderson Feijó#, Zhixin Wen, Alexei V.Abramov, Liang Lu, Jilong Cheng, Shengkai Pan, Sicheng Ye, Lin Xia, Xuelong Jiang, Alfried P. Vogler*, Qisen Yang*. Demographic history and genomic response to environmental changes in a rapid radiation of wild rats. Molecular Biology and Evolution. doi.org/10.1093/molbev/msaa334

論文連結:

https://academic.oup.com/mbe/advance-article/doi/10.1093/molbev/msaa334/6059228

相關焦點

  • 動物所等在重要疫源動物的起源、擴散和適應性進化研究中獲進展
    然而,嚙齒類動物是哺乳動物中物種豐富的類群,多數物種之間存在顯著的生態位分化,它們對環境變化做出的響應可能存在較大差異。此外,嚙齒類動物是大量動物病原的野外宿主和傳播媒介,對其基礎研究的不足可能給人類健康帶來潛在威脅。  已有研究表明,與人類伴居的褐家鼠、小家鼠等的進化歷史同人類發展歷史密切相關。
  • 科學網—捕食性子囊菌起源進化研究獲進展
    本報訊(記者肖潔)記者近日從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獲悉,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日前在線發表了該所研究員劉杏忠和美國德克薩斯大學教授安志強共同領導的團隊在捕食性子囊菌起源與進化方面所取得的新進展
  • 海洋所魚類複雜性狀快速適應性進化遺傳機制研究獲進展
    海洋所魚類複雜性狀快速適應性進化遺傳機制研究獲進展 2020-11-11 海洋研究所 【字體該研究從基因組水平揭示魚類快速適應淡水生境的遺傳學基礎,為生物複雜性狀快速適應性進化的分子機制提供新認知,並對預測生物應對環境變化的適應性進化策略具有理論價值。  環境變化背景下生物的適應性進化是生物多樣性產生的重要機制。儘管生物表型為應對環境改變可以發生快速適應性進化,但是對於複雜性狀快速適應的遺傳機制的理解目前仍較為匱乏。
  • 武漢植物園古老孑遺植物群體基因組學和適應性進化研究獲新成果
    揭示環境多元的異質性與生物遺傳變異之間的相互作用是理解物種進化歷史的關鍵,為研究全球氣候變化下生物的適應性進化和瀕危物種的保護提供了重要理論依據。然而,對於非模式物種,環境變化如何促進物種分化以及適應性進化的遺傳基礎知之甚少。
  • 食肉目鼬科及基因家族相關進化研究獲進展
    近日來自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的張亞平院士課題組捷報頻傳,在食肉目鼬科分子系統學研究及基因家族相關性進化研究中取得突破性進展,兩項研究成果分別發表在著名雜誌
  • 動物所研究揭示松鼠與橡子之間的協同進化關係
    在自然界,動物與植物之間的相互作用通常極少構成一對一的協同進化模式,而多數表現為彌散協同進化模式。這是因為一種動物通常依賴多種植物為其提供食物,而每種植物也依賴多種動物提供服務(如傳粉、種子擴散)或為多種動物所捕食。為了闡明齧齒動物與植物果實(種子)之間是否存在協同進化關係,中科院動物研究所農業動物生態研究組科研人員在我國溫帶、亞熱帶和熱帶等植被帶進行了長期定位研究。
  • 動物所在昆蟲後翅形態進化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
    昆蟲是地球上最繁盛的生物類群,翅的獲得在昆蟲演化歷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長久以來,後翅特徵在昆蟲的識別和種類鑑定中就已獲得廣泛應用且具重要價值。伴隨著支序系統學的發展,後翅成為系統發育研究中非常重要的特徵來源。但是,後翅的形態是否能夠反映整個昆蟲的系統發育並未獲得證實。
  • 深海化能生態系統大型生物起源與演化研究獲進展—新聞—科學網
    近日,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員沙忠利團隊在深海化能生態系統大型生物起源與演化研究方面取得重要進展,首次對熱液阿爾文蝦的起源與演化路徑進行了較為全面和系統的分析
  • 綜述:變溫動物的適應性免疫
    這些特徵存在於所有下頜骨的脊椎動物中,包括軟骨和硬骨魚、兩棲動物和爬行動物,可能也存在於最古老的下顎脊椎動物,即滅絕的胎盤皮動物中。然而,隨著無頜魚類適應性免疫系統的發現,基於一組完全不同的抗原受體-可變淋巴細胞受體-t和b細胞的分叉,也許是先天樣淋巴細胞,可以追溯到所有脊椎動物的起源。本綜述探討比較免疫學的最新進展,促進我們對適應性免疫系統的起源和功能的理解。
  • 超導材料最高臨界溫度創紀錄 生命起源和進化研究獨樹一幟
    2019年,德國科學家在揭示宇宙奧秘,研發新超導體,以及探索生命起源和進化等方面取得較大進展。未來有望發現大約10萬個釋放X射線的星系團和數百萬個活躍黑洞,有助於更好地理解宇宙中佔主導地位的暗物質和暗能量。馬克斯·普朗克學會下屬多個研究所有重要發現。如在兩個伽馬射線暴的觀測中發現迄今已知最高能光子,研究解析了高能伽馬射線暴形成過程;首次在行星狀星雲NGC 7027中檢測到了宇宙演化的最重要標記之一——氦合氫離子,為一項長達幾十年的研究畫上了句號。
  • 動物所珍稀昆蟲蛩蠊研究取得新進展
    蛩蠊目(Grylloblattodea)起源古老,至少可追溯到上石炭紀(距今約3億年),特徵原始,是昆蟲綱孑遺類群之一,又被稱為昆蟲綱的「活化石」,在我國屬一級保護昆蟲。近日,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楊星科領導的團隊在美國《公共科學圖書館-綜合》(PLoS ONE)雜誌發表研究成果,正式報導了採於2009的中國第2種蛩蠊——陳氏西蛩蠊Grylloblattella cheni Bai, Wang et Yang sp. nov.。
  • 【中國科學報】研究人員揭示高原鰍屬魚類起源及進化機制
    早期關於高原鰍屬魚類形態特徵和地理分布的研究提出,高原鰍這一類群的起源、進化與青藏高原的隆升密切相關。此前已有研究基於線粒體基因組數據來探討高原土著動物的適應性進化,但至今尚未有從線粒體基因組視角來闡釋高原鰍屬魚類這一類群對高海拔環境適應的遺傳機制。日前,中科院水生所研究員何舜平團隊揭示了高原鰍屬魚類起源及其高海拔適應性進化機制,相關成果發布於《科學報告》。
  • 微生物所等在捕食性子囊菌的起源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
    7月3日,《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在線發表了由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劉杏忠研究員和美國德克薩斯大學安志強教授共同領導的研究團隊在捕食性子囊菌起源與進化方面所取得的新進展。捕食性真菌是通過營養菌絲形成的特化捕食結構來捕獲線蟲、變形蟲等微小生物作為營養源的一類特殊菌群。
  • 大麥適應性進化和物種形成領域取得新進展
    該研究以土壤微環境的生態選擇及其適應性進化為切入點,選取採自以色列Alma–Har-Ben-Zimra地區,生長在物理距離緊鄰的火山巖(Basalt)和石灰巖(Chalk)土壤中的野生大麥為研究對象,首先運用生態學經典的實驗方法——同質園和相互移栽(transplanting)試驗,發現這兩個大麥群體在形態和農藝性狀上已經發生顯著分化,生長在原生境土壤中的農藝性狀均優於非原生境土壤,顯示它們間發生了遺傳適應度分化
  • 昆明植物所在大型喇叭狀花朵花管進化和功能研究中獲進展
    在植物界,大王花和某些木蘭科、睡蓮科的碗狀花的碩大花朵讓人印象深刻。除此之外,單朵花中就屬多種百合、曼陀羅和仙人掌為代表的各種大型喇叭狀花能夠稱得上巨大,它們具有寬闊的開口和逐漸向後收縮的管狀結構。與前兩類久受關注的花朵相比,大型喇叭狀花的起源和適應意義甚少被關注,這與它們令人驚嘆的外形和甚為重要的園藝地位極不相稱。
  • 最新研究揭示反芻動物部分重要特性的基因密碼
    供圖據了解,這一研究在國際上首次對反芻動物基因組進行了系統分析研究,揭示了反芻動物部分重要特性的基因密碼。其中,西工大為兩篇論文的第一完成單位、另一篇論文的第二完成單位。這標誌著西工大在生態與環境保護領域基礎研究取得了重大進展。
  • 武漢植物園在物種分布限制的進化研究中取得新進展
    自達爾文發表《物種起源》以來,有關物種分布範圍限制的研究就受到生態學家和進化生物學家的極大關注。目前在進化生物學領域,有關物種分布區限制的進化機制主要存在兩種假說。該研究結果為探討物種如何適應環境變化帶來了新的啟示,也為瀕危物種種質資源的保護和可持續利用提供了科學依據。
  • 古脊椎所在羊亞科起源研究中取得進展
    古脊椎所在羊亞科起源研究中取得進展 2019-01-23 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 【字體:羊類在人類社會中起到如此重要的作用,與羊類的生態適應性有密切的關係。
  • 禽流感病毒宿主適應性「基因調頻」的進化特徵
    H7N9和H5N1等禽流感病毒可通過跨物種傳播感染人和其他哺乳動物。在感染過程中病毒基因組會發生適應性進化,例如PB2基因的627位點會發生由禽特徵性的穀氨酸(627E)替代為哺乳動物特徵性的賴氨酸(627K),這在哺乳動物細胞培養試驗、小鼠和雪貂等動物感染模型中得到驗證。
  • 生命起源與人類起源研究獲重要突破
    中國科學家意外發現,在中國以及世界各國數千年的歷史記載中,居然隱藏著一條生命起源與人類起源的清晰可辨的線索和大量證據。對這些線索和證據進行深入發掘並據此寫成的專著《探索自然之謎全三冊》中冊《生命起源》,目前已由華齡出版社出版發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