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物所研究揭示松鼠與橡子之間的協同進化關係

2020-12-06 中國科學院

在自然界,動物與植物之間的相互作用通常極少構成一對一的協同進化模式,而多數表現為彌散協同進化模式。這是因為一種動物通常依賴多種植物為其提供食物,而每種植物也依賴多種動物提供服務(如傳粉、種子擴散)或為多種動物所捕食。為了闡明齧齒動物與植物果實(種子)之間是否存在協同進化關係,中科院動物研究所農業動物生態研究組科研人員在我國溫帶、亞熱帶和熱帶等植被帶進行了長期定位研究。通過系列研究,科研人員目前在松鼠與橡子之間是否存在彌散協同進化關係上取得了科研進展。

一、松鼠行為的適應機制研究

松鼠是一類非常聰明和可愛的動物,其存活和繁殖依賴橡子和其它種子等作為食物資源。櫟類中,白櫟類(subgenus Quercus)橡子在成熟後即可迅速萌發,而北美的紅櫟類(subgenus Erythrobalanus)和亞洲的青岡類(subgenus Cyclobalanopsis)等的橡子則常到次年春季後才萌發。對貯藏種子的動物而言,種子的迅速萌發將造成能量和營養的損失,因而非休眠性種子不利於被長期貯藏。近年來,研究人員在我國相繼發現至少有3種松鼠表現為對非休眠性白櫟類橡子的切胚行為,即四川都江堰地區發現赤腹松鼠(Behavioral Ecology, 2009)、在陝西佛坪秦嶺地區發現巖松鼠(Behavioral Ecology, 2010)和在雲南哀牢山發現紅頰長吻松鼠(Animal Behaviour, 2012)。結合北美地區多種松鼠亦具有切除橡子胚芽行為,這些發現為洲際間動物行為的趨同進化和適應提供了有力的證據。研究表明松鼠對非休眠性白櫟類橡子切胚行為的適應性表現在以下方面:

1.發現在沒有取食經歷的情況下,紅頰長吻松鼠具有與其它松鼠相似的行為,如非休眠性(或萌發)的橡子有較高的切胚概率,且切胚橡子的萌發率很低,不足20%,從而利於其被長期貯藏。這表明松鼠切胚行為是可遺傳的,而且是一個進化上保守的特徵(Animal Behaviour, 2012)。

2.發現松鼠的多次貯藏管理策略是一種適應性行為,即通過對貯藏點進行積極管理,檢測貯藏種子的狀態,切胚概率隨貯藏次數的增加而增加(Behavioral Ecology, 2009)。

3.發現松鼠能針對食物豐富度來改變對橡子萌發行為的敏感性,即在種子豐年時非休眠性橡子的切胚概率顯著高於在種子歉年的切胚概率(Ethology, 2013)。

4.發現松鼠偏好貯藏大種子,但同時對大橡子的切胚概率也顯著增加,而且橡子的萌發與大小之間亦存在顯著交互作用(Behavioral Ecology and Sociobiology, 2013)。

二、橡子逃避松鼠捕食、促進擴散與種群更新的適應機制

櫟類主要依賴松鼠等動物通過分散貯藏的方式來傳播其種子。由於被切胚橡子的萌發率極低,因此松鼠的切胚行為明顯不利於非休眠性白櫟類橡子的更新。相對於僅分布於北美的紅櫟類和僅分布於亞洲南部的青岡類而言,白櫟類則廣泛分布於歐亞大陸和北美地區。顯然,松鼠的切胚行為並非是限制白櫟類分布、擴散和種群更新的重要因素。研究表明白櫟類橡子逃避松鼠捕食和促進擴散的適應機制表現在以下方面:

1.基於白櫟類橡子的非休眠性和松鼠的切胚行為,發現頻次依賴選擇可能是白櫟類實現有效擴散和種群更新的重要機制(Behavioral Ecology, 2010)。研究表明不同種類和同種不同個體所生產橡子的萌發存在顯著差異,表現明顯的多型現象:有的落到地面後數天內即可萌發,而另一些則需要數周或數月後才萌發。這樣,萌發的橡子與尚未萌發的橡子在成熟季節(即關鍵擴散期)始終保持一定的相對比例或頻次,而這種相對比例或頻次可能是決定白櫟類橡子是否逃脫松鼠胚芽切除的重要因素。在野外條件下,通過操縱萌發橡子與尚未萌發橡子的比例來確定松鼠的行為反應和有關橡子的命運。研究結果表明每種萌髮型的絕對擴散率和相對擴散率均隨其頻率的增加而增加,表現為正選擇作用。

2.發現橡子單寧含量高有助於增加橡子的貯藏概率與貯藏後的存活率(Behavioral Ecology, 2009)。這表明單寧含量在櫟類橡子中普遍較高有利於橡子通過分散貯藏動物來實現有效擴散和種群更新。

3.發現橡子豐年有利於促進橡子的存活,但擴散距離在種子歉年顯著遠於在種子豐年,支持捕食者飽和假說(Ethology, 2013)。

因此,經過長期進化,松鼠切胚行為是針對橡子休眠或萌發特性進化所產生的一種適應性行為,並在亞洲和北美多種松鼠中普遍存在。而櫟類同樣進化出一系列適應性特徵來利用松鼠等動物進行貯藏擴散,並有效防禦其過度捕食,從而實現種群更新和分布定居。目前,項目組對松鼠與橡子之間的彌散協同進化機制仍在繼續深入研究中。

上述研究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基礎規劃項目和中國科學院知識創新重要方向項目等的資助。

相關文章:

Xiao Z-S, Gao X, Zhang Z-B. (2013) Sensitivity to seed germination schedule by scatter-hoarding Pére David's rock squirrels during mast and non-mast years. Ethology, doi: 10.1111/eth.12083.

Xiao Z-S, Gao X, Zhang Z-B. (2013) The combined effects of seed perishability and seed size on hoarding decisions by Pére David's Rock squirrels. Behavioral Ecology and Sociobiology, doi: 10.1007/s00265-013-1531-8.

Xiao Z-S, Zhang Z-B (2012) Behavioural responses to acorn germination by tree squirrels in an old forest where white oaks have long been extirpated. Animal Behaviour 83: 945-951.

Xiao Z-S, Gao X, Steele M, Zhang Z-B (2010) Frequency-dependent selection by tree squirrels: adaptive escape of nondormant white oaks. Behavioral Ecology 21: 169-175.

Xiao Z-S, Gao X, Jiang M-M, Zhang Z-B (2009) Behavioral adaptation of of Pallas’s squirrels to germination schedule and tannins in acorns. Behavioral Ecology 20: 1050–1055.

動物所研究揭示松鼠與橡子之間的協同進化關係

相關焦點

  • 動物研究所科研人員研究發現頻率依賴選擇是非休眠性種子逃避松鼠...
    橡子的迅速萌發被認為是逃逸動物捕食的一種適應。但對貯藏種子的動物而言,迅速萌發將造成種子能量和營養的損失,因而易萌發種子不利於被長期貯藏。然而,松鼠發展了一種特別的行為——將易萌發橡子的胚芽切除,從而利於長期保存。松鼠的這種切胚行為曾在北美地區有過報導。近年來,繼在四川都江堰地區發現赤腹松鼠切除橡子胚芽現象後,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肖治術等研究人員在陝西秦嶺地區發現巖松鼠也具有切胚行為。
  • 發現非休眠性種子逃避松鼠捕食新機制
    橡子的迅速萌發被認為是逃逸動物捕食的一種適應。但對貯藏種子的動物而言,迅速萌發將造成種子能量和營養的損失,因而易萌發種子不利於被長期貯藏。然而,松鼠發展了一種特別的行為——將易萌發橡子的胚芽切除,從而利於長期保存。松鼠的這種切胚行為曾在北美地區有過報導。近年來,繼在四川都江堰地區發現赤腹松鼠切除橡子胚芽現象後,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肖治術等研究人員在陝西秦嶺地區發現巖松鼠也具有切胚行為。
  • 研究揭示叢枝菌根共生與根瘤共生的協同進化機制
    陸生植物根系與微生物建立多種多樣的共生關係,例如,超過80%的陸生植物可以與叢枝菌根(arbuscular mycorrhizal, AM)真菌形成共生關係,其中豆科植物還可以與根瘤菌形成共生固氮關係。AM共生與根瘤共生可通過提高植物對磷和氮的獲取能力,從而協同促進植物生長。AM真菌作為陸地生態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生態系統碳循環的關鍵環節。
  • 【彩虹物種筆記】松鼠:到底是我在吃食物,還是我被利用了?
    而許多時候,這種互動更為複雜——比如松鼠與橡樹,鬥智鬥勇,相愛相殺,向我們展示了自然界生物共同進步的畫卷。在許多地方,橡子(acorn)是松鼠最主要的食物之一。橡樹平均每年所產的橡子其實很多,但是其中只有很少很少,甚至低於1%的橡子有機會發芽。不合適的土壤環境、陽光暴曬、乾燥、昆蟲、真菌,以及大量食用橡子的動物,都是橡子幼苗率低的原因。
  • 動物的貯食行為_天極網
    動物採食籽實、捕食獵物,以補充自己的營養和能量需要。然而,許多動物捕獲獵物、採集籽實後並不立即食用,而是將這些食物貯存起來,這就是貯食行為,它是一種特化的採食行為。現已發現上百種鳥類和哺乳動物會貯藏食物,例如啄木鳥、松鴉、紅松鼠、倉鼠等。
  • 物種間的相互作用及其協同進化模式研究獲進展
    生物種間的相互作用,包括對雙方有利的互利共生、對雙方有害的競爭、和僅對單方有利的捕食關係,有不同的生態學和進化生物學效應;這些相互作用能夠在不同的世代間維持下去,並且能夠影響生物的微進化和宏進化模式。種間作用不對等的收益與代價可能會使相對應的物種枝系形成不同的協同進化模式。
  • 動物所揭示非模式哺乳動物與其寄生蛔蟲協同演化的基因組學機制
    協同演化(Coevolution)指兩個或多個物種通過自然選擇的過程相互影響彼此的演化,按種間關係可分為互利的協同演化和拮抗的協同演化。宿主和寄生蟲的協同演化就是典型的拮抗協同演化。已有的關於協同演化遺傳機制的研究較多集中於候選基因水平,缺乏基因組水平的研究。
  • 農村櫟樹結的橡子,好吃又好玩
    提到橡子,大家都會想起冰河世紀裡,開頭中苦苦痴戀橡果的小松鼠,跨越整個地球,也要找到那個小小的橡果。其實,現實中,松鼠雖然吃橡子,但是並不是十分熱衷,比起橡子,反而更喜歡榛子、松子等堅果。所以,見到過櫟樹林,卻沒有發現松鼠,其實並不奇怪,如果有其他選擇,人家壓根兒看不上橡子。
  • 亞馬遜熱帶雨林系列報導(十一)動植物協同進化(圖)
    >        人們常慨嘆自然界花的絢麗,果的香甜,要知道它們即非上帝的傑作,也不是偶然的產物,而是與動物協同進化的結果。動物在尋花採蜜的時身體粘上花粉,拜訪其它花朵時先前的花粉就撒落在後者的柱頭上,為植物完成了授粉作用。在這一過程中,昆蟲得到食物,花得以授粉,動物與植物彼此受益,相得益彰。這種相互依賴的關係有時甚至協同進化出令人驚訝的現象,動植物的一方仿佛完全是為了適應另一方而存在,如蝴蝶的口器剛好適合蘭花的唇瓣,一些花花筒的長度和形狀恰巧與採蜜蜂鳥的喙相吻合。
  • 分子植物卓越中心等揭示叢枝菌根共生與根瘤共生的協同進化機制
    陸生植物根系與微生物建立多種多樣的共生關係,例如,超過80%的陸生植物可以與叢枝菌根(arbuscular mycorrhizal, AM)真菌形成共生關係,其中豆科植物還可以與根瘤菌形成共生固氮關係。AM共生與根瘤共生可通過提高植物對磷和氮的獲取能力,從而協同促進植物生長。AM真菌作為陸地生態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生態系統碳循環的關鍵環節。
  • 動物所揭示「腸道菌群—腸—腦」互作調控動物對寒冷環境的適應機制
    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王德華研究組曾發現,對於動物越冬具有重要意義的聚群行為(huddling)可提高布氏田鼠(Lasiopodomys brandtii)腸道菌群的豐富度和多樣性,增加有益菌而降低有害菌的數量,提高代謝產物短鏈脂肪酸的含量,為宿主提供能量來源,通過菌群移植等多個實驗揭示了腸道菌群介導聚群行為的能量節省機制,為理解腸道菌群與宿主的協同進化提供了新的視角(Zhang et
  • 冰河世紀裡松鼠瘋狂痴迷的橡子,為何乾果店沒得賣?原因在這裡
    說起橡子,相信很多小夥伴和我一樣好奇,這個長得像榛子的「橡子」到底是什麼?它的味道又如何呢?在《冰河世紀》中被松鼠Scrat如此瘋狂地追逐,那一定是很美味的東西吧?感覺橡子總是出現在電影或文字裡,但其實它距離我們並沒有那麼遙遠。
  • 動物體積大小與恆溫進化之間的關係
    恆溫動物的進化是脊椎動物進化歷史上的重大轉折之一。它為群體間的趨同進化提供了範例。然而,鳥類和哺乳類動物的恆溫性進化時間及其過程仍然存在爭議。研究人員將傳熱模型和獸腳亞目食肉動物的體型數據結合起來,建立了代謝率與鳥類支系進化的聯繫。結果表明,在降低能量需求的同時縮小體積是最有利恆溫的進化方向。
  • 研究研究揭示榕樹氣生根發育、性別決定和榕-蜂協同多樣化的分子機制
    榕屬植物和與傳粉榕小蜂有的高度專性共生關係,在探討物種形成、動植物協同進化等方面均具有重要的研究價值,然而榕樹和榕小蜂高質量參考基因組信息的缺乏,嚴重製約了以上榕樹相關問題的深入研究。10月8日,中國科學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陳進課題組與福建農林大學明瑞光課題組等國內外研究團隊合作,發布了榕樹和榕小蜂精細基因組圖譜,並首次在分子機制上揭示了榕樹氣生根發育、性別決定和榕樹-榕小蜂協同多樣化等多項未解之謎,相關研究結果在線發表在國際學術期刊《細胞》(Cell)上。該項研究成果主要有以下幾項重要發現:一是揭示絞殺榕氣生根形成的分子機制。
  • 研究揭示非模式哺乳動物與其寄生蛔蟲協同演化的基因組學機制
    協同演化(Coevolution)指兩個或多個物種通過自然選擇的過程相互影響彼此的演化,按種間關係可分為互利的協同演化和拮抗的協同演化。宿主和寄生蟲的協同演化就是典型的拮抗協同演化。已有的關於協同演化遺傳機制的研究較多集中於候選基因水平,缺乏基因組水平的研究。隨著基因組測序技術的發展,一些和人類及家養動物健康相關的寄生蟲基因組被解析。
  • 研究揭示非模式哺乳動物與其寄生蛔蟲協同演化的基因組學機制
    協同演化(Coevolution)指兩個或多個物種通過自然選擇的過程相互影響彼此的演化,按種間關係可分為互利的協同演化和拮抗的協同演化。宿主和寄生蟲的協同演化就是典型的拮抗協同演化。已有的關於協同演化遺傳機制的研究較多集中於候選基因水平,缺乏基因組水平的研究。
  • 版納園榕小蜂與榕樹協同進化研究取得新進展
    木瓜榕榕樹與其傳粉榕小蜂構成的榕蜂共生體系被認為是研究協同進化的經典案例之一。在很長時間內,榕小蜂與其寄主榕樹被認為存在嚴格的一對一關係,即一種榕小蜂在為一種榕樹傳粉並在其上繁殖後代,且該種榕樹只接受此榕小蜂的授粉並為其提供繁殖場所。然而,隨著調查範圍的擴大,以及利用分子方法的深入研究,逐漸有非一對一的榕蜂組合被發現。由此,利用非一對一榕蜂體系探討榕蜂共生系統的維持機製成為新興的研究熱點。
  • 動物所等揭示金絲猴植食性適應分子機制及其進化歷史
    (各30×左右),通過比較基因組學,結合功能實驗和宏基因組分析,揭示了靈長類植食性適應的分子機制,並闡明了金絲猴屬的起源和演化歷史。有趣的是,儘管金絲猴的嗅覺基因中有61.7%為假基因(這可能與金絲猴萎縮的外鼻孔以及嗅覺系統退化相關),但在其與牛的基因組比較分析中卻發現33個快速進化的嗅覺基因,且大部分這些嗅覺基因(69.7%)可能參與感知水果、植物等氣味相關,這一比例高於其他相關的物種;利用基因組數據,這次研究還首次對與植食性緊密相關的RNASE1基因的複製區域進行界定,針對RNASE1的序列比較及功能實驗結果支持「一次複製假說
  • 螢火蟲及其成蟲生物螢光的系統進化研究取得進展
    為了探討螢火蟲特別是亞洲分布的這些屬種的系統發育地位,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進化基因組學與基因起源研究組與中國科學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熱帶森林生態重點實驗室協同進化研究組合作,利用二代基因組淺層測序(genome skimming next-generation sequencing),對昆明動物所自
  • 研究揭示榕樹氣生根發育、性別決定和榕-蜂協同多樣化的分子機制
    榕屬植物和與傳粉榕小蜂有的高度專性共生關係,在探討物種形成、動植物協同進化等方面均具有重要的研究價值,然而榕樹和榕小蜂高質量參考基因組信息的缺乏,嚴重製約了以上榕樹相關問題的深入研究。10月8日,中國科學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陳進課題組與福建農林大學明瑞光課題組等國內外研究團隊合作,發布了榕樹和榕小蜂精細基因組圖譜,並首次在分子機制上揭示了榕樹氣生根發育、性別決定和榕樹-榕小蜂協同多樣化等多項未解之謎,相關研究結果在線發表在國際學術期刊《細胞》(Cell)上。該項研究成果主要有以下幾項重要發現:一是揭示絞殺榕氣生根形成的分子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