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界中,優勝劣汰,適者生存。
在地球上生存下來,總是不易的。一種生物,往往要跟許多其他生物互動,或是敵對,或是互利共生。
而許多時候,這種互動更為複雜——比如松鼠與橡樹,鬥智鬥勇,相愛相殺,向我們展示了自然界生物共同進步的畫卷。
在許多地方,橡子(acorn)是松鼠最主要的食物之一。
橡樹平均每年所產的橡子其實很多,但是其中只有很少很少,甚至低於1%的橡子有機會發芽。
不合適的土壤環境、陽光暴曬、乾燥、昆蟲、真菌,以及大量食用橡子的動物,都是橡子幼苗率低的原因。其中,食用橡子的動物,比如松鼠,對此負有很大的責任。
但在另外一方面,松鼠又是橡子最主要的傳播者之一。
松鼠會在土裡埋非常多的橡子,留著過冬時食用。這些被埋在地下的橡子,即躲過了太陽暴曬,又躲過了其它掠食者。假如埋橡子的松鼠忘了它們,又或者不幸英年早逝,這些被埋起來的橡子,就有很大的機會發芽。
因此,對於橡子而言,松鼠是一種很矛盾的存在。
一方面,埋在土裡的橡子,存活率遠高於落在地上、沒有松鼠埋的橡子;另一方面,橡子要是被松鼠吃掉,那就完啦!
為了解決這一情況,橡子進化出了許多針對松鼠的策略。
橡樹有兩大類,白橡和紅橡。紅橡類的橡子冬眠,而白橡類的橡子不冬眠,一旦松鼠把白橡子埋進土裡,它們會在幾天內迅速長出發達而粗壯的根,然後橡子裡大約一半的能量會迅速轉移到根裡。
這些根味道不好口感又差,松鼠不吃,只會吃橡子根之外的部分,而這時,橡子粗壯的根已經儲存了足夠的能量,讓它們能順利長成幼苗。
橡子有非常發達的根 攝影師:Cheryl Kohan
於是松鼠也進化出了一個本事——它們擁有分辨白橡和紅橡的能力。
在撿到紅橡子後,松鼠會直接把橡子埋起來,因為它們知道紅橡子要等到第二年天氣暖和後才發芽;而在撿到白橡子後,松鼠會在埋起來前,默默啃掉白橡子的胚芽,這樣子橡子就無法發芽了!
不過很多年輕鬆鼠一開始並不清楚怎麼精準地啃掉白橡子的胚芽,沒能正確掌握謀殺胚芽的技巧。那些被啃了幾口,卻僥倖躲過一劫的白橡子,在被松鼠埋起來後,依然有很大的概率發芽。
躲在樹幹後面啃橡子的松鼠,旁邊一地的橡子殼 攝影師:Andrew Gray
橡樹還有一個武器,那就是一類名為鞣酸(tannin)的化學物質。
橡樹全株包括橡子都含有鞣酸,對於大部分昆蟲和家畜而言,鞣酸都是有毒的,吃了會腸胃不適、消化不良,而且鞣酸的味道很澀,嚴重影響橡子的口感。
松鼠具有降解鞣酸的能力,但是過多的鞣酸也會影響它們的健康,而且鞣酸的澀味也不受松鼠的喜歡。
因此,一粒橡子,松鼠往往不會全部吃掉,而是吃一半扔一半。
這是因為橡子頭尾兩端的鞣酸含量是不同的,含有胚芽的一端鞣酸含量高,吃起來更澀,而沒有胚芽的一端鞣酸含量較低,風味更好。
因此食物夠的話,松鼠經常只吃橡子鞣酸低的那一端,而將鞣酸含量較高、含有胚芽的一端扔掉。
而被扔掉的這部分橡子,假如損傷不嚴重,還有機會長成樹苗。
正在地上埋藏橡子的松鼠 攝影師:Andrew Gray
此外,橡樹每年的產量不同,每過幾年,橡子都會大豐收一次。
在橡子產量高的年份,一方面,松鼠埋了橡子後,發現食物充足,就不會動儲備食糧,於是這些被埋起來的橡子就有很大機率長成幼苗。
而另一方面,松鼠會更經常只吃橡子的一部分——比如吃個四分之一,扔掉四分之三。這些被吃了吐,沒怎麼受損的橡子,也會有機會長成幼苗啦!
大豐收時,樹下滿滿都是橡子 攝影師:Daniel Oines
橡樹和松鼠就這樣鬥智鬥勇,兵來將擋,水來土掩,即是仇敵,又是互相依靠的夥伴。而在它們相愛相殺的過程中,兩者一起走向了繁榮。
對松鼠來說,與橡子之間的互相利用,就是自然界最奇妙的進化之旅了。
孩子們愛不釋手、騎了就不想下來的的【彩虹科學站同款動物凳子】,原價128元,現價只要68元!有小牛、大象、犀牛等多種動物,孩子們都超愛揪揪動物耳朵~
可以通過購買我們的周邊產品支持我們的科普事業!希望能把快樂帶給大家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