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現非休眠性種子逃避松鼠捕食新機制

2020-11-27 科學網

 

櫟類植物間的橡子萌發存在明顯差異,白櫟類(subgenus Quercus)橡子在成熟後即可迅速萌發,而紅櫟類(subgenus Erythrobalanus)和青岡類(subgenus Cyclobalanopsis)則常到次年春季後才萌發。橡子的迅速萌發被認為是逃逸動物捕食的一種適應。但對貯藏種子的動物而言,迅速萌發將造成種子能量和營養的損失,因而易萌發種子不利於被長期貯藏。然而,松鼠發展了一種特別的行為——將易萌發橡子的胚芽切除,從而利於長期保存。松鼠的這種切胚行為曾在北美地區有過報導。近年來,繼在四川都江堰地區發現赤腹松鼠切除橡子胚芽現象後,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肖治術等研究人員在陝西秦嶺地區發現巖松鼠也具有切胚行為。這個發現為洲際間動物行為的趨同進化提供了有力的證據。

 

櫟類主要依賴松鼠等動物通過分散貯藏的方式來傳播其種子。由於被切胚橡子的萌發率極低,因此松鼠的切胚行為明顯不利於非休眠性的白櫟類橡子的擴散和自然更新。相對於僅分布於北美的紅櫟類和僅分布於亞洲南部的青岡類而言,白櫟類則廣泛分布於歐亞大陸和北美地區。顯然,松鼠的切胚行為並非是限制白櫟類橡子擴散和種群更新的重要因素,那麼白櫟類是如何實現有效擴散和種群更新的呢?基於白櫟類橡子的非休眠性和松鼠的切胚行為,他們首次提出並驗證了頻率依賴選擇(frequency-dependent selection)可能是白櫟類實現有效擴散和種群更新的重要機制。

 

在理論上,頻率依賴選擇在捕食者與獵物相互作用中發揮了極為重要的選擇選用。負選擇作用對稀有特徵有利,並有利於維持獵物種群的多樣性,而正選擇作用則對常見特徵有利,並促進獵物形成單一特徵或促進獵物間的趨同進化。儘管實驗和理論研究表明頻率依賴選擇對捕食者和獵物的動態有重要影響,但在自然界中尚無有關證據表明頻率依賴選擇的這種作用。雖然白櫟類橡子容易萌發,但並非所有橡子同時萌發。研究表明,不同種類和同種不同個體所生產橡子的萌發存在顯著差異,表現明顯的多型現象:有的落到地面後數天內即可萌發,而另一些則需要數周或數月後才萌發。這樣,萌發的橡子與尚未萌發的橡子在成熟季節(即關鍵擴散期)始終保持一定的相對比例或頻次,而這種相對比例或頻次可能是決定白櫟類橡子是否逃脫松鼠胚芽切除的重要因素。因此,他們預測每種萌髮型的擴散率與其頻次有關,並可能為負選擇作用或正選擇作用。在野外條件下,他們通過操縱萌發橡子與尚未萌發橡子的比例來確定松鼠的行為反應和有關橡子的命運。研究結果表明每種萌髮型的絕對擴散率和相對擴散率均隨其頻率的增加而增加,表現為正選擇作用。他們首次在野外條件下為種子捕食者/擴散者的行為偏好可產生頻率依賴選擇作用提供了有力證據,並顯示這種選擇作用可能有助於維持獵物種群的表型變異和促進獵物物種的共存。

 

該研究得到了審稿專家的一致好評,審者認為該研究首次驗證了頻率依賴選擇假說在種子萌發表型變化中的作用。上述研究結果在國際動物行為學雜誌《行為生態學》(Behavioral Ecology)上在線發表。該研究得到了國家基礎規劃項目(973)、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和中國科學院知識創新工程前沿領域項目等的資助。 (來源:中科院動物研究所)

 

 

 

 

特別聲明:本文轉載僅僅是出於傳播信息的需要,並不意味著代表本網站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轉載使用,須保留本網站註明的「來源」,並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轉載或者聯繫轉載稿費等事宜,請與我們接洽。

相關焦點

  • 動物研究所科研人員研究發現頻率依賴選擇是非休眠性種子逃避松鼠...
    橡子的迅速萌發被認為是逃逸動物捕食的一種適應。但對貯藏種子的動物而言,迅速萌發將造成種子能量和營養的損失,因而易萌發種子不利於被長期貯藏。然而,松鼠發展了一種特別的行為——將易萌發橡子的胚芽切除,從而利於長期保存。松鼠的這種切胚行為曾在北美地區有過報導。近年來,繼在四川都江堰地區發現赤腹松鼠切除橡子胚芽現象後,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肖治術等研究人員在陝西秦嶺地區發現巖松鼠也具有切胚行為。
  • 動物所研究揭示松鼠與橡子之間的協同進化關係
    對貯藏種子的動物而言,種子的迅速萌發將造成能量和營養的損失,因而非休眠性種子不利於被長期貯藏。結合北美地區多種松鼠亦具有切除橡子胚芽行為,這些發現為洲際間動物行為的趨同進化和適應提供了有力的證據。研究表明松鼠對非休眠性白櫟類橡子切胚行為的適應性表現在以下方面:1.發現在沒有取食經歷的情況下,紅頰長吻松鼠具有與其它松鼠相似的行為,如非休眠性(或萌發)的橡子有較高的切胚概率,且切胚橡子的萌發率很低,不足20%,從而利於其被長期貯藏。
  • 研究發現:生長素也可誘導和維持種子休眠
    人民網北京8月30日電(記者 馬麗)據中科院網站消息,該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植物生理生態研究所何祖華研究組經過多年的研究發現,生長素是第二個可以誘導和維持種子休眠的激素。相關研究成果於8月28日在線發表在《美國科學院院報》(PNAS)上。 種子從休眠向萌發轉變是植物生命周期中的一個關鍵轉折點。
  • 對休眠性較強的砧木種子在催芽前可用赤黴素處理,用以打破休眠
    茄子砧木野生性較強,特別是託魯巴姆,由於採種時間早晚、果實成熟及後熟時間的不同,種子的體眠性差別較大。對休眠性較強的砧木種子在催芽前可用赤黴素處理,用以打破休眠。一般是用100~200毫升/升赤黴素溶液浸泡24小時,赤黴素處理時應放在20℃~30℃條件下,如果溫度低效果較差。注意赤黴素的濃度不要過高,否則出芽後易徒長。
  • 新加坡國立大學俞皓教授團隊揭示父母本協同調控種子大小的新機制
    PLoS Biology | 俞皓教授團隊揭示父母本協同調控種子大小的新機制責編 | 逸雲種子大小決定了植物後代的競爭力有意思的是,雙親來源的TOP1α、UPF1和TTG2在後代中均能表達,即非印記基因,因此他們構成了全新的父母本親本互作機制。
  • 中科院植物所發現乙烯調控種子休眠形成新機制
    日前,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員劉永秀帶領的團隊同德國馬普植物育種所、弗萊堡大學的科研人員合作,揭示了乙烯調控種子休眠形成的新機制,對開展優化育種
  • 研究發現DNA去甲基化酶ROS1負調控基因印記和種子休眠新機制
    該研究發現了擬南芥DNA去甲基化酶ROS1負調控DOGL4基因的印記和種子休眠的新機制。基因印記是指父母本來源等位基因之間發生顯著表達差異的一種表觀遺傳現象。在植物中,基因的印記表達主要出現在胚乳中。擬南芥中含有4個DNA去甲基化酶,其中DME特異在雌配子的中心細胞中表達,它通過去甲基化作用調控了胚乳的基因組印記。然而,其它更廣泛表達的去甲基化酶是否參與了基因組印記的調控仍未知。
  • 歐亞紅松鼠 Red squirrel
    歐亞紅松鼠,是松鼠族下的一個物種,屬於一種居於樹上的雜食性齧齒動物,在歐亞大陸等地均十分常見。雖然如此,但在英國它們的數目卻不斷下降,主因是作為入侵物種的灰松鼠有更強的適應性及覓食能力。主食是種子,特別是毬果內的種子它們都可以俐落地取出,此外還吃真菌、鳥蛋、漿果及幼枝等。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紅色名錄列為:無危(LC)
  • 今日-歐亞紅松鼠
    歐亞紅松鼠,是松鼠族下的一個物種,屬於一種居於樹上的雜食性齧齒動物,在歐亞大陸等地均十分常見。雖然如此,但在英國它們的數目卻不斷下降,主因是作為入侵物種的灰松鼠有更強的適應性及覓食能力。主食是種子,特別是毬果內的種子它們都可以俐落地取出,此外還吃真菌、鳥蛋、漿果及幼枝等。
  • Cell Met|NAD+代謝調節腫瘤免疫逃避等新機制
    程序性死亡配體1 (PD-L1) 在多種癌症中高表達,並通過與其在T細胞表面的受體PD-1相互作用來調節免疫逃避,導致T細胞衰竭。最近研究發現NAD+與腫瘤發生密切相關,NAD+會促進衰老細胞分泌促炎因子,刺激腫瘤細胞生長【4】。然而,NAD+代謝在免疫檢查點調節和免疫逃避中的作用尚不清楚。
  • Cell:癌細胞逃避細胞凋亡的新機制被發現
    生物谷報導:癌細胞通過提高酶GAPDH的水平,不僅能夠逃避主要自我破壞程序——凋亡,而且還會逃避後備的CICD程序。Jude(聖吉德兒童研究醫院)研究人員發現一些異常細胞通過增加能量水平和修復損傷而逃避凋亡的機制,對研究癌細胞生存和繁衍的關鍵策略提供了參考。研究人員認為某種能夠破壞癌細胞阻止後備程序能力的藥物有助於細胞凋亡,並且這種藥物比標準化療更有效,毒性更低。
  • 【中國科學報】科學家揭示乙烯調控種子休眠新機制
    【中國科學報】科學家揭示乙烯調控種子休眠新機制 2019-03-08 中國科學報 丁佳 【字體 語音播報   日前,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員劉永秀團隊同德國馬普植物育種所、弗萊堡大學的科研人員合作,揭示了乙烯調控種子休眠形成的新機制
  • 中科院植物所發現乙烯調控種子休眠形成新機制—新聞—科學網
    日前,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員劉永秀帶領的團隊同德國馬普植物育種所、弗萊堡大學的科研人員合作,揭示了乙烯調控種子休眠形成的新機制,對開展優化育種
  • 盤點世界各地的松鼠,有你認識的嗎?
    松鼠科 學名:Sciuridae 食物主要是種子和果仁,也會吃鳥蛋、水果如櫻桃等。部分會進食昆蟲,其中一些熱帶物種更會為捕食昆蟲而進行遷徙,甚至叼走山雀雛鳥。
  • 怎麼養小松鼠 - 百度經驗
    松鼠,是哺乳綱齧齒目一個科,其下包括松鼠亞科和非洲地松鼠亞科,特徵是長著毛茸茸的長尾巴。與其他親緣關係接近的動物又被合稱為松鼠形亞目。松鼠一般體形細小,以草食性為主,食物主要是種子和果仁,部分物種會以昆蟲和蔬菜為食,其中一些熱帶物種更會為捕食昆蟲而進行遷徙。
  • 關於大麥的栽培,種子發芽力的測定的知識,你知道多少呢?
    種子檢驗中,要求每一粒種子必須發芽,並長成一株完整、正常、健壯的幼苗都即具有適量的根、莖和第一片葉片。測定種子的生活力(發芽力)時,必須使處於休眠狀態的種子發芽;休眠種子的生活力,可通過其他方式測得。為了使得測定結果可靠起見,發芽力的測定必須在嚴格統一的條件下進行,並且應該設置重複樣本。
  • 皮卡丘是松鼠,妙蛙種子竟然是恐龍!
    皮卡丘:松鼠。提到精靈寶可夢,大家首先想到的肯定就是皮卡丘。作為大家最熟悉的寶可夢,很多人認為皮卡丘的角色原型是一隻小老鼠。也有不少人從皮卡丘長長的耳朵判斷,認為它的原型是一隻兔子。但設計師西田敦子曾指出過,皮卡丘的設計靈感來自一隻小松鼠。卡比獸:冬眠熊、大龍貓。無論是從外形,還是從貪吃愛睡覺的習性來看,卡比獸都像極了一隻冬眠熊。
  • 植物所科研人員揭示光調控種子休眠和萌發的新機制
    休眠是種子植物在長期進化過程中產生的適應性性狀,植物通過抑制種子萌發保證其在逆境中生存。
  • 科學家發現幾顆種子,居然活了?
    話說,相信大家都知道松鼠這種可愛的小動物很喜歡貯存食物,它們喜歡收集各類的堅果和種子,這裡挖挖,那裡藏藏。甚至有的時候,它們自己都不記得把食物藏到了哪裡.....而最近,科學家的一項發現,也是讓人大開眼界:在冰河時期的松鼠老祖們應該是想不到,當年他們藏著的種子,竟然在三萬年後,被一群「毛頭小子」們再挖出來......
  • 研究發現:領地紅松鼠在與鄰居友好相處時壽命更長
    通過克盧恩紅松鼠項目,Siracusa和來自圭爾夫大學(Andrew G. McAdam)、阿爾伯塔大學(Stan Boutin)、薩斯喀徹溫大學(Jeffrey E. Lane)和密西根大學(Ben Dantzer)的同事們,對1009隻紅松鼠進行了長達22年的跟蹤研究。每年夏天,每隻松鼠都被帶上有顏色的耳標,這樣研究人員就可以記錄誰住在哪裡,誰共享領地邊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