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物所揭示「腸道菌群—腸—腦」互作調控動物對寒冷環境的適應機制

2021-01-10 手機光明網

  冬季的嚴寒和食物短缺對於溫帶地區非冬眠哺乳動物的生存是極大的挑戰。恆溫動物維持高而恆定的體溫需要付出很高的代價。褐色脂肪組織(brown adipose tissue, BAT)產熱(非顫抖性產熱)是一種高效迅速的產熱方式,受交感神經支配,在小型哺乳動物(包括冬眠動物)的體溫調節中發揮關鍵作用。當動物受到寒冷等信號刺激時,支配BAT的交感神經末梢釋放去甲腎上腺素,去甲腎上腺素通過作用於BAT細胞膜上的β3腎上腺素能受體,激活蛋白激酶A信號通路,即cAMP-PKA-pCREB通路,誘導線粒體內膜上的產熱蛋白——解偶聯蛋白1(uncoupling protein 1, UCP1)的表達,提高非顫抖性產熱能力,維持恆定的體溫。動物體內的腸道微生物是否參與了動物的體溫調節和代謝產熱過程呢?

  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王德華研究組曾發現,對於動物越冬具有重要意義的聚群行為(huddling)可提高布氏田鼠(Lasiopodomys brandtii)腸道菌群的豐富度和多樣性,增加有益菌而降低有害菌的數量,提高代謝產物短鏈脂肪酸的含量,為宿主提供能量來源,通過菌群移植等多個實驗揭示了腸道菌群介導聚群行為的能量節省機制,為理解腸道菌群與宿主的協同進化提供了新的視角(Zhang et al., 2018, Microbiome 6: 103)。

  腸道菌群對於小型哺乳動物的越冬具有重要作用。該研究組最新的一項研究,進一步揭示了腸道菌群與宿主之間相互作用調控動物對寒冷環境的代謝適應機制。研究發現,布氏田鼠在低溫環境下攝食量和產熱增加,同時腸道中單胺類神經遞質、增食類激素(ghrelin)、短鏈脂肪酸含量也明顯增加,腸道菌群結構有明顯改變。通過配對飼餵(pair-feeding)實驗(即對低溫暴露的動物飼餵與常溫對照組相同的食物量),驗證了低溫導致了腸道菌群的改變,而非攝食量增加所致。那麼,腸道菌群是如何影響動物的產熱調節呢?通過菌群移植實驗,結合藥理學實驗(注射β3腎上腺素能受體拮抗劑或PKA信號通路阻斷劑),確證了低溫菌群通過激活去甲腎上腺素——PKA信號通路,促進了產熱蛋白UCP1的表達。此外,根據負反饋調控理論,進一步驗證了宿主的神經遞質去甲腎上腺素的增加反過來也會對腸道菌群的結構產生調節作用。這項研究表明「腸道菌群—腸—腦」互作調控動物對寒冷環境的適應能力,揭示了非冬眠小型哺乳動物與其共生菌群的協同進化機制。

  這項研究工作以The microbiota-gut-brain interaction in regulating host metabolic adaptation to cold in male Brandt’s voles (Lasiopodomys brandtii) 為題於8月27日在線發表於the ISME Journal上。動物所農業蟲害鼠害綜合治理研究國家重點實驗室動物生理生態學研究組博士研究生薄亭貝和副研究員張學英為共同第一作者,王德華和張學英為共同通訊作者。該研究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和北京市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的資助。

  圖1 低溫改變布氏田鼠的腸道菌群結構和調節產熱功能。(a) Alpha多樣性;(b) 基於未加權Unifrac距離算法的NMDS圖;(c) LEfSe分析鑑定不同組中的差異標誌菌;(d) 門級水平上的相對豐度;(e) 特定OTU與生理指標的相關關係。

圖2 腸道微生物—腸—腦互作調控動物在寒冷環境的代謝和產熱

[ 責編:戰釗 ]

相關焦點

  • 天冷了,腸道菌群幫你禦寒—新聞—科學網
    但一種只有巴掌大的小型齧齒動物——布氏田鼠,不僅不肯冬眠,還發展出了一系列對抗低溫的生理機制。 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王德華課題組,多年間一直探究布氏田鼠的生理適應調節機制。近來他們發現,這種小動物不僅依靠穴居抱團、屯糧養膘來對抗嚴寒,就連肚子裡的腸道微生物,也做出了重要貢獻。
  • 今日Nature雙發:聚焦菌群-免疫互作和腸神經
    在人體中是否也存在類似的受生殖信號(比如生殖激素,以及在孕期改變的腸內分泌激素)調控從而促進攝食的神經機制,值得探索。揭示出腸道炎症中,上皮細胞的宿主反應和腸道菌群代謝之間的互作關係。(綜述)Theranostics——[8.579]① 腸道菌群可通過直接結合、酶促代謝、合成化合物調控或競爭藥物轉運蛋白、合成化合物競爭藥物代謝酶等方式影響藥物的療效及毒性;② 腸道菌群組成及功能差異可影響個體對藥物的應答;③ 基於腸道菌群的生物標誌物
  • 研究表明腸道菌群有助於動物在寒冷條件下維持核心體溫
    腸道微生物組已被證實對人類和動物的生理健康存在多種影響。近日,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約翰·斯彼克曼(John Speakman)研究團隊揭示了腸道菌群在低溫條件下對動物的體溫調節過程起到的重要作用。
  • 腸道菌群在內臟痛中樞機制中的作用
    內臟痛產生的環境中即存在腸道菌群及其分泌物,腸道菌群可以看作是一種代謝的「器官」,其能很好地調節機體的生理功能。腸內微生物菌群的平衡,能維護胃腸蠕動、保護腸黏膜的完整性、防止病原體侵入並啟動免疫應答等;相反,許多胃腸道疾病(如腸易激症候群、炎症性腸病、乳糜瀉和食物過敏等)與腸內微生物菌群的失衡有關。
  • 腸肺軸重大突破:腸道菌群更成熟,兒童哮喘就低發
    Nature Medicine最新發表了來自歐洲多國的PASTURE出生隊列的研究結果,表明在有著豐富微生物環境的農場中長大,對嬰兒出生後第一年的腸道菌群的成熟有積極影響,從而有助於預防兒童哮喘。菌群產生短鏈脂肪酸丁酸的能力(比如產丁酸的Roseburia和糞球菌屬等的豐度),部分介導了這種保護性作用。這些結果也再次提示了肺-腸軸的存在,腸道菌群可能通過特定代謝產物影響肺部健康。
  • 動物所發現動物食糞行為通過影響腸道菌群調控其能量代謝和認知行為
    此外,食糞行為還可幫助食草動物獲取必要的腸道菌群,保持腸道菌群的多樣性和功能。  近日,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王德華研究組揭示小型哺乳動物布氏田鼠(Lasiopodomys brandtii)的食糞行為對腸道菌群和記憶認知的影響,發現食糞行為可通過改變腸道菌群而調控能量代謝和認知行為。
  • 腸道菌群的又一功能:調控交感神經的活動
    ,揭示了外源性腸相關神經元在識別腸道菌及其代謝物的作用。隨後,研究人員也鑑定了短鏈脂肪酸 (SCFAs) 及其他腸道相關的代謝物、激素因子作為腸交感神經激活調控因子的機制 (詳見原文補充數據圖3-4) 。既然鑑定出了CG-SMG交感神經元的活動性能被腸道菌耗竭所激活,那麼上遊存在哪些特定神經元調控交感活動性呢?
  • 腸道菌群失調與腸易激症候群
    IBS的發病機制複雜,可能涉及胃腸道運動異常、內臟高敏感、免疫異常、腸道微生態失衡、感染、腦-腸軸失調、腸黏膜屏障功能紊亂等多種因素。近年來,許多研究表明腸道菌群失調在IBS的發病中起了不容小覷的作用,因此,恢復正常腸道菌群對於治療IBS可能是一個有效的治療途徑。且研究表明使用微生態製劑調節腸道菌群紊亂治療IBS取得了有益的作用。
  • 動物所等揭示石山葉猴適應喀斯特環境的遺傳機制
    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靈長類生態學研究組與德國靈長類研究中心等國內外多家科研機構合作,利用比較基因組、種群基因組及其細胞學功能實驗,揭示了烏葉猴屬中的石山葉猴種組物種適應喀斯特特殊生境的遺傳機制,發現石山葉猴的鈣離子通道蛋白(CAV1.2)具有有效減少鈣離子內流的作用,從而保證了石山葉猴物種在高鈣環境中的正常生活。
  • 腸道正常菌群與腸道免疫
    徐凱進 李蘭娟【摘 要】人體腸道內存在數量龐大、結構複雜的正常菌群,而腸壁內存在為數眾多、功能強大的淋巴細胞,以腸黏膜為界,兩者相互作用,相互制約,處於動態平衡狀態。正常腸道菌群在促進免疫系統發育,維持正常免疫功能,協同拮抗病原菌入侵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
  • 綜述|腸道菌群影響糖代謝的因素及機制進展
    而腸道的深度測序研究微生物群落學揭示了影響腸道菌群組成的126個外源性和內源性宿主因素,包括12種疾病,31個內在因素,19個藥物組,60個飲食因素,4個吸菸類別[6]。而早在腸道菌群作為疾病相關性因素走進人們視線之前,T2DM就因發病率逐年增加而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世界衛生組織預測2035年,糖尿病將從集中在發達國家發展至低收入國家,並成為全球第七大死因[7]。
  • 動物所等揭示中國野生獼猴環境適應的分子機制
    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靈長類生態學研究組與英國卡迪夫大學等單位合作,利用二代測序平臺(Illumina HiSeq2000、Illumina HiSeq2500),對81個分布於中國境內17個採樣點的野生獼猴個體進行了全基因組深度重測序,並通過種群基因組學分析,揭示了中國野生獼猴不同亞種的種群遺傳結構和演化歷史,解析了不同獼猴種群適應極端氣候環境的分子機制,並預測了和人類疾病相關的突變位點
  • 男女腸道菌群在7方面有差異
    最近,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馬佔山學科組在《先進科學》上發表了研究論文,揭示了男女菌群在15個位點(包括腸道、呼吸道、口腔、皮膚等)7個方面所存在的重要差異及其機制,為研究男女在對菌群相關疾病的易感性差異等領域提出了參考標準,在「菌群性別組學」這一嶄新研究領域取得基礎性突破。
  • 生物物理所等揭示腸道共生菌調控胰島beta細胞胰島素的分泌
    數以百億計的微生物與宿主構成共生關係,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腸道微生物在幫助宿主對食物的消化吸收之外的其它生理活動中也發揮了重要作用,解析腸道微生物與宿主各器官間的互作關係有助於在分子水平理解腸道菌與宿主在長期的共進化過程中演化出的共生機制。  參與代謝調控是腸道菌影響宿主機體健康的重要方面。
  • Nature綜述:腸道菌群如何劃分腸型
    ,諾和諾德基金會基礎代謝研究中心美國,紐約大學,朗格尼醫學中心美國,費城,賓夕法尼亞大學醫學院,微生物系芬蘭,赫爾辛基大學,細菌與免疫系荷蘭,瓦赫寧根大學,微生物實驗室法國,朱昂薩斯,國家農業研究院,MetaGenoPolis (MGP)計劃英國,倫敦,Guy醫院,牙科中心辦公室,宿主與微生物組互作中心;倫敦國王學院
  • 前沿研究丨腸道菌群是調節神經系統功能紊亂的潛在靶點
    中國工程院陳衛院士科研團隊在中國工程院院刊《Engineering》撰文,介紹了腸道菌群與大腦相互作用的腸–腦軸分子機制,以及腸道菌群失調引發的神經系統功能紊亂情況。目前關於腸道菌群–腸–腦軸方面的研究尚處在起步階段,未來仍需深入研究闡明腸道菌群調節神經系統功能的分子機制,揭示神經系統功能紊亂的新型病理機制,為神經系統功能紊亂提供潛在的診斷標誌物和幹預策略,形成針對腸道菌群失調的神經系統疾病的新治療方法。
  • 深度解讀 | 腸道菌群和中樞神經系統的關係
    (A)向下,CNS通過影響營養的可用性飽食信號肽,影響腸功能和神經通路的內分泌物來控制腸道微生物組成。皮質醇的HPA軸釋放調節腸道運動和完整性。免疫途徑(細胞,細胞因子和sIgAs)可以開啟,用以響應腸道功能的改變。內分泌和神經通路還可以調節來自特化腸上皮細胞的分泌,包括潘氏細胞,腸內分泌細胞和杯狀細胞。它們的分泌產物影響菌群的存活和居住環境。
  • 腸道微生物影響記憶?《自然》揭示菌群變化如何改變大腦
    而近些年層出不窮的科學研究,揭示出人體微生物的影響之大,仍然時不時突破我們的想像。 頂尖學術期刊《自然》近日在線發表的一篇論文,再次刷新了我們對腸道菌群的認識。科學家通過小鼠研究發現,腸道菌群的變化會改變大腦神經元的功能和結構,進而影響動物的行為。
  • 腸道菌群與疾病
    本文對腸道菌群在種類、數量、比例、定位和疾病的關係以及調整腸道菌群失調的措施作了簡單的介紹。萎縮,屏障功能下降,機體免疫功能受到抑制,導致腸道內細菌、細菌內毒素可通過受損傷的腸黏膜屏障侵入腸外組織,造成腸源性菌血症、內毒素血症。而且損傷的存在導致腸道菌群紊亂,如好氧的腸桿菌過度生長,有利於細菌易位,造成腸腔內更多的細菌內毒素入血循環而損害肝、腎、腸等多器官功能,甚至發生全面多器官功能障礙綜合症和多器官功能衰竭,而細菌易位已被認為是多系統器官功能衰竭的主要誘因[17-20]。
  • 從消化道健康到腸-X軸益生菌科學研究十大熱點發布
    益生菌可通過調節消化道微生態平衡、抑制致病菌生長和黏附、降低炎症反應等機制,對口腔疾病、胃炎、胃潰瘍、腸易激症候群及炎症性腸病等進行防治。但不同益生菌菌株的作用機制、臨床效果及人群差異性,尚需得到循證醫學的證實。「厭氧腸道晶片」及腸道微生物採集膠囊,可為研究益生菌在腸道內的作用機制提供新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