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消化道健康到腸-X軸益生菌科學研究十大熱點發布

2020-12-06 東方財富網

8月20日,由中國食品科技學會主辦的第15屆益生菌與健康國際研討會在南京召開。在研討會上,益生菌科學研究十大熱點發布。

近年來,國內外學者在益生菌的資源、功效、作用機制及安全性等方面進行了大量的科學試驗研究,益生菌科學取得了長足的發展。系統生物學、合成生物學、多組學等新學科、技術的興起與發展,為益生菌科技與產業的發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發展機遇。益生菌研究領域隨之湧現出諸多新的學術觀點與學術成果。

此次發布的十大熱點,則是在2021—2035年國家中長期科技發展規劃和「十四五」規劃編制之際,為聚焦當前益生菌科學的研究熱點,對益生菌研究領域急需破解關鍵共性問題作出預判,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益生菌分會組織相關科研工作者基於文獻計量,結合科技界及產業界相關科技工作者對益生菌領域研究進展的綜合分析凝練形成的。

熱點1:益生菌與消化道健康

人體消化道分布著約10萬億個微生物,消化道的微生態平衡影響著機體的健康狀況。益生菌可通過調節消化道微生態平衡、抑制致病菌生長和黏附、降低炎症反應等機制,對口腔疾病、胃炎、胃潰瘍、腸易激症候群及炎症性腸病等進行防治。但不同益生菌菌株的作用機制、臨床效果及人群差異性,尚需得到循證醫學的證實。「厭氧腸道晶片」及腸道微生物採集膠囊,可為研究益生菌在腸道內的作用機制提供新方法。

熱點2:益生菌與免疫調節

免疫是人體健康的基石,一旦其功能失調,機體可能會產生過敏、腫瘤或受到病毒感染等健康問題。腸道被稱為人體最大的「免疫器官」,也是益生菌發揮作用的重要場所。研究表明,益生菌可通過增強腸道黏膜屏障功能、抑制致病菌生長和黏附、調控免疫細胞活性及促進產生免疫因子等方式,調節機體免疫功能。但是益生菌的免疫調節作用具有菌株特異性,特定抗原的益生菌菌株篩選、免疫調節作用功效及機制等有待深入研究。通過免疫組學研究益生菌對機體免疫功能的調節機制,建立免疫相關的分子庫,解析作用的功能成分及其靶點,將為揭示益生菌對機體免疫調節作用提供新的思路。

熱點3:益生菌與代謝症候群

近年來,以Ⅱ型糖尿病、高血脂和高血壓等代謝紊亂為特徵的代謝症候群發生率不斷攀升,已嚴重影響大眾健康。腸道菌群失調是導致代謝症候群的因素之一,以乳桿菌和雙歧桿菌為代表的益生菌可調節腸道微生態平衡、調控機體代謝重塑腸道內環境,從而緩解代謝症候群的發生與發展。目前大多數研究集中於益生菌防治代謝性疾病的效果,但對於益生菌的作用機制探討不足。究其原因,主要歸結於各類代謝性疾病的病因複雜,不同益生菌菌株益生效果的差異,益生菌緩解代謝症候群的機制不同等。

因此,未來仍需針對各類代謝症候群開展個性化益生菌的篩選及臨床驗證,深入探究益生菌調控代謝症候群的作用途徑及其機制。

熱點4: 益生菌與腸-X軸

人體中90%的血清素是在腸道產生的。腸道微生物通過涉及神經、免疫系統和內分泌等通路影響腸-腦軸,進而調控宿主情緒和行為。此外,腸菌與肺、肝、腎、肌肉和骨骼等器官和組織均具有複雜的互作關係(簡稱「腸-X軸」)。腸-X軸的互作可做為藥物開發的新靶點,益生菌可通過涉及腸神經、免疫系統、腸內分泌信號等途徑,調節機體組織、器官功能及行為,進而有益於宿主健康。

儘管益生菌已成為調節腸道微生態和其他器官機能的有效手段,但其生物學機制仍不清楚。因此,今後的研究應集中採用多組學技術突出益生菌具體「貢獻度」,考慮菌株特異性和使用劑量,以便更深入的探究其作用機制。

熱點5: 精準益生菌的篩選與功能預測

益生菌功效評價應聚焦於菌株水平,這一觀點已成為科技界廣泛共識。益生菌功效受其生境來源、宿主飲食、年齡、性別等因素影響,精準篩選益生菌,需要注重個性化差異。我國不同地區傳統發酵食品和健康人群的腸道含有大量益生特性的菌株,是篩選特定功能益生菌的寶貴微生物資源。

採用基於表型、基因分型和靶標的自下而上的菌株篩選策略,聯合多組學技術,多尺度建立益生菌快速、精準篩選方法和功能預測技術,開發針對不同人群的個性化、功能化的益生菌菌株,給予安全、高效的個體化益生菌幹預,平衡人體微生態,實現有效預防疾病的發生與發展,維護機體的健康。

熱點6: 益生菌與膳食互作

膳食與腸道菌群的互作已成為人體健康調控新靶標。不同膳食模式及食物種類對益生菌的影響存在差異。補充益生菌是調控腸道菌群的重要手段。益生菌能夠轉化膳食中的組分,形成更易吸收、活性更高的新型物質;膳食組分能夠促進特定益生菌的增植。兩者複合食用,可促進益生菌的生長和膳食代謝,更好的發揮健康功效。

以膳食纖維、藥食同源的植物提取物等為代表的功能性膳食補充劑,對益生菌的生長和功能均具有調控作用,可調節菌群失調,保護腸道屏障,緩解炎症及代謝症候群等。人體基因型和腸道菌群共同決定表型,而「食物-益生菌-代謝」通路與人體的互作機制,有待進一步深入研究。

熱點7: 益生菌與後生元/類生元

後生元/類生元是益生菌經過滅活處理後仍能發揮作用的代謝產物或菌體成分,具有發揮調節機體免疫力、保護腸道屏障及調節腸道菌群等健康功能。研究表明,後生元/類生元對胃腸道生理環境和生產加工條件具有更強的耐受力和穩定性,具有較好的應用前景。

目前,受到研究技術手段的限制,大多數研究僅關注到蛋白質、多糖等活性物質,並未進行更高解析度的效應物質識別。益生菌代謝產物的分離鑑定及功能學評價是後生元/類生元能否市場化的關鍵。同時,後生元/類生元發揮作用的量效關係以及在腸道中的代謝動力學,也需要進一步深入研究。

熱點8: 益生菌與新興技術

隨著基礎學科的不斷發展,更多新興技術被引入到益生菌研究中來。全基因組測序、單細胞測序、宏基因組學、轉錄組學、蛋白質組學及代謝組學等技術,可以深入揭示菌株遺傳信息、進化關係、生理特性、代謝網絡、功能機制及其工業應用潛力;培養組學和合成生物學等技術也為開發具有特定功能的新一代益生菌提供了方法學支持;整合多組學數據的新算法開發,將進一步為益生菌機制層面的研究提供助力。

在產業化應用方面,更多新興技術被應用於益生菌的包埋、乾燥、遞送、檢測等方面。如利用新型壁材實現菌株的逐層封裝和靶向腸道遞送,基於流式細胞術實現活菌的快速實時檢測等。未來必然有更多前沿技術被應用於益生菌產業,進一步提升產業的科技競爭力。

熱點9: 新一代益生菌與益生菌新機制

新一代益生菌是基於人體腸道特定共生菌開發,其對腸道菌群平衡和宿主生理功能具有重要作用。如Akkermansia muciniphila等菌株具有提高腸道黏膜屏障、改善代謝性疾病的潛力,是新一代益生菌的候選菌株,針對菌株開展的臨床研究為其藥物應用積累基礎數據。未來需要針對新型益生菌進行功能性和安全性評估,並開展應用技術研究和法規建設,推動新一代益生菌的應用。隨著腸道菌群與宿主健康關係研究的不斷深入,與宿主生理功能密切相關的腸道菌群靶點逐步闡明。益生菌對腸道菌群代謝網絡的作用,通過調控腸道分子靶點實現益生菌對宿主生理和疾病的幹預,成為益生菌作用機制研究的新熱點。

熱點10: 益生菌與食用安全

益生菌一般來源於傳統發酵食品或健康人體腸道,在安全性評價或功能評價中對宿主沒有明顯風險。我國《可用於食品的菌種名單》中的菌種可直接用於普通食品。目前廣泛應用的益生菌是乳桿菌和雙歧桿菌,其較長的食用歷史,來源清晰,安全性較高。但目前臨床上對於免疫缺陷和危重病人則不推薦進行益生菌幹預。針對益生菌新菌株及新一代益生菌需要進行系統安全性評價,以明確菌株安全性。同時,針對不同菌株、以及針對特定人群或個體的特異性安全評估,是益生菌食用安全性評價的未來方向。

據了解,以上十大熱點,依據對1.5萬餘篇相關科技文獻的檢索,並結合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益生菌分會2020年收集到的來自149家單位的720份益生菌行業調研問卷分析及對未來益生菌行業發展的相關建議,由益生菌領域近20餘位權威專家共同參與完成。

(文章來源:消費日報網)

相關焦點

  • 從消化道健康免疫調節到腸-X軸 "益生菌科學研究十大熱點"重磅發布
    中國網8月20日訊(記者 孟超)近年來,國內外學者在益生菌的資源、功效、作用機制及安全性等方面進行了大量的科學試驗研究,益生菌科學取得了長足的發展,至今熱度不減。系統生物學、合成生物學、多組學等新學科、技術的興起與發展,為益生菌科技與產業的發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發展機遇。
  • 《益生菌科學共識(2019版)》發布
    當前位置:首頁 > 行業資訊 > 《益生菌科學共識(2019版)》發布 2019-05-29 10:24:59 來源:中國檢測網 網絡轉載 閱讀: 次    2001年由聯合國糧農組織/世界衛生組織(Food and Agriculture Organization
  • 對接健康需求 養樂多助力益生菌行業發展
    資料圖片《益生菌科學共識(2019年版)》發布,養樂多「消費者課堂」面向公眾科普益生菌5月22日-24日,由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主辦、養樂多(中國)投資有限公司等支持的「第十四屆益生菌與健康國際研討會」在杭州召開。今年是養樂多連續第14年支持該研討會。
  • Miguel Freitas:腦腸軸和個體化是益生菌的下一波熱點
    對個別的益生菌菌株的研究也顯示,在特異性皮炎、兒科急性感染性腹瀉、抗生素導致的相關腹瀉、腸易激症候群、內臟脂肪減少甚至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降低方面,益生菌都可以發揮很好的益生效果。 越來越多的研究顯示,益生菌在兒童口腔護理、維持肝臟健康、防治細菌性陰道病和尿路感染方面有重要的應用前景。
  • 養樂多的DNA:開展學術科研和交流活動 助推益生菌健康理念
    近年來,中國消費者的健康需求推動著益生菌類產品的蓬勃發展達到近千億市場規模。這一盛況離不開益生菌科學研究成果的支撐。  「飲食和健康的關係非常大。在中國的傳統健康飲食文化當中有著醫食同源的養生文化,兩千多年前在中國的古書當中其實已經有記載。現在益生菌的研究也在不斷地發展、進化。研究成果顯示對於人體腹瀉、便秘,以及腸內的細菌感染都有作用。除此之外,大家也開始研究腸與腦的關係。」
  • 遇見SO益生元裸藻飲:享受健康,更要自在美麗
    原標題:遇見SO益生元裸藻飲:享受健康,更要自在美麗為什麼有的人素顏乾淨美麗,有的人卻是暗黃顯老?為什麼有的人始終走在減肥路上,卻並不見瘦下來?為什麼每天早中晚三餐不落,但早起上廁所還是那麼困難?
  • 真菌或與炎症性腸病發展有關_炎症性腸病_真菌_腸道微生態_醫脈通
    一、真菌在消化道中的正常定植真菌是人類腸道微生物中的重要組成成員,分為共生真菌與寄生真菌兩類,不同真菌對宿主健康的影響也各不相同。由於在消化道微生物中細菌在數量上佔據絕對優勢,多年以來,人們對細菌的研究居多,而對真菌重視不足。
  • 恆天然集團王樂濛:挑選益生菌類產品需注意三個方面
    作為食品工業中科技含量高、學科綜合交叉能力強的行業之一,益生菌行業承載著科技界探索營養與健康的需求,亦擁有企業界持續助推發展的源源「動力」。在這樣的大背景下,第二十二屆健康天然原料、食品配料中國展(FIAC)於近期在上海國家會展中心舉行,益生菌話題也成為本屆展會關注的焦點之一。
  • 基於Web of Scienece資料庫及共詞聚類分析的腸內營養研究熱點
    本研究對腸內營養研究進行文獻計量學分析,梳理腸內營養研究脈絡,探討腸內營養發展趨勢及研究熱點,為臨床護理人員和科研人員提供參考。2、結果共檢索到5952篇文獻,文獻量呈持續增長趨勢;通過共詞聚類分析總結出腸內營養的研究熱點包括活躍的克羅恩病、盲插、危險因素、實踐途徑、術後早期再餵養、腸道管理等。
  • 2020年食品安全和健康十大熱點發布!新冠疫情、酸湯子、毒蘑菇備受...
    原標題:2020年食品安全和健康十大熱點發布!新冠疫情、酸湯子、毒蘑菇備受關注 1月8日,在中國科學技術協會指導,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主辦的「2020年食品安全與健康熱點科學解讀媒體溝通會」上,2020年食品安全和健康十大熱點發布,數十位專家對過去一年公眾關注的食品安全和健康熱點事件作了系統梳理和科學解讀。
  • 消化健康產品日益多元化,未來發展契機在哪?
    從最初的酶、草藥到如今備受關注的益生菌、益生元,維持腸道健康的產品正在不斷創新。那麼消化健康市場未來將如何發展呢? 「例如益生菌的新興研究已經探索了腸-腦軸或腸-腦-肌肉軸領域,並研究了消化系統健康對情緒或免疫力的影響。對薑黃素的新研究顯示了它的益生元效應,以及它對消化道相關炎症的保護作用,特別是遠端部分(結腸健康),並且還與維持微生物組健康密切相關。」
  • 中國發布信息技術十大前沿熱點
    中國錯過了許多工業革命,幸運的是,目前以網際網路、大數據和人工智慧等技術為首的工業革命浪潮深入參與,甚至在行動支付和共享旅行等地方領域也是如此 因此,可以說中國十大信息技術前沿熱點,也幾乎是世界十大信息技術前沿熱點 在2019年在哈爾濱召開的中國科協年會上,年會信息技術論壇發布了自動駕駛
  • 如何定義「中消化道」的概念?
    前腸分化為部分口腔底、舌、咽喉至十二指腸乳頭間的消化管,同時分化為消化系統的下頜腺、舌下腺、肝、膽囊、膽管、胰腺及喉以下的呼吸道肺、胸腺、甲狀腺和甲狀旁腺等器官。中腸分化為自十二指腸乳頭起始至橫結腸右2/3之間的消化管。後腸分化為自橫結腸左1/3至降結腸、乙狀結腸及膀胱和尿道的大部分。從起源來看,上消化道主要由前腸分化而來,中消化道主要由中腸分化而來,而下消化道由一部分中腸及後腸分化而來。
  • 轉發收藏這份健康寶典,2021健康一整年!
    · 雙向調節便秘和腹瀉便秘和腹瀉都和不同的有害菌、病毒相關,益生菌的作用就是和有害菌爭奪腸壁上的空間,不讓便秘菌和腹瀉菌在腸壁上「定居」。另外,益生菌還可以調節腸道的酸鹼度,促進腸道的正常蠕動。· 預防感冒,增強體質足量益生菌能覆蓋腸壁,形成免疫屏障,可避免有害物質對身體的侵襲。④選擇優秀的益生菌補充劑,需滿足五大標準:1. 多種益生菌科學設計的配方,比單一的益生菌作用更好2. 產品要有足量的活菌總數,以覆蓋全腸道3.
  • 抗擊呼吸道病毒,腸-肺軸與肺部免疫有何關係?
    近年來,隨著醫學的不斷進步,腸道和人體其他臟器的關係逐步被發現,腸-腦軸、腸-肝軸尤其是腸-肺軸(Gut-lung axis)學說的相繼提出。不少關於與呼吸道病毒感染相關的肺部菌群和黏膜免疫、腸道微生態的關係的研究,都有了突破性進展。
  • 認知功能下降可以通過腦-腸軸機制提前幹預治療
    近期國外知名科學媒體NewScientist發布文章《阿爾茨海默病可能始於腸道並擴散至大腦》,文中認為β-澱粉樣蛋白的蛋白質在大腦中聚集形成斑塊,破壞正常的大腦功能。科學家在死於這種疾病的人的腸道中發現了β-澱粉樣沉積物。
  • 2020年食品安全和健康十大熱點發布 冷鏈食品、毒蘑菇、米酵菌酸...
    與此同時,免疫力、冷鏈食品、「酸湯子」中毒等一系列食安健康熱點問題也受到人們廣泛關注。  1月8日,由中國科學技術協會指導,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主辦的「2020年食品安全與健康熱點科學解讀媒體溝通會」在京召開。
  • AM:基於益生菌芽孢的口服納米粒子生成器用於癌症治療
    另外,口服給藥系統存在「易攝取,難轉運」的難題,是導致大多數納米粒不能有效穿透腸上皮細胞進入血液循環,進而導致藥物口服生物利用度降低的根本原因。因此,如何既能發揮益生菌改善腸道微環境的優點,又能在體內產生治療性納米粒克服腸上皮細胞的頂端屏障,實現特異、高效的細胞內運輸是目前口服藥物精準遞送領域亟待解決的難題。
  • 2020年食品安全和健康十大熱點發布 冷鏈食品、毒蘑菇、米酵菌酸上榜
    與此同時,免疫力、冷鏈食品、「酸湯子」中毒等一系列食安健康熱點問題也受到人們廣泛關注。 國家食品安全風險評估中心總顧問陳君石、北京工商大學校長孫寶國、廣東省微生物研究所名譽所長吳清平3位中國工程院院士,以及多位權威專家分別對春節防疫、米酵菌酸、植物基食品等2020年食品安全與健康十大熱點進行了科學解讀,表達學術界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