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物所等揭示中國野生獼猴環境適應的分子機制

2021-01-08 中國科學院

  獼猴(Macaca mulatta)屬於靈長目(Primates)、猴科(Cercopithecidae)、猴亞科(Cercopithecinae)、獼猴屬(Macaca)物種,是分布最廣的一種非人靈長類,其棲息環境多樣化,使它們成為研究非人靈長類動物適應性進化的最佳模型,且由於獼猴在生理上與人類的極大相似性,其在認知和生物醫學研究中也被廣泛應用。

  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靈長類生態學研究組與英國卡迪夫大學等單位合作,利用二代測序平臺(Illumina HiSeq2000、Illumina HiSeq2500),對81個分布於中國境內17個採樣點的野生獼猴個體進行了全基因組深度重測序,並通過種群基因組學分析,揭示了中國野生獼猴不同亞種的種群遺傳結構和演化歷史,解析了不同獼猴種群適應極端氣候環境的分子機制,並預測了和人類疾病相關的突變位點,從而為生物醫學研究提供了基礎資料。

  該研究首次針對中國野生獼猴進行種群基因組學分析,基於53M常染色體單核苷酸多態位點(SNPs),對81個獼猴樣本進行種群遺傳結構分析,確定了不同亞種的系統發育關係,並基於PSMC和fastsimcoal2的模擬,揭示了在與印度獼猴分化後中國獼猴祖先種群進入中國並發生分化而形成目前分布格局的歷史過程。同時該研究也通過基因組的選擇消除分析,分別對分布於最南端的獼猴海南亞種(M. m. brevicaudus)和最北端的獼猴華北亞種(M. m. tcheliensis)的環境適應性進行了深入分析,在基因組的水平上闡明了其適應不同環境的分子機制。此外,該研究還在中國獼猴中檢測到118個和人類疾病相關的SNPs位點,其中大部分位點為亞種特有或者部分亞種特有,表明不同地理分布的獼猴種群在生物醫學研究中可能出現不同的結果,也為日後生物醫學研究中模型選擇提供了一些參考信息。

  該項工作以Population genomics of wild Chinese rhesus macaques reveals a dynamic demographic history and local adaptation, with implications for biomedical research 為題於8月27日發表於GigaScience(doi: 10.1093/gigascience/giy106)。動物所副研究員劉志瑾、博士研究生譚鑫鑫與卡迪夫大學博士Pablo Orozco-terWengel為論文共同第一作者,動物所研究員李明和卡迪夫大學教授Michael W. Bruford為論文共同通訊作者。該項研究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31530068)和創新群體項目(31821001)、中科院戰略先導項目(XDB31000000,XDA19050202)以及國家重點研發項目(2016YFC0503200)的資助。

  文章連結 

 

動物所等揭示中國野生獼猴環境適應的分子機制 

  獼猴(Macaca mulatta)屬於靈長目(Primates)、猴科(Cercopithecidae)、猴亞科(Cercopithecinae)、獼猴屬(Macaca)物種,是分布最廣的一種非人靈長類,其棲息環境多樣化,使它們成為研究非人靈長類動物適應性進化的最佳模型,且由於獼猴在生理上與人類的極大相似性,其在認知和生物醫學研究中也被廣泛應用。
  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靈長類生態學研究組與英國卡迪夫大學等單位合作,利用二代測序平臺(Illumina HiSeq2000、Illumina HiSeq2500),對81個分布於中國境內17個採樣點的野生獼猴個體進行了全基因組深度重測序,並通過種群基因組學分析,揭示了中國野生獼猴不同亞種的種群遺傳結構和演化歷史,解析了不同獼猴種群適應極端氣候環境的分子機制,並預測了和人類疾病相關的突變位點,從而為生物醫學研究提供了基礎資料。
  該研究首次針對中國野生獼猴進行種群基因組學分析,基於53M常染色體單核苷酸多態位點(SNPs),對81個獼猴樣本進行種群遺傳結構分析,確定了不同亞種的系統發育關係,並基於PSMC和fastsimcoal2的模擬,揭示了在與印度獼猴分化後中國獼猴祖先種群進入中國並發生分化而形成目前分布格局的歷史過程。同時該研究也通過基因組的選擇消除分析,分別對分布於最南端的獼猴海南亞種(M. m. brevicaudus)和最北端的獼猴華北亞種(M. m. tcheliensis)的環境適應性進行了深入分析,在基因組的水平上闡明了其適應不同環境的分子機制。此外,該研究還在中國獼猴中檢測到118個和人類疾病相關的SNPs位點,其中大部分位點為亞種特有或者部分亞種特有,表明不同地理分布的獼猴種群在生物醫學研究中可能出現不同的結果,也為日後生物醫學研究中模型選擇提供了一些參考信息。
  該項工作以Population genomics of wild Chinese rhesus macaques reveals a dynamic demographic history and local adaptation, with implications for biomedical research 為題於8月27日發表於GigaScience(doi: 10.1093/gigascience/giy106)。動物所副研究員劉志瑾、博士研究生譚鑫鑫與卡迪夫大學博士Pablo Orozco-terWengel為論文共同第一作者,動物所研究員李明和卡迪夫大學教授Michael W. Bruford為論文共同通訊作者。該項研究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31530068)和創新群體項目(31821001)、中科院戰略先導項目(XDB31000000,XDA19050202)以及國家重點研發項目(2016YFC0503200)的資助。
  文章連結 
 
動物所等揭示中國野生獼猴環境適應的分子機制 

相關焦點

  • 動物所等揭示金絲猴植食性適應分子機制及其進化歷史
    (各30×左右),通過比較基因組學,結合功能實驗和宏基因組分析,揭示了靈長類植食性適應的分子機制,並闡明了金絲猴屬的起源和演化歷史。而在植食性適應方面,這一類群可能採取兩種策略,即一方面通過基因複製和擴張來消除植物次生代謝產物的毒性,而另一方面與脂肪酸和能量代謝相關的基因則受到正選擇作用,有利於其發酵代謝以及高海拔適應。
  • 動物所等揭示石山葉猴適應喀斯特環境的遺傳機制
    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靈長類生態學研究組與德國靈長類研究中心等國內外多家科研機構合作,利用比較基因組、種群基因組及其細胞學功能實驗,揭示了烏葉猴屬中的石山葉猴種組物種適應喀斯特特殊生境的遺傳機制,發現石山葉猴的鈣離子通道蛋白(CAV1.2)具有有效減少鈣離子內流的作用,從而保證了石山葉猴物種在高鈣環境中的正常生活。
  • 南極嗜冷綠藻基因組水平適應極端環境的分子機制被揭示
    Current Biology | 南京師範大學鍾伯堅研究組揭示南極嗜冷綠藻基因組水平適應極端環境的分子機制來源:CB BioArt植物製版:光明2020年7月2日,南京師範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鍾伯堅教授研究組聯合自然資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繆錦來
  • 動物所揭示「腸道菌群—腸—腦」互作調控動物對寒冷環境的適應機制
    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王德華研究組曾發現,對於動物越冬具有重要意義的聚群行為(huddling)可提高布氏田鼠(Lasiopodomys brandtii)腸道菌群的豐富度和多樣性,增加有益菌而降低有害菌的數量,提高代謝產物短鏈脂肪酸的含量,為宿主提供能量來源,通過菌群移植等多個實驗揭示了腸道菌群介導聚群行為的能量節省機制,為理解腸道菌群與宿主的協同進化提供了新的視角(Zhang et
  • 動物所等揭示人類皮膚衰老的分子機制
    動物所等揭示人類皮膚衰老的分子機制 2020-11-26 動物研究所 【字體:大由於皮膚的細胞組成具有高度異質性,傳統技術難以精確揭示皮膚衰老過程中不同細胞類型的變化規律和分子機制。
  • 中國海洋大學專家團隊被囊動物環境適應遺傳基礎與進化機制研究...
    中國海洋大學海洋生命學院董波教授團隊近期在進化生物學權威期刊Molecular Ecology Resources和Animal Microbiome等發表文章,報導了首個被囊動物柄海鞘染色體水平的高質量基因組圖譜和首個被囊動物腸道微生物組,解析了被囊動物環境適應與入侵的遺傳基礎,及其腸道微生物與宿主通過代謝產物互換協同進化的研究成果,為了解被囊動物的環境適應和進化機制提供了重要理論依據
  • 【項目案例】MBE|石山葉猴基因組揭示適應喀斯特環境的遺傳機制
    本研究藉助二代、三代PacBio和HiC技術組裝了雄性黑葉猴(Trachypithecus francoisi)高質量基因組,利用比較基因組、種群基因組及其細胞學功能實驗,揭示了烏葉猴屬中的石山葉猴種組物種適應喀斯特特殊生境的遺傳機制,發現石山葉猴的鈣離子通道蛋白(CAV1.2)具有有效減少鈣離子內流的作用,從而保證了石山葉猴物種在高鈣環境中的正常生活。
  • 水生所揭示綠藻適應南極環境的早期演化機制
    那麼,通過大氣層流等途逕到達永久性寒冷環境的微生物,在細胞內各種參與代謝的酶完成冷適應之前怎樣在低溫下保持一定的代謝活性和生長能力呢?這個問題對於理解生物如何適應南極等常年寒冷環境至關重要,然而此前一直沒有答案。
  • 全基因組及轉錄組研究揭示開心果的環境適應以及馴化機制 | Genome...
  • 「項目案例」MBE|石山葉猴基因組揭示適應喀斯特環境的遺傳機制
    本研究藉助二代、三代PacBio和HiC技術組裝了雄性黑葉猴(Trachypithecus francoisi)高質量基因組,利用比較基因組、種群基因組及其細胞學功能實驗,揭示了烏葉猴屬中的石山葉猴種組物種適應喀斯特特殊生境的遺傳機制,發現石山葉猴的鈣離子通道蛋白
  • 研究揭示綠藻適應南極環境的早期演化機制
    那麼,通過大氣層流等途逕到達永久性寒冷環境的微生物,在細胞內各種參與代謝的酶完成冷適應之前怎樣在低溫下保持一定的代謝活性和生長能力呢?這個問題對於理解生物如何適應南極等常年寒冷環境至關重要,然而此前一直沒有答案。
  • 昆明動物所等在幹細胞基因組穩定性調控機制研究中取得進展
    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研究員鄭萍團隊長期關注幹細胞維持基因組穩定性的獨特機制。前期工作中,該研究團隊鑑定胚胎幹細胞基因組穩定性調控的關鍵多功能因子Filia,揭示其不同的作用途徑(Cell Stem Cell 2015,16(6):684-698;Cell Research 2018,28(1):69-89),並發現人類同源基因的功能突變能夠導致胚胎發育失敗和復發性流產(PloS Biology 2019,17(10):e3000468)。
  • 遺傳發育所揭示茉莉酸抑制鐵吸收的分子機制
    因此,植物為了維持鐵離子的動態平衡,進化出了複雜而精細鐵吸收調控和適應機制。而植物激素茉莉酸(JA)作為負調控因子,抑制擬南芥根部IRT1和FRO2的表達,參與調控鐵的吸收,但其分子機制一直未知。  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凌宏清研究組通過酵母雙雜交研究,鑑定到了四個與FIT互作蛋白bHLH018、bHLH019、bHLH020和bHLH025,其表達受JA誘導。
  • 公園獼猴猖狂搶奪遊客食物:女子欲上前拍照,「猴哥」伸手就是一巴掌
    網友評論延伸閱讀野生猴頻頻傷人,要明確和堅守人與野生動物的邊界近段時間,野生猴傷人的事件屢屢發生。相關統計數據顯示,2019年全年,貴州黔靈山公園共計發生獼猴傷人事件5811起。今年1月至今,共接到遊客被獼猴咬傷的投訴2147起,剛剛結束的9月份,就有194名遊客被獼猴咬傷。
  • 經濟紅藻基因組特性及環境適應機制研究方面取得最新進展
    Nature雜誌子刊Nature Communications在線發表題為「Pyropia yezoensis genome reveals diverse mechanisms of carbon acquisition in the intertidal environment」(《條斑紫菜基因組揭示潮間帶環境下多樣性的碳獲取機制
  • 中國最大的獼猴自然保護區,獼猴數量不足兩千隻,就在河南境內
    中國建立了非常多的自然保護區,這些動物區分了種類,有專門保護自然資源的保護區,也有要保護很多不同動物種類的自然保護區。今天小編給大家講一個中國最著名的太行山獼猴自然保護區。希望小夥伴們在看完這篇文章之後,能夠進一步更加地了解中國的野生動物自然保護區。愛惜動物,從自身做起。講到太行山獼猴自然保護區,自然就得先講一講獼猴們所在的地方。
  • 【中國廣播網】中科院昆明動物所揭示細胞清除病原體新策略和效應...
    【中國廣播網】中科院昆明動物所揭示細胞清除病原體新策略和效應分子 2017-05-05 中國廣播網 李健飛 該研究揭示了脊椎動物防禦和清除細胞內病原體的新策略和效應分子,為深入解析細胞囊泡化形成和調控的基礎細胞生物學問題以及相關的生理病理作用提供了新思路和新線索,對於研發新的疾病治療策略和藥物也具有實際應用的意義。昆明動物所副研究員李盛安和博士研究生劉龍是文章的第一作者,研究員張雲是文章的通訊作者。
  • 中國海洋大學在經濟紅藻基因組特性及環境適應機制研究方面取得最新進展
    Nature雜誌子刊Nature Communications在線發表題為「Pyropia yezoensis genome reveals diverse mechanisms of carbon acquisition in the intertidal environment」(《條斑紫菜基因組揭示潮間帶環境下多樣性的碳獲取機制
  • 農科院作物所揭示水稻適應長期波動光的光合生理調控機制
    近日,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作物耕作與生態創新團隊通過系統分析恆定光與波動光條件下水稻的生長、光合生理和葉片解剖結構差異,發現光合電子傳遞、ATP合酶活性以及非光化學淬滅(熱耗散)的調控是水稻適應波動光的重要生理過程。該研究揭示了作物在波動光強下的光合生理調控機制,為作物在大田條件下光能高效利用提供了理論依據。
  • 科學家發現藍藻代謝與環境適應的新途徑
    該研究利用動態代謝流量組與代謝組分析技術發現了一條新的代謝途徑,並且揭示了該途徑為藍藻適應環境所必需及其重要的進化及生態學意義。  生物在進化過程中形成適應外界營養環境變化的代謝系統及調控機制。例如,陸生動物進化出著名的鳥氨酸-尿素循環,用於處理食物中蛋白質分解代謝所產生的大量氨,而細菌和植物缺乏這一代謝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