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廣播網】中科院昆明動物所揭示細胞清除病原體新策略和效應...

2020-11-23 中國科學院

【中國廣播網】中科院昆明動物所揭示細胞清除病原體新策略和效應分子

2017-05-05 中國廣播網 李健飛

【字體:

語音播報

  記者從中科院昆明動物研究所獲悉,近日,美國傳染病學會會刊《傳染病雜誌》(Journal of Infectious Diseases)以「Host pore-forming protein complex neutralizes the acidification of endocytic organelles to counteract intracellular pathogens」為題,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張雲組的最新研究成果。該研究揭示了脊椎動物防禦和清除細胞內病原體的新策略和效應分子,為深入解析細胞囊泡化形成和調控的基礎細胞生物學問題以及相關的生理病理作用提供了新思路和新線索,對於研發新的疾病治療策略和藥物也具有實際應用的意義。昆明動物所副研究員李盛安和博士研究生劉龍是文章的第一作者,研究員張雲是文章的通訊作者。

  胞內細菌、病毒等細胞內感染病原體能夠利用多種策略適應以及改變宿主細胞的胞內環境,逃脫宿主的免疫防禦。許多胞內病原體利用細胞生理性的內吞囊泡途徑侵染細胞,並適應了細胞內吞囊泡的酸化環境以達到其感染的目的。外源性的化學物質如氯化銨和氯喹等可以通過改變細胞內吞囊泡的酸化環境而抑制某些病毒和胞內寄生蟲的感染,但宿主細胞是否存在相應的防禦策略,內源性效應分子機器的身份以及調控網絡一直是人們努力探究的重要問題。

  張雲組前期從兩棲動物大蹼鈴蟾(Bombina maxima)中發現了脊椎動物第一個新型孔道形成蛋白和三葉因子複合物betagamma-CAT (發明專利ZL200810058028.5),並發現該內源性蛋白質機器具有刺激細胞囊泡化形成的特性,在細胞內吞/溶酶體途徑中形成膜通道並激活炎症小體(PNAS 2014,111,6702,封面故事)。李盛安和劉龍等研究人員進一步深入揭示該複合物具有調控細胞內囊泡酸化環境的功能。在宿主免疫防禦中,以細胞內病原體單核增生李斯特菌(Listera monocytogenes)為模型的研究表明,該蛋白質機器可以限制李斯特菌從胞內囊泡的逃逸,並同時激發細胞外排驅逐胞內感染的病原體,有效抵禦致死性的李斯特菌感染。

  該研究獲得國家基金委-雲南聯合基金重點項目以及「雲嶺學者」的資助。

  記者從中科院昆明動物研究所獲悉,近日,美國傳染病學會會刊《傳染病雜誌》(Journal of Infectious Diseases)以「Host pore-forming protein complex neutralizes the acidification of endocytic organelles to counteract intracellular pathogens」為題,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張雲組的最新研究成果。該研究揭示了脊椎動物防禦和清除細胞內病原體的新策略和效應分子,為深入解析細胞囊泡化形成和調控的基礎細胞生物學問題以及相關的生理病理作用提供了新思路和新線索,對於研發新的疾病治療策略和藥物也具有實際應用的意義。昆明動物所副研究員李盛安和博士研究生劉龍是文章的第一作者,研究員張雲是文章的通訊作者。
  胞內細菌、病毒等細胞內感染病原體能夠利用多種策略適應以及改變宿主細胞的胞內環境,逃脫宿主的免疫防禦。許多胞內病原體利用細胞生理性的內吞囊泡途徑侵染細胞,並適應了細胞內吞囊泡的酸化環境以達到其感染的目的。外源性的化學物質如氯化銨和氯喹等可以通過改變細胞內吞囊泡的酸化環境而抑制某些病毒和胞內寄生蟲的感染,但宿主細胞是否存在相應的防禦策略,內源性效應分子機器的身份以及調控網絡一直是人們努力探究的重要問題。
  張雲組前期從兩棲動物大蹼鈴蟾(Bombina maxima)中發現了脊椎動物第一個新型孔道形成蛋白和三葉因子複合物betagamma-CAT (發明專利ZL200810058028.5),並發現該內源性蛋白質機器具有刺激細胞囊泡化形成的特性,在細胞內吞/溶酶體途徑中形成膜通道並激活炎症小體(PNAS 2014,111,6702,封面故事)。李盛安和劉龍等研究人員進一步深入揭示該複合物具有調控細胞內囊泡酸化環境的功能。在宿主免疫防禦中,以細胞內病原體單核增生李斯特菌(Listera monocytogenes)為模型的研究表明,該蛋白質機器可以限制李斯特菌從胞內囊泡的逃逸,並同時激發細胞外排驅逐胞內感染的病原體,有效抵禦致死性的李斯特菌感染。
  該研究獲得國家基金委-雲南聯合基金重點項目以及「雲嶺學者」的資助。

列印 責任編輯:侯茜

相關焦點

  • 中科院昆明動物所揭示蛙超科起源及擴散進程
    通過長期的研究積累和廣泛的國際合作,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車靜團隊與合作者收集了各大陸蛙超科主要代表類群物種,基於探針雜交富集(Hybrid enrichment)的高通量測序方法,最終獲得了376個核基因序列,以此構建了21個科的系統發育關係,重建了該類群在全球尺度的時空演化樹。
  • 昆明動物所揭示TRIM5α和TRIMCyp協同限制HIV-1複製作用機制
    昆明動物所揭示TRIM5α和TRIMCyp協同限制HIV-1複製作用機制 2018-05-29 昆明動物研究所 由於TRIMCyp融合基因源自於TRIM5α基因,TRIMCyp產生帶來的細胞抗病毒能力的變化提示在一定病毒壓力下,宿主產生了被選擇出的抗病毒能力平衡變化。同時,2個等位基因的共同表達的協同抗病毒能力現象也為HIV-1動物模型和基因治療提供了新策略。
  • 昆明動物所開發出適用於高通量異質性數據算法
    針對此,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科研人員開發了一種新的不依賴均一化、非參的高維大數據分析算法(Cross-Value Association Analysis,CVAA)。基於對同一批轉錄組數據(1037個乳腺腫瘤和110個正常組織)的分析結果揭示:與T-Test、edgeR及DESeq等常用算法相比,CVAA在處理異質性數據時能明顯地減少異常樣本的影響和假陰性結果。
  • 昆明動物所等揭示核仁應激導致脂肪積累機理
    昆明動物所等揭示核仁應激導致脂肪積累機理 2018-03-29 昆明動物研究所 【字體:但核糖體的生物發生是細胞內非常耗能的生物過程,因此,核仁應激是否會影響脂代謝呢?  模式生物秀麗線蟲被廣泛用於生命科學研究的各個領域。利用秀麗線蟲全基因組遺傳篩選優勢,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研究員梁斌課題組尋找影響脂滴大小和脂肪儲存的基因或信號通路,發現rrp-8基因突變後出現脂滴顯著增大、脂肪過多積累現象。
  • 【中國科學報】中科院昆明動物所
    記者8月27日從中科院昆明動物所獲悉,該所張亞平課題組與雲南大學、中科院北京基因組所、青海大學等合作發現,藏犬群體表現出與藏族人群非常相似的高原適應性模式。相關成果發表於《基因組生物學與進化》雜誌。  據了解,家犬自古以來跟隨人類活動遷徙和擴散,即使在海拔超過3500米的青藏高原上,依然表現出與藏族人群相似的低氧適應性。
  • Nature子刊:中科院昆明動物所等發現泌乳量和乳汁分泌的調控新機制
    母乳餵養不僅有利於新生兒的健康發育、成長和減少眾多新生兒疾病的發生,且能降低產婦眾多疾病如乳腺癌等的發病率。儘管如此,只有約20%的婦女能在產後6個月時保持純母乳餵養其新生兒,其中產婦泌乳不足是最常見和重要的原因。然而,人們對於泌乳的調控機制還知之甚少。
  • 中科院昆明動物所揭示新型肺癌腫瘤靶標—新聞—科學網
    本報訊(記者張雯雯)記者3月25日從中科院昆明動物研究所獲悉,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和科技部項目的支持下,該所李功華博士在黃京飛研究員的指導下
  • 昆明動物所等揭示家犬和人強迫症之間的遺傳趨同
    強迫症是一種異質性較高的精神疾病,其表型、遺傳和病因均有明顯的多樣性,所以在人類群體中探索強迫症的潛在遺傳和生物學機制面臨困難。家犬是最早馴化的家養動物之一,在自然條件下亦受到強迫症的折磨,且與人類強迫症具有多種相似表型。因此,開展家犬強迫症的遺傳和細胞學研究有助於闡明二者強迫症共享的生物學機制。
  • 昆明動物所揭示去泛素化酶BAP1促進乳腺癌生長和轉移的機制
    昆明動物所揭示去泛素化酶BAP1促進乳腺癌生長和轉移的機制 2015-10-09 昆明動物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研究員陳策實領導的腫瘤生物學實驗室通過多年研究證實KLF5在三陰性乳腺癌中高表達,促進乳腺癌細胞增殖、生存和遷移,是三陰性乳腺癌一個潛在治療靶點。然而,KLF5作為一個轉錄因子不是藥物直接作用的理想靶標,找到正向調控KLF5表達的酶作為抗癌藥物靶點具有重要價值。
  • 昆明動物所等揭示喜馬拉雅山脈隆升過程
    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研究員車靜團隊基於對喜馬拉雅地區的長期考察研究,重建該地區現生大部分兩棲爬行動物類群的時空演化動態歷史,探討喜馬拉雅山脈隆升及南亞季風發育等重要地質歷史事件的假說,揭示這些事件對生物分化、遷移的影響。
  • 中科院外籍科學家揭示病毒如何「騙過」植物併入侵的 揭示病毒的...
    北京時間8月24日23時,中國科學院植物科學卓越創新中心上海植物逆境生物學研究中心的外籍科學家羅莎·洛薩諾·杜蘭(Rosa Lozano Duran)團隊在《細胞》上發表論文,揭示了一條連接細胞膜和葉綠體的重要信號傳遞途徑。植物細胞表面有一層細胞膜,可以將細胞內部與外部環境相隔離,而細胞膜外側是潛在病原體接觸的重要產所。
  • 中科院昆明動物所張雲研究員課題組揭示孔道形成蛋白複合物激發無疤痕組織修復
    中科院昆明動物研究所生物毒素與人類疾病課題組在張雲研究員帶領下,前期從雲南兩棲動物大蹼鈴蟾中發現了脊椎動物第一個新型孔道形成蛋白和三葉因子複合物betagamma-CAT(發明專利ZL200810058028.5; PLoS One, 2008, 3, e1770),並發現該內源性蛋白質機器具有刺激細胞囊泡化生成,在細胞內吞/溶酶體中形成膜通道並調控其功能的特性(Proc Natl
  • 動物所等揭示人類皮膚衰老的分子機制
    皮膚的衰老伴隨其屏障和防禦功能的降低以及皮膚衰老相關疾病發病率的升高。由於皮膚的細胞組成具有高度異質性,傳統技術難以精確揭示皮膚衰老過程中不同細胞類型的變化規律和分子機制。在人原代表皮角化細胞和原代真皮成纖維細胞中分別敲低KLF6和HES1可加速細胞衰老,而在衰老的人原代真皮成纖維細胞中激活HES1則可延緩細胞衰老,提示了HES1可能具有幹預皮膚衰老的活性。研究人員發現天然化合物槲皮素能夠延緩人真皮成纖維細胞衰老,為幹預皮膚衰老提供了新策略。
  • Cell 新發現!一條連接細胞膜和葉綠體的信號傳遞途徑
    Cell 新發現!中科院上海逆境中心研究團隊揭示一條連接細胞膜和葉綠體的信號傳遞途徑責編 | 逸雲植物在生長發育過程中經常遭受各種威脅,包括病原體(例如病毒和細菌)的攻擊。在長期進化過程中,植物已形成一系列複雜且巧妙的機制來感知來自病原體的威脅信號,並產生相應的防禦反應,從而阻止或清除病原體入侵。這個過程包括植物對病原體信號的識別,並將信號傳遞到細胞內,最後激活和協調下遊防禦反應。植物對病原體信號的識別和響應發生在細胞膜上。
  • 昆明動物所發現自發罹患帕金森病食蟹猴
    非人靈長類動物,尤其是舊大陸猴,因其大腦解剖結構和生理功能與人類高度相似性,被認為是模擬人類疾病的理想動物模型。猴子是否能自發罹患帕金森病,這一重要問題未能得到解決,而且它直接關係到如何利用猴子研究帕金森病的策略問題。
  • 【科技前沿】劉光慧/張維綺/宋默識合作揭示老年人呼吸和心血管...
    其中,肥大細胞、漿細胞和CD8+ T細胞等炎症相關細胞類型在年老個體的肺組織中積累。此外,衰老的心肺系統(尤其是肺組織)中的駐留免疫細胞發生過度活化,並且免疫細胞與基質細胞的炎性互作增強。更為重要的是,隨著年齡的增加,新型冠狀病毒受體ACE2陽性細胞數目或ACE2表達量在肺泡上皮細胞、心肌細胞和血管內皮細胞中均有增加,為增齡伴隨的新冠病毒易感性升高提供了科學依據。
  • 昆明動物所闡明樹鼩OASL1基因的免疫反應調控功能
    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研究員姚永剛團隊研究發現,樹鼩基因組中天然缺失了重要的抗病毒天然免疫基因RIG-I(PNAS 2016);位於天然免疫上遊的接頭蛋白STING在樹鼩細胞中存在兩種不同大小的異構體,分別調節抗DNA病毒和抗RNA病毒反應(The Journal of Immunology, 2020a);位於線粒體的接頭蛋白MAVS可被C型肝炎病毒編碼的絲氨酸蛋白激酶NS3/4A切割,進而抑制下遊
  • 中科院植物研究團隊發論文揭示植物病原入侵途徑
    看看新聞Knews記者 韓瓊2020-08-25 00:00北京時間8月24日23點,中國科學院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新中心上海植物逆境生物學研究中心研究團隊,在國際著名學術期刊《細胞》上發表論文,揭示了一條連接細胞膜和葉綠體的重要信號傳遞途徑
  • 上海科學家揭示「發燒提高免疫」新機制
    上海科學家揭示「發燒提高免疫」新機制 2019-01-21 21:16:27來源:中國新聞網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丁寶秀
  • 病毒如何「騙過」植物併入侵 中科院國際團隊揭示「病毒騙術」
    北京時間8月24日晚23時,中國科學院植物科學卓越創新中心上海植物逆境生物學研究中心的外籍科學家羅莎 洛薩諾-杜蘭(Rosa Lozano Duran)團隊在《細胞》上發表論文,揭示了一條連接細胞膜和葉綠體的重要信號傳遞途徑。植物細胞表面有一層細胞膜,可以將細胞內部與外部環境相隔離,而細胞膜外側是潛在病原體接觸的重要產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