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植物研究團隊發論文揭示植物病原入侵途徑

2020-09-03 看看新聞

看看新聞Knews記者 韓瓊

2020-08-25 00:00

北京時間8月24日23點,中國科學院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新中心上海植物逆境生物學研究中心研究團隊,在國際著名學術期刊《細胞》上發表論文,揭示了一條連接細胞膜和葉綠體的重要信號傳遞途徑。從細胞膜到葉綠體,植物是怎麼感知並且防禦來自外界的威脅。該成果為設計植物保護策略和開發更多抗病品種,提供了新思路。

由研究員羅莎帶領的中外研究團隊,經過5年試驗得出的結論,發表了這篇論文。文章報導了一些植物蛋白如何與細胞膜相關聯,並在感知病原體存在時,它們又如何從細胞膜轉移至葉綠體內部,"警告"葉綠體有威脅存在。也就是說,當植物受到來自外界的病原體攻擊時,細胞膜會產生一種植物蛋白,並向葉綠體發出「警報」,然後傳遞至細胞核,產生響應來抵抗病原體。該途徑是植物細胞將危險信號從外界傳遞到葉綠體的策略之一,並能快速、及時、準確地整合信號並產生適當的下遊響應。

論文同時闡明了,植物病原體及其宿主,長期處於類似於"軍備競賽"的共同進化中。很多不同病原體很聰明,會模仿成植物蛋白去接近葉綠體。一旦進入葉綠體後,這些病原體就會損害葉綠體與細胞核之間的通訊,讓病原體得到生存和繁殖。這也證明了,發現的那條從細胞核到葉綠體的抗病信號途徑很重要。

這項工作發現不同類別的病原體進化出相似的策略來利用這種植物途徑,達到抑制植物防禦的目的,有力證明了這條連接細胞膜和葉綠體的信號傳遞途徑在植物與微生物相互作用中起著核心作用。

據悉,真菌、細菌、病毒等多種植物病原體在全球範圍內對農作物生產造成了巨大損失,嚴重威脅世界糧食安全。中科院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新中心主任、中科院院士韓斌表示,這種新途徑的發現為設計的植物保護策略和開發新的抗病品種提供了新思路,可以有效改良作物、植物,抵禦病原菌的侵染,減少糧食作物的損失。該工作還表明,在沒有病原體存在的情況下,可以增加植物對病原體的防禦能力而不影響其生產力,從而可能達到改善植物健康和不影響植物生長的雙重目的。

(看看新聞Knews記者:韓瓊 編輯:懸舞)

相關焦點

  • 中科院外籍科學家揭示病毒如何「騙過」植物併入侵的 揭示病毒的...
    受訪者提供病毒「騙過」植物併入侵的途徑示意圖。受訪者提供掃一掃 看視頻為什麼植物會被病毒、細菌侵襲?病毒、細菌是如何「騙過」植物自身的防禦體系的?如何在保證植物產量不減少的情況下還能增強抵抗力?北京時間8月24日23時,中國科學院植物科學卓越創新中心上海植物逆境生物學研究中心的外籍科學家羅莎·洛薩諾·杜蘭(Rosa Lozano Duran)團隊在《細胞》上發表論文,揭示了一條連接細胞膜和葉綠體的重要信號傳遞途徑。植物細胞表面有一層細胞膜,可以將細胞內部與外部環境相隔離,而細胞膜外側是潛在病原體接觸的重要產所。
  • 病毒如何「騙過」植物併入侵 中科院國際團隊揭示「病毒騙術」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王燁捷為什麼植物會被病毒、細菌侵襲?病毒、細菌是如何「騙過」植物自身的防禦體系的?如何在保證植物產量不減少的情況下還能增強抵抗力?北京時間8月24日晚23時,中國科學院植物科學卓越創新中心上海植物逆境生物學研究中心的外籍科學家羅莎 洛薩諾-杜蘭(Rosa Lozano Duran)團隊在《細胞》上發表論文,揭示了一條連接細胞膜和葉綠體的重要信號傳遞途徑。
  • 研究發現植物抗病信號傳遞途徑
    本報訊(見習記者何靜)中科院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新中心上海植物逆境生物學研究中心外籍研究員羅莎 ·洛薩諾—杜蘭研究團隊發現了一條連接細胞膜和葉綠體的重要信號傳遞途徑,該途徑在植物感受到病原體威脅後能激活植物的抗病反應。相關成果8月24日在線發表於《細胞》。植物是地球上幾乎所有生命的基礎,植物和人類一樣,也會面臨周圍環境的各種威脅,同樣經歷「生老病死」。
  • 植物如何發「警報」?科學家在植物抗病信號途徑方面獲重大發現
    王筱驕 科技日報記者 王春在長期進化過程中,植物已形成一系列複雜且巧妙的機制來感知來自病原體的威脅,並產生相應的防禦反應,從而阻止或消除病原體的入侵。記者從中國科學院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新中心上海植物逆境生物學研究中心獲悉,該中心西班牙籍Rosa Lozano Duran研究團隊8月24日在國際著名學術期刊《細胞》上發表了一項研究,揭示了一條連接細胞膜和葉綠體的重要信號傳遞途徑。
  • 科學家發現miRNA和效應蛋白在植物與病原微生物戰役中的新功能
    「生長與防禦的權衡(tradeoff)」是植物協調生長與抗逆的平衡。在植物的免疫機制中,免疫受體R蛋白識別病原效應蛋白誘發的免疫反應和小分子RNA(siRNA/miRNA)介導的RNA沉默是兩種重要的防禦途徑。沒有病原侵染時,如果R蛋白持續高表達會誘發自體免疫(auto immunity),導致植物發育受到嚴重抑制。
  • 中科院上海植生所研究揭示:脂肪酸才是植物傳給菌根真菌主要碳源
    中科院上海植生所研究揭示:脂肪酸才是植物傳給菌根真菌主要碳源 2017-06-08 22:27:00來源:央廣網
  • |揭示植物快速傳遞「警報「」信息的重要信號途徑
    co-opted bypathogens」的研究論文。文章揭示了植物中存在一條連接細胞膜和葉綠體的重要抗病信號途徑,感知病原體威脅,從而誘導植物免疫防禦開啟。植物在長期進化過程中已形成一系列複雜且巧妙的機制來感知來自病原體的威脅,並產生了相應的防禦反應,從而阻止或消除病原體的入侵。這個過程不僅包含對威脅的識別,更需要在空間上傳遞識別到的信號並協調各種響應。
  • 中科院微生物所蟲媒微生物團隊受邀綜述植物蟲媒病原抗性機制
    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是國內最早開展蟲媒病害研究的科研機構之一,周家熾先生是我國第一個病毒研究室的創始人,他早期通過研究線蟲傳小麥蜜穗病的發生規律,在1946年發表研究論文,提出通過土壤線蟲媒介的控制來實現對病害細菌的防治策略(1),最終我國成功的消滅了這種病害。
  • 華南植物園研究揭示植物抗病響應的新機制
    面對不同環境壓力,植物進化出一套複雜精細的調控機制來響應外界的刺激,以此來實現生存效率的最大化。例如,當植物遭遇病原侵害時,往往會以犧牲正常生長發育為代價,轉移更多的資源用於激活防禦系統來抵抗病菌入侵。然而,未加限制的防禦啟動會浪費了自身有限的資源,不利於植物的生長發育。
  • 上海團隊解開植物抗病信號途徑之迷,外籍女科學家任科研組長
    北京時間24日深夜,中國科學院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新中心上海植物逆境生物學研究中心西班牙科學家羅莎.洛薩諾-杜蘭(Rosa Lozano Duran)研究團隊,在國際著名學術期刊《細胞》上發表論文,揭示了一條連接細胞膜和葉綠體的重要信號傳遞途徑。文章報導了一些植物蛋白如何與細胞膜相關聯,並在感知病原體存在時,它們又如何從細胞膜轉移至葉綠體內部,「警告」葉綠體有威脅存在。
  • 防禦有「道」研究發現植物抗病信號傳遞途徑
    中科院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新中心上海植物逆境生物學研究中心外籍研究員羅莎 ·洛薩諾—杜蘭研究團隊發現了一條連接細胞膜和葉綠體的重要信號傳遞途徑,該途徑在植物感受到病原體威脅後能激活植物的抗病反應。相關成果8月24日在線發表於《細胞》。植物是地球上幾乎所有生命的基礎,植物和人類一樣,也會面臨周圍環境的各種威脅,同樣經歷「生老病死」。
  • 防禦有「道」 研究發現植物抗病信號傳遞途徑
    中科院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新中心上海植物逆境生物學研究中心外籍研究員羅莎 ·洛薩諾—杜蘭研究團隊發現了一條連接細胞膜和葉綠體的重要信號傳遞途徑,該途徑在植物感受到病原體威脅後能激活植物的抗病反應。相關成果8月24日在線發表於《細胞》。
  • 植物免疫研究與抗病蟲綠色防控:進展、機遇與挑戰
    近期研究表明, 動植物免疫受體識別入侵生物的分子機制高度類似, 主要通過「直接結合模式」「警戒模式」「誘餌模式」等方式對入侵生物進行識別, 進而特異性地啟動下遊免疫途徑. 除了基於免疫受體的識別系統外, 植物還具有由小RNA介導的基因沉默系統, 進而識別與防禦病毒等病原生物的入侵.
  • 植物抗爭之路:從細胞膜到葉綠體 科學家在植物抗病信號途徑方面...
    在長期進化過程中,植物已形成一系列複雜且巧妙的機制來感知來自病原體的威脅,並產生相應的防禦反應,從而阻止或消除病原體的入侵。這個過程不僅包含簡單對威脅的識別,更需要在空間上傳遞識別到的信號並協調各種響應。  對信號的識別和響應發生在植物細胞層面。植物細胞表面有一層細胞膜,可以將細胞內部與外部環境相隔離,而細胞膜外側是潛在病原體接觸的重要場所。
  • 最新 | 上海科研團隊成果登上《細胞》,在植物抗病信號途徑方面取得發現!
    pathogens」的研究論文。文章揭示了植物中存在一條連接細胞膜和葉綠體的重要抗病信號途徑,感知病原體威脅,從而誘導植物免疫防禦開啟。藝術設計者:Toyi Matos(插畫家)研究還發現,植物病原體及其宿主長期處於類似於「軍備競賽」的共同進化中。一些來自植物病毒和病原細菌的蛋白質可以巧妙地「模仿」上述植物蛋白,「劫持」這種信息的傳遞途徑。它們同樣與細胞膜結合,當植物細胞感受到攻擊時,又能移動至葉綠體。
  • 植物抗爭之路:從細胞膜到葉綠體 科學家在植物抗病信號途徑方面取得重大發現
    在長期進化過程中,植物已形成一系列複雜且巧妙的機制來感知來自病原體的威脅,並產生相應的防禦反應,從而阻止或消除病原體的入侵。這個過程不僅包含簡單對威脅的識別,更需要在空間上傳遞識別到的信號並協調各種響應。對信號的識別和響應發生在植物細胞層面。植物細胞表面有一層細胞膜,可以將細胞內部與外部環境相隔離,而細胞膜外側是潛在病原體接觸的重要場所。
  • 揭示病毒的「騙術」
    第一作者中科院外籍科學家揭示病毒如何「騙過」植物併入侵的揭示病毒的「騙術」為什麼植物會被病毒、細菌侵襲?病毒、細菌是如何「騙過」植物自身的防禦體系的?如何在保證植物產量不減少的情況下還能增強抵抗力?北京時間8月24日23時,中國科學院植物科學卓越創新中心上海植物逆境生物學研究中心的外籍科學家羅莎·洛薩諾·杜蘭(Rosa Lozano Duran)團隊在《細胞》上發表論文,揭示了一條連接細胞膜和葉綠體的重要信號傳遞途徑。植物細胞表面有一層細胞膜,可以將細胞內部與外部環境相隔離,而細胞膜外側是潛在病原體接觸的重要產所。
  • 研究發現植物「抗病小體」
    植物細胞內數目眾多的抗病蛋白,是監控病蟲侵害的哨兵,也是動員植物防衛系統的指揮官。抗病蛋白被發現至今已有二十多年,但人們仍然不清楚它們的工作原理。清華大學柴繼傑團隊、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周儉民團隊和清華大學王宏偉團隊最近的聯合研究,在植物免疫研究領域取得重大突破。
  • 抗病小體 揭示植物免疫秘密
    近日,我國科學家發表的一項重大研究成果,揭示了植物免疫系統的工作原理,有望發展出新的植物防病害手段,提高農作物自身抗病蟲害的能力。 日前,清華大學柴繼傑團隊、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周儉民團隊和清華大學王宏偉團隊聯合在植物免疫研究領域取得歷史性重大突破,發現了首個「抗病小體」,並成功解析其作用機理,為研究植物如何控制細胞死亡和免疫提供了重要線索。
  • 研究發現觸發植物免疫激活的分子機理
    近日記者從蘭州大學獲悉,該校教授黎家團隊在《美國科學院院刊》發表研究成果,揭示了植物類受體蛋白激酶(BAK1)缺失後觸發植物免疫自激活的分子機理,並解釋了其生物學意義,在植物免疫領域具有重要的理論與實踐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