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南植物園研究揭示植物抗病響應的新機制

2021-01-09 中國生物技術網

面對不同環境壓力,植物進化出一套複雜精細的調控機制來響應外界的刺激,以此來實現生存效率的最大化。例如,當植物遭遇病原侵害時,往往會以犧牲正常生長發育為代價,轉移更多的資源用於激活防禦系統來抵抗病菌入侵。然而,未加限制的防禦啟動會浪費了自身有限的資源,不利於植物的生長發育。目前,雖然對植物如何識別並響應病原菌進行了廣泛的報導,但較少關注植物抗病的精細調控。因為所有的防禦都是為了植物自身更好的生存,過度免疫必定影響植物正常生長,這就為我們帶來一個思考:植物如何識別病原菌入侵是短期的偶然事件,還是持續的侵害,並作出正確的應對?其內在調控機制迄今尚未十分清楚。

中科院華南植物園分子中心侯興亮課題組的博士後劉海倫和李宇歌副研究員,通過研究揭示了植物調節抗病響應的新機制。EDS1是植物免疫響應的重要調控因子,參與植物抗病的basal抗性以及R蛋白介導的ETI過程。EDS1在細胞內具有質核分布的特點,面臨病原菌入侵時,細胞核中EDS1的積累是後續抗病信號放大的重要條件,但其核質穿梭過程如何調控並不清楚。該研究通過酵母雙雜交篩選發現,EDS1蛋白可與未知功能的DNA J家族蛋白EIJ1互作。EIJ1基因在植物中的轉錄受到半活體營養型菌Pst DC3000的誘導,然而其蛋白水平存在轉錄後調控,在病菌侵染早期快速積累,之後逐漸降解。EIJ1的功能缺失突變體對病原菌的侵染表現出顯著的抗性,表明其是植物抗病響應的負調控因子。

通過一系列分子、生化及遺傳證據,該研究揭示了EIJ1在植物抗病天然免疫中的關鍵角色,並提出相應的分子調控模型(圖1)。在正常條件下, EIJ1蛋白主要定位於葉綠體,不影響植物的生長發育;而當植物面臨病菌(如Pst DC3000有毒菌株)侵染時,EIJ1從葉綠體上解離到細胞質並與EDS1互作,以抑制EDS1蛋白從細胞質穿梭進核,從而限制了核中EDS1所介導的免疫反應增強;然而,當植物受到病原菌持續侵害時,EIJ1逐步發生降解,從而允許細胞質定位的EDS1穿梭進核,導致SA的大量合成,下遊抗病基因表達大量誘導,增強抗病性。通過該調控機制,植物可實現對病原菌侵害的精確控制,以避免病原菌侵害早期啟動過度的防禦,影響正常生長。這些發現揭示了EIJ1是植物應對病原體入侵早期反應中的重要負調控因子。有意思的是, 病菌分泌的AvrRPS4效應子可提早降解EIJ1蛋白,使植物在病菌侵害早期就啟動ETI免疫響應,增強抗病性。這也導致eij1突變體與野生型對Pst DC3000(AvrRPS4)具有相似的抗性,表明EIJ1並不控制ETI響應。值得一提的是,EIJ1功能缺失並不影響植物的生長發育,其突變體與野生型未有可見的表型差異。而EIJ1基因廣泛地存在單雙子葉植物基因組中,這為作物抗病品種的培育提供了一個潛在的有利分子靶點。

相關研究成果已近期在線發表在國際學術期刊The Plant Cell(《植物細胞》)上。該研究得到中國科學院先導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項目的資助。

圖1. EIJ1負調控植物抗病響應的分子模型。

論文連結:

https://academic.oup.com/plcell/advance-article/doi/10.1093/plcell/koaa007/5998673

相關焦點

  • 華南植物園在生物固氮的環境響應機制研究方面取得進展
    華南植物園在生物固氮的環境響應機制研究方面取得進展 2020-09-23 華南植物園 【字體上述研究首次系統地揭示了全球陸地生態系統生物固氮對環境變化的響應格局,同時暗示了人為幹擾活動對生物固氮產生抑制作用,研究結果有助於人們準確理解、評估、模擬和預測陸地生態系統氮收支、淨初級生產力和生態系統反饋。   相關研究成果已發表在Global Change Biology上。
  • 華南植物園在澳門植物物候監測研究中取得新進展
    從2011年10月始,中國科學院華南植物園物種多樣性保育研究組與澳門特別行政區合作項目「澳門野生植物物候及其對氣候變化的響應」華南植物園研究生張健豪在研究員邢福武和副研究員易綺斐指導下,通過大量物候數據並結合氣候因子分析發現,植物盛花期物候對極端氣候事件發生顯著的響應。
  • 研究發現植物抗病與發育激素交互作用新機制
    over growth by interfering with gibberellin signaling cascade」的文章,發現了抗病與發育激素的交互作用的新機制,為抗病及高產協調的農作物設計育種提供了思路。
  • 中科院華南植物園與長江大學在水稻形態構型調控研究中取得新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華南植物園李建雄研究員課題組與長江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田志宏教授課題組揭示了
  • 華南植物園揭示全球尺度植物水力權衡與氣候季節性的關係
    經典的「植物水力權衡假說」認為,植物的木質部不能同時具有高的水分運輸效率和水力安全(對抗栓塞)的特性,即水力效率-水力安全存在權衡關係。然而,已有研究發現全球範圍內存在大量水力效率和水力安全都較低的物種,使得植物水力效率-水力安全的權衡關係出現了「未解之謎」。前人的研究多從生理學角度試圖解釋這一現象,卻很少從生態學角度評價環境因子對物種的選擇壓力。
  • 植物抗病基因RP1進化研究獲進展
    植物抗病基因 (Plant disease resistance gene,簡稱R基因)在長期的進化過程中表現出複雜的進化模式。很多研究表明,植物R基因是以基因家族的形式存在,通常成簇排列從而形成複雜結構。經由旁系同源抗病基因間頻繁的序列重組和交換的一類抗性基因叫I型R基因,而較少或沒有經過旁系同源基因序列重組和交換的基因為II型R基因。
  • 研究發現植物「抗病小體」
    植物細胞內數目眾多的抗病蛋白,是監控病蟲侵害的哨兵,也是動員植物防衛系統的指揮官。抗病蛋白被發現至今已有二十多年,但人們仍然不清楚它們的工作原理。清華大學柴繼傑團隊、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周儉民團隊和清華大學王宏偉團隊最近的聯合研究,在植物免疫研究領域取得重大突破。
  • 科學家揭示植物地理間斷分布形成可能新機制
    9月7日,上海辰山植物園(中國科學院上海辰山植物科學研究中心)蕨類植物多樣性與進化研究組商輝等與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的研究人員盧金梅等在Journal of Systematics and Evolution 雜誌合作發表論文。
  • 研究發現植物抗病信號傳遞途徑
    本報訊(見習記者何靜)中科院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新中心上海植物逆境生物學研究中心外籍研究員羅莎 ·洛薩諾—杜蘭研究團隊發現了一條連接細胞膜和葉綠體的重要信號傳遞途徑,該途徑在植物感受到病原體威脅後能激活植物的抗病反應。相關成果8月24日在線發表於《細胞》。植物是地球上幾乎所有生命的基礎,植物和人類一樣,也會面臨周圍環境的各種威脅,同樣經歷「生老病死」。
  • 抗病小體 揭示植物免疫秘密
    原標題:抗病小體 揭示植物免疫秘密(美麗中國·熱點) 核心閱讀 農作物病害是農業生產的巨大威脅。以往,大量施用化學農藥又帶來了農業面源汙染。能否在保護作物的同時,少打藥或不打藥?
  • 研究揭示生物固氮對養分輸入的響應格局和機制—新聞—科學網
  • 研究揭示水稻理想株型基因IPA1高產抗病的分子機理
    傳統觀點認為,植物抗病與產量之間存在此消彼長的關係,猶如魚與熊掌不可兼得。最近在理想株型水稻高產與抗病協同調控機制的研究中取得突破性進展,揭示IPA1既能提高水稻產量又能增強對稻瘟病抗性的調控新機制。研究發現IPA1的磷酸化修飾是平衡產量與抗性的關鍵調節樞紐。
  • 植物-真菌互作新發現:華南植物園最新研究揭示水玉簪屬植物與真菌伴侶的互作模式
    這種共生關係被認為在植物從海洋拓展到陸地的過程中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並隨後在植物的多樣性演化中也扮演了重要角色,成為研究植物-真菌互作的模式體系。自然界中有一大類植物寄生於光合自養植物與真菌形成的共生體系之上(第三方欺騙者),它們從菌根真菌獲取有機營養物質但並不對真菌進行回報,以此形成了真菌異養(Mycoheterotrophy)的寄生生活方式。
  • 華南植物園「凝固的花園」植物標本課招募
    臘葉標本在植物學研究中和植物學教學上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一份科學製作的植物標本承載著採集時間、地點和採集人姓名的採集標籤,以及由植物專家鑑定的定名籤等重要信息,是識別植物多樣性的關鍵,它為千變萬化的植物及科學研究提供了永久的參考資料。
  • 【中國科學報】研究揭示全球尺度氮添加對植物光合性狀影響
    中科院華南植物園生態中心助理研究員梁星雲和博士生張統等在研究員葉清的指導下,揭示了氮添加對植物光合性狀影響的全球格局。相關研究近日發表於《全球變化生物學》。  大氣氮沉降是影響陸地生態系統結構和功能的重要全球變化因子,然而在全球尺度下大氣氮沉降對植物光合碳吸收的影響機制尚不清楚。
  • 生物固氮的環境響應機制獲揭示
    中國科學院華南植物園生態中心鼎湖山站生態系統管理研究組副研究員鄭棉海(課題組PI:莫江明研究員)首次系統地揭示了全球陸地生態系統生物固氮對環境變化的響應格局。相關研究近日發表於《全球變化生物學》。生物固氮是地球生態系統重要的氮素來源之一,也是驅動陸地生態系統氮循環和淨初級生產力的關鍵因素。
  • 防禦有「道」研究發現植物抗病信號傳遞途徑
    中科院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新中心上海植物逆境生物學研究中心外籍研究員羅莎 ·洛薩諾—杜蘭研究團隊發現了一條連接細胞膜和葉綠體的重要信號傳遞途徑,該途徑在植物感受到病原體威脅後能激活植物的抗病反應。相關成果8月24日在線發表於《細胞》。植物是地球上幾乎所有生命的基礎,植物和人類一樣,也會面臨周圍環境的各種威脅,同樣經歷「生老病死」。
  • 防禦有「道」 研究發現植物抗病信號傳遞途徑
    中科院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新中心上海植物逆境生物學研究中心外籍研究員羅莎 ·洛薩諾—杜蘭研究團隊發現了一條連接細胞膜和葉綠體的重要信號傳遞途徑,該途徑在植物感受到病原體威脅後能激活植物的抗病反應。相關成果8月24日在線發表於《細胞》。
  • 研究揭示氮添加對植物光合性狀影響全球格局—新聞—科學網
    中國科學院華南植物園生態中心助理研究員梁星雲和博士生張統等在葉清研究員的指導下,揭示氮添加對植物光合性狀影響的全球格局。
  • 植物-環境互作信號分子MYB29研究取得進展
    中國科學院華南植物園博士張新華於2014-2015年在澳大利亞拉籌伯大學做訪問學者期間,和博士後Ivanova Aneta在教授Whelan James與博士後De Clercq Inge指導下,鑑定了具MYB結構域蛋白AtMYB29,作為交替氧化酶基因的負調節因子(Regulator of alterative oxidase1a 7, [rao7] mut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