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真菌互作新發現:華南植物園最新研究揭示水玉簪屬植物與真菌伴侶的互作模式

2021-02-22 BRP CAS

菌根(mycorrhizae)是地球上最普遍存在的植物-真菌共生體系,在這一體系中,植物從真菌處獲得礦質元素,作為回報,植物將光合作用固定的有機碳等回饋於真菌。這種共生關係被認為在植物從海洋拓展到陸地的過程中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並隨後在植物的多樣性演化中也扮演了重要角色,成為研究植物-真菌互作的模式體系。自然界中有一大類植物寄生於光合自養植物與真菌形成的共生體系之上(第三方欺騙者),它們從菌根真菌獲取有機營養物質但並不對真菌進行回報,以此形成了真菌異養(Mycoheterotrophy)的寄生生活方式。長期以來,研究人員以此類寄生植物為對象,持續開展其與真菌之間互作關係的研究,包括真菌異養植物的起源和進化;被寄生的真菌的種類、多樣性;植物-真菌之間的互作網絡關係等。然而,寄生植物與其真菌伴侶之間究竟存在怎樣的互作關係,即這些植物究竟以什麼樣的模式選擇真菌始終是未解之謎。

近日,我園植物中心張奠湘課題組在微生物生態學頂級期刊The ISME Journal 在線發表了題為「Specificity of assemblage, not fungal partner species, explains mycorrhizal partnerships of mycoheterotrophic Burmannia plants」的研究論文(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396-020-00874-x),以水玉簪屬植物為對象,揭示了真菌異養植物和菌根真菌之間的互作模式。

研究團隊採集了國內及東南亞分布的水玉簪屬中從光合自養、半異養到完全真菌異養(圖1)的十幾個種的居群樣品,以高通量測序的手段鑑定植物根內的真菌群落並進行了多樣性分析,發現完全真菌異養的植物種對真菌組成有特殊偏好性。這種偏好性表現出植物種內居群間的穩定性,並在不同植物種間存在差異(圖2),表明全真菌異養植物選擇目標真菌並非「就地招募」。與之相較,光合自養種沒有這種偏好性,而半自養種僅表現出居群內偏好性,暗示著全真菌異養植物對真菌的這種偏好性可能是逐漸進化而來。

全真菌異養植物為什麼會產生對真菌的偏好性?該研究認為,這種偏好性有利於植物個體高效地從真菌處獲得養分,以滿足其快速生長發育的營養需求,同時又儘可能避免過度依賴特定真菌從而限制其傳播分布,因而是植物在真菌特異性和多樣性之間的一種平衡策略。研究還發現,一直以來備受期待的植物-真菌協同進化並沒有發生在真菌異養植物和其關聯的真菌之中(圖3)。

本文通訊作者為華南植物園植物科學中心張奠湘研究員,第一作者為趙中濤助理研究員。合作者包括香港大學Richard M. K. Saunders教授和荷蘭生物多樣性中心的Vincent S. F. T. Merckx博士的團隊。

 

圖1. 光合自養、半異養到完全真菌異養的水玉簪屬植物

圖2. 完全真菌異養的植物種對真菌組成有特殊偏好性

 圖3. 植物-真菌協同進化

中國科學院戰略生物資源計劃

微信號 : BRP CAS

網址:http://www.casbrc.org/

相關焦點

  • 【ISME】華南植物園揭示水玉簪屬植物與真菌伴侶的互作模式
    這種共生關係被認為在植物從海洋拓展到陸地的過程中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並隨後在植物的多樣性演化中也扮演了重要角色,成為研究植物-真菌互作的模式體系。自然界中有一大類植物寄生於光合自養植物與真菌形成的共生體系之上(第三方欺騙者),它們從菌根真菌獲取有機營養物質但並不對真菌進行回報,以此形成了真菌異養(Mycoheterotrophy)的寄生生活方式。
  • PLoS Pathogens:揭示LysM蛋白介導的真菌—昆蟲互作效應機制
    近日,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上海植物生理生態研究所王成樹研究組的最新研究成果,以Divergent LysM effectors contribute to the virulence of Beauveria bassiana
  • 研究揭示土壤動物與叢枝菌根真菌相互作用促進植物生長
    土壤真菌群落組成複雜多樣,包括從植物病原菌到共生菌等功能多樣的物種。共生菌中的叢枝菌根真菌(AMF)可幫助植物獲取生長所需的磷素(P)。雖然已揭示植物宿主和非生物因素與AMF群落的聯繫,但是對於較高營養級的土壤動物(原生生物和線蟲)如何通過捕食作用影響AMF群落結構和功能尚不清楚,難以建立有效的線蟲定向調控措施,提升植物生產力和養分利用率。
  • 植物-環境互作信號分子MYB29研究取得進展
    細胞核編碼的線粒體交替氧化酶(Alterative oxidase1a,aox1a)作為一個模式系統已經被用於研究線粒體和細胞核之間的逆行或壓力信號(Retrograde signaling)。   中國科學院華南植物園博士張新華於2014-2015年在澳大利亞拉籌伯大學做訪問學者期間,和博士後Ivanova Aneta在教授Whelan James與博士後De Clercq Inge指導下,鑑定了具MYB結構域蛋白AtMYB29,作為交替氧化酶基因的負調節因子(Regulator of alterative oxidase1a 7, [rao7] mutant
  • 南京土壤所揭示土壤動物與叢枝菌根真菌相互作用促進植物生長
    雖然已揭示植物宿主和非生物因素與AMF群落的聯繫,但是對於較高營養級的土壤動物(原生生物和線蟲)如何通過捕食作用影響AMF群落結構和功能尚不清楚,難以建立有效的線蟲定向調控措施,提升植物生產力和養分利用率。
  • 中科院上海植生所研究揭示:脂肪酸才是植物傳給菌根真菌主要碳源
    中科院上海植生所研究揭示:脂肪酸才是植物傳給菌根真菌主要碳源 2017-06-08 22:27:00來源:央廣網
  • 廣東潮州發現植物新種「互葉蕕」
    在生態和環境保護部「生物多樣性調查、觀測和評估」項目資助下,中國科學院華南植物園博士陳又生、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博士向春雷等在廣東潮州發現植物新種——「互葉據悉,「互葉蕕」的發現,使得廣東蕕屬植物達到2種,世界上蕕屬物種達到8種。
  • 廣東潮州發現唇形科植物新種「互葉蕕」
    中國科學院華南植物園研究人員在廣東潮州發現一種植物,並將其引種到華南植物園栽培,經過培育得以開花和結果。通過綜合形態特徵,結合分子實驗證據,確定這是唇形科蕕屬的新種,並命名為「互葉蕕」。唇形科為世界性分布,全世界約有220餘屬,3500餘種,我國有99屬800餘種。蕕屬植物全世界目前有7種,我國均有分布。根據資料記載,廣東分部蕕屬僅一個種。互葉蕕在廣東的發現,使得廣東蕕屬植物達到2種,世界上蕕屬物種達到8種。
  • 華南植物園研究揭示植物抗病響應的新機制
    中科院華南植物園分子中心侯興亮課題組的博士後劉海倫和李宇歌副研究員,通過研究揭示了植物調節抗病響應的新機制。EDS1是植物免疫響應的重要調控因子,參與植物抗病的basal抗性以及R蛋白介導的ETI過程。EDS1在細胞內具有質核分布的特點,面臨病原菌入侵時,細胞核中EDS1的積累是後續抗病信號放大的重要條件,但其核質穿梭過程如何調控並不清楚。
  • 廣東雲開山發現無綠葉水玉簪新種
    羊城晚報訊 記者張愛麗、通訊員林蔭報導:近日,廣東雲開山發現植物新種Burmannia decurrens。據悉,這是近年來在雲開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發現的第4個植物新種。2017年,中科院華南植物園研究員張奠湘科研團隊在廣東雲開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一次植物調查中發現水玉簪屬新種Burmannia decurrens的蹤跡,2018-2020年經過多次野外跟蹤調查,在雲開山脈共發現了該種4個居群。
  • 中科院華南植物園與長江大學在水稻形態構型調控研究中取得新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華南植物園李建雄研究員課題組與長江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田志宏教授課題組揭示了
  • 科學網—中澳合作研究發現叢枝菌根真菌調控寄生植物生長
    本報訊(記者張雯雯 通訊員李愛榮) 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與澳大利亞阿德萊德大學的科研人員合作
  • 植物免疫研究與抗病蟲綠色防控:進展、機遇與挑戰
    清華大學團隊與國外華人學者合作完成了BIR1-BAK1複合物的結構解析, 發現了BIR1-BAK1互作的獨特模式, 為理解BAK1這一重要共受體的作用模式提供了重要信息.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團隊與國外研究組合作發現了免疫受體複合體的負調控因子BIR3. 臺灣大學的研究組發現了兩個類受體激酶直接與PRR受體FLS2互作, 並正向調控PTI, 暗示模式識別受體複合物比預想的複雜.
  • Nature | 大量未被報導的蛋白互作被鑑定
    目前,主要植物激素的生物合成途徑已經比較清楚,大多數信號轉導途徑也已被闡釋。已有的研究發現,不同植物激素之間存在大量的互作。在激素合成方面,一種激素可以調控另一種植物激素的合成;在信號轉導方面,植物激素的信號轉導途徑存在著複雜的交互作用,同一個調控蛋白也可能在多條信號途徑中共同起作用。
  • 蛋白互作常用的研究方法
    蛋白互作技術蛋白質是生物功能最直接的執行者,雖然一些蛋白質可以獨立的完成他的使命,但是大部分的蛋白都是需要一些伴侶分子的協助一起完成任務或者形成複合物之後才能充分發揮他的功能。所以,了解蛋白質與蛋白質之間的相互作用,能夠幫助我們更好的了解細胞的生命活性,揭示隱藏在表象下的調控機理。經典的蛋白互作研究方法主要包括三個:酵母雙雜交、免疫共沉澱、GST-pull down。1.
  • 中山大學研究揭示不同蛋白質降解途徑互作調控ABA信號的新機理
    Plant Cell | 中山大學肖仕課題組揭示不同蛋白質降解途徑互作調控ABA信號的新機理蛋白質的合成與降解平衡是真核生物細胞維持正常生命活動的關鍵。,揭示了擬南芥E3泛素連接酶SINAT家族蛋白通過介導蛋白酶體和液泡蛋白質降解途徑的相互作用,調控ABA信號轉導的機制。
  • 科學家發現首個真菌多組分DNA病毒—新聞—科學網
    4月3日,《科學—進展》在線發表了首個三組分環狀單鏈DNA病毒FgGMTV1,這種病毒的寄主是小麥赤黴病的主要病原真菌禾穀鐮刀菌。發現者中國農業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以下簡稱植保所)研究員郭立華團隊,利用克隆載體成功構建了該病毒的侵染性克隆。 多組分真菌RNA病毒已經被廣泛報導,但此前還沒有多組分真菌DNA病毒的報導。
  • 上海生科院揭示小G蛋白調控豆科植物根瘤共生互作新機制
    該研究結果揭示了結瘤因子在時空上調節ROP10蛋白在根毛頂端質膜上的定位和激活,而且ROP10以GTP結合的激活形式與結瘤因子受體激酶互作,從而被招募參與控制共生早期過程中根毛變形和捲曲,起始根瘤菌侵染。
  • 新發現!中國農科院植保所郭立華發現真菌多組分環狀單鏈DNA病毒
    」 的研究論文,該研究首次鑑定一個三組分環狀單鏈DNA病毒,該病毒多組分基因組的形成可能是近代發生的單組分病毒向多組分病毒進化的一個自然事件,並成功構建真菌DNA病毒的侵染性克隆,利用構建的侵染性克隆系統研究了該病毒三個DNA組分的關係和功能,該項研究為此類病毒的研究提供了重要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