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月,The ISME Journal在線發表了來自中科院華南植物園植物中心張奠湘課題組與香港大學Richard M. K. Saunders教授和荷蘭生物多樣性中心Vincent S. F. T. Merckx博士團隊合作題為「Specificity of assemblage, not fungal partner species, explains mycorrhizal partnerships of mycoheterotrophic Burmannia plants」的研究論文。該研究以水玉簪屬植物為對象,揭示了真菌異養植物和菌根真菌之間的互作模式。
研究團隊採集了國內及東南亞分布的水玉簪屬中從光合自養、半異養到完全真菌異養(圖1)的十幾個種的居群樣品,以高通量測序的手段鑑定植物根內的真菌群落並進行了多樣性分析,發現完全真菌異養的植物種對真菌組成有特殊偏好性。這種偏好性表現出植物種內居群間的穩定性,並在不同植物種間存在差異(圖2),表明全真菌異養植物選擇目標真菌並非「就地招募」。與之相較,光合自養種沒有這種偏好性,而半自養種僅表現出居群內偏好性,暗示著全真菌異養植物對真菌的這種偏好性可能是逐漸進化而來。
圖1. 光合自養、半異養到完全真菌異養的水玉簪屬植物。圖2. 完全真菌異養的植物種對真菌組成有特殊偏好性。全真菌異養植物為什麼會產生對真菌的偏好性?該研究認為,這種偏好性有利於植物個體高效地從真菌處獲得養分,以滿足其快速生長發育的營養需求,同時又儘可能避免過度依賴特定真菌從而限制其傳播分布,因而是植物在真菌特異性和多樣性之間的一種平衡策略。研究還發現,一直以來備受期待的植物-真菌協同進化並沒有發生在真菌異養植物和其關聯的真菌之中(圖3)。
文章連結: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396-020-00874-x iPlants專注於全球植物科學前沿研究報導,已有二十萬多學者關注。現已組建了22個500人/群的植物科學研究的研究生/教授的實名認證交流群,其都來自全球各大高校和研究所的同學和老師。歡迎從事植物科學相關研究的同學和老師加入我們,一起討論學術和夢想。溫馨提示:加iPlants助手微信號(ID: iplants-1)或長按下面二維碼時進群時,請備註一下學校+專業+學生/老師,以便我們能拉你進相應的交流群,否則不予通過)投稿、商務合作、轉載開白名單等事宜請聯繫微信ID:iplants或18321328797 或郵箱:70313102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