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雙版納植物園揭示植物複葉模式建成的分子機制

2021-01-08 中國生物技術網

在自然界的植物王國中,人們可以發現多種多樣的葉形態。根據複雜程度,可以將葉劃分出兩種類型的葉:單葉和複葉,而最吸引人注意的就是千姿百態的複葉形態。單葉包含一個葉片單元,而複葉是由多個葉片單元、即小葉構成。從生物學功能上來說,每一個小葉等同於一個單葉。在植物演化的歷程中,複葉的出現被認為帶來了很多優勢,如提高光合效率、減少植食性動物的損傷等。根據複葉中小葉的數目和排列方式,複葉可以分為單身複葉、三出複葉、羽狀複葉、掌狀複葉及各種多級複葉等。這些不同複葉的形態是如何決定的,目前所知甚少。

從發育的視角來看,複葉與單葉的不同之處在於,複葉的發育包括一個由複葉原基幹細胞介導的特殊形態建成過程——小葉的起始和排列。因此,複葉發育的核心問題是,複葉原基幹細胞是如何在時空上響應遺傳因子、激素及環境信號的協同作用、最終可塑性的調控複葉的形態建成的?中國科學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陳江華團隊以豆科模式植物蒺藜苜蓿的複葉為模型,對這一核心問題進行了深入解析。

前期的研究表明:蒺藜苜蓿中LFY的同源基因SGL1控制側部小葉的起始與發育;另外一個C2H2鋅指蛋白PALM1是關鍵的決定因子,它負責調控SGL1在側部葉原基的時空表達來影響複葉的模式建成;該研究通過正向遺傳學篩選到一類新的五葉突變體pinna1(pinnate-like pentafoliata1):不同於palm1突變體中小葉以掌狀聚集,pinna1突變體中五個小葉以羽狀方式排列,額外增生的兩片小葉對生於頂端小葉的基部,形成奇數類羽狀複葉模式。通過高通量基因組重測序與遺傳連鎖分析,最終克隆到PINNA1基因。它編碼一個BELL亞家族homeodomain蛋白的新成員。PINNA1基因特異地在不同時期葉原基中表達。遺傳分析表明,PINNA1與SGL1基因間具有遺傳上位性;時空表達分析揭示,pinna1突變體中SGL1的表達量和表達空間顯著的上調和擴大;生化實驗證明:PINNA1蛋白通過其homeodomain結構域與SGL1啟動子特異結合從而來抑制SGL1基因的表達。

該研究最引人注目的是,pinna1 palm1雙突變產生出多級複葉,這種多級複葉使人聯想起自然界中的二回三出複葉、多回羽狀複葉等。進一步的分析顯示,pinna1 palm1雙突變背景下,多級小葉的產生也是需要LFY同源基因SGL1的表達。而更深入的研究揭示,PINNA1基因編碼的蛋白,一方面能在頂小葉原基獨立發揮作用,另一方面也能與PALM1蛋白在側部小葉原基中協同合作,來實現對複葉發育過程中SGL1時序表達的精確控制,從而決定複葉中的小葉數目和排列方式。相關研究結果以A molecular framework underlying the compound leaf pattern of Medicago truncatula 為題發表於國際期刊Nature Plants上。博士研究生賀亮亮和團隊成員劉宇為論文的並列第一作者。

相關研究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雲南省聯合基金、中科院先導項目、中科院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新中心、雲南省「高端人才計劃」和中科院核心植物園項目等的資助。

豆科植物葉片多樣性

葉原基電鏡照片

蒺藜苜蓿複葉模式建成的分子模型

相關焦點

  • 植物千姿百態的複葉 是這樣形成的
    科技日報訊 (記者趙漢斌)在植物王國中,千姿百態的複葉形態為大自然增添了無盡的美。然而植物為何有單葉、複葉之分,它們又是如何形成的?這一直是科學家們想解開的謎題。近日,中科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的研究團隊,通過發表在國際權威期刊《自然·植物》的研究成果,給出了最新答案。
  • 植物千姿百態的複葉 是怎樣形成的你知道嗎?
    在植物王國中,千姿百態的複葉形態為大自然增添了無盡的美。然而植物為何有單葉、複葉之分,它們又是如何形成的?這一直是科學家們想解開的謎題。日前,中科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的研究團隊,通過發表在國際權威期刊《自然·植物》的研究成果,給出了最新答案。
  • 版納植物園揭示長期降雨減少對西雙版納熱帶雨林土壤呼吸的影響機制
    版納植物園揭示長期降雨減少對西雙版納熱帶雨林土壤呼吸的影響機制 2019-08-16 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 【字體:大 中 小】
  • 複葉形態建成研究取得進展
    高等植物的葉片有單葉和複葉之分。單葉在一個葉柄上著生單個葉片,例如擬南芥的葉;複葉在一個葉柄上著生多個小葉 (leaflet),例如番茄的葉。在單葉的發育中,葉片邊緣帶有分生組織屬性的區域被稱為葉緣分生組織(marginal meristem),負責葉片的伸展。而在複葉發育中,葉緣分生組織同時負責小葉的起始和伸展,並且兩個過程都依賴生長素。
  • 研究揭示榕樹氣生根發育、性別決定和榕-蜂協同多樣化的分子機制
    10月8日,中國科學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陳進課題組與福建農林大學明瑞光課題組等國內外研究團隊合作,發布了榕樹和榕小蜂精細基因組圖譜,並首次在分子機制上揭示了榕樹氣生根發育、性別決定和榕樹-榕小蜂協同多樣化等多項未解之謎,相關研究結果在線發表在國際學術期刊《細胞》(Cell)上。該項研究成果主要有以下幾項重要發現:一是揭示絞殺榕氣生根形成的分子機制。
  • 揭示茉莉酸調控植物開花分子機理
    在被子植物中,開花使植物從營養生長階段順利過渡到生殖生長階段,從而保證植物種子的產生。植物開花的過程受到內外源因素、各種信號網絡及眾多基因的綜合調控。此前研究表明,除了傳統的開花誘導途徑之外,植物激素茉莉酸信號途徑也參與了開花誘導過程;然而,茉莉酸調控植物開花的分子機理仍不清楚。
  • 【新華社】武漢植物園建成世界最大水生植物種質資源庫
    記者從中國科學院武漢植物園獲悉,這家植物園水生植物專類園已保育水生維管束植物486個物種和800個品種,已超過英國皇家植物園,成為世界最大的水生植物種質資源庫。2003年以來,武漢植物園專家深入大江南北,廣泛搜集水生植物資源。
  • 中國科學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
    ▲中國科學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地處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勐臘縣勐倉鎮,佔地面積1100公頃。這裡是中國面積最大、收集物種最豐富、植物專類園區最多的植物園,也是集科學研究、物種保存和科普教育為一體的綜合性研究機構和風景名勝區。
  • 版納植物園揭示沿海拔梯度的雀形目鳥類群落構建機制
    版納植物園揭示沿海拔梯度的雀形目鳥類群落構建機制 2018-03-20 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 【字體:大 中 小】
  • 茉莉酸協同脫落酸信號延遲種子萌發的分子機制被雲南大學揭示
    Plant Cell | 雲南大學餘迪求團隊闡明植物激素茉莉酸協同脫落酸調控種子萌發的分子機制,受到植物體內多種信號物質和外界環境因子的精細調控。前人研究表明,茉莉酸(Jasmonate, JA)是植物體內一類十分重要的生長調節物質,參與調控植物的生長發育及對環境因子的響應,如在一些作物及擬南芥中抑制種子萌發過程,然而相應的分子調控機理及信號傳導通路仍不清楚。
  • 版納植物園揭示AtWRKY53通過介導氣孔運動負調控植株抗旱性
    版納植物園揭示AtWRKY53通過介導氣孔運動負調控植株抗旱性 2015-07-17 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 【字體:大 中 小】
  • 植物雌蕊頂端模式建成和功能特化的調控新機理
    Current Biology | 武漢大學孫蒙祥團隊揭示植物雌蕊頂端模式建成和功能特化的調控機理責編 | 奕梵然而,調控雌蕊頂端模式建成和功能特化的分子機理仍不清楚。Biology發表了題為Three STIGMA AND STYLE STYLISTs pattern the fine architectures of apical gynoecium and are critical for male gametophyte-pistil interaction的研究論文,揭示了植物雌蕊頂端模式建成和功能特化的調控新機理
  • 光調控植物頂端彎鉤和子葉打開的分子機制被揭示
    Plant Cell | 鄧興旺課題組與合作者揭示光調控植物頂端彎鉤和子葉打開的分子機制來源 | 北京大學現代農學院雙子葉植物在黑暗的土壤中進行暗形態建成,具有一個頂端彎鉤和較小的閉合且黃化的子葉以保護脆弱的頂端分生組織在穿過土壤的過程中不受傷害;當幼苗穿出土壤見到光之後,頂端彎鉤內側細胞和子葉中的細胞會快速延展,促使頂端彎鉤和子葉迅速打開,以利於植物進行光合作用。
  • 版納植物園揭示熱帶森林土壤養分空間異質性對樹種多樣性的促進作用
    版納植物園揭示熱帶森林土壤養分空間異質性對樹種多樣性的促進作用 2016-12-05 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 為了揭示西雙版納熱帶森林土壤養分空間異質性與物種多樣性的聯繫,中國科學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植物系統發育與保護生物學研究組博士研究生徐武美在李巧明及李捷兩位導師的指導下,通過與澳大利亞科廷大學高級講師何田華及中科院西雙版納熱帶雨林生態系統研究站的通力合作,對西雙版納熱帶森林關鍵養分元素氮、磷的空間異質性與樹種多樣性的關係進行了研究;並利用DNA
  • 華南植物園研究揭示植物抗病響應的新機制
    面對不同環境壓力,植物進化出一套複雜精細的調控機制來響應外界的刺激,以此來實現生存效率的最大化。例如,當植物遭遇病原侵害時,往往會以犧牲正常生長發育為代價,轉移更多的資源用於激活防禦系統來抵抗病菌入侵。然而,未加限制的防禦啟動會浪費了自身有限的資源,不利於植物的生長發育。
  • 研究研究揭示榕樹氣生根發育、性別決定和榕-蜂協同多樣化的分子機制
    榕屬植物和與傳粉榕小蜂有的高度專性共生關係,在探討物種形成、動植物協同進化等方面均具有重要的研究價值,然而榕樹和榕小蜂高質量參考基因組信息的缺乏,嚴重製約了以上榕樹相關問題的深入研究。10月8日,中國科學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陳進課題組與福建農林大學明瑞光課題組等國內外研究團隊合作,發布了榕樹和榕小蜂精細基因組圖譜,並首次在分子機制上揭示了榕樹氣生根發育、性別決定和榕樹-榕小蜂協同多樣化等多項未解之謎,相關研究結果在線發表在國際學術期刊《細胞》(Cell)上。該項研究成果主要有以下幾項重要發現:一是揭示絞殺榕氣生根形成的分子機制。
  • 中科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和昆明理工大學 揭示東亞常綠闊葉林起源
    (1-2)漸新世文山植物群多脈鼠刺葉片化石(3)現生華鼠刺葉結構(4)滇鼠刺植物形態黃健供圖滇東南文山盆地漸新世文山植物群,是我國迄今物種最豐富多樣的中科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古生態研究組在這裡進行了長期的古植物學研究,並與昆明理工大學在地質學、年代學方面進行了廣泛合作。近日,科研人員取得新進展,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植物多樣性》上。鼠刺屬是虎耳草目鼠刺科小喬木或灌木。
  • 版納植物園揭示螞蟻-榕-蜂系統營養級聯強度
    版納植物園揭示螞蟻-榕-蜂系統營養級聯強度隨時間變化的模式及其潛在機制 2018-09-30 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 然而,營養級聯強度隨時間的變化模式及其潛在的機制仍然極少有報導。在聚果榕上存在著由黃猄蟻(Oecophylla smaragdina)的捕食作用導致的營養級聯效應。黃猄蟻能夠在聚果榕上用樹葉建造蟻巢,並和能產生蜜露的角蟬形成互利共生關係。
  • 「「生物多樣性保護宣傳周」採訪活動走進西雙版納」中國科學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生物多樣性的「仙境」
    中科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環境教育中心科普專家劉光裕介紹道,西雙版納土地面積佔全國土地面積的0.2%,目前卻擁有約5000種高等植物、102種哺乳動物佔全國、427種鳥類、98種兩棲爬行動物和100種淡水魚,有153種本地種和56種珍稀瀕危物種。
  • 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親子遊,好多植物第一次見,還能增加動手能力
    在多彩雲南西雙版納旅遊區讓帶我們感受旅行的豐富多彩,體驗一些小項目也很享受。我們先去看了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感受到了花花草草皆神奇景象,後來又讓小龍女體驗了一把手工皂的製作,這個體驗是與大自然互動的一個好方法。我們來到西雙版納的大植物園,到這裡天空並不作美,雨下得還蠻大的,我們是等雨下小之後就去探索這個神秘的植物園,感受到了與大自然親密接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