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納植物園揭示長期降雨減少對西雙版納熱帶雨林土壤呼吸的影響機制

2021-01-10 中國科學院
版納植物園揭示長期降雨減少對西雙版納熱帶雨林土壤呼吸的影響機制

2019-08-16 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

【字體:大 中 小】

語音播報

  據氣候模型的預測結果,亞洲東南部今後遭受乾旱的程度和頻度將加劇。而長期乾旱對土壤呼吸及其自養異養組分的影響當前還知之甚少。為探究這一科學問題,理解長期乾旱影響土壤呼吸組分的生物化學機制,中國科學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全球變化研究組博士研究生周立國在研究員張一平的指導下,利用該組設置在熱帶雨林中的水分控制實驗的多年連續觀測數據,開展了自養呼吸(autotrophic respiration)和異養呼吸(heterotrophic respiration)對長期降雨減少的響應研究。結果表明,降雨減少(減水50%)的第7年和第8年,自養呼吸呈現減弱(-36%);而伴隨著植物細根生物量的減少(36%),異養呼吸出現增加(29%),並且土壤可利用無機氮(active inorganic N)也出現增加(31%)。研究表明,微生物群落組成(磷脂脂肪酸)(group-specific phospholipid fatty acid)可以解釋土壤呼吸空間異質性的17%-59%(R2),而可溶性有機碳(dissolved organic carbon)、微生物碳(microbial biomass carbon)、微生物氮(microbial biomass nitrogen)、銨態氮(ammonium nitrogen)並不能解釋自養異養呼吸的季節和年際變化。土壤溫度、土壤水分、凋落物量共同決定著森林土壤呼吸的動態。該研究提升了熱帶北緣雨林長期乾旱與生態系統土壤過程關係的認知,為增強氣候模型預測乾旱與土壤過程的可靠性提供了有力支持。

  該研究結果以Soil respiration after six years of continuous drought stress in the tropical rainforest in Southwest China 為題在線發表在國際期刊《土壤生物學與生物化學》(Soil Biology and Biochemistry)上。

  論文連結

 

    土壤二氧化碳通量,年均(2017: a, 2018: d),乾季 (2017: b, 2018: e),雨季 (2017: c, 2018: f)。* 顯著性 P < 0.05, ** 顯著性 P < 0.01, n = 4 

 

  土壤微生物群落結構和土壤環境、理化因子的冗餘度分析 (RDA)。(a) 2018年4月;(b) 2018年7月,紅線和藍線分別代表環境因子和磷脂脂肪酸。


  據氣候模型的預測結果,亞洲東南部今後遭受乾旱的程度和頻度將加劇。而長期乾旱對土壤呼吸及其自養異養組分的影響當前還知之甚少。為探究這一科學問題,理解長期乾旱影響土壤呼吸組分的生物化學機制,中國科學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全球變化研究組博士研究生周立國在研究員張一平的指導下,利用該組設置在熱帶雨林中的水分控制實驗的多年連續觀測數據,開展了自養呼吸(autotrophic respiration)和異養呼吸(heterotrophic respiration)對長期降雨減少的響應研究。結果表明,降雨減少(減水50%)的第7年和第8年,自養呼吸呈現減弱(-36%);而伴隨著植物細根生物量的減少(36%),異養呼吸出現增加(29%),並且土壤可利用無機氮(active inorganic N)也出現增加(31%)。研究表明,微生物群落組成(磷脂脂肪酸)(group-specific phospholipid fatty acid)可以解釋土壤呼吸空間異質性的17%-59%(R2),而可溶性有機碳(dissolved organic carbon)、微生物碳(microbial biomass carbon)、微生物氮(microbial biomass nitrogen)、銨態氮(ammonium nitrogen)並不能解釋自養異養呼吸的季節和年際變化。土壤溫度、土壤水分、凋落物量共同決定著森林土壤呼吸的動態。該研究提升了熱帶北緣雨林長期乾旱與生態系統土壤過程關係的認知,為增強氣候模型預測乾旱與土壤過程的可靠性提供了有力支持。
  該研究結果以Soil respiration after six years of continuous drought stress in the tropical rainforest in Southwest China 為題在線發表在國際期刊《土壤生物學與生物化學》(Soil Biology and Biochemistry)上。
  論文連結
   
   土壤二氧化碳通量,年均(2017: a, 2018: d),乾季 (2017: b, 2018: e),雨季 (2017: c, 2018: f)。* 顯著性 P < 0.05, ** 顯著性 P < 0.01, n = 4 
   
  土壤微生物群落結構和土壤環境、理化因子的冗餘度分析 (RDA)。(a) 2018年4月;(b) 2018年7月,紅線和藍線分別代表環境因子和磷脂脂肪酸。
  

列印 責任編輯:葉瑞優

相關焦點

  • 版納植物園揭示熱帶森林土壤養分空間異質性對樹種多樣性的促進作用
    版納植物園揭示熱帶森林土壤養分空間異質性對樹種多樣性的促進作用 2016-12-05 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 為了揭示西雙版納熱帶森林土壤養分空間異質性與物種多樣性的聯繫,中國科學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植物系統發育與保護生物學研究組博士研究生徐武美在李巧明及李捷兩位導師的指導下,通過與澳大利亞科廷大學高級講師何田華及中科院西雙版納熱帶雨林生態系統研究站的通力合作,對西雙版納熱帶森林關鍵養分元素氮、磷的空間異質性與樹種多樣性的關係進行了研究;並利用DNA
  • 版納植物園揭示水文過程輸送的DOC在熱帶雨林碳循環中佔有重要地位
    版納植物園揭示水文過程輸送的DOC在熱帶雨林碳循環中佔有重要地位 2016-10-12 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 【字體:大 中 小】
  • 版納植物園揭示雲南森林生態系統碳交換及其對氣候變化的響應
    版納植物園揭示雲南森林生態系統碳交換及其對氣候變化的響應 2017-12-21 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 (11月至次年4月),雨季呈碳源;年均溫較低而降雨相對充沛的哀牢山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和麗江亞高山針葉林生態系統,一年四季都呈現碳匯效應;月降雨總量對4類典型森林生態系統NEP總影響效應分別為0.46、-0.09、0.12和0.18,而月均溫對NEP的總影響效應分別為–0.19、–0.54、0.17和0.26,表明降雨是影響元江稀樹灌草叢生態系統碳匯的關鍵因子,而影響西雙版納熱帶雨林生態系統碳匯大小的關鍵因子是溫度
  • 版納植物園「藝術邂逅科學——熱帶雨林中國畫寫生作品展」預告
    版納植物園「藝術邂逅科學——熱帶雨林中國畫寫生作品展」預告 2016-06-03 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 【字體:大 中 小】
  • 版納植物園揭示沿海拔梯度的雀形目鳥類群落構建機制
    版納植物園揭示沿海拔梯度的雀形目鳥類群落構建機制 2018-03-20 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 【字體:大 中 小】
  • 版納植物園揭示螞蟻-榕-蜂系統營養級聯強度
    版納植物園揭示螞蟻-榕-蜂系統營養級聯強度隨時間變化的模式及其潛在機制 2018-09-30 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   中國科學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協同進化研究組研究人員王波、彭豔瓊及其團隊在分布於西雙版納的聚果榕上,成對選擇隔離螞蟻的實驗組和不隔離螞蟻的對照組榕果,對營養級聯的強度在霧涼季、乾熱季和雨季的表現進行了檢測。實驗同時記錄了在上述三個季節榕小蜂的產卵活動規律、黃猄蟻的搜索活動規律、蟻巢數量的季節動態變化以及環境中溫度和光照的變化。
  • 版納植物園藝術邂逅科學畫展網站上線
    9月26日,「藝術邂逅科學——熱帶雨林中國畫寫生作品展」網站(exhibition-xtbg.sxl.cn)正式上線。本次畫展由中國科學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主辦,中國植物園聯盟協辦,旨在更好地促進科學與藝術的融合與發展,探索生物多樣性保護新途徑,其開幕式暨研討會將於9月28日上午10點在版納植物園舉行。
  • 版納植物園發現「近自然模式」橡膠林對土壤的改良效應
    近幾十年來,西雙版納、東南亞顯著的土地利用變化是大面積的熱帶雨林被結構單一的橡膠林取代。儘管橡膠種植利於經濟發展,卻對生態環境造成負面影響(如水土養分流失、土壤退化、生物多樣性損失等),加之近年來橡膠價格下跌,因而橡膠種植業的可持續發展面臨挑戰。
  • 研究揭示氣候和土地利用相互作用對熱帶雨林和乾熱河谷生態系統中...
    中國科學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協同進化研究組科研人員以蝴蝶為研究對象,2016至2018年,在西雙版納熱帶雨林(勐侖)地區及玉溪元江乾熱河谷地區,使用樣線法系統,調查5種不同生境中蝴蝶的物種組成,分析生境和氣候因素對蝴蝶多樣性的影響。三年期監測中,研究人員在兩個地區共記錄到288種蝴蝶,其中西雙版納熱帶雨林地區有254種,元江乾熱河谷地區有143種。
  • 雲南生物多樣性保護宣傳周——走進神奇美麗的中國科學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
    (記者 劉丹楓 報導)中國科學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以下簡稱「版納植物園」),位於雲南省勐臘縣勐侖鎮,海拔570m,年平均氣溫21.4℃,系我國著名植物學家版納植物園佔地面積約1125公頃,收集活植物13000多種,建有38個植物專類區,保存有一片面積約250公頃的原始熱帶雨林,是我國面積最大、收集物種最豐富、植物專類園區最多的植物園,也是世界上戶外保存植物種數和向公眾展示的植物類群數最多的植物園。
  • 版納植物園揭示AtWRKY53通過介導氣孔運動負調控植株抗旱性
    版納植物園揭示AtWRKY53通過介導氣孔運動負調控植株抗旱性 2015-07-17 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 【字體:大 中 小】
  • 現在快來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看宛若星河的螢火蟲
    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 在西雙版納植物園裡山山水水
  • 「「生物多樣性保護宣傳周」採訪活動走進西雙版納」中國科學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生物多樣性的「仙境」
    熱帶植物園,在熱帶雨林感受生物多樣性的神秘和獨特。龍腦香科植物其中,西雙版納植物園佔地面積約1125公頃,收集活植物13000多種,建有38個植物專類區,保存有一片面積約250公頃的原始熱帶雨林,是我國面積最大、收集物種最豐富
  • 冬天去西雙版納植物園吧,那裡的花草都是咱沒見過的
    以前我還真不知道西雙版納唯一的5A級景區竟然是「熱帶植物園」,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隸屬於中國科學院,地處雲南省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勐臘縣勐侖鎮,當地人稱勐侖植物園。它自1959年創建,歷經了近60年發展,目前規模巨大,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由多個小的植物園組成,東西區之間距離較遠,我們一進入景區就必須乘坐電瓶車去往不同的景點。
  • 中科院十五所四屆一次黨務工作研討會在版納植物園召開
    在中共十八大召開之際,為進一步提升黨建工作科學化水平,加快創新生態系統體系建設,不斷為科技創新提供堅強的思想保證,由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承辦的中國科學院十五所四屆一次黨務工作研討會於11月9日至11日在科研中心國際學術報告廳召開,來自中科院東北地理所、福建物構所、近代物理研究所、海洋研究所、南京地理與湖泊研究所、上海微系統所、版納植物園等15個單位的領導和黨務工作者40餘人參加了會議
  • 熱帶雨林變身橡膠林 土壤「酸」了
    中科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供圖新知東南亞地區的經濟在前所未有地增長,也促使橡膠種植園在急劇擴張。同樣是綠色,同樣的茂密森林,熱帶雨林墾殖為橡膠林後,產生了哪些變化?科學家們的一項最新研究發現,橡膠林改變了土壤金屬離子的分布格局,加速了土壤酸化,改變了表層土壤中金屬離子的分布。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農林複合生態系統研究組副研究員劉長安介紹,目前,全球橡膠林種植面積已達1300多萬公頃。為了促進橡膠樹生長,獲取更多的膠汁,同時防治白粉病,大量的氮肥和硫磺粉被投入橡膠林。
  • 版納植物園揭示單一性橡膠種植園的森林、道路和槲寄生
    版納植物園揭示單一性橡膠種植園的森林、道路和槲寄生對鳥類多樣性的影響 2016-05-20 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 【字體:大 中 小】
  • 色誘獵物 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再次出現蘭花螳螂
    12月5日,記者跟隨「萬物生長 萬物和諧——雲南生物多樣性保護宣傳周」的採訪團走進中國科學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在這裡看見了被譽為「昆蟲皇后」的蘭花螳螂。, 蘭花螳螂主要生長在馬來西亞和印尼的熱帶雨林中,因外貌酷似蘭花,因而得名蘭花螳螂。
  • 武漢植物園揭示森林恢復對土壤溫室氣體釋放的影響
    武漢植物園揭示森林恢復對土壤溫室氣體釋放的影響 2015-12-18 武漢植物園 【字體:  為了揭示森林恢復對土壤溫室氣體釋放的影響,中國科學院武漢植物園博士竇曉琳在研究員程曉莉的指導下,運用靜態箱法和氣相色譜技術測定了丹江口庫區森林恢復區的土壤溫室氣體(CO2, CH4, N2O)釋放的季節動態,並對影響三種溫室氣體的主要土壤環境因子進行了季節測定
  • 西雙版納葫蘆島:拯救瀕危植物的「諾亞方舟」
    蘭花螳螂為何要「賣弄風騷」……12月26日,在雲南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景洪市的字間書店,中國科學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高級工程師劉光裕的「我這十年探尋的熱帶雨林植物」講座吸引了不少博物學愛好者。他通過講述故事,向人們分享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的重要性和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