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揭示氣候和土地利用相互作用對熱帶雨林和乾熱河谷生態系統中...

2021-01-10 瀟湘晨報

人類活動導致的土地利用格局變化,正深刻改變物種的生存環境;全球氣候變化加速全球生物多樣性的喪失。然而,學界缺乏關於區域物種多樣性如何應對氣候和生境變化的研究。

蝴蝶物種豐富,分類學和生態學特徵明確,是國際上公認的高靈敏性環境變化指示生物。中國科學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協同進化研究組科研人員以蝴蝶為研究對象,2016至2018年,在西雙版納熱帶雨林(勐侖)地區及玉溪元江乾熱河谷地區,使用樣線法系統,調查5種不同生境中蝴蝶的物種組成,分析生境和氣候因素對蝴蝶多樣性的影響。

三年期監測中,研究人員在兩個地區共記錄到288種蝴蝶,其中西雙版納熱帶雨林地區有254種,元江乾熱河谷地區有143種。分析發現,隨土地利用強度增加,蝴蝶α多樣性顯著下降,且簡化熱帶雨林和乾熱河谷地區的蝴蝶物種組成。兩地區中,自然保護區生境下蝴蝶多樣性均最高,農田生境中蝴蝶物種多樣性較低。研究人員採用廣義加性混合模型,分析蝴蝶多樣性與氣候/土地利用類型的關係,發現土地利用強度模型更好地解釋熱帶雨林中的物種豐富度變化,氣候和土地利用類型的相互作用模型則更好地解釋乾熱河谷地區的物種豐富度變化,這表明乾熱河谷地區是氣候和土地利用強度的共同作用影響蝴蝶的α多樣性。無論在熱帶雨林還是乾熱河谷地區,蝴蝶在保護區中的β多樣性(SES-TBD)均高於農業生境,結果表明,保護區物種豐富度高,群落結構較複雜;農田生境物種少,群落結構組成單一,這說明棲息地的破壞增加生態環境篩選過程,導致物種組成簡單化。

長期的蝴蝶監測數據表明,人類活動導致的棲息地變化和氣候變化共同塑造熱帶雨林和乾熱河谷地區蝴蝶的多樣性。蝴蝶是對環境變化敏感的指示物種,對其進行長期監測有利於揭示生境和氣候變化對物種多樣性的影響,並為保護生物多樣性提供科學依據。

相關研究成果以Climate and land-use interactively shape butterfly diversity in tropical rainforest and savanna ecosystems of southwestern China為題,在線發表在Insect science上。研究工作得到生態環境部生物多樣性保護專項等的資助,並獲得版納植物園元江乾熱河谷生態站和雲南西雙版納森林生態系統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的支持。

論文連結

勐侖與元江研究樣點蝴蝶多樣性。(A,D)α多樣性:基於樣本大小的稀疏和外推法(虛線段)物種豐富度(q=0)的抽樣曲線;(B,E)不同土地利用類型下的β多樣性(SES-TBD);(C,F)基於五種土地利用類型下的非度量多維尺度(NMDS)圖

【來源: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

相關焦點

  • 研究揭示青藏高原生態系統和氣候變化相互作用機制
    青藏高原高寒生態系統對氣候變化敏感,又會對氣候系統產生反饋,是多圈層耦合過程中的關鍵因子。闡明青藏高原植被活動與氣候的相互作用機制,對理解全球變化背景下青藏高原多圈層如何相互作用,並進一步影響青藏高原及其周邊區域氣候格局至關重要。
  • 分析:亞熱帶乾熱河谷氣候惹的禍
    乾熱河谷氣候,往往被人們忽視的一種氣候類型在我國西南地區,由於亞歐板塊和印度洋板塊擠壓而形成了一座近乎南北向、阻斷東西交通的高大山脈——橫斷山脈。西南乾熱河谷天氣主要受南亞季風和南海季風影響,3月底4月初,從印度洋或南海地區來的季風尚未建立,多是一些從中南半島刮來的乾熱風,大陸氣團非常乾燥,降水少,也是西南地區乾燥炎熱的原因之一。乾熱河谷氣候就是高溫、乾燥、河谷共同作用下沿河谷延伸的條帶狀氣候類型。主要分布於金沙江、元江、怒江、南盤江、雅礱江等沿江的四川攀枝花(西昌)、雲南和貴州一帶。
  • 版納植物園揭示雲南森林生態系統碳交換及其對氣候變化的響應
    >  森林生態系統在全球碳循環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其對氣候變化的作用和響應是全球變化研究的核心問題。因此,研究不同溫、溼條件下雲南森林生態系統碳交換的現狀及時空特徵,探討其對氣候變化的響應具有重要的理論和實際意義,可以為不同森林生態系統碳源-匯能力的評價提供基礎數據,為預測森林生態系統碳交換對未來氣候變化的響應、區域生態系統政策的制定和實施提供支持。
  • 提升生態系統質量和穩定性
    準確把握生態系統的完整性  山水林田湖草是一個生命共同體,人的命脈在田,田的命脈在水,水的命脈在山,山的命脈在土,土的命脈在林和草。這揭示了生態系統各要素之間以及整個生態系統與人的依存關係,為加強生態系統整體保護和修復、提升生態系統質量和穩定性提供了遵循。  正確認識山水林田湖草是一個生命共同體。生態是統一的自然系統,是相互依存、緊密聯繫的有機鏈條。
  • 氣候變化對生態系統可能造成不可恢復的影響
    IPCC第二工作組第四次評估報告《氣候變化2007:影響、適應和脆弱性》指出:氣候變化和其它因素的綜合作用可能會對生態系統造成不可恢復的影響。非生物環境包括:氣候因子,如光、溫度、溼度、風、雨雪等;生產者主要指綠色植物,也包括藍綠藻和一些光合細菌,是能利用簡單的無機物質製造食物的自養生物,在生態系統中起主導作用。消費者主要指以其他生物為食的各種動物,包括植食動物、肉食動物、雜食動物和寄生動物等。
  • 【土地利用】墨西哥土地利用變化與氣候變化對陸地生態系統和碳儲量的影響
    生態系統土地利用覆蓋變化(LUCC)在全球環境變化研究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影響著生態系統服務和生物多樣性。評估LUCC的趨勢和可能替代方案需要對變化熱點地區進行量化和識別。同時為了更好地理解社會-生態系統變化的原因、影響、後果和動態,LUCC研究需要跨不同領域進行整合。
  • 極端氣候事件對陸地生態系統碳循環的影響 |研究
    未來關於生態系統恢復力的研究應在以下幾個方面予以特別關注: (1) 極端氣候事件與其他幹擾(如病蟲害)相互作用對生態系統恢復力的綜合研究(He等, 2017). 最近的研究表明, 考慮對外來蟲災的管理, 能顯著縮短森林碳匯的恢復時間(Seidl等, 2018). (2) 生態系統恢復力在短時間尺度及長時間尺度上的分異特徵如何?
  • 生態系統服務、生物多樣性和土地管理的社會感知評估
    研究結果可以為生態系統服務研究和實踐提供相應參考方法,進而權衡其相互作用。研究地點位於伊朗Khorasan Razavi省的國家公園和7個自然保護區及周邊地區,該區域土地管理和自然資源的開發利用不當,且現有規劃管理方案缺乏居民參與。
  • 熱帶雨林的分布和氣候特點
    熱帶雨林是地球上一種常見於赤道附近熱帶地區的森林生態系統,主要分布於東南亞、澳大利亞北部、南美洲亞馬遜河流域、非洲剛果河流域、中美洲和眾多太平洋島嶼。熱帶雨林是地球上抵抗力和穩定性最高的生物群落,長年氣候炎熱,雨量充沛,季節差異極不明顯,生物群落演替速度極快,是世界上過半數動植物物種的棲息地。熱帶雨林無疑是地球賜予人類最為寶貴的資源之一。由於現時有超過四分之一的現代藥物是由熱帶雨林植物所提煉,所以熱帶雨林被稱為「世界上最大的藥房」。
  • 中科院「生態系統固碳」系列研究成果發布 為氣候談判提供重要支撐
    雖然近年來,中國在降低能耗和減少溫室氣體排放方面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績,但利用陸地生態系統固碳,依然是減緩大氣二氧化碳濃度升高最為經濟可行和環境友好的途徑。  今天凌晨,中國科學院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應對氣候變化的碳收支認證及相關問題」之「生態系統固碳」項目群系列研究成果,以專輯形式發表在《美國科學院院刊》(PNAS)上。
  • 水利部部長鄂竟平在人民日報撰文:提升生態系統質量和穩定性
    準確把握生態系統的完整性山水林田湖草是一個生命共同體,人的命脈在田,田的命脈在水,水的命脈在山,山的命脈在土,土的命脈在林和草。這揭示了生態系統各要素之間以及整個生態系統與人的依存關係,為加強生態系統整體保護和修復、提升生態系統質量和穩定性提供了遵循。正確認識山水林田湖草是一個生命共同體。生態是統一的自然系統,是相互依存、緊密聯繫的有機鏈條。
  • 973計劃 「地球圈層相互作用中的深海過程和深海記錄」項目通過...
    日前, 973計劃「地球圈層相互作用中的深海過程和深海記錄」項目通過了科技部組織的專家驗收。    項目瞄準深海研究的前沿開展工作,組織和參與了17個海上航次,在西太平洋暖池核心區和邊緣區取得了一大批實測數據和樣品。
  • ...張錫輝課題組揭示基於磷化氫的全球生態系統磷循環動力學作用機制
    清華新聞網12月9日電 近日,清華-伯克利深圳學院(TBSI)張錫輝教授課題組發文在學界首次從磷化氫角度系統解析自然界磷循環現象,清晰地揭示了磷化氫在全球生態調控中的重要作用。 因此,從科學層面揭示現代文明社會對全球氣候影響的作用機制,重新審視並調整人類與自然之間的相處行為模式,才能使人類走向生態文明和可持續發展的未來。 該論文揭示了磷化氫在全球生態和大氣系統中循環調控的動力學方式,以及大型水利工程對磷循環的深遠影響,並指出了目前汙水處理廠的現有除磷技術對磷資源不合理的回收利用問題,從技術上將汙水中更多的磷轉化為磷化氫,從而促進全球磷循環的可持續發展。
  • 把握生態系統的完整性 確保生態系統持續向好
    準確把握生態系統的完整性山水林田湖草是一個生命共同體,人的命脈在田,田的命脈在水,水的命脈在山,山的命脈在土,土的命脈在林和草。這揭示了生態系統各要素之間以及整個生態系統與人的依存關係,為加強生態系統整體保護和修復、提升生態系統質量和穩定性提供了遵循。正確認識山水林田湖草是一個生命共同體。生態是統一的自然系統,是相互依存、緊密聯繫的有機鏈條。
  • 提升生態系統質量和穩定性(深入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
    準確把握生態系統的完整性  山水林田湖草是一個生命共同體,人的命脈在田,田的命脈在水,水的命脈在山,山的命脈在土,土的命脈在林和草。這揭示了生態系統各要素之間以及整個生態系統與人的依存關係,為加強生態系統整體保護和修復、提升生態系統質量和穩定性提供了遵循。  正確認識山水林田湖草是一個生命共同體。生態是統一的自然系統,是相互依存、緊密聯繫的有機鏈條。
  • 提升生態系統質量和穩定性(深入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
    準確把握生態系統的完整性山水林田湖草是一個生命共同體,人的命脈在田,田的命脈在水,水的命脈在山,山的命脈在土,土的命脈在林和草。這揭示了生態系統各要素之間以及整個生態系統與人的依存關係,為加強生態系統整體保護和修復、提升生態系統質量和穩定性提供了遵循。正確認識山水林田湖草是一個生命共同體。生態是統一的自然系統,是相互依存、緊密聯繫的有機鏈條。
  • 版納植物園揭示水文過程輸送的DOC在熱帶雨林碳循環中佔有重要地位
    版納植物園揭示水文過程輸送的DOC在熱帶雨林碳循環中佔有重要地位 2016-10-12 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 【字體:大 中 小】
  • 【全國土地日】土地利用與氣候變化
    土地是人類生產與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自然資源。土地利用是人類活動作用於自然環境的主要途徑之一。通過土地利用活動,人類對自然環境產生巨大作用。資料顯示,近15年間,土地利用變化大約佔全球二氧化碳釋放量的23%,甲烷的60%,一氧化二氮的23%。人類的土地利用已經大大地影響著全球環境,在很多地區甚至在全球範圍內,土地利用已成為影響氣候變化的一個重要因素。
  • 【中國新聞網】植被研究印證雲南「最古老的河」是元江
    圖為元江、怒江和金沙江的河谷型薩王納植被分布圖(基於2016年資料和作者核實,中科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景觀生態實驗室楊建波制)中科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景觀生態實驗室楊建波製圖為元江的河谷型薩王納植被。中國科學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提供  記者1日從中國科學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獲悉,該園植物多樣性研究組朱華研究員等在分析元江、怒江、金沙江等深切乾熱河谷的植物區系組成及起源與演化時有驚人發現,研究結果支持元江為雲南最古老的一條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