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利用】墨西哥土地利用變化與氣候變化對陸地生態系統和碳儲量的影響

2021-02-28 3E論文速遞

原文題目:Identifying effects of land use cover changes and climate change on terrestrial ecosystems and carbon stocks in Mexico

原文作者:Alma Mendoza-Ponce, Rogelio Corona-Núñez, Florian Kraxner, Sylvain Leduc, Piera Patrizio

一作單位:International Institute for Applied Systems Analysis, Schloßpl. 1, 2361 Laxenburg, Austria

期刊名:Global Environmental Change

期刊月份:2018年11月

關鍵詞: 土地利用  氣候變化  生態系統

土地利用覆蓋變化(LUCC)在全球環境變化研究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影響著生態系統服務和生物多樣性。評估LUCC的趨勢和可能替代方案需要對變化熱點地區進行量化和識別。同時為了更好地理解社會-生態系統變化的原因、影響、後果和動態,LUCC研究需要跨不同領域進行整合。本研究以墨西哥為例,通過確定:1)哪些自然覆蓋物對LUCC最脆弱,2)在短期、中期和長期內,哪些自然覆蓋物對LUCC和氣候變化最脆弱,3)描述自然棲息地喪失的直接和間接原因,4)社會經濟情景和氣候變化情景下,具體量化碳庫存變化和二氧化碳排放等四個方面,來研究在不同社會經濟情景和氣候變化情景下,哪些生態系統對LUCC最脆弱。

結果表明,墨西哥全國83%的森林砍伐發生在熱帶幹林、灌叢、溫帶森林和熱帶常綠林。考慮到自然植被的分布範圍以及LUCC和氣候變化的影響,熱帶乾旱常綠森林對LUCC最為敏感,其次是密林和其他植被。1985年,墨西哥的地上生物量為2.13PgC,LUCC引起的排放量將佔全球LUCC引起的排放量的1.2%,到2100年,它可能佔5%。如果減少森林砍伐並增加植樹造林,在2050年之前,墨西哥碳儲量將達到2.14PgC。

該研究確定哪些自然覆蓋物對LUCC和氣候變化脆弱,對採取合理措施減少碳排放有著重要意義。


   關於我們

3E論文速遞,周一至周五每天推送兩篇能源環境經濟學最新研究!

這是我們推送的第1203篇文章。查看以往文章請掃碼關注公眾號,點擊主頁菜單或點擊「查看歷史消息」。也可回復「貿易」、「交通」、「碳市場」、「新能源」、「健康」、「行為研究」、「水資源」等關鍵詞查看相關文章匯總。

歡迎長按以下二維碼關注我們!


相關焦點

  • 土地利用影響氣候變化的重要因素
    土地是人類生產與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自然資源。土地利用是人類活動作用於自然環境的主要途徑之一。通過土地利用活動,人類對自然環境產生巨大作用。資料顯示,近15年間,土地利用變化大約佔全球二氧化碳釋放量的23%,甲烷的60%,一氧化二氮的23%。人類的土地利用已經大大地影響著全球環境,在很多地區甚至在全球範圍內,土地利用已成為影響氣候變化的一個重要因素。
  • 【全國土地日】土地利用與氣候變化
    土地是人類生產與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自然資源。土地利用是人類活動作用於自然環境的主要途徑之一。通過土地利用活動,人類對自然環境產生巨大作用。資料顯示,近15年間,土地利用變化大約佔全球二氧化碳釋放量的23%,甲烷的60%,一氧化二氮的23%。人類的土地利用已經大大地影響著全球環境,在很多地區甚至在全球範圍內,土地利用已成為影響氣候變化的一個重要因素。
  • 研究揭示氣候和土地利用相互作用對熱帶雨林和乾熱河谷生態系統中...
    人類活動導致的土地利用格局變化,正深刻改變物種的生存環境;全球氣候變化加速全球生物多樣性的喪失。然而,學界缺乏關於區域物種多樣性如何應對氣候和生境變化的研究。蝴蝶物種豐富,分類學和生態學特徵明確,是國際上公認的高靈敏性環境變化指示生物。
  • 封面圖片背後的故事 | 全球變化與生態系統響應
    (陳偉彬、陳保冬繪製)封面圖片示意了氣候變化(如氣溫升高、降水格局變化)、大氣溫室氣體濃度升高, 以及人類生產活動導致的土地利用/土地覆被變化等不同全球變化情形對森林、草地、農田、海洋等不同生態系統產生廣泛而深刻的影響。
  • 中科院「生態系統固碳」系列研究成果發布 為氣候談判提供重要支撐
    雖然近年來,中國在降低能耗和減少溫室氣體排放方面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績,但利用陸地生態系統固碳,依然是減緩大氣二氧化碳濃度升高最為經濟可行和環境友好的途徑。  今天凌晨,中國科學院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應對氣候變化的碳收支認證及相關問題」之「生態系統固碳」項目群系列研究成果,以專輯形式發表在《美國科學院院刊》(PNAS)上。
  • 全球變化水文學:陸地水循環與全球變化
    全球變化水文學綜合水文學、氣候學和地理學,研究不同時間和空間尺度上陸地水循環與全球變化相互作用,其核心目標是理解陸地水循環演變的自然和人為因素及其影響與反饋。隨著地球演化進入人類主導的新地質時代——「人類世」,在氣候變化、土地利用/覆蓋變化、人類用水活動等因素影響下,陸地水循環系統正在發生快速變化,水文過程呈現非穩態特徵,對水文學的更新與發展提出了新需求。
  • Ecological Indicators:土壤微生物對土地利用變化和土壤資源可...
    土壤是陸地生態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它直接貢獻了諸多生態服務功能,包括淨初級生產力、氣候和水分調節、養分循環與碳封存等,這種服務功能從根本上取決於地上植物群落、地下土壤微生物的多功能性發揮程度。因此,對地下土壤微生物過程的深入認知,將有助於制定合理有效的土地利用和管理措施、充分發揮生態系統的服務功能。然而,對乾旱熱帶環境下土地利用變化導致的土壤生物響應尚不明確。
  • 極端氣候事件對陸地生態系統碳循環的影響 |研究
    導   讀近年來, 極端氣候事件發生頻率增加, 對陸地生態系統服務功能和人類社會生產生活造成嚴重影響. 碳循環是驅動陸地生態系統變化的關鍵過程. 準確理解和評估極端氣候事件對陸地生態系統碳循環的影響, 能為人類社會減緩和適應氣候變化提供重要科學依據.
  • 你知道近幾年環境給氣候變化帶來的影響嗎?
    前一天30多度,第二天就大暴雨變化莫測,你知道現在氣候多變的原因是什麼嗎?既有自然環境的因素也有認為的因素,隨著時代的發展經濟的發展,越來越多的工廠化學問題的排放,化石燃料燃燒和毀林、土地利用變化等鎖排放的氣體導致天氣的變化。
  • 我國科學家首次摸清中國陸地生態系統固碳「家底」
    據「生態系統固碳」項目群首席科學家之一、中科院植物所前所長方精雲院士介紹,陸地生態系統通過植被的光合作用吸收大氣中的大量二氧化碳。利用陸地生態系統固碳,是減緩大氣二氧化碳濃度升高最為經濟可行和環境友好的途徑。「如何提高陸地生態系統碳儲量和固碳能力,既是全球變化研究的熱點領域,也是國際社會廣泛關注的焦點。」
  • 中科院報告:量化中國陸地生態系統固碳能力的強度和空間分布
    量化了中國陸地生態系統固碳能力的強度和空間分布,以及生物多樣性和大尺度養分條件對生態系統生產力的影響。他指出,該成果全面、系統獲取到陸地生態系統的基礎數據,為國家生態文明戰略提供了創新支撐。在項目組織實施中,團隊以需求為導向,凝練重大科學問題,創新科研組織模式、打破壁壘、實現數據統一共享、整理和挖掘,做法值得肯定。希望總結好經驗、再接再厲,以更多有影響的創新成果為中科院「四個率先」實現和「美麗中國」建設切實做出更多貢獻。
  • 中科院發布中國陸地生態系統碳收支研究系列重要成果
    PNAS此次發表的專輯名為Climate change, human impacts, and carbon sequestration in China,共發表了該項目的7篇研究論文成果,全面、系統地報導了中國陸地生態系統結構和功能特徵及其對氣候變化、人類活動的響應,量化了中國陸地生態系統固碳能力的強度和空間分布,以及生物多樣性和大尺度養分條件對生態系統生產力的影響。
  • 氣候變化對生態系統可能造成不可恢復的影響
    IPCC第二工作組第四次評估報告《氣候變化2007:影響、適應和脆弱性》指出:氣候變化和其它因素的綜合作用可能會對生態系統造成不可恢復的影響。非生物環境包括:氣候因子,如光、溫度、溼度、風、雨雪等;生產者主要指綠色植物,也包括藍綠藻和一些光合細菌,是能利用簡單的無機物質製造食物的自養生物,在生態系統中起主導作用。消費者主要指以其他生物為食的各種動物,包括植食動物、肉食動物、雜食動物和寄生動物等。
  • 我科學家摸清中國陸地生態系統固碳「家底」
    中國科學院供圖「生態系統固碳」任務群首席科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方精雲介紹,「碳專項」於2011年啟動,來自中科院及高校、部委所屬35個研究院所的350多名科研人員,按照專項統一的實驗設計和調查方法,系統調查了中國陸地生態系統(森林、草地、灌叢、農田)碳儲量及其分布,調查樣方17000多個、累計採集各類植物和土壤樣品超過60萬份。
  • 視角| 全球地表覆蓋變化監測動態(土地利用)
    系統回顧與評估檢測、表徵和監控城市土地變化的算法北克什米爾喜馬拉雅山土地覆蓋/土地利用的時空變化評估案例 (1992至2018年)關鍵詞:土地利用/土地覆蓋(LULC)、北克什米爾喜馬拉雅山、變化評估全球情況不斷變化的情形下,土地使用/土地覆蓋動態變化評估對評價全球和區域生態系統的變化至關重要
  • 中國陸地生態系統年均固碳2億噸,抵消14.1%碳排放
    全球氣候變化是當前人類生存和發展所面臨的嚴峻挑戰。為此,2016年11月4日正式生效的《巴黎氣候變化協定》中明確要求世界各國降低溫室氣體排放,減緩全球升溫速率。作為負責任大國和《巴黎氣候變化協定》締約方,中國近年來在降低能耗和減少溫室氣體排放方面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績,但是,也面臨著履行《巴黎氣候變化協定》中溫室氣體減排或限排的巨大壓力。
  • 【土地利用變化分析1】如何在ArcGIS中計算土地利用轉移矩陣
    在一些土地利用變化的分析展示中,土地利用轉移矩陣是最直觀、常見的。
  • 武漢植物園在土地利用變化對土壤溫室氣體釋放影響的研究中取得進展
    土壤呼吸是陸地生態系統向大氣釋放二氧化碳最主要的途徑之一,對大氣二氧化碳濃度產生深遠影響。甲烷是僅次於二氧化碳的第二大溫室氣體,其增溫潛勢是二氧化碳的28倍。透氣良好的土壤能氧化大氣中的甲烷,減緩全球變暖,因此被越來越多的研究。土地利用方式變化能夠通過改變土壤物理化學性質以及微生物群落結構,進而對土壤呼吸和甲烷氧化產生影響。
  • 地理資源所在森林生態系統功能評估與結構優化研究中獲進展
    贛江流域是我國森林尤其是人工林的重要組成部分,該區域森林類型複雜多樣,受土地利用變化和氣候變化等全球環境變化的影響脅迫日益劇烈。因此,在贛江流域及其典型區開展區域和景觀尺度上的生態系統服務權衡/協同效應研究,對區域森林生態系統的結構優化和功能評估具有重要的科學意義。
  • 解鎖自然的力量 | 減緩氣候變化
    這些危機疊加在一起,將給人類社會和野生生物帶來災難性後果,導致包括生態災難、生命損失、社會和地緣政治緊張局勢以及巨大的負面經濟影響,甚至引發公共衛生事件、系統性金融風險、經濟衰退和地區衝突。生態環境部氣候變化事務特別顧問解振華指出,新冠肺炎疫情是當前人類面臨的一場公共衛生危機,而氣候變化則是人類面臨的更長期、更深層次的生存發展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