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變化水文學:陸地水循環與全球變化

2021-01-08 騰訊網

中科院地理科學與資源所湯秋鴻博士簡介全球變化水文學的研究思想、框架及觀點。

全球變化水文學是全球變化研究與水文學交叉的一門新興前沿學科。全球變化水文學綜合水文學、氣候學和地理學,研究不同時間和空間尺度上陸地水循環與全球變化相互作用,其核心目標是理解陸地水循環演變的自然和人為因素及其影響與反饋。隨著地球演化進入人類主導的新地質時代——「人類世」,在氣候變化、土地利用/覆蓋變化、人類用水活動等因素影響下,陸地水循環系統正在發生快速變化,水文過程呈現非穩態特徵,對水文學的更新與發展提出了新需求。在此背景下,全球變化水文學(Global Change Hydrology)應運而生,試圖釐清水循環變化的自然波動和人類「印記」,以更好地理解水循環變化,為水資源可持續管理服務。

全球變化水文學是一門嶄新的學科,其內涵還在迅速發展。早在1990年,美國全球變化研究計劃中就包含有全球變化水文研究計劃(Global Change Hydrology Program),主要內容是研究自然的氣候波動和人為氣候變化(溫室氣體排放等人類活動引起的氣候變化)對陸地水循環的影響;其中,人為氣候變化對水循環的影響與反饋是重點關注。隨著全球變化水文研究的不斷深入,研究者發現除了人為氣候變化之外還有多種人為因素影響水循環,同時水循環變化與氣候系統存在複雜反饋,僅考慮氣候變化(含自然氣候波動和人為氣候變化)的影響並不能充分解釋陸地水循環演變,因此全球變化水文學的內涵由氣候變化影響擴展到陸地水循環演變的自然和人為因素。人為因素對水循環的影響與反饋是全球變化水文學研究中需要重點突破的部分,也是當前的研究熱點。全球變化水文學關注的重大科學前沿問題包括:釐清陸地水循環變化的自然和人為因素、發展考慮自然和人為因素影響與反饋的水文模型、未來不確定性下的水風險預估及應對策略、探索全球水治理方案等。

1

陸地水循環演變的自然和人為因素

陸地水循環演變的自然和人為因素體現在氣候變化、土地利用/覆蓋變化、人類用水活動等各個方面(圖1)。由於氣候變化本身包含了自然的氣候波動和人為氣候變化,分離陸地水循環演變的自然和人為因素時,需要區分自然氣候波動和人為氣候變化的影響。土地利用/覆蓋變化也受到自然因素和人類活動的雙重脅迫,分析陸地水循環演變的原因時,不能簡單地把土地利用/覆蓋變化影響全部歸因為自然或人類活動影響,而應該區分自然和人為因素。人類用水活動主要是人為影響,但也受到自然因素的影響,例如自然氣候波動使得不同豐/枯年份的農業灌溉用水相應減少/增加。在全球變化水文學的研究框架下,氣候變化、土地利用/覆蓋變化與人類用水活動一起構成了陸地水循環變化的主要全球變化因子,推動了「人類世」的陸地水循環演變。

圖1 全球變化水文學的研究框架

2

自然和人為因素對水循環的影響與反饋

在自然和人為因素共同作用下,陸地水循環系統處於持續快速變化之中,水文過程呈現非穩態特徵,極端事件增多、水災害頻發、冰凍圈退縮、地下水位下降、河流湖泊乾涸、海水入侵、水環境惡化、水資源短缺等涉水問題突顯。這些水問題儘管可能發生在局地或者區域尺度,但是其驅動因素或者影響與反饋往往是全球性的,因此必須以地球系統科學的理論開展研究。在地球系統科學的框架下,自然和人為因素共同影響水循環,而水循環變化反過來影響地球環境。全球變化水文學重點突破人為因素對水循環的影響,及其反饋於氣候系統和人類社會由此給人類文明帶來的風險。從全球變化水文學的角度,乾旱和洪水並不完全是「自然災害」,人類社會在改變水災害特徵的同時也在承受災害的影響以及改變應對災害的方式。在氣候變化方面,全球氣候變暖導致冰凍圈消融加速,冰凍圈退縮反饋氣候系統,帶來更多的極端天氣。在土地利用/覆蓋變化方面,植物對大氣二氧化碳濃度增高的生理生態響應、森林砍伐和生態建設都可能影響河川徑流,導致河流湖泊乾涸或者洪水災害。在人類用水活動方面,大量的地表和地下取用水導致河道生態流量不足,影響海平面上升速率、威脅水生態與水環境。

3

全球變化下的水風險及應對

全球變化水文學致力於解析水災害和全球性水問題背後的人為原因,以指導人類調整自身行為,實現水資源可持續管理和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目標。在全球變化背景下,陸地水循環系統快速變化可能導致極端事件的威脅加大、引發新型涉水災害和風險;人口增長和社會經濟發展使得暴露度不斷增加,客觀上水風險具備增加的條件。但是,在物理暴露度增加的同時,人類社會採取應對和防範措施將降低社會-生態系統的脆弱性。水利基礎設施使得人類對區域尺度陸地水循環具有一定的調控能力,應對陸地水循環系統快速變化的「自適應」調控可能抵消一部分風險,同時將面臨水利基礎設施功能效益的複雜權衡。個人對風險的認識也將影響到預防措施的採用,從而影響到風險防範。全球變化水文研究正在將人類行為和社會經濟反饋納入考慮,預估全球變化下的水風險變化趨勢,探索提升社會-生態系統恢復力的水風險管理,提出全球水治理方案,為應對決策提供科學參考。

4

結語

陸地水循環演變的原因是全球變化水文學研究最為核心的問題之一,釐清陸地水循環變化的自然和人為因素是應對全球水風險的前提。闡明自然和人為因素影響陸地水循環的機理、預測全球變化下陸地水循環演變趨勢是未來的研究熱點和難點。由於局地水循環變化的影響因素和反饋往往是全球性的,僅依靠觀測和實驗手段難以實現全過程解析及定量區分各因素的影響,模型模擬成為研究的重要手段,為全球性水問題的分析及推演提供幫助。

相關焦點

  • 大氣所揭示全球陸地季風區水循環對全球增暖響應的整體圖像
    在全球季風區,充沛的季風降水和顯著的乾濕季節轉換使得該地區具有活躍的水循環。得益於充沛的季風降水,全球陸地季風區生活著全球約三分之二人口,是全球人口最密集的地區之一,尤其是南亞和東亞季風區。因此,預估和理解未來全球季風區的水循環變化,對於理解全球水循環的變化,進一步對於未來水資源規劃、旱澇災害風險管理、減緩與適應策略的制定具有重要意義。
  • 水文學和地球系統科學:地下水溫變化與氣溫變化大體一致
    水文學和地球系統科學:地下水溫變化與氣溫變化大體一致 來源:中國氣象報   發布時間:2014-12-05   近日,瑞士蘇黎世聯邦理工大學和德國卡爾斯魯厄理工學院聯合開展的一項最新研究表明
  • 氣候變化和人類活動影響黃河流域水循環
    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 餘榮助理研究員  採訪人:本報記者 宛霞  一直以來,水資源短缺是黃河流域面臨的難題,全球變暖背景下的氣候變化和人類活動使黃河流域的水循環發生顯著變化氣候變化和人類活動影響水循環  呂美霞認為,黃河流域徑流量的改變既受到氣候變化的影響,同時又和人類活動關係密切。「氣候變化和人類活動已成為影響黃河流域水循環過程及水資源演變規律的兩大關鍵因素。在全球變暖的大背景下,黃河流域的氣候正在發生改變,進而影響水資源量的多少。
  • 封面圖片背後的故事 | 全球變化與生態系統響應
    圖中上方示意人類生產活動排放溫室氣體、降水格局變化等全球氣候變化情形; 右上方示意氣溫升高導致冰川消融, 進而導致水資源空間分布和水循環的變化; 中間部分示意森林、草地、農田等主要陸地生態系統類型, 以及農田耕作、放牧等不同土地利用情形; 左下方土壤剖面示意全球變化對生態系統地下部分結構、過程和功能產生影響, 右下方示意海洋和淡水生態系統響應全球變化。
  • 最新研究:全球海洋鹹淡差異加劇 水循環加速
    中科院大氣所研究團隊 供圖中新網北京9月11日電 (記者 孫自法)「海水是鹹的」雖是眾所周知,但全球海洋鹽度長期空間如何變化需要科學家持續監測研究。由中國科學家聯合瑞士、美國同行最新合作完成的海洋鹽度數據結果顯示,海洋鹹、淡差異加劇,全球水循環加速。
  • 最新研究:全球海洋鹹淡差異加劇水循環加速
    中科院大氣所研究團隊供圖  「海水是鹹的」雖是眾所周知,但全球海洋鹽度長期空間如何變化需要科學家持續監測研究。由中國科學家聯合瑞士、美國同行最新合作完成的海洋鹽度數據結果顯示,海洋鹹、淡差異加劇,全球水循環加速。  這一氣候變化和海洋生態領域重要科研進展的研究論文,近日已在國際專業學術期刊《氣候雜誌》(Journal of Climate)發表。
  • 冰凍圈生態系統:全球變化的前哨與屏障
    因此,冰凍圈生態學在全球環境治理、推動人類社會可持續發展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在全球變化背景下,伴隨人類社會可持續發展對冰凍圈依賴程度不斷增強,迫切需要從冰凍圈和生物圈密切的相互作用關係出發,探索應對變化環境的生態系統保護與服務功能的可持續維持,冰凍圈生態學學科應運而生,並在全球變化和可持續發展研究熱潮中得以飛速發展。
  • 全球變暖 水資源會發生哪些變化
    全球變暖背景下,水資源又會發生怎樣的變化呢? 全球幹者越幹 溼者越溼 「適宜的氣候和適量的水資源是人們生產生活的必要條件,即常常所說的風調雨順。」國家氣候中心氣候服務室高級工程師肖潺在接受科技日報記者採訪時說,如果天氣氣候的變化範圍超過了正常波動的上限或者下限,就會出現極端天氣氣候事件,極端事件的發生往往伴隨著較大的社會影響。
  • 世界氣象組織發布2019年全球氣候狀況聲明:氣候變化對全球影響加劇
    中國日報3月12日電(記者 李弘揚)當地時間3月10日,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與世界氣象組織秘書長佩蒂瑞塔拉斯在聯合國新聞發布會上共同發布《2019年全球氣候狀況聲明》。該聲明顯示,氣候變化和極端天氣氣候事件不斷影響人類社會經濟發展、健康、人口移徙、糧食安全及陸地和海洋生態系統等方面。隨著全球持續變暖,目前的高溫紀錄再被打破「只是時間問題」。該聲明顯示,2019年是有儀器記錄以來溫度第二高的年份。
  • 水循環
    全球性的水循環稱為大循環,由海洋、陸地和一系列大小區域的水循環所組成。水循環按其發生的空間又可以分為海洋水循環、陸地水循環(包括內陸水循環)。因此,水循環的尺度大至全球,小至局部地區。根據所發生的空間不同,我們將水循環分為海上內循環、陸地內循環和海陸間循環。
  • 研究揭示氣候變化下全球植被變綠的水文效應及機理
    20世界80年代以來,全球特別是北半球的植被蓋度呈現顯著增加趨勢,這一現象被稱為「全球變綠」。鑑於植被與徑流之間的緊密關係,全球變綠如何影響徑流成為國際研究熱點,但迄今為止仍缺乏統一結論。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農業資源研究中心楊永輝團隊與中科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張永強團隊合作,共同揭示了氣候變化下的四種植被-徑流關係模式及其驅動機制,研究成果發表在Journal of Hydrology上。
  • 氣候變化與水資源安全
    氣候變化會改變大尺度的大氣環流形勢,並通過海洋—大氣相互作用、陸地—大氣相互作用等不同圈層間的物理化學作用來影響全球氣候規律,進而對全球自然生態系統和人類社會產生廣泛影響。  氣候變化造成極端天氣氣候事件頻發。20世紀中葉以來,全球高溫熱浪頻繁發生,且持續時間更長;陸地上的暴雨洪澇頻率增加;歐洲南部和非洲西部的乾旱持續時間更久、強度更強。
  • 農業資源中心等揭示氣候變化下全球植被變綠的水文效應及機理
    20世紀80年代以來,全球特別是北半球的植被蓋度呈現顯著增加趨勢,這一現象被稱為「全球變綠」。鑑於植被與徑流之間的緊密關係,全球變綠如何影響徑流成為國際研究熱點,但迄今為止仍缺乏統一結論。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農業資源研究中心楊永輝團隊與中科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張永強團隊合作,共同揭示了氣候變化下的四種植被-徑流關係模式及其驅動機制,研究成果發表在Journal of Hydrology上。
  • 土壤食物網對全球變化的響應與反饋
    同時,土壤食物網中各生物類群地下生態過程會對全球變化產生反饋,加強或削弱全球變化給生態系統帶來的影響(Schmidt et al.,2004)。以往的研究關注更多的是全球變化對地上生態系統的影響,對地下生態系統的研究十分有限(Allison and Reseed,2008)。
  • 全球變化生態學爾雅課答案
    全球變化生態學一、單選題 (題數:50,共 50.0 分)1下列氣體中,來源主要是火山、生物源及人工源的是()。(1.0分)1.0分A、甲烷B、乙烷C、一氧化碳D、二氧化碳正確答案: D 我的答案:D答案解析:2近十年來,世界大部分國家主要採用(),便於全球進行比較。
  • 海洋與氣候變化的關係
    新華網印度尼西亞萬鴉老5月14日電(記者李曉渝)海洋在全球氣候變化過程中的作用及氣候變化對海洋的影響是本次印度尼西亞萬鴉老世界海洋大會的主題。   海洋是全球氣候系統中的一個重要環節,它通過與大氣的能量物質交換和水循環等作用在調節和穩定氣候上發揮著決定性作用,被稱為地球氣候的「調節器」。
  • 黃耀——南京農業大學——陸地碳氮循環與溫室氣體,全球變化生物學
    Carbon dioxide, nitrous oxide and methane emissions from a rice 承擔項目   科研項目  1、課題名稱:陸地生態系統碳氮循環與全球變化的關係課題來源
  • 水蒸氣是全球氣候變化和全球變暖主要影響因素
    使用 AIRS上的數據,該研究小組觀察到:在2003年到2008年之間的表面溫度變化是如何影響如何表面溼度變化的。通過確定溼度如何隨著表面溫度變化,研究小組能夠計算出全球水汽反饋的平均強度。「數據組表明,隨著地表溫度升高,大氣溼度也增大。 」戴斯勒說, 「溫室氣體大量排放到大氣層使大氣更加溼潤。由於水蒸氣本身就是一種溫室氣體,溼度的增加又加強了二氧化碳全球變暖效應。
  • 全球變暖仍在持續 中國處氣候變化敏感區
    【財新網】(實習記者 趙煊)全球變暖趨勢仍在繼續,而中國是全球氣候變化的敏感區和影響顯著區。中國氣象局氣候變化中心4月3日發布2018年《中國氣候變化藍皮書》(下稱《藍皮書》)指出,2017年,氣候系統的綜合觀測和多項關鍵指標表明,全球變暖趨勢仍在持續,並伴隨全球海洋熱含量創新高、北極地區異常偏暖、海冰急劇消融等現象,而中國是全球氣候變化的敏感區和影響顯著區。  氣溫和降水等氣候要素是反映氣候變化的核心指標。
  • 極地氣候變化可能導致生態變化
    美國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的一位水文學者日前聲稱,北極和南極的冰層和凍土受到了全球氣候變暖的影響,但是由於地形和地質狀況不同,南北極冰雪消融的結果也不盡相同。  「極地,尤其是北極地區升溫的速度快於其他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