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地氣候變化可能導致生態變化

2020-12-04 中國氣象局

  國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的一位水文學者日前聲稱,北極和南極的冰層和凍土受到了全球氣候變暖的影響,但是由於地形和地質狀況不同,南北極冰雪消融的結果也不盡相同。

  「極地,尤其是北極地區升溫的速度快於其他地區。 」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的副教授麥可·古瑟夫於8月11日在德克薩斯州奧斯丁市召開的第96屆美國生態學會的年會上對與會者說,「極地地球系統的變化會直接引起生態系統的變化。 」

  儘管這些變化在南極和北極有所不同,但是對當地環境和全球環境產生的影響可能具有重要意義。雖然北極中部是由水面之上的冰層構成的,但北極圈內的加拿大北部、阿拉斯加、西伯利亞和格陵蘭島都有陸地,相關的陸地和海洋生態系統受到了冰蓋消融和土壤解凍的影響。而南極洲的整個大陸被大面積冰蓋覆蓋,氣溫升高影響了水流、湖泊和生活在那裡的微生物。

  「我們重點關注北極,在某種程度上是因為那裡有人居住,但同時也因為那裡的冰更易受到影響。 」古瑟夫說,「整個凍土地帶的氣溫、雨雪隨年份和季節發生改變。現在秋季到來的時間比過去晚了。 」

  北極地區氣候變暖正在融解永久凍土層,這會引起沼澤和不規則地貌的出現。雨雪融水會侵蝕地表,其攜帶的泥沙和沉積物將改變河流和溪流的路徑。泥石流也是永久凍土融解後產生的一種常見現象。 「藻類、昆蟲和魚類都需要應對水流中沉積物含量提高的情況。 」古瑟夫說。

  當微生物使營養物礦化時,延長的解凍期會導致每年解凍的土壤具有更長的活躍期。而在解凍期較長的情況下,植物會繼續受日光的時間長短和強度支配,進行正常循環,因為日光的時間長短和強度並沒有改變。微生物可能會繼續生成營養物,但植物不再使用它們,這樣一來,當雨水或冰雪融水出現後,營養物經過濾進入河流和溪澗。

  古瑟夫說:「9月和10月,我們看到水中的營養物出現了顯著的增加。像硝酸鹽和銨這樣的營養物質增加了很多。 」

  永久凍土融化引發的另一個問題是儲存在冰凍的有機物質裡的碳的釋放。氣溫升高最終會將二氧化碳和甲烷釋放到大氣中。「據估計,永久凍土層含有的碳是目前大氣中碳含量的兩倍。 」古瑟夫說。

  在地球另一端——南極洲的湖泊和溪流中,含有各種各樣的生物,包括微生物、浮遊生物和絲狀藻類。

  「儘管在這些水域中沒有蟲子和魚類,但是有形形色色的微生物群落。 」古瑟夫說,「一些藻類休眠時間長達9個月甚至更多,直到遇到冰雪融水後才開始生長。 」

  由於在南極洲有很多永久性冰川,所以氣溫升高對南極洲環境的影響比北極小一些。巨大而廣闊的白色冰層會將部分熱能反射到大氣中。古瑟夫說,「估計在未來幾十年中,我們會看到南極開始變暖。 」在南極的一些地方,永久凍土非常乾燥,且含氮量高。當水流到達乾燥的土壤時,會使營養物處於活動狀態,有利於南極洲淡水水生生物群落的生存。這樣的氣候變化會改變水循環的模式,擴大水流分布,進而改變棲息地的位置和生命周期。

  「除了能夠獲得有關地球氣候變化的信息外,認識南極洲對於認識火星上發生的情況是很重要的。 」古瑟夫說,「火星上有可能存在著微生物群落,如果它們存在,可能會和南極洲的麥克默多乾燥谷群落相似。 」  (來源於2011年8月22日《中國氣象報》  何晨譯自《每日科學》網站)

相關焦點

  • 極地氣候變化可能是中國霧霾的「幫兇」
    新華社華盛頓3月15日電(記者林小春)美國喬治亞理工學院研究人員15日說,極地氣候變化可能加劇了中國近年來的冬季霧霾問題。  這項發表在新一期美國《科學進展》雜誌上的研究顯示,全球氣候變化導致極地北冰洋海冰消融與西伯利亞降雪增加,這會影響中國冬季風的傳播路徑與強度,便於區域靜穩天氣形成,不利於空氣汙染物擴散,讓中國東部平原人口與工業中心地區更易遭受嚴重空氣汙染侵襲。
  • 氣候變化對生態系統可能造成不可恢復的影響
    氣候變化和生態系統是如何產生相互作用的    簡單地說,氣候變暖使水汽蒸發量加大而導致洪澇、乾旱,破壞了地表下墊面狀態使生態環境惡化,生態系統又反饋變化,使地球水圈的水循環的周期縮短(延長)而導致洪澇、乾旱頻繁發生和強度加激。因此,生態系統根本無法進行自然的遷移,致使原生態系統內物種的重大損失。
  • 氣候變化條件下三江源地區生態植被變化特徵與預測
    演講摘登:近年來,三江源地區氣候出現了明顯變化,植被整體上呈現穩定增長趨勢,植被覆蓋指數隨著降雨量的增加、氣溫的升高而增加。三江源歷史上共存在過10種生物群系類型,三大植物功能型集合:非樹型,樹型和冰極地荒漠型。
  • 氣候變化條件下三江源地區生態植被變化特徵與預測
    演講摘登:近年來,三江源地區氣候出現了明顯變化,植被整體上呈現穩定增長趨勢,植被覆蓋指數隨著降雨量的增加、氣溫的升高而增加。三江源歷史上共存在過10種生物群系類型,三大植物功能型集合:非樹型,樹型和冰極地荒漠型。非樹型包括苔原、半荒漠、寒溫帶草原/灌木。
  • 氣象專家:氣候變化深刻影響極地地區
    氣象專家:氣候變化深刻影響極地地區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7年03月23日 23:13 來源: 氣象專家表示,極地是全球氣候環境的檔案室,氣候變化正在深刻影響極地地區,必須加強科學研究,保護人類的最後一塊淨土。在中國氣象局舉辦的「科技創新論壇」上,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副院長卞林根表示,過去幾十年,極地環境正在發生重要變化,必須積極應對全球氣候變暖,開展極地科學研究。
  • 全球氣候變暖對極地海洋生態系統的影響
    你是否能想像,到本世紀中葉,北極的夏季可能就沒有冰了,原來在海冰上行走的北極熊將在何處安身?由於海水升溫,亞北極的生物種類可能一路遷移到南極,導致海洋生態系統發生根本性的改變。8月31日晚,一場關於全球氣候變化的討論在浦江創新論壇·未來(科學)論壇的直播間展開,多國學者就這個關係人類未來命運走向的話題展開討論。
  • 「三極環境與氣候變化」主題邊會在西班牙馬德裡氣候變化大會...
    吳遠彬司長指出,三極不僅是氣候變化的敏感區和脆弱區,同時對於全球經濟社會的發展、地緣政治都有深刻影響,是關係到全球生態文明建設、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要問題具有重要的研究價值。中國作為負責任大國,在履行「巴黎協定」相關責任和義務的同時,堅持多邊主義,倡導更多國際力量加入,共同應對全球氣候變化挑戰。
  • 氣候變化的「蝴蝶效應」
    因此,到2050年,全球氣溫有可能升高3~6℃。在此期間,預計許多物種的地理分布格局將會發生變化。地球表面的三大生態系統——陸地、淡水、海洋,都將受到氣候變化的影響,涉及基因、物種、群落、生態系統等各個層面。
  • 氣候變化2001
    請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的第三次科學評估——  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簡介  候環境是全球環境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氣候變化對自然、生物、經濟和社會各個領域正在並將繼續產生重大影響。全球氣候變化問題及其可能產生的自然環境、社會經濟和政治政策影響,已得到各國政府和科學界的廣泛關注。
  • 氣候變化直接影響南極企鵝
    近幾十年來,南極洲的氣候變化大體上是西部南極半島區升溫明顯(平均2攝氏度~5攝氏度),出現冰蓋消融與退縮現象。而東南極溫度則相對穩定,大陸冰蓋未見異常。當氣候發生變化時,企鵝對環境溫度的生理承受因不同的生態習性而不盡相同。
  • 氣候變化帶來哪些影響?
    影響糧食安全氣候變化對全球糧食產量以不利影響為主。氣候變化導致小麥和玉米平均每10年分別減產1.9%和1.2%。氣候變化對我國糧食的影響,主要表現在種植結構和耕種制度改變、糧食產量波動,以及農業災害加重等諸多方面。
  • 氣候變化導致大黃蜂數量銳減
    美國一項新研究顯示,氣候變化造成的食物短缺間接導致了大黃蜂種群數量銳減。  美國佛羅裡達州立大學的一個團隊在英國《生態學通訊》月刊上報告說,他們在研究了美國科羅拉多落基山地區3種亞高山帶大黃蜂后發現,氣候變化使它們沒有足夠的花可以採蜜,食物短缺導致了大黃蜂數量銳減。
  • 氣候變化可能導致古代人類物種滅絕
    一些人提出,智人更好的技術能力可能使我們比其他人更有優勢。另一些人則認為,我們可能吃的食物更多樣化,或者比其他人類更擅長跑步。 與此同時,其他研究人員假設,鑑於高水平的混種繁殖,也許一些人科動物並沒有滅絕,而是與我們的基因庫完全融合。 研究人員還假設,氣候變化可能在人屬物種的滅絕中發揮了作用。
  • 全球變暖正導致地球生態系統的物種組成快速變化
    在全球變暖和氣候變化的背景下,水下生態系統發生的變化尤其劇烈研究團隊發現,某些生態系統的原生物種正在迅速被取代。很難說這是好事還是壞事,在這個階段,我們記錄著這些變化,但還需要進一步的工作來理解它們。這項研究留下了一個令人關注,但尚無答案的問題,即為什麼物種豐富度基本上保持不變,但物種組成卻發生了很大變化,有兩個主要的罪魁禍首,一是氣候變化擴大了物種的分布範圍,二是入侵物種的增加。弄清楚是哪種因素(或者是兩種因素的共同作用)導致了這種轉變,是了解並提出相應保護策略的關鍵。
  • 生態文明時代的氣候變化與生物多樣性保護|周晉峰致辭第五屆中國...
    如何深刻學習生態文明思想?生態文明建設包括什麼?人類應該如何應對氣候變化並加強生物多樣性保護?在11月14日召開的2020年第五屆中國(深圳)國際氣候影視大會上,周晉峰應邀在主論壇——「氣候變化與綠色復甦」做主旨演講,演講的題目為「生態文明時代的氣候變化與生物多樣性保護」,就上面三方面問題進行細緻講解。
  • 探尋北極海洋環境與全球氣候變化關係
    中國自1999年組織實施首次北極科學考察以來,已先後實施了5個航次的北冰洋區域多學科綜合考察,重點開展極地環境研究,系統觀測海冰、海洋和大氣變化,探尋極地在全球氣候環境變化中的地位和作用,對於提高我國應對氣候變化的能力助益良多。
  • 科學認知氣候變化 高度重視氣候安全
    氣候變化導致的全球降水變化和冰雪消融正在改變全球水文系統,影響到水資源量和水質,加劇淡水資源缺乏。氣候變化對農作物產量有利有弊,但總體以不利影響為主,其中小麥和玉米受氣候變化不利影響更大,平均每十年分別減產約1.9%和1.2%。氣候變化改變了部分生物物種的數量、活動範圍、習性及遷徙模式等,部分陸地區域的物種平均每10年向極地和高海拔地分別推移17公裡和11米。
  • 溫室效應將導致全球環境的重大變化
    1.氣候變化。溫室效應首先表現為全球性氣候變暖。在北半球,冬天變短、變溼,夏季變長、變乾燥。亞熱帶可能會比現在更幹,而熱帶則可能變得更溼。由此海洋產生更多多熱量和水分,氣流更強,熱帶風暴的能量比現在大50%,颱風和颶風將更加頻繁。氣溫升高會使極地或高山上的冰川融化,導致海平面上升。
  • 氣候變化可能導致全球生物多樣性突然喪失
    該研究於北京時間2020年4月8日深夜發表於《自然》雜誌,預測了未來幾十年何時何地可能發生嚴重的生態破壞,並表明第一波浪潮或許已經發生。該研究的主要作者Alex Pigot博士(UCL生物多樣性與環境研究中心)說:「我們發現氣候變化對生物多樣性的風險並非逐漸增加。相反,隨著氣候變暖,大多數物種在一定溫度範圍內還能夠應付一段時間,但當超過溫度閾值時,大部分物種將突然面臨它們從未經歷過的條件。」
  • 氣候變化、人類活動,正導致生物多樣性和生態系統崩潰!
    、極端天氣和來自當地人類活動的壓力相結合,正在導致全球生物多樣性和熱帶地區生態系統崩潰。現今發表的這項研究繪製了100多個熱帶雨林和珊瑚礁受到極端氣候影響的地點,如颶風、洪水、熱浪、乾旱和火災。概述了這些非常多樣化的生態系統如何受到持續的氣候變化、日益極端的天氣和破壞性的當地人類活動的共同威脅。國際研究小組認為,只有採取國際行動減少二氧化碳排放才能扭轉這一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