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候變化可能導致古代人類物種滅絕

2020-11-22 騰訊網

自從人類在200萬年前進化以來,智人(Homo sapiens)這幾個人類的近親就在地球上行走。這些古人類生活在不同的棲息地和具有挑戰性的環境中。有些人甚至交叉交配。

雖然可能不止一個人達到了重大的技術和認知裡程碑,如控制火,開發石器工具,或創造衣服,今天只有我們,智人,生存下來。

學者們對我們目前的排他性有很多爭論。一些人提出,智人更好的技術能力可能使我們比其他人更有優勢。另一些人則認為,我們可能吃的食物更多樣化,或者比其他人類更擅長跑步。

與此同時,其他研究人員假設,鑑於高水平的混種繁殖,也許一些人科動物並沒有滅絕,而是與我們的基因庫完全融合。

研究人員還假設,氣候變化可能在人屬物種的滅絕中發揮了作用。在一項發表在《一個地球》雜誌上的新研究中,一個來自義大利、英國和巴西的多學科科學家團隊證明,這個因素是導致其他古人類滅絕的主要原因。

作者認為,這一發現可以作為當今人類面臨人為造成的氣候變化的一個警告。

「即使是動物王國裡的大腦發電站[人屬],在氣候變化過於極端時也無法生存下來,」該研究的作者之一、那不勒斯費德裡科二世大學的古生物學家帕斯誇裡·拉亞說。「考慮到我們目前造成的混亂,人們應該注意這一點。」

在這項研究中,研究小組只關注了六個已被確認的人屬物種:能人、埃加斯特人、直立人、海德堡人、尼安德特人和智人。他們忽略了其他化石,因為可用的化石記錄太有限,無法進行分析。

通過使用包含2754份考古記錄的化石資料庫,研究人員繪製出了這些物種在不同時期生活的位置——將化石證據和與每個物種相關的工具與不同的地點和時期聯繫起來。

他們還應用了一種被稱為「過去氣候模擬器」的統計建模技術,該技術利用現有記錄來重建過去500萬年的氣候條件,包括溫度和降雨。

人類學家喬治·曼齊說:「這幅圖展示了氣候災難所造成的巨大影響。」

在五種滅絕的物種中,有三種——直立人、海德堡人、尼安德特人——就在這些物種滅絕之前,地球上發生了一次突然的、強烈的氣候變化。這三種動物的氣候都變得更冷了,海勒伯根西斯和尼安德特人變得更乾燥了,而直立人變得更溼潤了。根據Raia的說法,平均每年的溫度變化大約是4到5攝氏度。

研究人員進一步評估了這些物種對滅絕的脆弱程度,他們試圖確定它們對氣候隨時間變化的耐受力,利用它們在不同地點的存在作為它們偏好生態位的線索。

研究小組確定,直立人和海德堡龍在消失之前,由於氣候變化,它們失去了超過一半的生態位。尼安德特人大約損失了四分之一。食物來源可能隨著棲息地的改變而減少,寒冷可能威脅到適應溫暖氣候的物種的生存。

這種對氣候的解釋並不一定意味著其他導致物種滅絕的因素也不重要——作者指出,與智人的競爭,例如,可能使尼安德特人的情況更糟——但Raia和他的同事相信,他們的分析揭示了過去智人滅絕的「主要因素」。

來自猶他大學的考古學家泰勒·費斯沒有參與這項研究,他說,尼安德特人的滅絕已經被研究和爭論了很多,但是其他古人類物種的消失卻很少受到關注。他說,這項新研究首次嘗試了解多個人屬物種是如何在大範圍的空間和時間裡滅絕的。

「但我認為現在就否定其他潛在的滅絕機制還為時過早,」費斯補充道。他指出,一些物種有限的化石記錄使得我們很難全面了解其他物種所能適應的環境或氣候條件。

同樣,羅馬大學(Sapienza University of Rome)的人類學家喬治·曼齊(Giorgio Manzi)也指出,要解釋過去的人屬物種的消失,應該考慮許多因素。曼齊不是這項研究的參與者。

他說,氣候變化和物種滅絕之間的關係是複雜的,一個並不總是導致另一個:「至少在過去的一百萬年裡,我們知道各種各樣的氣候突變和環境危機。這些環境並不總是導致物種滅絕。」

儘管如此,Manzi相信新的研究為氣候變化會產生重大影響提供了一個合理的理由。

「這提供了一幅圖片,顯示了氣候災難對不同物種的人類種群產生的巨大影響,」Manzi說。

預計到2100年,地球溫度將比工業化前高出5攝氏度,未來還將面臨更多的氣候挑戰。

相關焦點

  • 人類祖先因氣候變化而滅絕,警惕慘劇重演
    全球變暖持續在世界各個角落創下高溫紀錄,兩極冰川大量融化,原始森林大火不斷,人類文明在自然之力面前顯得無比渺小。然而這不是歷史上第一次人類對氣候變化的束手無策,一項結合氣候模擬與化石紀錄的研究顯示,遠古人類很可能因不適應氣候變遷而滅絕。
  • 科學家確定導致長毛犀牛滅絕的真正原因是氣候變化 而非人類捕獵
    據外媒報導,科學家在研究遠古長毛犀牛遺骸時發現,氣候變化導致了它們的滅亡,而由非人類捕獵引起。
  • 真的是人類活動導致了物種滅絕嗎?可能人類不用完全背這個鍋
    而在地球歷史上的某些時刻物種的滅絕率很高,例如,在過去的5億年,地球至少經歷了五次物種大滅絕,當時地球上超過四分之三的生物在短時間內滅絕。現在,人類活動正在影響全球的生態,我們可能已經在親身經歷第六次物種大滅絕。
  • 只有人類會導致物種滅絕嗎?並非如此,這些物種自身容易滅絕
    如果說有什麼現象對於生物種群來說是可怕的,那應該就是滅絕了。一旦物種滅絕之後,就永遠沒有在地球舞臺上亮相的機會了。雖然地球生物史只有幾億年,但是在這段期間內地球上就已經發生過了五次生物大滅絕事件,幾乎每次事件都會導致地球上80%的物種消失。滅絕事件過去一段時間後又會有一批新物種出現,地球所有的物種似乎都在經歷著這樣一個輪迴,以至於有說法認為人類未來或許會經歷第六次生物大滅絕事件。
  • 氣候變化或能影響雄性動物生殖能力,嚴重的可導致物種滅絕
    全球氣候變化對人類生存環境的影響,想必大家都已有所聽聞,但東英吉利大學(University of East Anglia)的一項新研究卻發現,氣候變化還可能會對雄性的生殖能力構成威脅。研究人員認為,這種由持續性極端高溫天氣對雄性生殖能力所構成的影響,或能解釋眾多由氣候變化對生物多樣性所造成的影響,比如物種滅絕。
  • 猛獁象是如何滅絕的?氣候變化還是史前人類屠殺?
    最近一項對歐洲猛獁象骨骼化學成分的分析顯示,隨著氣候變暖,這些動物可能在食物來源不斷減少的困境中掙扎,這可能加速了猛獁象的滅亡。目前已經發現的已知猛獁象和人類共存遺址中,可以看出早期的美洲大陸人類是如何聚集在一起獵殺猛獁象的,以及他們如何最大限度地利用這種巨大動物的肉來養活自己的。科學家們希望更好地了解滅絕大象在古代生態系統中的作用。
  • 海平面變化可能是物種滅絕主因
    一位美國科學家在新一期英國《自然》雜誌上撰文稱,地球在過去5億年裡發生的多次物種大滅絕,很大程度上可能由海平面變化引起。有理論認為,之所以發生物種滅絕,是因為火山噴發和小行星撞擊地球使大量灰塵拋入空中,導致氣溫下降。也有觀點認為,物種滅絕的罪魁禍首可能是二氧化碳含量增高導致的氣候變暖。其他一些科學家則更看重疾病的作用以及不同物種對有限資源的競爭。   美國威斯康星大學麥迪遜分校地質學家沙南?
  • 是什麼導致人類未來可能走向滅絕?
    核戰爭英國劍橋大學生存風險研究中心的研究助理盧克·坎普解釋說,存在風險與我們可能認為的「常規」危險或威脅不同。坎普研究歷史文明的更新換代和當今氣候變化帶來的風險。正如所有存在風險的情況一樣,對於一場核風暴可能消滅多少地球人口,目前還沒有可靠的估計。但據預計,核戰爭之後的低溫和糧食生產受限時期是由煙霧瀰漫的核煙霧阻擋陽光照射地球造成的。從我見過的大多數造型來看,這絕對是可怕的。它可能導致大量人類死亡,但是還沒有達到滅絕的地步。
  • 科學新論調:古人類物種滅絕,或因氣候變化!今天面臨同樣的危機
    如今,由多國科學家,再綜合考慮地球氣候環境的變遷因素,提出了一個新的推論:氣候變化,可能在人類物種滅絕中扮演了一個「狠角色」。這項最新的研究結果,堅持認為,氣候的變遷或許才是其他古人類滅絕的主要驅動因素。
  • 尼安德特人滅絕可能與氣候變化無關
    氣候變化導致尼安德特人滅絕的假設,已經得到大多數科學家的認可。根據這一理論,在上一個冰河時期,氣候急劇變化導致天氣越來越寒冷和乾燥,成為尼安德特人滅絕的決定性因素。但據物理學家組織網近日報導,義大利博洛尼亞大學科學家通過分析義大利普利亞一些洞穴中的石筍樣本,對上一個冰期進行了詳細的古氣候重建,得出結論認為:尼安德特人可能並不是因為氣候變化而滅絕。相關研究發表在《自然生態學與進化》雜誌上。在大約4.5萬年前到4.2萬年前的普利亞穆爾奇喀斯特高原上,尼安德特人和智人至少共存了3000年。
  • 直立人可能是「懶死的」 懶惰和氣候變化或致其滅絕
    科技日報北京8月13日電 (記者劉霞)據美國物理學家組織網近日報導,澳大利亞國立大學(ANU)的一項新考古研究發現,造成原始人類直立人(Homo erectus)滅絕的部分原因是他們的懶惰。不勤勞,再加上無法適應不斷變化的氣候,或是導致直立人滅絕的兩大元兇。
  • 滅絕滋生滅絕: 一個物種的滅絕會導致更多物種滅絕
    生物多樣性中心瀕危物種主任Noah Greenwald 說:「這類似於氣候變化,一旦開始,就很難停止。我們不知道這個臨界點是什麼,這很可怕。」花點時間思考一下「滅絕」的意義是值得的:一個物種徹底消失了。
  • 最新研究顯示到2100年,氣候變化將導致北極熊滅絕
    2020年7月20日發布的一項研究預測,如果不採取更多措施應對氣候變化,北極熊將在本世紀末滅絕。科學家警告說,北極海冰融化可能導致許多北極熊最早在2040年出現飢餓和繁殖失敗。該研究預測,在人類的有生之年,北極熊這種處在食物鏈頂端的食肉動物可能會全部滅絕。
  • 外媒盤點:那些可能導致人類滅絕的「生存風險」
    美國趣味科學網站7月25日發表文章《什麼可能導致人類滅絕?》稱,從外星人入侵地球到災難性的小行星撞擊地球,圍繞著什麼可能最終導致人類滅絕,目前存在著多種理論。然而在研究這個問題的人當中,普遍的共識是:人類生存面臨的另一些風險發生的可能性更高。對於這些風險,研究人員稱之為「生存風險」。下文列舉了一些被研究人員最為看重的風險。
  • 《自然》:氣候變化加劇,或致北極熊滅絕
    新京報快訊(記者 謝蓮)據BBC報導,《自然》雜誌(Nature)7月20日發布的最新研究顯示,隨著氣候變化加劇,北極熊的生存環境遭到極大破壞,這一物種或將於2100年滅絕。研究指出,北極熊依靠北冰洋上的海冰覓食,而隨著氣候變暖導致海冰融化,北極熊被迫前往海岸地區尋找食物、哺育幼崽,這或將導致北極熊的數量大幅下降。最早到2040年,許多北極熊可能會面臨繁衍問題,致使一些地區的北極熊開始滅絕。而若是全球溫室氣體排放量保持現狀,到2100年幾乎所有北極熊都將滅絕。
  • 被人類滅絕的第一個物種是什麼?
    氣候變化,加上人類狩獵等影響,也被證明是一些大型動物的致命組合——最著名的是猛獁象,它在大約10500年前就滅絕了(矮長毛象除外,它在俄羅斯北部的一個小島上存活了大約4000年)。我們也要為今天持續的物種滅絕負責。但這仍然沒有回答哪個物種先滅絕的問題。這裡有個陷阱:地球上人類導致物種滅絕的數據只有在12.5萬年前才可靠——但這並不意味著在非洲之前人類沒有導致動物滅絕。事實上,有令人信服的證據表明,在人類遷徙之前,他們也在那裡釋放了對物種的狩獵本能。
  • 氣候變化曾經使古代生物縮小,全球氣溫的升高,它可能再次發生
    化石記錄表明,氣候變化可能會導致動物像過去那樣縮小體型。最近發表在《英國皇家學會開放科學》雜誌上的一項初步研究為越來越多的證據提供了支持,這些證據表明,氣溫的歷史性變化已經導致物種的體型縮小——這一趨勢很可能在擬人化的氣候變化中重複出現。
  • 哪些地球上的物種能逃過氣候變化的劫難
    預測哪些物種難以經受氣候變化衝擊的方法在不斷進展,不過預測獲得的數據卻很有限,而且有矛盾之處。加上政策、土地使用變更和生態影響之間複雜的交互作用,意味著預測並非很準確,並非不需修改。就像人類通常的行為一樣,人類對易受氣候變化衝擊物種的評估也存在偏見和盲點。此外,還有一些引起不少氣候變化的間接因素,也對物種數量產生影響,例如生物食物鏈方面的影響,這比氣候的直接影響更難以建立預測模式。
  • 第一個因人類而滅絕的物種
    比方說,人們認為由於大量捕食相同種類的食草動物,飢餓人類數量的增加促使了短面熊的滅絕。短面熊生活在南美洲,體型碩大,站立起來的高度可超3米,在距今大約1.1萬年前滅絕。氣候變化和人類活動也被證明是一些巨型動物的末日組合——著名的猛獁象在距今約10500年前滅絕。Hume說:「如果把氣候變化和一種負面的人類活動組合在一起,那就是一場災難。」 答案?
  • 人類祖先滅絕都因氣候不調節,科學家:雷鳴般的警告
    全球變暖持續在地球各角落創下高溫紀錄,加州野火尤其引發關注,甚至燒掉仙境一般的納帕山谷一座米其林三星餐廳,那是人類文明終究不敵大自然反撲的證據。最近一項結合氣候模擬與化石紀錄的研究顯示,人類很可能因為不調節氣候變遷提早面臨滅絕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