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些地球上的物種能逃過氣候變化的劫難

2020-08-28 生態綠野



有關地球各物種逃過氣候變化而生存下來機率大小的討論,是令人不安的。最近一份引起各方重視的的生物多樣性報告聲稱,目前地球上每四個物種中就有一個面臨滅絕之災。地球生物今天如此之脆弱,很大程度與當今的氣候變化有關。氣候巨變造成氣溫升高、海平面上升,而且出現更多極端反常的天氣。

必須發出一些警告。雖然無人否認氣候變化會帶來嚴重後果,但也無人能精確認識氣候變化將如何影響物種的脆弱性,尤其是在遙遠的未來。預測哪些物種難以經受氣候變化衝擊的方法在不斷進展,不過預測獲得的數據卻很有限,而且有矛盾之處。加上政策、土地使用變更和生態影響之間複雜的交互作用,意味著預測並非很準確,並非不需修改。就像人類通常的行為一樣,人類對易受氣候變化衝擊物種的評估也存在偏見和盲點。此外,還有一些引起不少氣候變化的間接因素,也對物種數量產生影響,例如生物食物鏈方面的影響,這比氣候的直接影響更難以建立預測模式。


澳大利亞一些袋鼬屬動物已經因為入侵物種在當地滅絕,隨著氣候的變化,這一滅絕趨勢將會加劇。

另一個不確定性因素與物種的生命適應能力有關。以爬行動物和兩棲動物所屬的變溫動物或冷血動物為例,這些變溫動物在演化歷史上不如恆溫動物那樣能很快適應氣候的變化。原因之一是,變溫動物無法調整自己的體溫。不過也有例外,比如美洲牛蛙,可能更適應氣候變暖的棲息地。


美國牛蛙或許是屈指可數的其中一種能適應全球氣候暖化的物種。


當然,地球物種的命運也有另一種選擇,但這要取決於人類。如果我們人類萬眾一心,採取措施,改變生活方式,減少溫室氣體的排放,就可以阻止氣候危機像滾雪球一樣地急速下滑加劇。但我們在預測不同物種受氣候暖化衝擊的回應和結局時,是假設這沒有發生。


強不可阻的趨勢

即或有上述的不確定性因素,我們也可以對大致的模式做出一些有根據的猜測。

耐高溫耐乾旱的植物,比如生長在沙漠而不是雨林中的植物,存活的可能性就會比較高。存活率較高的還有種子可以遠距離傳播的植物,比如靠風或洋流傳播種子,如椰子,而靠螞蟻傳播種子的相思樹就不會那麼幸運。此外,能夠調整開花周期的植物也能更好地應對氣溫的升高。印第安納大學布魯明頓分校的生物學家Jen Lau認為,這可能會讓非原生地的植物具有適應氣候變化的優勢。

我們也可以在地質史中找尋嚮導。生物化石藏有物種如何應對地球以前氣候變化的蹤跡。化石中也能找到生存歷時久遠的遺傳線索,比如改變自身去適應鹽度更高的環境而生存了數百萬年的耐寒綠色微藻。這是美國新澤西羅格斯大學的科學家法蒂瑪‧佛隆格和她的同事剛在2018年9月的新發現。

然則,重要的是,當前人類造成的氣候危機獨有的毀滅性,意味著我們不能完全依照遠古地質時代物種的氣候適應變化為基準。

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UCN)物種存續委員會氣候變化專家小組的外聯官員吉米‧卡爾(Jamie Carr)指出:&34;

化石確切記錄了蟑螂生命適應力之堅韌頑強。加州大學默塞德分校的土壤生物地球化學家艾斯莫雷提‧貝赫說,這種很不受人喜愛的小動物&34;。例如,蟑螂在數千萬年前開始向土壤深處挖洞來適應日益乾旱的澳大利亞大地。


迄今為止,蟑螂經歷了地球史上每一次物種大滅絕事件中都能倖存活下來。

國際林業研究中心(CIFOR)主任羅伯特‧納西說,蟑螂顯示了物種適應變化的兩個特性,一是&34;,二是其漫長的進化史,因為一般來說,&34;。納西說,這類特性使得這類物種能夠熬過引發氣候巨變的大型災難性事件而繼續生存下來。

此外蟑螂也不挑食。什麼東西都可以用來飽腹。這意味,對食物不太挑剔的物種,如老鼠、機會主義的鳥類和適應人類城市生活的浣熊,氣候變化對它們的食物源威脅不大。

相比之下,挑食的動物就難以適應氣候的變化。比如澳大利亞的樹熊,或曰無尾熊,僅以桉樹葉為食。但由於大氣中二氧化碳含量的增加,桉樹葉所含的營養也越來越少。結果,氣候變化增加了樹熊挨餓的風險。


氣候變化增加了澳大利亞樹熊遭受飢餓的風險。

澳洲樹熊除了食物的單一化,其遺傳多樣性也很低,這也是致病微生物衣原體為何能蹂躪野生樹熊的原因之一。這些都是令人擔憂的可導致物種滅絕的特性。卡爾說:「在很多個案中,我們特別關注的物種是那些我們預料會首先消失的物種。」這些脆弱物種包括生活在微小生態中的物種,如高海拔山地森林,或棲息在狹小區域的生物,如一些熱帶鳥類或僅出現在某些小島的植物。依賴原始環境的物種也很易受到氣候變化而絕種。

這可用來與在生態受破壞的棲息地,如草原和新生林等地,能成功生長繁育的「早期演替」物種做比較。明尼蘇達大學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的環境研究所所長傑茜卡•赫爾曼說,這些早期演替物種&34;

卡爾稱之為&34;之物種,能夠遷徙和適應於不同的生態環境,因此遭遇氣候變化時其存續的時期也會較長。雖然這類物種的適應性通常是正面的,但也可能讓一個生態系統的其他部分付出代價。像美洲巨蟾蜍這種有毒的物種入侵澳大利亞,導致了澳大利亞一些原生物種的滅絕,比如一種食肉有袋動物袋鼬和一種大型蜥蜴。赫爾曼說,入侵植物的本事是多樣性,這&34;。在路邊小道上常見的雜草,野火燒不盡,春分吹又生,生命力遠遠超過其他植物。


在生態變化和過渡的狀態下仍然繁衍興旺的鹿,是自然界適者生存的強獸。

當然,許多生物體本質就不具遷徙性或遷徙性甚低。地球上大多數植物雖然已能適應過去比較緩慢的氣候變化,但將無法跟上氣候的急劇暖化步伐而做出快速的回應。

緩衝區

利好的消息是,一些特殊物種可能擁有稱之為氣候變化避難所的緩衝區,即相對而言不受氣候變化影響的地區,比如深海海谷。儘管深海區域的海水升溫,氧氣濃度下降,但舊金山州立大學的海洋環境生理學家喬納森‧斯蒂爾曼 認為,深海熱泉生態系統在基本上是一片黑暗無光的世界中可能是一個亮點。

他說,這個深海中的生態系統「與地球表面幾乎沒有關聯,我懷疑氣候變化會對它們有任何影響。人類是到了1977年,才知道海洋深處有這樣的生態系統存在。深海熱泉生態系的能量來自地球的核心,而不是太陽,因此其本來就極端的生命棲息地不太可能被海洋表面的生態變化所影響。」

挪威生命科學大學熱帶森林生態學家道格拉斯•希爾 也提到類似的獨立於地表生態系統而免受氣候變化所影響的物種。他說,「在未來的某個時候,非洲唯一能倖存的脊椎動物有可能是生活在地底深處的盲穴魚」。與深海熱泉系統一樣,生活在地底洞穴的「許多物種仍未被人發現,自然也不為人所知。歐洲的第一條洞穴魚直到2015年才在德國被發現。」


生活在極端生態中的耐熱性有機體和微生物受氣候變化的影響可能較小。


生活在火山熱泉等極端環境中的嗜熱生物,或曰耐熱有機體,也可能較少受到地表溫度變化的影響。正如我訪問過的許多科學家所言,最能適應惡劣環境而生存的生物是微生物。電腦模擬說明,只有微生物才能承受不斷增加的太陽熱力而生存下來。土壤生物地球化學家比爾赫提到一種主要的微生物類型古生菌,說&34;。

雖然細小,但也並非微細如微生物,也一樣大難臨頭不會死的是一種俗稱為水熊蟲的緩步動物。環境生理學家斯蒂爾曼興奮說道,這種小動物&34;

未來的地球不僅會有更多的極端自然環境,而且會有更多的城市和人為改造的空間。因此,菲律賓國家自然歷史博物館的爬蟲學展廳的總管阿爾文·迪莫斯說,「能抗極端環境的物種很可能是這樣的物種,能安居於人類改造過的棲息地,比如城市公園和花園、農業地區、農場、人工林等等。」

國際林業研究中心的納西作了這樣的總結,「如果脊椎動物適應力強,能夠雜食,或能在極端條件下生存,其中的贏家將是非常小的動物,希望是恆溫動物。」

用國際自然保護聯盟的卡爾的話來說,「這樣的地球聽起來不像是一個美麗多彩的世界。」


因氣候暖化,像紫燈花這樣的瀕危植物可能會更加不堪一擊。

當然,人類已經或多或少知道需要有什麼樣的行動來減緩未來自然世界的黯淡前景。這些行動包括減少溫室氣體排放,保護生物多樣性,恢復各棲息地之間的連通性,停止無止境地建造水壩、道路和圍牆,減少汙染和土地開採等會傷及其他領域的生態破壞。只要人類能盡到環境保育的責任,即使是瀕臨滅絕的物種,比如大鼻羚羊,也能從滅絕的邊緣被挽救回來。為了向世人宣示生態可持續保護的力量,科學家們正在制定一份正在起死回生恢復全面健康的物種綠色名單,以補充國際自然保護聯盟的瀕危物種紅色名單。

阻難行動的政治障礙望之令人生畏。但是,在地球將會被拱手讓給微生物之際,看來只要我們能排除掉這些障礙,就能力挽狂瀾,救回我們的地球。

相關焦點

  • 氣候變化可能導致古代人類物種滅絕
    自從人類在200萬年前進化以來,智人(Homo sapiens)這幾個人類的近親就在地球上行走。這些古人類生活在不同的棲息地和具有挑戰性的環境中。有些人甚至交叉交配。
  • 地球氣候變化的主要原因有哪些?全球氣候變化一直在發生
    全球氣候變化通常在數千年或數百萬年的時間裡緩慢發生。 相比之下,現在的地球氣候變化很快。 在大氣層頂部截獲的太陽能中,只有大約40%通過大氣層到達地球表面。 其餘的被大氣反射或吸收。太陽的能量輸出不是恆定的,它會隨著時間的變化而變化,所以它會影響我們的氣候。
  • 氣候變化或能影響雄性動物生殖能力,嚴重的可導致物種滅絕
    全球氣候變化對人類生存環境的影響,想必大家都已有所聽聞,但東英吉利大學(University of East Anglia)的一項新研究卻發現,氣候變化還可能會對雄性的生殖能力構成威脅。在發表於《自然通訊》雜誌上的論文中,研究人員指出,熱浪(heatwave,持續性極端高溫天氣)會破壞昆蟲的精子,並對後代的生殖能力構成負面影響。研究人員認為,這種由持續性極端高溫天氣對雄性生殖能力所構成的影響,或能解釋眾多由氣候變化對生物多樣性所造成的影響,比如物種滅絕。
  • 氣象衛星在氣候和氣候變化方面有哪些應用?
    氣象衛星在氣候和氣候變化方面有哪些應用?   氣象衛星遙感資料在我國氣候和氣候變化業務中的應用進展較快。目前,利用氣象衛星資料反演的海表溫度、長波輻射、積雪和海冰產品已經成為全球和區域氣候與氣候變化研究不可或缺的信息。
  • 科學新論調:古人類物種滅絕,或因氣候變化!今天面臨同樣的危機
    人類物種,短短200萬年的進化,據目前的遺蹟出土,能清晰找到痕跡的,就包括了能人、能人、直立人、海德堡人、尼安德特人和智人。如今,由多國科學家,再綜合考慮地球氣候環境的變遷因素,提出了一個新的推論:氣候變化,可能在人類物種滅絕中扮演了一個「狠角色」。這項最新的研究結果,堅持認為,氣候的變遷或許才是其他古人類滅絕的主要驅動因素。
  • 高保真的地球氣候變化記錄,揭秘了地球4種不同的氣候狀態
    《科學》雜誌當地時間9月10日報導,經過幾十年的研究和廣泛的國際合作,美國加州大學聖克魯茲分校(UCSC)、德國不萊梅大學(UOB)、波茨坦氣候影響研究所(PIK)等首次編制了一份高保真度、具有連續性的地球氣候變化記錄。它記錄了地球過去6600萬年間的氣候變化情況,揭示了4種不同的氣候狀態(溫室、暖室、冷室和冰室)。
  • 氣候變化帶來哪些影響?
    近幾年關於氣候這個話題最熱的就是氣候變化很多小夥伴覺得氣候變化帶來的影響和改變離自己很遠殊不知,影響和改變就在身邊>下面跟著小據一起看看氣候變化帶來的影響離我們有多遠?影響糧食安全氣候變化對全球糧食產量以不利影響為主。氣候變化導致小麥和玉米平均每10年分別減產1.9%和1.2%。氣候變化對我國糧食的影響,主要表現在種植結構和耕種制度改變、糧食產量波動,以及農業災害加重等諸多方面。
  • 氣候變化:拯救地球最有效的辦法有哪些
    如今,地球氣候變暖已是不爭的科學事實,對人類生活的影響已經顯而易見:地球氣候暖化增加了邁阿密(Miami)以及其他地方洪水泛濫的概率,威脅著南亞的布拉馬普特拉河(Brahmaputra River,中國境內的上遊稱雅魯藏布江)沿岸數百萬居民的生活,並且擾亂了動植物的生命繁衍。
  • 研究顯示氣候變化對物種基因多樣性具長期影響
    新華社倫敦5月20日電(記者張家偉)英國謝菲爾德大學20日公布的一項研究成果顯示,基於對土撥鼠的基因組分析對比發現,歷史上的氣候變化事件對物種的基因多樣性會產生非常長遠的影響。該校與英國弗朗西斯·克裡克研究所學者領銜的團隊對阿爾卑斯山土撥鼠的基因組進行了測序分析,並在美國《當代生物學》雜誌上發表了研究報告。
  • 是物種進化速度快 還是氣候變化快
    據環球科學報導,由於氣候變化所導致的全球性溫度升高,加劇了極端熱浪的出現頻率和嚴重程度。這種變化對地球上的許多生態系統都造成了嚴重的影響,以世界上最大的活體組織結構——大堡礁為例,其後果就顯而易見。「神說:地要生出活物來,各從其類;」——聖經對於魚兒來說,在進化速度上會不會比其它動物更佔優勢呢?因為它們本身就是冷血動物,在海水中,它們的體溫與周圍水域的溫度非常接近。一個國際合作團隊在脊椎動物身上進行了有史以來最大規模的以熱耐受性為重點的人工進化實驗。他們的實驗對象是斑馬魚。斑馬魚是水生動物世界中常被用於進行科學實驗的「小白鼠」。
  • 地球上消失了許多大型草食動物 -,但氣候變化可能會把它們帶回來
    我們的祖先通過狩獵使牧群變薄,但也接管了其部分生態系統功能,破壞了物種的生存能力。然而,這種生態轉變並不完善,並在許多地區出現赤字 - 這表明在世界某些地區重新引入大型動物可能對當地環境產生積極影響。今天很少有動物物種成長為一噸或更多 - 像大象,河馬和犀牛。
  • 一場持續了200萬年的大雨,使地球的氣候變得適合人類居住
    ,出現了許多早期的爬行動物和海洋動物,然而好景不長,在不到4500年的時間裡,二疊紀就進入了物種大規模滅絕時期,它是地球有史以來最大的滅絕事件,大約90%的物種都被滅絕,其中包括96%的海洋生物和70%的陸地生物,原因是大規模的火山爆發引發氣候驟變。
  • 氣候變化的「蝴蝶效應」
    地球表面的三大生態系統——陸地、淡水、海洋,都將受到氣候變化的影響,涉及基因、物種、群落、生態系統等各個層面。南極冰川。在未來的全球氣候變化下,物種的滅絕風險會增加,如果現有的政策不改變,地球上1/6的物種會受到威脅(Urban, 2015)。此外,全球氣候變化會對物種種群動態產生嚴重的負面影響,改變物種的豐度、死亡率、年齡結構、性別比例。現有的資料研究表明,陸地、淡水和海洋生態系統中大約80%的群落豐富度的改變是受到全球氣候變化的影響。
  • 二疊紀時期的地球,氣候變化極端化,史前生物吃盡苦頭
    早期的二疊紀景觀很像之前的晚石炭世,鬱鬱蔥蔥的沼澤森林在許多沿海地區佔據著至高無上的地位,但在此期間,內陸地區開始變得更加熟悉,因為針葉樹開始大面積繁殖,就像現代的原始森林,到這個時期結束時,沼澤森林主要分布於赤道島嶼上;然而,二疊紀值得注意的是,它是一個關於植物的重大轉變期,因為當今地球上存在的很多植物種類都是從這一時期演變存活下來的,針葉林是最成功的生物群落之一
  • 氣候變化九問
    美國一家致力於研究應付氣候變暖對策的非營利機構PewCenter主管艾琳·克勞森就氣候變暖的一些常識和問題回答了美國國家廣播公司的提問。   問:什麼是氣候突變?   答:科學家們所說的氣候變化,通常指的是"氣候漸變"。也就是我們經常說的,"地球在逐漸變暖",或者是"氣候在慢慢變暖"。
  • 氣候變化九問-環流 溫鹽 氣候變化 PewCenter 科學家 氣候變暖...
    美國一家致力於研究應付氣候變暖對策的非營利機構PewCenter主管艾琳·克勞森就氣候變暖的一些常識和問題回答了美國國家廣播公司的提問。   問:什麼是氣候突變?   答:科學家們所說的氣候變化,通常指的是"氣候漸變"。也就是我們經常說的,"地球在逐漸變暖",或者是"氣候在慢慢變暖"。
  • 科學家揭示地球氣候變化和碳循環原因:太陽或是幕後黑手
    2月10日,據外媒報導,愛爾蘭都柏林三一學院發表在《美國科學院院報》(PNAS)上的一項新研究,揭示了影響全球氣候和碳循環的因素之間複雜的相互作用,以及數百萬年前引發地球歷史上兩次最具毀滅性的滅絕事件的原因。
  • 溫室效應為何會導致氣候冷卻?看美國氣候學家這樣解釋!
    溫室效應導致全球氣候變暖,北極冰川融化,真的會讓地球回到冰河世紀那樣的劫難嗎?影片講述的是美國氣候學家傑克(丹尼斯 奎德 Dennis Quaid 飾)認為,溫室效應正在引發地球的大災難,北極冰川的融化,會讓地球回到冰河世紀那樣的劫難。對此,就會有人有疑問:又是全球變暖,又是冰河世紀,這不是矛盾嗎?
  • 氣候變化影響地球磁場強度
    原標題:氣候變化影響地球磁場強度  新華社東京9月13日電 (記者藍建中 報導員甘璐)日本研究人員最新研究發現,地球磁場強度發生變動是由於極地冰蓋增減導致地球自轉速度出現變化造成的。這將有助於研究氣候變化與地球磁場變化之間的關係。  地球磁場不僅能避免對生物來說有害的宇宙射線和太陽風,還能防止大氣的散逸。
  • 研究顯示氣候變化對物種基因多樣性有長期影響—新聞—科學網
    新華社倫敦5月20日電(記者張家偉)英國謝菲爾德大學20日公布的一項研究成果顯示,基於對土撥鼠的基因組分析對比發現,歷史上的氣候變化事件對物種的基因多樣性會產生非常長遠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