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揭示地球氣候變化和碳循環原因:太陽或是幕後黑手

2021-01-14 環球網

2月10日,據外媒報導,愛爾蘭都柏林三一學院發表在《美國科學院院報》(PNAS)上的一項新研究,揭示了影響全球氣候和碳循環的因素之間複雜的相互作用,以及數百萬年前引發地球歷史上兩次最具毀滅性的滅絕事件的原因。

都柏林三一學院的研究小組通過威爾斯古代泥巖礦床的化學數據發現,圍繞太陽的地球軌道結構的周期性變化是三疊紀-侏羅紀大滅絕期間(大約2.01億年前,約有76%的物種滅絕消失)和早侏羅世Toarcian期大洋缺氧事件(約1.83億年前)造成碳循環和全球氣候變化的部分原因。

此外,火山活動在當時向海洋和大氣釋放了大量溫室氣體,造成全球碳循環的重大擾動以及全球氣候和環境變化。

都柏林三一學院的麥可·於爾(Micha Ruhl)博士說:「我們的研究表明,在侏羅紀大滅絕和Toarcian期大洋缺氧事件之間的1800萬年左右,地球的碳循環處於一個不斷變化的狀態。地球圍繞太陽公轉軌道結構的周期性變化影響到地球從太陽獲得的能量,進而影響到部分區域和全球範圍內的氣候和環境過程以及碳循環。」

研究人員表示,雖然這種現象在近期以引起冰川作用循環而聞名。但目前的研究表明,這些對地球系統的外部強迫機制在遙遠的過去也在起作用,並控制著地球的碳循環,即使在地球以溫室氣候條件為特徵的非冰川時期也是如此。

研究人員指出,人類驅動的碳排放導致了氣候變暖,推動生態系統發生了前所未有的變化,並將我們推向地球歷史上第六次物種大滅絕。

按照當前的太陽公轉軌道結構和過程,未來地球應該會回到冰川狀態。但是人為的碳排放很可能會破壞這一自然過程,導致全球迅速變暖,而不是穩步回到較冷的氣候。

而對過去全球變化事件的研究,如侏羅紀大滅絕和ToChana海洋缺氧事件,能夠讓科學家們解開控制全球碳循環變化的不同過程,並調節限制地球氣候系統的臨界點。

相關焦點

  • 有史為鑑:歷史上地球碳循環紊亂致生物大規模滅絕,如今再次出現
    上周在主要國際期刊《美國科學院院報》(PNAS)上發表了一項新研究,揭示了地球碳循環紊亂和全球氣候變化等因素導致災難性事件發生之間的複雜相互作用。研究人員認為,上億年前所發生的地球歷史上的兩個毀滅性生物滅絕事件,正是與地球碳循環被破壞有關。而就在當代,由人類驅動的無度碳排放正在導致我們的氣候變暖和生態系統發生前所未有的惡性變化,並迫使人類加緊走上地球歷史上第六次大規模滅絕事件的道路。
  • 氣候變化竟是因為「鄰居」的影響,專家發現金星木星正讓地球變軌
    如今全球氣候變化的問題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畢竟全球氣候的變化不僅會影響到我們的日常生活,更是會對地球上的生態環境造成巨大的影響。長久以來人們都認為地球上的氣候變化是人類活動造成的,但是最近科學家們卻有了新的發現,或許真正的幕後黑手另有其人。
  • ...氣候變化》雜誌發表論文揭示短生命氣候脅迫物質的長期氣候效應
    短生命氣候脅迫物質(short-lived climate forcer, SLCF)通過影響地球系統的輻射收支產生氣候效應。硫酸鹽、黑炭、臭氧等短生命氣候脅迫物質導致的輻射強迫,對於全球氣候變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然而,由於短生命氣候脅迫物質的大氣停留時間較短,之前的研究通常認為其僅具有短期氣候效應,而不具有長期效應。
  • 科學家揭秘氣候變化原因
    在這個系統自身動力學和外部強迫作用下(如火山爆發、太陽變化、人類活動引起的大氣成分的變化和土地利用的變化),氣候系統不斷地隨時間演變(漸變與突變),而且具有不同時空尺度的氣候變化與變率(月、季節、年際、年代際、百年尺度等氣候變率與振蕩)。 氣候系統是地球系統的主要部分之一。地球系統還包括人類與生命系統,社會—經濟方面等。
  • 海陸聯動,「探脈」碳循環與氣候互饋作用—新聞—科學網
    由林光輝擔任首席科學家的「973」項目—「碳循環關鍵過程及其與氣候系統耦合的研究」即將驗收。
  • 鑽石新研究表明:地球的碳循環深達地殼
    地球的碳循環深達地殼加拿大一項新的研究發現,來自地下深處的鑽石揭示了對地球生命至關重要的碳如何在地球內部和表面之間循環的秘密地球上所有生命賴以生存的碳以一種稱為碳循環的模式在地球的大氣層、海洋和地殼中移動。這種循環在氣候中起著關鍵作用,比如,二氧化碳從太陽中捕獲熱量,使全球變暖。
  • 最新研究表明:木星是幕後黑手
    在幾十億年前,金星表面不僅比現在適宜,甚至比今天的地球更加宜居,還可能有生命被孕育過。這就令科學家們非常好奇:金星到底經歷過什麼樣的歷史,竟然從一個生命的天堂變成了太陽系內最恐怖的天體呢?到底是什麼原因,將金星和可能存在過的金星生命徹底扼殺了呢?來自加州大學河濱分校的天體生物學家Stephen Kane對這個問題始終充滿了好奇,並且致力於這方面的研究。
  • 極端氣候事件對陸地生態系統碳循環的影響 |研究
    導   讀近年來, 極端氣候事件發生頻率增加, 對陸地生態系統服務功能和人類社會生產生活造成嚴重影響. 碳循環是驅動陸地生態系統變化的關鍵過程. 準確理解和評估極端氣候事件對陸地生態系統碳循環的影響, 能為人類社會減緩和適應氣候變化提供重要科學依據.
  • 地球公轉軌道周期性變化,或促成史上最大規模的物種滅絕事件
    人類活動排放過量二氧化碳至大氣中,似乎一手促成當今全球暖化,然而現在一篇新研究發現,地球軌道的周期性變化也是造成碳循環和全球氣候變遷的原因。當今冰川異常融化、溫度節節攀升、海洋酸化等種種現象,以致有人認為地球即將邁向第6次大規模滅絕事件。
  • 地球氣候變化受太陽活動影響嗎?
    以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氣候變化評估報告為代表的主流觀點認為,20世紀中葉以來的全球變暖極有可能是由人類活動排放的溫室氣體造成的。然而,有研究指出,IPCC的氣候模型低估了自然因素對氣候變化的影響,卻誇大了人類活動的貢獻。太陽活動是地球氣候變化自然驅動力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研究太陽活動對地球氣候變化的影響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 地球氣候變化的主要原因有哪些?全球氣候變化一直在發生
    全球氣候變化通常在數千年或數百萬年的時間裡緩慢發生。 相比之下,現在的地球氣候變化很快。 在大氣層頂部截獲的太陽能中,只有大約40%通過大氣層到達地球表面。 其餘的被大氣反射或吸收。太陽的能量輸出不是恆定的,它會隨著時間的變化而變化,所以它會影響我們的氣候。
  • 地球6600萬年詳細氣候變化首次呈現
    原標題:地球6600萬年詳細氣候變化首次呈現 一項進行了數十年的大規模國際合作研究,近日結果出爐——來自6個國家的科學家共同宣布,涵蓋過去的6600萬年的一個氣候變化記錄項目已經完成,這是人類第一次建立了一個詳細、連續的時間表用以記錄全球氣候變化。相關研究結果已發表在美國《科學》雜誌上。
  • 和人類無關?全球變暖或是太陽周期惹的禍,科學家:太陽磁場變弱
    氣候變化是一個在全球範圍內蔓延的擔憂,過去十年被證實是有記錄以來最熱的十年,現在專家們已經揭開了太陽要為全球變暖負責的說法。例如,太陽活動以前就與溫度有關,有時被認為是氣候變化的原因,但科學家的新分析提供了證據,說明為什麼情況並非如此。太陽是地球氣候的主要能源來源,因此量化我們的星球自工業化以來對全球氣溫的影響是非常重要的。太陽經歷著太陽活動的變化,這意味著它的能量輸出隨時間而變化。
  • 地球6600萬年詳細氣候變化首次呈現
    來源:科技日報科技日報北京9月21日電 (記者張夢然)一項進行了數十年的大規模國際合作研究,近日結果出爐——來自6個國家的科學家共同宣布,涵蓋過去的6600萬年的一個氣候變化記錄項目已經完成,這是人類第一次建立了一個詳細、連續的時間表用以記錄全球氣候變化
  • 《閃電俠》再次暴露艾瑞斯智商下限,鏡像世界的幕後黑手浮出水面
    在最新的一集(即第13集)中揭示了兩大反轉。一個是逆閃登場與納什當面對質,並透露閃電俠團隊可能即將面臨新的威脅。另一個則是鏡像世界的幕後黑手浮出水面。 對於第一個內容,小D(本文作者)已經在昨天的文章中重點分析過,沒有看到的粉絲可以看完本篇內容再回顧一下,文末有上篇文章的傳送門。
  • 科學家解釋為什麼地球南北兩極氣候變化好似「蹺蹺板」
    科學家提出新解釋:為什麼地球南北兩極氣候變化好似「蹺蹺板」?   新華網上海3月12日電(記者張建松)南北極好像是安裝在地球南北兩端的「冷凝器」,在全球氣候變化中起著極其重要作用。科學家在一項研究中提出新解釋:為什麼近60年來地球南北兩極存在相反的、好似「蹺蹺板」的氣候變化?    近幾十年來,許多科學家都從不同的研究角度注意到地球南北兩極呈現相反的氣候變化,北極地區顯著變暖,南極和南大洋則大範圍變冷,地球南北兩極存在相反的、好似「蹺蹺板」的氣候變化。    對於這一現象,國外科學家曾提出與「大洋傳送帶」假說有關的「經向環流」理論。
  • 地球氣候變化的原因:過去100萬年中,世界平均溫度變化驚人!
    氣候變化過去50年來,我們的地球處在不斷升溫之中。但是氣候變化並不是什麼新鮮的事物,整個地球的歷史,就是生物適應氣候變化的歷史。地球的氣候就如同一臺極其複雜的機器,分為上億個不同的部分,預測氣候未來的變化是相當困難的事情。不過回顧氣候史就相對比較簡單,這得感謝氣候變化留下的大量證據,包括樹木年輪的厚度和在極地冰層中獲得的古代空氣的成分。這些證據顯示了地球氣候的多變,而且許多重大變化的發生速度比科學家們原來預測的要快得多。
  • 造成氣候變化的原因
    當太陽能以可見光的形式到達地球時,就會使地表變暖。比太陽要冷得多的地球則以紅外輻射或熱輻射的形式將該能量反射回太空。溫室氣體能夠阻止紅外輻射直接進入太空。由此造成的「自然溫室效應」使地球溫度比在沒有這種效應的情況下高出30℃,而這對我們所知的生命存活條件至關重要。
  • 氣候變化和人類共同體的關係?聽聽科學家們怎麼說
    」萊文提醒我們,如果礙於利益而為氣候變化的努力打折扣,那麼人類的未來也將打上折扣;儘管個體或是國家間的差異性顯著,但只有意識到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事實,才能夠更好地合作,擁有未來。法誇爾進一步解釋了部分氣候變化預測模型,尤其是降雨量預測,因為降雨對農業而言非常關鍵。「最重要的是要認識到,全球變暖不像是某天的毒太陽」,他藉助這個巧妙的比喻提醒著大家,全球變暖是發生在長時間維度中的,對人類生活產生著潛移默化的影響。未來,有許多地區面臨著降雨趨勢的不確定性,無論是從農業生產者或是市場經營者的角度而言,快速的適應能力顯得尤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