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陸聯動,「探脈」碳循環與氣候互饋作用—新聞—科學網

2021-01-14 科學網

 

由林光輝擔任首席科學家的「973」項目—「碳循環關鍵過程及其與氣候系統耦合的研究」即將驗收。談起項目特色,這位清華大學地球系統科學系教授不假思索地脫口而出:一個耦合,一個連接。「耦合就是把碳循環和氣候系統的相互作用聯繫在一起;連接就是建立陸—海之間動態的、多維的、時空上的碳交換。」他特別強調「『碳』是氣候變化的最重要的變量之一;目前的地球系統模式都把碳加進去了,但對於動態的『碳循環』過程考慮得很不夠。」

研究碳循環相關的陸地、海洋及其界面的關鍵生物地球化學過程與機理是減少氣候預測不確定性和建立新一代碳循環模型的基礎。立項之初,這個集結了清華大學、中科院植物所、北京師範大學、西北農林科技大學、中科院寒旱所、天津科技大學等單位的專家就決心自主研發碳循環模式及碳循環—氣候耦合模式,揭示海陸碳循環—氣候的互饋作用,服務國家決策和國際談判。

海陸協同,追蹤碳循環

從1750年至2011年,因化石燃料燃燒和水泥生產、毀林和其它土地利用變化等人為活動估計已累積釋放5550億噸碳,其中已有2400億噸累積在大氣中,有1550億噸被海洋吸收,而自然陸地生態系統累積了1600億噸。但這一循環中仍有很多關鍵過程並未得到清楚了解。例如,在陸—海—氣碳交換中,河流和濱海溼地起著重要作用,但其固碳潛力卻一度被忽視。

「眾多研究表明,這些覆蓋面積佔近海海岸區域不到1%的濱海溼地生態系統,每年可固定約3億噸CO2,相當於抵消全球交通工具碳排放總量的1/3。」林光輝說,此次研究的重點之一便是這些潮間帶的生態系統,特別是紅樹林、鹽沼和海草床等「藍碳」在調節CO2濃度方面的作用。

「一腳踩在陸地,一腳踏入海中。」生活在熱帶海岸潮間帶的「兩棲植物」—紅樹林是保護我國海岸線、維持近海生物多樣性的森林衛士。研究人員通過在福建雲霄和廣東湛江高橋、雷州等地已建的紅樹林生態系統碳通量觀測網監測發現,紅樹林溼地固碳能力相當於陸地森林生態系統的兩倍多,同時濱海溼地每年的碳交換率和碳匯能力也顯著高於內陸溼地。

然而,全球範圍內作為重要碳匯之一的紅樹林面積正在以每年約1%~2%的速度遞減。林光輝表示,幸運的是,與全球情況相反,當前我國紅樹林面積在以每年2%~3%的速度增加,這與國家重視和呼籲保護與恢復紅樹林有很大關係。他表示,相關研究對開發我國海岸帶藍碳潛力,用於抵消工業CO2排放提供了很好的科技支撐。

此外,研究人員還對海—陸碳循環方面的一些「黑箱」進行了探索,如利用微生物基因序列從不同角度研究土壤碳庫,基於陸地模型整合了甲烷和氧化亞氮等溫室氣體通量過程,研究了我國乾旱荒漠區典型生態系統的碳匯,系統探究了黃河、長江、珠江等三大河流碳通量的影響因素和時空變化規律,驗證河流—河口—陸架的耦合模型使得陸地—河流—海洋碳循環得以完整對接,等等。

「現在都是通過數據說話。這些新研究有助於對當前全球碳循環進行收支估算,促進不同生態系統的連接,加強中國在這一領域的國際話語權。」該項目參與者、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副教授朱求安表示。

研發耦合器,建立「訂製聊天室」

「耦合器就像一個通道或『聊天窗口』。它可以讓模塊在保持獨立的同時,建立起相互之間的聯繫」。該項目地球系統模式開發專家、清華大學地球系統科學系劉利副教授解釋說,比如大氣和海洋是兩個相對獨立的自然界子系統,但大氣的降雨和海洋的蒸發,使得這兩個獨立的子系統之間發生物質交換,「耦合器可以讓它們之間相互協作」。

長期以來,我國沒有自己的耦合器,地球系統模式發展只能依賴國外耦合器。劉利與同事不斷攻克技術難題,做出了我國首個自主設計研發的地球系統模式耦合器C-Coupler1,填補了我國耦合器軟體的空白,把我國耦合器研究推到世界先進水平。

「C-Coupler是國際上一個新的、獨立的耦合器家族,不同耦合模式配置可共享同一分量模式及耦合器,這是C-Coupler的重要特色。這有點類似『私人訂製』,可以根據模塊的多少定製所需要的交互平臺。」劉利說。據悉,當前C-Coupler1已逐步在國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清華大學等單位的模式發展中應用,並構建了多個耦合模式,如區域風浪流耦合模式,並被用於颱風相關研究。據透露,新一版的C-Coupler即將在明年上半年亮相,將進一步提高我國自主創新的耦合器水平。

與耦合器類似,林光輝向記者表示,此次項目成果的另一個特點就是「研究數據完全共享,與國際接軌,使相關數據獲得了國際認可」。例如,項目建立的中國紅樹林生態系統碳通量觀測網是中國碳通量觀測網和全球碳通量觀測網的重要組成部分;創建的集生態數據管理、可視化和在線分析為一體的FluxDATAONE數據共享平臺可促進學者之間的長期合作;TRIPLEX-GHG相關模型參加了包括全球碳計劃和北美碳計劃模型比較在內的多項國際研究合作計劃,P-Model被選為歐洲太空局實時全球生態系統生產力監測項目的模型,可對美國航天局的全球MODIS GPP產品進行新的重要補充。

「水晶地球」,預測未來發展

「有人認為,水晶球佔卜可以看到過去或預言將來。利用地球系統模式,我們也可以預估未來50到100年後的地球氣候、碳循環等的變化情況。」林光輝比喻說,全球許多國家,包括我國正在開發或完善的地球系統模式(ESM)就是這樣的「水晶球」,如果做好了就可以預測未來地球碳循環的可能變化。

項目組已將C-Coupler加入到清華大學牽頭發展的公共集成地球系統模式(CIESM)中,在大氣、海洋和陸面分量模式中耦合了碳循環模塊,開展了工業革命前控制試驗和20世紀模擬試驗。研究表明,在空間分布上,CIESM能較好地模擬出海—氣CO2通量平均態。

研究發現在大氣CO2濃度達到600 ppm(百萬分之一)時,海洋碳匯加強速率減緩;在大氣CO2濃度達到800 ppm時,海洋碳匯達到峰值。同時,海洋碳匯在全球平均溫升達到4.0℃之前,有加強趨勢,之後加強速率減緩。預估結果還表明,全球海洋及赤道太平洋、南大洋海氣CO2通量在21世紀上半葉將快速增加,在大約2070年左右穩定;全球海洋碳匯在21世紀末為每年36.8億~45.7 億噸碳。

「現在,這個項目結束了,但相關研究並沒有終止。」林光輝說,「這類創新性的研究不可能一次性地把問題全部解決完,所以培養年輕有潛力的下一代是項目的核心目標之一。」據悉,5年來,項目組已經通過現場實踐「練兵」、參加國際研討會、申請國內外基金等多種方式對年輕人才進行全方位、多層次的培養。

創新同時意味著挑戰。由於受到諸如土地利用變化、養殖等人為活動的幹擾以及強烈的時空動態變化,對精確的紅樹林碳平衡數據仍需進一步研究。此外,作為當前氣候預測與全球變化研究面臨的最具挑戰性的任務之一,陸海間碳運輸和轉化的量化及模擬仍缺乏可靠的技術方法,對其過程及機理還需要進一步深入研究。「現在,初步的『水晶球』原型有了,但很多核心技術還要繼續完善。」林光輝說。

相關焦點

  • 研究揭示氣候變化條件下藻類演變趨勢—新聞—科學網
    該研究首次從鞭毛運動和再生能力角度,解析了水體酸化對微藻運動能力的負面影響及機制,闡述了運動能力改變對微藻群體演變的潛在影響,為系統研究氣候變化條件下水域生態系統生物多樣性格局變遷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和重要的理論依據。評估和預測氣候變化對水生生物群體及其生態系統的影響是極具挑戰性的國際前沿科學問題。
  • 人類將如何應對未來溫室效應—新聞—科學網
    研究揭示末次冰盛期大洋環流新模式
  • 極端氣候事件對陸地生態系統碳循環的影響 |研究
    文章以乾旱、極端降水、極端高溫和極端低溫為例, 系統總結了極端氣候事件對陸地生態系統碳循環的影響及其機理. 已有研究表明, 乾旱是當前陸地生態系統碳匯功能的重要脅迫因子, 對生態系統生產力和呼吸都存在壓製作用, 但生產力對乾旱的敏感性一般高於呼吸對乾旱的敏感性, 從而導致陸地生態系統碳匯功能顯著削弱, 甚至使之變成碳源.
  • 科學家揭示地球氣候變化和碳循環原因:太陽或是幕後黑手
    2月10日,據外媒報導,愛爾蘭都柏林三一學院發表在《美國科學院院報》(PNAS)上的一項新研究,揭示了影響全球氣候和碳循環的因素之間複雜的相互作用,以及數百萬年前引發地球歷史上兩次最具毀滅性的滅絕事件的原因。
  • 藻類演變趨勢及機制研究獲進展—新聞—科學網
    該研究首次從鞭毛運動和再生能力角度,解析了水體酸化對微藻運動能力的負面影響及機制,闡述了運動能力改變對微藻群體演變的潛在影響,為系統研究氣候變化條件下水域生態系統生物多樣性格局變遷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和重要的理論依據。 據了解,評估和預測氣候變化對水生生物群體及其生態系統的影響是極具挑戰性的國際前沿科學問題。
  • 恐龍滅絕 小行星或「不無辜」—新聞—科學網
    美國耶魯大學Pincelli Hull帶領的團隊利用從北大西洋鑽取的深海沉積物,研究了距今660萬年前大量物種消失時的海洋碳循環和溫度變化,當時的物種為何會大規模消失一直處於熱議中心。 「還有很多人說撞擊和火山在物種滅絕中都起到了重要作用。」Hull說,「我們了解到的是,它看起來並非如此。似乎只是撞擊的結果。」 Hull和團隊繪製了全球溫度變化的時間軸,探索了德幹火山爆發可能發生的不同情景。他們發現,溫度並沒有像火山假說假設的那樣,在滅絕事件發生前後達到峰值。
  • 科學家揭示植物功能性狀與生產力模擬新機制—新聞—科學網
    在全球碳循環模型中,植物功能性狀是模擬生態系統生產力動態的關鍵參數,也是劃分全球陸地表面植物功能類型的重要參考指標。在另一項研究中,該團隊結合衛星遙感反演產品、渦度通量數據和原位觀測數據,評估了十五個國際主流碳循環模型對東亞季風區生態系統生產力模擬的不確定性來源。研究發現,比葉面積和葉面積指數等植物葉片功能性狀的表徵差異,是當前全球碳循環模型之間生態系統生產力模擬差異的重要來源。
  • 2100年氣候變化能殺死大量北極熊—新聞—科學網
    圖片來源:All Canada Photos / Alamy 隨著海冰的消失,不受控制的氣候變化將在本世紀末之前「毀滅」世界上所有的北極熊。 北極熊依靠海冰捕獵海豹,這意味著隨著北極變暖,最後的26000頭北極熊正被推向禁食的生理極限。然而,由於缺乏種群統計數據,科學家很難給出每個北極熊種群在未來還能維持多久的準確時間線。
  • 碳酸鹽風化對山麓冰川流域河水化學主導作用明顯—新聞—科學網
    而磨蝕、粉碎、凍融等冰川作用帶來大量的新鮮物質暴露從而影響化學風化過程,但是目前對冰川條件下的化學風化示蹤研究較少。為此,在全球變暖趨勢下,開展冰川流域化學風化研究對探究短時間尺度氣候變化快速響應機制具有重要意義。 由於高海拔山麓冰川流域受生物過程及人為因素影響較小,為研究冰川環境下Mg(鎂)同位素組成受控機制及化學風化過程提供了有利條件。
  • 34年間全球高解析度地表太陽輻射數據集發布 —新聞—科學網
    論文第一作者、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副研究員唐文君表示,地表太陽輻射是地球系統的主要驅動因子,驅動著地球系統的能量、水和碳循環。它是地表水文、生態、農業等陸表過程模擬的重要驅動數據,同時也是太陽能利用的重要指標。發展長時間序列、高分辨的地表太陽輻射數據集,對於地表過程的研究、太陽能電廠的選址、能源政策的制定和電網系統配置的優化等至關重要。
  • 蘇以榮團隊初步探明水旱田可溶性有機碳循環規律—新聞—科學網
    中科院亞熱帶農業生態所
  • 稻田土壤施肥可緩解全球變暖—新聞—科學網
    稻田土壤約佔我國總土壤固碳潛力的40%,因此,探討稻田土壤碳循環和固碳機理對於減緩全球變暖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土壤固碳的能力一般是通過考察碳庫變化、團聚體形成、腐殖質形成等過程來評估,但鮮有研究表徵團聚體之間和內部的碳通量。
  • 氣候變暖加速全球洋流—新聞—科學網
    海洋學家曾懷疑氣候變暖正在影響海洋洋流,但迄今為止,觀測結果還沒有顯示出這種趨勢。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員、論文主要作者胡石建認為,只有全球圖景才能揭示總體趨勢。   然而,目前還沒有對世界各地洋流進行持續、直接測量的方法。胡石建研究組轉而將對海洋和大氣的觀測與計算機模型結合進行重分析,以形成一幅全球圖景。
  • 中亞地區晚全新世水文氣候變化研究獲進展—新聞—科學網
    長期以來,中緯西風環流被認為是影響該地區水文氣候變化的最主要因素。但是由於器測記錄時間較短且空間分布不均,對該地區氣候變化細節的認識不足,尤其是中緯西風環流南-北擺動對該地區氣候的影響尚不明確。 中國科學院地球環境研究所湖沼實驗室、「一帶一路」氣候環境變化研究中心副研究員藍江湖聯合天津大學教授徐海和泰國朱拉隆功大學博士Sakonvan Chawchai等研究人員,近日在《第四紀科學評論》上發表了題為《中亞地區晚全新世水文氣候變化及其對中緯西風環流和太陽活動響應》的文章。
  • 有史為鑑:歷史上地球碳循環紊亂致生物大規模滅絕,如今再次出現
    上周在主要國際期刊《美國科學院院報》(PNAS)上發表了一項新研究,揭示了地球碳循環紊亂和全球氣候變化等因素導致災難性事件發生之間的複雜相互作用。研究人員認為,上億年前所發生的地球歷史上的兩個毀滅性生物滅絕事件,正是與地球碳循環被破壞有關。而就在當代,由人類驅動的無度碳排放正在導致我們的氣候變暖和生態系統發生前所未有的惡性變化,並迫使人類加緊走上地球歷史上第六次大規模滅絕事件的道路。
  • 氣候變化或讓颱風範圍越來越「北」—新聞—科學網
    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氣候變化專家委員會副主任丁一匯告訴《中國科學報》記者,新技術多手段的融入大大提升了颱風預測的準確率,但誤差仍然存在。目前,中國預測預報颱風的水平與國際大致相同,24小時內颱風路徑的平均誤差為70公裡左右。「颱風路徑預測已經達到了一個比較精準的水平,進一步提高路徑預報精度可能比較困難。」
  • 緯度位置、海陸位置和大氣環流三大因素,決定了全球氣候基本格局
    氣候是指一個地區大氣的多年平均狀況,主要的氣候要素包括氣溫、降水和光照等等,全球主要的氣候類型包括熱帶雨林氣候、熱帶沙漠氣候、熱帶草原氣候、熱帶季風氣候、亞熱帶季風氣候、地中海氣候、溫帶海洋性氣候、溫帶大陸性氣候、溫帶季風氣候、極地氣候和高山高寒氣候等。
  • 第四屆地球系統科學大會在上海舉行—新聞—科學網
    科學網7月4日上海訊(記者黃辛通訊員黃艾嬌)現代地球科學經過兩三百年的發展,正在整體地進入轉折期。
  • 火星也有碳循環?「好奇號」探測器又發現了火星的秘密!
    火星上發現的有機化合物,它們到底是生命的跡象還是水和陽光交互作用時產生的化學反應?而「好奇號」也發現了一些火山口中的礦物,通過這些礦物,科學家也許可以計算出火星從溫暖到寒冷的過渡時間。這些礦物含有大量二氧化碳,在神秘的火星氣候中,碳才是主要見證人。在地球上,碳是一種與生命息息相關的物質,它不停地循環在空氣、水流中。如植物吸收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同時它們會生產氧氣。而人類和其他生命則會吸收氧氣,隨著呼吸又將二氧化碳釋放到空氣中,這就是地球上的碳循環。
  • 專家談「天琴計劃」新進展—新聞—科學網
    5月26日,中國科學院院士羅俊在接受媒體連線採訪時透露,「天琴二號」衛星預計將於2025年前後發射,屆時將提升我國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的能力,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面向我國自主空間引力波探測的『天琴計劃』已進入第三階段任務,即發射『天琴二號』衛星編隊,該衛星編隊直接瞄準我國下一代重力衛星。」羅俊表示,「天琴一號」衛星已於2019年12月20日順利升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