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公轉軌道周期性變化,或促成史上最大規模的物種滅絕事件

2020-11-22 十輪網

人類活動排放過量二氧化碳至大氣中,似乎一手促成當今全球暖化,然而現在一篇新研究發現,地球軌道的周期性變化也是造成碳循環和全球氣候變遷的原因。

當今冰川異常融化、溫度節節攀升、海洋酸化等種種現象,以致有人認為地球即將邁向第6次大規模滅絕事件。

而在過去,地球歷經2次最大型的毀滅性物種滅絕事件,一場為三疊紀-侏羅紀滅絕事件(Triassic–Jurassic extinction event),發生在2.01億年前,地球上約80%物種永久消失,並使恐龍成為侏羅紀最具優勢的陸地動物;另一場則是託阿爾階滅絕事件(Toarcian extinction),發生在約1.83億年前,當時海水深層大缺氧,對海生生物影響最大。

但這些大規模物種滅絕事件的背後推手究竟是誰?最近,都柏林大學三一學院團隊分析威爾斯古代泥巖礦床的化學數據,發現地球圍繞太陽運轉的公轉軌道形狀之周期性變化,似乎是造成碳循環和全球氣候變遷的部分原因;再加上火山活動於相近時間點爆發,往海洋與大氣中釋放大量溫室氣體,進而塑造了不利生物存活的環境條件。

三疊紀-侏羅紀滅絕事件與託阿爾階滅絕事件之間相隔大約1,800萬年,研究表明這段時間內,地球碳循環一直處於不斷變化的狀態,由於地球繞太陽的公轉軌道會影響地球從太陽接收多少能量,進而影響氣候。

團隊指出,若按照當前軌道配置,則地球接下來本應重新回到冰河時期,然而人為釋放的過量二氧化碳可能破壞了這道自然過程、還使全球迅速變暖,科學家希望進一步鑽取1公裡深處的巖石樣本,理解太陽系控制與地球氣候系統的相互作用。

新論文發布在《美國國家科學院刊》(PNAS)。

(首圖來源:pixabay)

相關焦點

  • 地球公轉有四季變化,太陽繞銀心轉會發生什麼?和物種滅絕有關嗎
    人類自從知道了地球之外還有更廣闊的宇宙之後,就開始對宇宙進行更深層次的探索。從而知道了地球自轉會產生晝夜變化,地球公轉會產生四季變遷。而眾所周知,除了地球會公轉以外,太陽也會圍繞著銀心做周期性的運動。銀河系的直徑大約為20萬光年,太陽繞銀河系運動的速度是250千米每秒,圍繞銀心一周大約需要2.5億年時間。
  • 研究稱氣候變化與地球公轉軌道周期性改變有關
    美國加州大學聖巴巴拉分校的地質學家洛林·裡斯基(Lorraine Lisiecki)針對過去120萬年來的地球氣候進行了分析,發現了地球公轉軌道的周期性改變與氣候變化之間的關係模式。  裡斯基檢查了取自全球57個地區的海底沉積物巖芯。藉助對巖芯的分析,科學家可以用圖表的形式描繪過去數百萬年來的地球氣候。
  • 地球史上最大滅絕事件的幕後推手
    每次物種滅絕都急劇降低生物多樣性,而生物多樣性的每一次改變都影響著進化進程。史上最大規模的滅絕事件(二疊紀-三疊紀大滅絕)發生在大約2.52億年前,大約四分之三的陸地生物和95%的海洋生物在短短幾千年內消失了。
  • 地球公轉軌道變化對生物滅絕與進化有什麼用?考古學家告訴你
    ▲從太空鳥瞰地球海洋《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雜誌5月刊發的一項新研究顯示,通過回顧地球4.5億年的歷史可以揭示出地球在太空中運動軌跡的變化與地球上生命種族的滅絕和進化之間的重要關聯。富特(Michael Foote)在內的一組科學家檢測研究了一種已滅絕的古代海洋中漂浮的浮遊生物化石——正筆石目化石。他們發現,有證據表明,地球軌道和自轉軸的周期性變化是導致這些生物進化和滅絕速度發生顯著波動的原因。領導該項研究的是紐西蘭惠靈頓維多利亞大學(Victoria University of Wellington)的詹姆士?
  • 地球歷過五次生物大滅絕,為什麼會發生周期性滅絕事件?
    地球歷過五次生物大滅絕,為什麼會發生周期性滅絕事件?我們目前已知的地球已經經歷過五次生物大滅絕,根據分析,約每2600萬年地球生物會周期性滅絕一次,那麼為什麼地球會發生周期性滅絕事件呢?其實就是隕石。地球上生命的滅絕將每2600萬年發生一次,就好像地球上生命的滅絕是周期性的,這證實了宇宙中有一種神秘的力量周期性地接近太陽系。這種神秘的力量將無數的彗星和小行星送入太陽系,很可能是來自這個夥伴星球,而且必定不平凡,很可能是2600萬年才會與太陽系見上一次。雖然我們還沒有找到這顆恆星,但我們可以猜測它的軌道。
  • 恐怖,地球生命死亡周期:2600萬年滅絕一次
    具體而言,它們表現出周期性的大規模物種滅絕,其中包括的滅亡恐龍。卡內基研究所的全球生態學家肯·卡爾代拉也指出,生態學上的災難存在周期性,這似乎是無法避免的問題。彗星和小行星雨可造成地球生命周期性滅絕從天體運動的角度看,太陽和行星的周期運動是造成地球生命滅絕的一大因素,科學家們推測,在遙遠的奧爾特雲出現了引力攝動,導致周期彗星陣雨向太陽系襲來。
  • 數次物種大滅絕的背後,隱藏深處的主謀終於揭曉,人類只是輕罪
    也是人類正在把自己推向第六次物種大滅絕的軌道。《美國科學院院報》(PNAS)的一篇報導揭示了影響全球氣候和碳循環的因素之間複雜的相互作用,以及數百萬年前引發的地球歷史上兩次毀滅性最大的滅絕事件。由都柏林聖三一學院的科學家組成的國際團隊利用威爾斯古代泥巖礦床的化學數據,發現圍繞太陽的地球軌道形狀的周期性變化是造成三疊紀-侏羅紀大滅絕(大約2.01億年前,當時地球上約80%的物種從此滅絕)和Toarcian海洋缺氧事件(大約1.83億年前)以及碳循環和全球氣候變化的部分原因。
  • 地球最大規模的物種滅絕之一,正在被「天河二號」層層揭開
    但如今,地球史上一個動物複雜性爆發期——也是最大規模的物種滅絕之一,正變得越來越清晰。 Wagner還說,這樣的視角有助於科學家確定大滅絕(比如約2.52億年前,二疊紀末期滅亡了超過95%的海洋物種)發生的原因。另外,它還能幫助我們理解小規模的種群消亡和重生——因為化石記錄的缺失,這類事件通常更難被發現。對這些過程的了解可以揭示出與地球當前的生物多樣性喪失的相似之處。
  • 地球5次物種大滅絕,太陽2.2億年公轉周期,兩者互為因果?
    地球5次物種大滅絕,太陽2.2億年公轉周期,兩者互為因果?百年一遇乃至萬年一遇的小概率事件,放在宇宙上百億年的歷史中都是十分頻繁的,而人類文明此刻就在小概率事件的「夾縫」中生存著,誰也不知道宇宙深處正在發生著什麼,或者已經發生了什麼。
  • 極端全球變暖將導致地球歷史上最大規模物種滅絕
    一項新研究顯示,極端的全球變暖將導致海洋動物無法呼吸,並引發地球歷史上最大規模的物種滅絕事件。2.52億年前的二疊紀-三疊紀滅絕事件消滅了96%的海洋物種和70%的陸生脊椎動物。
  • 地球生物大滅絕事件跟太陽公轉有關係嗎?這些有可能只是一種巧合
    在目前的數十億年生命史上,地球一共經歷了五次生物滅絕事件,每一次的滅絕都讓地球超過80%的生物滅絕,最近的一次就是6500萬年前的恐龍大滅絕。地球上的五次生物大滅絕事件中,有四次都原因不明,而這四次基本上都是地球本身的災難導致,第五次恐龍大滅絕,不少科學家認為是由小行星撞擊造成的,而科學家研究最多的生物大滅絕事件也是第五次,因為它的時間離我們最近,太久遠的滅絕事件痕跡,可能已經消失在時間長河中。
  • 地球繞太陽轉一周就有了四季,那太陽繞著銀河系公轉地球會怎樣?
    5、6500萬年前的白堊紀滅絕事件:這是大家都很熟悉的滅絕事件了,自此之後著名的恐龍就退出了地球的歷史舞臺,另外還有約75%的物種跟著「陪葬」。可以說白堊紀滅絕事件為此後的哺乳動物迅速崛起奠定了基礎。因為年代久遠,以上滅絕事件原因現在只能依靠不多的線索來進行推測,科學家們經過研究發現這些滅絕事件主要是因為氣候變化、超級火山爆發、小型天體撞擊地球、超新星爆發、板塊漂移以及大氣成分的迅速改變等多種原因引起的。在這些原因中,除了超新星爆發以外,其它的都很可能是由小型天體撞擊地球引起的連鎖反應,根據數據分析,地球上每一次大規模的滅絕事件,幾乎都跟小天體撞擊有關。
  • 科學家揭示地球氣候變化和碳循環原因:太陽或是幕後黑手
    2月10日,據外媒報導,愛爾蘭都柏林三一學院發表在《美國科學院院報》(PNAS)上的一項新研究,揭示了影響全球氣候和碳循環的因素之間複雜的相互作用,以及數百萬年前引發地球歷史上兩次最具毀滅性的滅絕事件的原因。
  • 最大規模滅絕事件的罪魁禍首
    大規模的物種滅絕事件曾不止一次的發生在地球生命的歷史舞臺上,每一次這樣的事件都將本已高度多樣化的生物種群銳減到最低程度,每一次事件也都無一例外地改變了生物進化的進程。在眾多滅絕事件中,最大規模的一次發生在大約2.52億年前,僅在短短數千年內,約四分之三的陸地生物和95%的海洋生物盡數消失。
  • 銀河系對地球影響有多大?地質史上多次滅絕,最近超新星150光年
    上圖是8萬年內太陽系附近的恆星距離變化,都有一個先靠近後離去的怪異軌跡,唯一的可能性就是它們環繞銀河系公轉的軌道並不和太陽系一致。,而卻又各自的公轉軌道,這就是當前太陽系面臨的環境,其他恆星可能會亂竄,不過好在相互之間距離遙遠,即使亂竄也極少發生交通事故。
  • 太陽2.2億年的公轉周期,造成了地球生命5次大滅絕?
    ,太陽也在「拖家帶口」繞銀河系中心公轉,每2.2億年到2.5億年公轉一圈,所以按照「銀河紀年」,太陽其實才20歲左右,而在太陽這「20多年」裡,地球上一共發生了5次物種大滅絕。第一次大滅絕發生於4.5億年前,終結了當時地球上85%的物種。科學界暫時認為是臨近恆星的伽馬射線暴重創了臭氧層,進而造成了這次滅絕事件。
  • 科學家:恆溫動物的崛起,起源於地球上最大的物種滅絕事件
    如今地球上的恆溫動物(主要指哺乳動物和鳥類),都有著完善的體溫調節機制,它們的身體都能在環境溫度變化的情況下自動保持體溫的相對穩定。憑著這套體溫調節機制,恆溫動物比變溫動物(比如爬行動物、兩棲動物)能更好地適應環境,在生存上擁有更多的優勢。
  • 涅墨西斯的天譴:地球物種的滅絕與神秘的復仇女神星
    縱觀地球漫長的演化歷史,考古學家對各個時期的古生物化石分析的結果證明,人類目前所知的很多曾地球上生活過物種都在某幾個集中的時間點,同時因不明原因集體滅絕。針對這一周期性現象,1985年,古生物學家賽普科斯基提出了一項毀滅理論,理論認為,在地球過去的2.5億年間,每隔2600萬年就會發生一次生物滅絕,包括白堊紀的恐龍滅絕在內,目前可以推想的出生物種群大滅絕事件共有五次,這些滅絕事件都與地球生態以及氣候的變化有密切的關係。
  • 首次確認,最大規模滅絕事件的罪魁禍首
    大規模的物種滅絕事件曾不止一次的發生在地球生命的歷史舞臺上,每一次這樣的事件都將本已高度多樣化的生物種群銳減到最低程度,每一次事件也都無一例外地改變了生物進化的進程。在眾多滅絕事件中,最大規模的一次發生在大約2.52億年前,僅在短短數千年內,約四分之三的陸地生物和95%的海洋生物盡數消失
  • 太陽2.2億年的公轉周期,是造成地球生命5次大滅絕的原因嗎?
    小到電子大到恆星,宇宙時空中的一切都在用無休止的運動,宣示著自身的存在地球繞太陽公轉的同時,太陽也在「拖家帶口」繞銀河系中心公轉,每2.2億年到2.5億年公轉一圈,所以按照「銀河紀年」,太陽其實才20歲左右,而在太陽這「20多年」裡,地球上一共發生了5次物種大滅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