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太空鳥瞰地球海洋
《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雜誌5月刊發的一項新研究顯示,通過回顧地球4.5億年的歷史可以揭示出地球在太空中運動軌跡的變化與地球上生命種族的滅絕和進化之間的重要關聯。包含美國芝加哥大學(University of Chicago)古生物學家麥可?富特(Michael Foote)在內的一組科學家檢測研究了一種已滅絕的古代海洋中漂浮的浮遊生物化石——正筆石目化石。他們發現,有證據表明,地球軌道和自轉軸的周期性變化是導致這些生物進化和滅絕速度發生顯著波動的原因。
領導該項研究的是紐西蘭惠靈頓維多利亞大學(Victoria University of Wellington)的詹姆士?克蘭普頓(James Crampton)教授,他介紹說:「這項研究非常令人興奮,因為還從來沒有人在真正的遠古生態系統中證明過地球軌道變化和物種滅絕之間的關聯。在物種滅絕和進化的成因方面,究竟是環境變化的影響更大,還是物種間相互作用(比如爭奪食物)的影響更大,科學界一直存在著激烈的爭論。通過這項研究,我們可以提供出環境變化對地球上生命體影響的確鑿證據。」
當地球環繞太陽運行時,它的軌道會在幾萬到幾百萬年不等的周期內發生位移波動,這些周期性的變化也改變了地軸的方向——讓其向太陽傾斜,從而也間接影響了地球上的日照和氣候。據推斷,這一現象很有可能曾經影響了地球上生物的進化過程,不過目前人類對於其中的細節還不甚清楚,尤其是對於幾十萬年前的那段歷史而言。然而這次研究發現,浮遊生物化石中的數據量非常豐富,通過它們,科學家們可以發現周期循環的明顯證據。經過研究論證發現,在長達6000萬年的周期裡,9%到16%的浮遊生物物種滅絕的變化與差異都可以用上面提到的天文周期來進行解釋。
相關研究人員說,這項分析之所以成為可能,得益於紐西蘭地質與核科學研究所(GNS Science)和美國加州大學河濱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Riverside)聯合開發的大量關於正筆石目化石的數據集合。這些化石的來源地覆蓋了整個地球,而這些記錄中的平均年代解析度是4萬年,比富特教授之前研究中的數百萬年精確了很多倍。他說:「儘管這個研究結果令人興奮,但我同樣對其他研究的潛力感到更加興奮,因為人們可以利用這個數據集合中驚人的細節進行更多深入的研究。」
編譯:朱明逸 審稿:西莫
責編:南熙
來源:https://phys.org/news/2018-06-plate-tectonics-stage-life-earth.html
版權聲明:本文由科界平臺原創編譯,中文內容僅供參考,一切內容以英文原版為準。轉載請註明來源:科技工作者之家-科界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