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候變化:拯救地球最有效的辦法有哪些

2021-01-09 騰訊網

2018年9月份最新發布的一份報告指出,世界頂尖的氣象學專家發出了他們迄今最為嚴肅的警告:人類現今的行動不足以達到目標,即無法將全球暖化升溫控制在1.5度以內。我們需要做得更多。

如今,地球氣候變暖已是不爭的科學事實,對人類生活的影響已經顯而易見:地球氣候暖化增加了邁阿密(Miami)以及其他地方洪水泛濫的概率,威脅著南亞的布拉馬普特拉河(Brahmaputra River,中國境內的上遊稱雅魯藏布江)沿岸數百萬居民的生活,並且擾亂了動植物的生命繁衍。

所以我們不必再問氣候變化是否正在發生,或者人類是否是罪魁禍首。我們應該問的是:我自己能做什麼?

你力所能及可以做什麼來幫助減緩地球的暖化?以下是我們的建議。

1. 未來幾年對人類而言的首要任務是什麼,而它對我個人意味著什麼?

首要的任務?限制石油、煤炭和天然氣等化石燃料的使用,並且改用更清潔的可再生能源,同時提升能源的功效。瑞典隆德大學可持續發展研究中心(Lund University Centre for Sustainability Studies, LUSUS)副教授尼古拉斯(Kimberly Nicholas)說:「我們需要在下一個十年內將二氧化碳氣體排放量減少近一半(45%)。」

你日常力所能及的行動也會促進這種改變——比如減少駕車和坐飛機次數,轉為選擇"綠色"的能源提供商,並且改變你的飲食和購物消費習慣。

當然,氣候變化問題不會因為你個人的購物或者駕駛習慣改變而得到解決,但許多專家認為這很重要,並且能影響他人(遲早)也作出相應改變,而其他必要的改變也只能在一個更大、更系統化的層面進行,比如改變資助能源及食品行業的補貼系統(至今這個系統仍在鼓勵化石燃料的開發),或者為農業、伐木業、廢品回收業等行業設計新的規定和激勵機制。

製冷劑是是體現上述做法重要性的一個很好的例子。 一個由研究員、商人以及非政府組織組成的名為「節能減排」(Drawdown)的倡議團體發現,放棄使用氫氟碳化物(HFCs,一種用於冰箱以及空調的化學物質)是減少碳排放的最有效方法,此類物質對大氣層的影響比二氧化碳嚴重9000倍。好消息是我們在這方面取得了全球性的進展,兩年前,170個國家同意在2019年開始逐步淘汰氫氟碳化物。

聯合國下面的一個跨政府組織「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的報告指出,這事非常重要,因為我們需要「在社會的各個方面進行前所未有的改變,以應對氣候變化。」負責該報告的IPCC聯合主席羅伯特(Debra Robert)說道:「所有人都必須參與進來。」

2. 改變產業運營和補貼方式聽上去不像是我個人能影響的我真的可以起到作用嗎?

你真的可以。羅伯特和其他的專家認為,個人需要行使他們作為公民和消費者的權利,向政府以及大公司施壓來推動必要的系統性改變。

另一個方法就是從汙染企業「撤資」,比如抵制投資化石燃料公司和投資高排放產業的銀行的股票。這一方法被越來越多的大學、宗教或志願團體採用,近期甚至變為了全國性的舉措。通過擯除與化石燃料行業相關的金融工具,各個團體可以在為氣候改變作出努力的同時獲得經濟效益。

3. 除了上述方法,我個人在日常生活中可以採取哪些最有效的行動?

隆德大學尼古拉斯(Nicholas)副教授2017年發表與人合著的研究,將148類個人行為按照對氣候變化產生的影響大小進行排序。出外不開車是個人所能採取的(除了不生小孩以外)最為有效的行動。(關於不生小孩,後文有更多討論。)相比走路、騎自行車或搭乘公共運輸工具,駕車出行是汙染最大的交通方式。

在諸如歐洲等工業化國家,如果取消私家車可以減少2.5噸二氧化碳排放——這幾乎是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OECD,簡稱經合組織)中發達國家人均每年排放量(9.2噸)的四分之一。

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最新報告中關於減排這一章的聯合作者維拉尼諾(Maria Virginia Vilarino)稱:「我們都應該選擇能效更高的交通工具,只要有可能,就直接轉用電動車。」

4. 但可再生能源不是很貴嗎?

實際上,世界各地的風能、太陽能等可再生能源的價格已變得越來越低(雖然最終成本取決於當地情況)。國際可再生能源機構(International Renewable Energy Agency,IRENA)的最新報告顯示,到2020年,太陽能、地熱、生物能、水力發電、陸地風力發電等最為常用的幾種可再生能源的價格都將與化石燃料價格齊平或更低。其中一部分的性價比已經高過化石燃料。

太陽能發電廠所用的太陽能板的成本自2010年起已經下降了73%,太陽能業因此成為拉丁美洲、亞洲、非洲許多家庭最便宜的電力來源。在英國,與天然氣相比,陸地風電和太陽能的價格已經具備競爭力。到2025年,將會變成最便宜的電力生產能源。

一些評論家認為,這些價格忽視了將可再生能源整合進電力系統中的成本,但近期的證據表明,輸入電網成本「適中」,而且確實可行可控。

5. 改變我的飲食習慣有用嗎?

這也是一種影響巨大的方式。事實上,食品行業,特別是肉類及乳製品部門,是僅次於化石燃料行業對氣候變化影響最大的行業。假設全世界所有的牛都居住在一起自成一國,那麼這個牛國將會成為繼中美之後第三大溫室氣體排放國。

肉製品行業主要能通過三個途徑導致全球暖化。首先,當牛消化食物時會打嗝放屁,釋放溫室氣體甲烷。其次,我們用其它可以直接作為食品的作物(如玉米、大豆)餵養牛,能效非常低。最後,牛需要大量的水、能放出大量溫室氣體的肥料以及大片土地,其中部分土地是來自於砍伐森林,而這又是另一種碳排放源。

但你不必為此成為一個素食者,但可以逐漸減少肉類攝入從而成為一位通常吃素偶爾也吃肉的「靈活素食主義者」。減少一半動物蛋白攝入量,你的飲食碳足跡就可以至少降低40%。而一個更大規模的方式是學習2018年聯合辦公空間公司(WeWork)的做法,在公司或機構內部禁止食用肉類。

由世界資源研究所(World Resources Institute, WIR)所著關於可持續飲食的指南及其更為詳盡的關聯報告中提供了更多有關食物以及碳排放的答案。

6. 我的飛行習慣會造成多大危害?

飛機需要化石燃料,不過人類尚未找到可大規模使用的替代品。太陽能飛機進行環球飛行雖已取得初步成功,但距離民用航空使用太陽能尚有數十年的距離。

尼古拉斯的研究發現,一趟跨大西洋的往返航班通常會排放約1.6噸二氧化碳,幾乎等於印度居民的年度人均排放量。這同時也凸顯了在氣候變化上的不平等:儘管全球所有人都將受到氣候變化影響,但只有少部分的人搭乘飛機,經常乘機的人甚至更少。

有一些科學家以及公共人物已決定不再乘飛機或減少坐飛機的次數。線上視屏會議、選擇本地渡假、以火車代替飛機,都是減少碳排放的途徑。

想知道你每次的旅途會對氣候變化產生多少影響嗎? 可以使用這個由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的研究人員製作的計算器計量你的碳排放。

7. 我應該改變我的購物方式嗎?

很有必要。因為我們購入的任何物品都有碳足跡,不是在其生產過程中產生,就是在其運輸途中產生。

例如,製衣部門約佔全球生產二氧化碳排放的3%,大部分來自生產服飾過程中所使用的燃料。而快速時尚的狂熱節奏則是造成這一碳排放數字的緣由,因為時裝在短期流行過後就會過時,或者被拋棄。

包括海運和空運的國際運輸也會造成一定影響。由智利或澳大利亞運輸雜貨往歐洲有著更多的「食物裡程」,反之亦然。這通常比消費本地生產品有更高的碳足跡。但這並非都是如此,因為有些國家通過高耗能的溫室培育栽種反季農作物,所以最佳的方式是吃本地生產的當季食物。儘管如此,素食依然比本地化購買更有節能減碳效用。

8. 我是否應該考慮養多少個(或不養)小孩?

尼古拉斯的研究結論是,少生育孩子是你對氣候變化能做的最佳貢獻:每年幾乎能減少60噸二氧化碳。但這項結論尚存爭議,並引發了其他問題。

一是,你是否需要為孩子的碳排放負責;二是這些嬰兒在哪裡出生。

如果你為孩子的碳排放負責,那麼你本人的碳排放是否需要由你的父母負責?但如果你不需要負責,我們又能如何面對人口越多碳排放也越多這樣的事實?我們還可以質疑,生兒育女難道不是毋庸爭議的人權。我們也可以問,是否生育孩子一定會對氣候變化產生負面影響,因為我們所面臨的挑戰在未來需要更多而非更少的人來解決。

這些是難以解答帶有哲思的問題,而且我們並不準備此時回答。

我們確切知道的是,每個人的碳排放量都不一樣。雖然平均每個人每年釋放5噸二氧化碳,但是每個國家的情況都各不相同:美國與韓國等發達國家便擁有更高的平均國民排放水平(美國:人均16.5噸;韓國:人均11.5噸)。而巴基斯坦與菲律賓等發展中國家的平均國民排放水平則較低(兩國人均各約1噸)。 即使在同一國家內,富人也比那些食物和服務來之不易的人佔有更多碳排放量。考慮這方面後,你應該明白,碳排放的高低不僅在於你有多少孩子,還在與你(是誰)及生活在何處。

9. 如果只有我一個人少吃肉、少搭飛機,這能對現實產生多少影響呢?

事實上,這不僅僅是你一個人在做。社會科學家發現當一個人持續性地向一個目標努力,其他人也會效仿。

以下是四個例子:

美國咖啡廳的顧客被告知30%的美國人開始選擇少吃肉後,有兩倍的概率會選擇無肉午餐。

一項在線調查顯示,當受訪者知道有人因為氣候變化而放棄乘搭飛機後,他們其中一半人表明會減少飛行次數。

在加州,如果有家庭已經裝有太陽能板,同一街區的家庭安裝太陽能板的機率也較高。

社區工作者如果家中已裝有太陽能板的話,他們說服他人安裝太陽能板的成功率會高62%。

社會科學家認為,個人行為能影響他人,是因為我們會經常性地衡量同類的行為,並在意識與行為上作出相應的調整。當人們發現他們的鄰居已經在為保護環境作出諸如節能等行動時,他們會認為自己也應該重視可持續發展,有責任採取行動。

10. 如果我無可避免地要乘坐那班飛機,或無法減少駕車次數,那我可以做什麼呢?

如果你就是無法作出必要的改變,可以考慮通過一個綠色基金項目來對衝你所產生的氣體排放——這不是「免死金牌」,而是一種你用於彌補那些無法避免的飛行和用車的碳排放。聯合國氣候大會(The UN Climate Convention)有一系列世界範圍內的項目可供你選擇作為對衝。要計算你需要買「回」多少碳排放量,可以使用聯合國碳補償平臺的碳足跡計算器來計算。

無論你是哥倫比亞的咖啡種植者還是加州的私屋房主,氣候變化都會對你的生活產生影響。但反過來道理也一樣,你的行為也會在未來數十年對這個星球產生或好或壞的影響。

相關焦點

  • 4900萬年前的植物,能控制地球的氣候,這次它出現將拯救人類!
    如果當人類沒有辦法逃離這一次的生態危機,那麼,如果地球上未來還會有其他文明出現,他們也將會像人類一般,發現地球至少經歷過多次的生物大滅絕,而在第六次生物大滅絕中,地球的上一代文明因此而覆滅。 這並不是危言聳聽。研究者認為,最快在2027年,地球可能就會抵達臨界點了,最晚也不會超過2042年。
  • 地球氣候變化的主要原因有哪些?全球氣候變化一直在發生
    全球變暖 首先,我們今天享受的氣候是正常的,然而地球的氣候總是在變化 全球氣候變化通常在數千年或數百萬年的時間裡緩慢發生。 相比之下,現在的地球氣候變化很快。
  • 氣象衛星在氣候和氣候變化方面有哪些應用?
    氣象衛星在氣候和氣候變化方面有哪些應用?   氣象衛星遙感資料在我國氣候和氣候變化業務中的應用進展較快。目前,利用氣象衛星資料反演的海表溫度、長波輻射、積雪和海冰產品已經成為全球和區域氣候與氣候變化研究不可或缺的信息。
  • 哪些地球上的物種能逃過氣候變化的劫難
    最近一份引起各方重視的的生物多樣性報告聲稱,目前地球上每四個物種中就有一個面臨滅絕之災。地球生物今天如此之脆弱,很大程度與當今的氣候變化有關。氣候巨變造成氣溫升高、海平面上升,而且出現更多極端反常的天氣。必須發出一些警告。雖然無人否認氣候變化會帶來嚴重後果,但也無人能精確認識氣候變化將如何影響物種的脆弱性,尤其是在遙遠的未來。
  • 專家:高緯度地區對氣候變化更敏感
    這裡約有1300名居民,從莫斯科前往當地需要轉乘多趟航班,花費近2天時間。這樣一個地廣人稀的小鎮測得的38℃高溫究竟意味著什麼?戴雲偉認為,這要結合歷史和現實來看。他解釋道:從歷史角度來看,金氏世界紀錄曾經認證維爾霍揚斯克鎮出現過最極端的溫差,當地最低曾測得零下68℃的極端低溫,但最高溫也有37℃,相對溫差105℃。
  • 南方爆發暖冬,氣候正變暖,但科學家為何說地球無需人類拯救了?
    地球本身的自我修復能力非常強,所以,現在有的科學家才認為地球不需要人類拯救了,人類需要拯救的是自己的文明,為什麼這麼說呢?其實我們的地球自身也在進化,地球生命的歷史與地球自身的歷史,並不是兩個毫不相干的故事,而是緊急相連的故事。
  • 紀錄片《地球的力量》:所謂的拯救地球,不過是拯救自己而已
    要說這部紀錄片有啥缺點的話,最想提的一點就是有好幾個鏡頭重複的次數太多了。這部紀錄片是一部相當有意義的紀錄片,人們所謂的拯救地球其實不過是為了拯救自己而已。隨著內部高溫溶液的運動,造成了火山噴發讓地球有了最原始的大氣結構,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二氧化碳(CO2),因為二氧化碳(CO2)的溫室效應讓地球表面的溫度能夠維持在一個適合液態水形成的溫度。
  • 中國應對氣候變化有哪些新氣象
    在這輪機構改革中,新組建的生態環境部肩負著建設美麗中國的重任,一些相關職能從其他部委轉至這個年輕的部委,備受關注的包括應對氣候變化的職責。在今天生態環境部的例行發布會上,氣候司司長李高首次在發布會上亮相,媒體都在關注轉隸之後的氣候司有哪些新氣象。
  • 科學家:地球溫度降回幼時已不可能實現,氣候變化比病毒更加蒼白
    近日,一名氣候變化研究者再度警告稱,我們所面臨的全球氣候變化更加「蒼白」和「悲劇」,如今的大流行與之相比可謂相形見絀。Lamont Doherty地球觀測站氣候與生命中心的Peter de Menocal教授表示,氣候變化在各個方面的危險性都比冠狀病毒大流行要嚴重得多。
  • 氣候變化2001
    全球氣候變化的最新情況如何?氣候變化已有哪些影響?將有哪些影響?面對氣候變化,人類可以採取哪些技術對策?經濟對策?  根據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第三次評估報告,以及羅伯特T.沃森主席據此於2001年7月19日在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第六次團體會議上發表的論文《氣候變化2001》,目前氣候變化及其影響與對策的主要結論可概括如下:過去100多年來發生的氣候變化  全球和區域的氣候系統已經變化,其中一些變化歸因於人類活動;自1860年以來,全球增暖了0.6±0.2℃,上一世紀的最後二十年是最暖的二十年
  • 如何適應和減緩氣候變化?
    科學家認為:當前的變暖趨勢不可能被停止或逆轉,但是能被減慢,使得生物系統和人類社會有更多的時間去適應。因此,我們必須立即採取行動,以適應和減緩氣候變化。進一步的氣候變化不可避免有兩個原因:首先,氣候系統有很大的慣性(主要是由於海洋的響應比較緩慢),因而溫度對已經存在於大氣中的溫室氣體濃度的增加只有部分響應。
  • 「遼陽科普」黑科技拯救地球 助人類改變未來
    在《黑科技拯救地球》一書中,《紐約時報》暢銷書作者託馬斯·科斯迪根(Thomas M. Kostigen)將讀者帶到了地球工程項目的前線,世界各地的科學家、企業家、工程師和其他有遠見的人正在開發這些項目,以解決與氣候變化有關的問題。從巨大的遮陽傘在地球上空盤旋,保護我們不受無情的太陽的傷害,到雷射射入雲層以引出急需的水,科斯迪根向讀者介紹了這部鼓舞人心的作品,以及引領它的人們。
  • 氣候變化可能導致全球生物多樣性突然喪失
    該研究的主要作者Alex Pigot博士(UCL生物多樣性與環境研究中心)說:「我們發現氣候變化對生物多樣性的風險並非逐漸增加。相反,隨著氣候變暖,大多數物種在一定溫度範圍內還能夠應付一段時間,但當超過溫度閾值時,大部分物種將突然面臨它們從未經歷過的條件。」
  • 我們如何面對極端變化的氣候?
    根據國際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做出的最壞預測,本世紀末,地球表面溫度將上升4~5攝氏度。這會導致海平面上升半米之多,洪水會淹沒大片沿海地區,其中包括許多大城市。與此同時,地球近三分之一地區可能成為沙漠,一半以上地區會出現乾旱,而地下水供給鹽鹼化將使情況變得更糟。
  • 熱帶雨林氣候有哪些特點 熱帶雨林氣候特點
    地球有著多種氣候,其中有有熱帶雨林氣候,來看看熱帶雨林氣候有哪些特點吧!  熱帶雨林氣候又稱赤道多雨氣候,主要分布在赤道兩側南北緯10°之間,也就是赤道附近,是熱帶氣候的一種類型。
  • 全球氣候變化,未來會有哪些影響?
    而這幾天的低溫情況也說明今年的氣候變化,和往常不一樣。放眼全球,美國的火山爆發,澳大利亞的山火爆發,加劇了全球氣候變暖,在大氣環流和海洋暖流的互相影響下,目前這個冬天寒潮頻發,異常大雪,以及颱風的出現,都告訴人類氣候變化越來越不正常了。太平洋的海水溫度升高,使得拉尼娜現象更為突出,對於亞洲等區域的影響,可能持續到2021年的3到5月份。
  • 低碳農業是應對氣候變化的有效途徑
    全球氣候變化引發的極端災害使我國農業生產不穩定性增加,如不採取對應措施,到2030年我國種植業產量可能減少5%~10%。有關專家認為――低碳農業是應對氣候變化的有效途徑。  低碳農業是以減緩溫室氣體排放為目標,以減少碳排放、增加碳匯和適應氣候變化技術為手段,通過加強基礎設施建設、調整產業結構、提高土壤有機質、做好病蟲害防治、發展農村可再生能源等農業生產和農民生活方式轉變,實現高效率、低能耗、低排放、高碳匯的農業。前不久,在北京召開低碳農業研討會上,有關專家認為,低碳農業是應對氣候變化的有效途徑。
  • 城市化可以拯救地球?
    那麼,為什麼現在大家都覺得發展城市有利於可持續發展、能夠拯救地球呢?它又是如何成為人們的共識的呢?美國學者Hillary Angelo和David Wachsmuth通過分析城市蔓延、非正規居住區、氣候變化等問題的歷史發展,帶我們回顧了城市從一個阻礙可持續發展的問題到一個成為實現可持續發展的方案的轉變。
  • COVID-19是地球的反撲?8部氣候變遷紀錄片,掌握拯救地球所需資訊
    從時尚紀錄片《真正的成本》到大衛·愛登堡的Netflix系列《我們的星球》,以下是能夠讓你宅在家裡提升氣候IQ、最富教育意義、掌握拯救地球未來所需的所有實用資訊的影片。戈爾列出了赤裸裸的數據真相,並警告未來會有更多伴隨著溫度上升而來的水患、乾旱、颶風與氣候難民—這些憂慮在幾乎15年過後都會一一成真。從那時起,戈爾在持續不懈地散播氣候危機意識,續集《難以忽視的真相2》(2017)檢視了國際間面對此議題所作出的努力。
  • 拯救物種的努力或面臨致命缺陷!大多數瀕危動物救援項目未將氣候變化納入考慮範圍
    儘管如此,一些自然資源保護論者常常不將氣候變化納入考慮範圍,而這意味著保護這些物種的計劃很可能以失敗告終。就算世界並沒有在變暖,野生動植物的前景仍將是灰暗的。去年有報導稱,一百萬種物種或將被抹除——這會是第六場大滅絕。其發生的原因目前主要是棲息地的破壞,但是本世紀的氣候變化預計會將更多物種推下滅絕的峭壁。沒了家園,如何拯救動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