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如何面對極端變化的氣候?

2020-12-01 天極網資訊

當世界上的地震、海嘯不時發生時,我們看透了極端天氣的肆虐,還有人類的脆弱,那不堪一擊的生命根本無法與大自然對抗。可是,我們還是依然故我,繼續汙染環境、發動戰爭和製造新疫疾,而這些都是帶領人類走向末日的因素。

根據國際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做出的最壞預測,本世紀末,地球表面溫度將上升4~5攝氏度。這會導致海平面上升半米之多,洪水會淹沒大片沿海地區,其中包括許多大城市。與此同時,地球近三分之一地區可能成為沙漠,一半以上地區會出現乾旱,而地下水供給鹽鹼化將使情況變得更糟。

專家發現,地球溫度上升3.5攝氏度就會使40%~70%的物種瀕臨滅絕,因爭奪資源產生新地緣政治衝突的可能性也將極大增加。據國外媒體報導,大約從現在起的1億~10億年間,地球上大部分的二氧化碳將從大氣中消失,植物將會慢慢窒息死亡,最後帶走所有與之相關的生命。

美國一項新的研究發現了上述變化,科學家們正希望找到方法來延遲世界末日的到來:減少大氣層的壓力,有效地創造出類似住在高海拔地區一樣的生活環境。科學家經已預測,地球表面溫度上升,可能會出現更多的極端天氣。

過去10年中,科學家觀察到地球多個部分,極端天氣出現率有上升的跡象,特別是嚴重性的大雨。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也在2007年第四次評估報告中顯示氣候系統變暖是勿庸置疑的,全球大氣平均溫度和海洋溫度均在增加,日前的冰雪融化和全球海平面升高也說明了這一點。而在有全球表面溫度儀記錄以來(1850年以來)的12個最暖的年份中,就包括了過去12年(1995~2006年)中的11個年份。最新更新的過去100年,也就是1906~2005的變暖趨勢為0.74℃(0.56~0.92℃)。根據該組織評估報告的內容,其實在過去50年的變暖趨勢是每10年平均升高0.13℃(0.10~0.16℃),幾乎是過去100年來的兩倍。

報告也說,2001~2005 年與1850~1899 年相比,總的溫度平均升高0.76℃(0.57~0.95℃)。 除了地球表面溫度上升外,1961 年以來,觀測顯示,至少3000m 深度以上的海水溫度也在增加,並且海洋吸收了氣候系統新增熱量的80%以上。變暖導致海水擴張,引起海平面上升。全球海平面,1961~2003年,每年平均上升1.8 mm(1.3~2.3 mm),而1993~2003年,每年平均上升3.1 mm(2.4~3.8 mm),20 世紀上升估計值為0.17m(0.12~0.22 m)。

在評估中,也提到在未來20年,一系列特別情景排放報告(SRES)預測中,每過10年,溫度升高0.2℃。即便所有溫室氣體和氣溶膠的濃度保持在2000年的水平,全球溫度每10年仍將升高0.1℃。

報告說,溫室氣體濃度以目前的趨勢增加,將引起進一步變暖的問題,從而導致21 世紀的全球氣候系統的更多變化,這些變化可能要比20世紀觀測到的大得多。

科學家預測,在21世紀,氣候變暖會帶來的災難數將以6倍的比率增加。地球兩極的冰塊正在大量融化,這是溫室效應的結果,而它又將反過來加速地球氣候變暖,使未來的人類在溫室效應的熱浪中"倍受折磨"。

另一方面,菲律賓東北沿海地區在2009年9月26日,遭熱帶風暴"凱薩娜"襲擊後,首都馬尼拉在內的呂宋島中部地區連續12小時遭遇強降雨,降雨導致的洪水和山體滑坡等已確認造成多人遇難,當時是之前40年來最嚴重的降雨量。隨後,2011年年末的熱帶風暴"天鷹"在菲律賓南部多個省份引發嚴重洪災,共造成1249人死亡,許多人仍然下落不明,13萬所房屋受損,40多萬人流離失所。

早前,泰國遭遇半世紀最嚴峻的水災,這都是地球全球氣候變暖拉響的紅色警報。

過去數年,世界上有許多地區的惡劣天氣現象在增加,如乾旱和洪水等極端天氣事件更加頻繁出現,特別是在亞洲、非洲、澳洲和歐洲的一些地區。據氣象局觀測,亞洲熱帶國的惡劣天氣現象也在增加,特別是東北季風季節期間的雨水量,這除了為熱帶國人民帶來不利以外,同時還會提高山洪傾瀉的機率。

但是,目前的氣候變化水平不足以嚴重到導致人類的物種滅絕。因為人類可利用時下的科技,了解與改善全球氣候等問題,而每一年,聯合國都會舉辦關於全球氣候變暖的課題論壇,這能夠防止惡劣的氣候水平繼續攀升。

回顧地球這百年來,真的是災難橫飛,人類在自然災害面前是脆弱的,就像其他生物一樣,其實,只要一座超級火山爆發所帶來的影響,就將是毀滅性的。最近一次的超級火山爆發事件發生在約公元前69.5萬年前。

據專家研究指出,史上最嚴重的大滅絕發生在2.5億年前(二疊紀末期大滅絕),當時導致95%的海洋生物和70%的陸地脊椎動物消失,其主因就是西伯利亞地區的火山爆發。相信許多人也都留意到,近年來,全球多處發生強震,如海地7.3級地震、智利8.8級地震和日本9級地震,皆瞬間奪走了無數性命。

不過,專家指出,地震在自然災害不算"冷門",更不是什麼兇兆,而這幾年8.5級以上的地震已經發生過好幾次,地震頻發現象預示著地球進入了地震活躍時段。自然災害,無論是海嘯、火山爆發,還是地震、山洪,一旦它已經形成,也沒有誰有辦法能阻止它發生,但一個有效的自然災害預警系統,使人們可以提前撤離,減少自然災害造成的傷亡損失。

(本文來源於:蝌蚪五線譜網站)

作者:科普中國責任編輯:天極科普君)

IT新聞微信公眾平臺

第一時間獲取新鮮資訊

使用手機掃描左方二維碼

評論

* 網友發言均非本站立場,本站不在評論欄推薦任何網店、經銷商,謹防上當受騙!

相關焦點

  • 面對極端氣候災難,我們該如何減少碳排放?
    氣候變化說明在全球變暖的幾年中,極端天氣出現的越來越頻繁。  之前,澳大利亞智庫突破性國家氣候恢復中心的一項研究表明,電影中的末日災難,其實離我們並不遙遠。  該智庫科學家認為,文明的死刑判決可能已經籤署。曾經的某年某日,當氣候變化可能意味著世界末日和我們的結束。  當然,雖然這只是一個預測,但最新的分析數據顯示,這種情況正在變得更加嚴重。
  • 世界氣象日 | 極端天氣來臨,我們該如何面對?
    頻發的極端天氣到底是如何形成的?極端天氣的增加將給人類社會造成什麼影響?人們又應如何應對呢?明天是世界氣象日,讓我們一起去了解一下。要回答這些問題,需要認識氣候變化的規律和事實。地球氣候的歷史表明,氣候的冷暖變化有其自然規律,在寒冷和溫暖氣候背景下都會有不同的極端天氣發生。影響地球氣候變化的最根本原因是太陽輻射,以及地球軌道參數變化造成的太陽輻射在地球上的分布差異及變化。
  • 極端氣候變化簡要分析
    當某次觀測到的溫度小於等於Xn或大於等於Xm時,稱之為極端溫度事件。其發生的概率為概率密度函數,為大於Xm和小於Xn所包圍的面積。這概率通常很小,比如1%或5%等。衡量天氣氣候事件的指標首先有「重現期」,它是一種與定義直接相關的指標,也就是我們常說的50年,100年一遇等。有人常將100年一遇誤認為100年發生一次,這概念是錯誤的。
  • 科學認識極端天氣 積極應對氣候變化
    美國攝影師吉姆·裡德(Jim Reed)拍攝的極端天氣「奇觀」。美國攝影師吉姆·裡德(Jim Reed)拍攝的極端天氣「奇觀」。隨著全球氣候變暖,近些年,極端天氣在全球範圍內的發生頻率呈現增多的態勢。29日,中國科學技術協會組織的「科學家與媒體面對面」系列活動邀請了專家與媒體共同探討極端天氣應對問題。中央氣象臺首席預報員楊貴名表示,要正確認識極端天氣,積極應對氣候變化。楊貴名指出,極端天氣是指正常天氣(氣候)的狀態嚴重偏離其平均態,在統計意義上屬於不易發生的事件。在全球氣候變暖的大背景下,近幾年極端天氣的發生頻率確實有所增加,但仍然屬於小概率事件。
  • 面對極端氣候,是人都要憂天
    (2月28日新華社)      面對極端氣候,人類站在「風口」上。自然界力量之大之強,人類不能不敬畏。瞬時風力的超級強大,近乎地震發生的瞬間,用「不可抗力」來形容也不為過;去年初秋,強颱風「珊珊」襲擊日本時,也曾吹翻火車,兩節車廂脫軌翻倒,乘客受傷若干。     人類應對極端氣象災害,除了事故發生後的迅速救災之外,最主要在一個「防」字上。
  • 專家指出科學認識極端天氣 積極應對氣候變化
    隨著全球氣候變暖,近些年,極端天氣在全球範圍內的發生頻率呈現增多的態勢。8月29日,中國科學技術協會組織的「科學家與媒體面對面」系列活動邀請了專家與媒體共同探討極端天氣應對問題。中央氣象臺首席預報員楊貴名表示,要正確認識極端天氣,積極應對氣候變化。
  • 極端天氣事件與全球氣候變化
    極端天氣事件:就是超過正常狀態下的最高或最低極端天氣是一個小概率事件。一般情況下學者認為,這種極端事件出現的概率在5%以下。但隨著氣候變暖,極端天氣事件明顯增加,2013年9月5日,《美國氣象學會通報》發文稱,經研究發現,大氣中溫室氣體濃度的增加已經提高了極端炎熱天氣發生的概率。雖然目前不能找出關聯,但不可否認,極端天氣事件的出現與氣候變化有緊密關係。
  • ——東北糧倉如何應對氣候變化
    雖然目前我國糧食產量穩定增長,但面對全球性的糧食危機,我們是否可以高枕無憂?氣候變化對糧食生產有哪些影響?未來糧食產區將面臨怎樣的氣象風險?這些問題是國家相關部門近些年來高度關注的問題。  東北三省作為我國重要的商品糧生產基地,未來是否會受到全球變暖的不利影響以及如何應對,成為氣象部門農業氣象服務的重點課題、項目。
  • 極端天氣半數受氣候變化影響
    事實上,這是到處充斥著極端天氣的一年:在美國遇到了乾旱和熱浪;在英國出現了破紀錄的降雨;而罕見的大雨襲擊了肯亞、索馬利亞、日本和澳大利亞;西班牙發生了乾旱;中國則遭遇了洪水;當然人們也忘不了超級颶風桑迪。 據《科學》雜誌報導,緊隨這些極端天氣事件,人們提出的第一個問題就是:「這一切是因為氣候變化嗎?」
  • 餘勇接受《瞭望》新聞周刊專訪 面對極端天氣 我們怎麼辦
    如今,氣候變化及其引發的極端天氣氣候事件,已成為影響國家安全、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生態環境以及人類健康的重要因素。地球怎麼了?我們怎麼辦?長期以來,中國氣象局在原有氣象服務基礎上,大力拓展基於影響的專項和公共氣象服務,積極發揮氣象部門在減輕極端天氣災害損失,保障國家氣候安全方面的科技支撐和業務服務作用,推進我國生態文明建設。
  • 蔡英文晤日參議員:面對極端氣候災害 盼能合作交流
    【觀察者網綜合報導】臺灣地區領導人蔡英文今天接見日本自由民主黨參議員中西哲,她提到,極端氣候帶來的災害,是共同面對的課題,也企盼臺日之間在這個議題上,未來有更多的合作交流。同時,她也期盼訪賓能多為臺灣發聲、給予支持。
  • 氣候變化是未來極端乾旱暴露性增加的主要原因
    2016年6月9日,《氣候變化》(Climatic Change)發表題為《氣候變化和人口增長對於未來極端乾旱暴露性的相對重要性》(The Relative
  • 面對極端天氣 其他國家如何應對?
    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今年3月發布報告說,有證據表明氣候變化導致了包括高溫、強降雨等在內的極端天氣在過去半個世紀中發生的頻率、強度、持續時間和影響範圍等出現變化。未來,全球許多地區的強降水頻率或比例、平均熱帶氣旋的最大風速可能增加,降水減少可能會造成某些季節和地區乾旱加劇,熱浪、冰川融化或永久凍土帶退化將會引發高山斜坡不穩定、冰湖潰決和洪水等現象。
  • 打開極端天氣事件的黑匣子:講述氣候危機的新範式
    兩位專家強調,應對氣候變化,減排工作和適應行動同樣重要。提問環節:什麼是極端天氣事件?在氣候變化不斷加速的情境下,極端天氣事件的概率在發生怎樣的變化?我們做氣候變化研究的時候常常用到一個詞是氣候變化歸因。極端天氣事件發生的時候我們應該怎麼科學描述解讀它和氣候變化的相關性?極端事件以及氣候變化會帶來哪些系統性的影響和風險呢?
  • 新報告探討氣候變化與極端天氣之間的關係
    中國氣象網訊據世界氣象組織11月6日消息,一篇最新發布的研究報告表明,溫室氣體排放和土地利用對2014年的某些極端天氣氣候事件產生了影響,這些事件包括:太平洋中部的熱帶氣旋,歐洲的強降水,東非的乾旱,澳洲、亞洲和南美的極端高溫。
  • 極端天氣事件頻繁出現,是氣候變化的原因嗎,不一定
    極端天氣事件頻繁出現,是氣候變化的原因嗎,不一定2019年就剩下2個月了,在逝去的一年裡,全球經歷了眾多的極端天氣事件。比如希臘和美國西北部的山火,最近澳洲也頻發的山火,洪水淹沒了美國東北部沿海城市,以及巨浪襲擊了日本日本二和英國。
  • 農村婦女面對極端天氣更脆弱
    ■ 中國婦女報·中華女性網記者周玉林「氣候變化會對人產生重大影響,而人是分性別的,男女兩性因為角色不同,他們在家庭和社會生產當中,所承擔的工作不一樣,在面對這樣的挑戰和變化時,他們所面臨的脆弱性是不同的。」
  • 全球氣候變化下,未來的我們將會與山火共生,我們要如何才能應對?
    ,在過去兩百年間,人類大肆開採煤礦和石油,在毫無節制的燃燒利用之後,這些煤礦和石油中的碳迅速釋放進入大氣中,讓地球上的二氧化碳含量快速增加,這就導致地球升溫和氣候的迅速變化,所以在現在,研究地球上的碳循環就成了一個非常重要的課題。 好了,到此為止,我們的基礎科普終於講完了,開始進入正文,講講目前的氣候變化和我們的應對措施。
  • 應對氣候變化做好科研轉型
    科學家指出,由於氣候變化,澳大利亞的火災季節有可能變得更長,火勢可能變得更猛烈。「人類正面臨一個緊迫的挑戰。現有的科學研究只是部分了解了氣候變化的風險,以及這些風險將如何影響不同的國家或地區。人類該如何應對,這是一項挑戰。」
  • 秦大河:發展中國家亟待提升極端氣候應對能力
    新華社坎帕拉11月21日電(記者袁卿)聯合國下屬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第一工作組聯合主席、中國科學院院士秦大河日前在烏幹達首都坎帕拉接受新華社記者專訪時指出,當前發展中國家在極端氣候事件中損失較大,需積極採取有效措施提升應對極端氣候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