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端天氣半數受氣候變化影響

2020-12-05 科學網

 

襲擊美國紐約以及其他沿海城市的暴風將因海平面升高而產生更大的破壞力。

 

圖片來源:Jim Henderson/Creative Commons

 

對於全世界來說,2012年是艱苦的一年,而這並不是因為人們擔心瑪雅曆法中的世界末日所致。事實上,這是到處充斥著極端天氣的一年:在美國遇到了乾旱和熱浪;在英國出現了破紀錄的降雨;而罕見的大雨襲擊了肯亞、索馬利亞、日本和澳大利亞;西班牙發生了乾旱;中國則遭遇了洪水;當然人們也忘不了超級颶風桑迪。

 

據《科學》雜誌報導,緊隨這些極端天氣事件,人們提出的第一個問題就是:「這一切是因為氣候變化嗎?」近些年來,基於這一問題已經萌生了一項名為「氣候歸因科學」的研究,它主要調查了極端天氣事件產生的影響,從而確定有多少與人類導致的氣候變化有關,以及有多少屬於自然變化(無論是氣候模式,例如厄爾尼諾/拉尼娜—南方濤動、海表溫度、入射太陽輻射的變化,還是其他一些可能的因素)。

 

在9月5日發表於《美國氣象學會會刊》網絡版上的一份報告中,美國國家海洋與大氣管理局(NOAA)的科學家終於解決了這個問題。這份報告分析了對去年在全世界發生的12次極端天氣事件進行的20項科學研究的結果,力求解析人為氣候變化構成的相對影響。這份報告傳遞出的一個總體信息是:它是變化的。

 

NOAA國家氣候數據中心主任Thomas Karl在伴隨報告的發表而舉行的一次新聞發布會上表示:「在大約一半的事件中,有令人信服的證據表明,人們活動導致的變化是一個起作用的因素。」此外,英國氣象辦公室的氣候科學家Peter Stott認為,這些研究表明,在許多情況下,人類對氣候的影響增加了極端事件的相關風險。

 

例如這份報告指出,2012年夏季,暴雨襲擊了澳大利亞東部。研究人員認為,拉尼娜現象對於該地區的強降雨可能起到了最主要(但不是全部)的作用。同時,澳大利亞北部的海表溫度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從而使該地區未來降雨高於平均降雨量的機率增加了5%。

 

報告指出,2011年11月在紐西蘭南島接連出現了兩天的極端降雨並引發洪水、滑坡,科學家將其稱為500年一遇的極端天氣事件。研究人員認為,人類活動導致的溫室氣體排放增加使這一極端事件的總水分增加了1%到5%。

 

還有超級颶風桑迪。儘管它並不是襲擊美國東海岸最強勁的風暴,但這場暴風雨的真正影響來自於大規模的風暴潮和洪水——它沿著海岸打破了16個風暴潮位的歷史紀錄。研究人員認為,這場暴風雨與紐約港的滿潮不謀而合,然而未來海平面的上升將加劇這種洪水,從而使得「桑迪」事件在未來愈加頻發,即便颶風本身的規模並不是很大也將如此。(來源:中國科學報 趙熙熙)

相關焦點

  • 為何中國易受極端天氣影響?氣候專家這樣說
    為什麼中國容易受極端天氣影響 中國氣象局公共氣象服務中心氣象服務首席 朱定真 :因為我們國土幅員遼闊,關鍵是跨度,我們跨的尾距非常大,所以各個氣候帶可能出現的災害天氣都會在我國出現。我們大概統計了一下,起碼有30多種主要氣象和次生災害都會在我國不同的季節發生,所以這確實是我國的一個自然狀況,或者氣候狀況的一個國情。
  • 聯合國:受極端天氣影響 2018年上萬人死於自然災害
    中新網1月30日電 據新加坡《聯合早報》報導,聯合國減少災害風險辦公室發布的數據顯示,2018年全球約6000萬人的生活受到極端天氣影響,一萬多人死於各類自然災害。數據顯示,2018年洪水影響的人口最多,高達3540萬人,其中2300萬人生活在印度喀拉拉邦。
  • 氣候變暖導致全球大部分地區極端天氣氣候事件發生概率增加
    4月24日,美國史丹福大學的科學家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上發表研究稱,氣候變暖導致全球80%以上的觀測區域破紀錄高溫事件發生的概率增加,人類活動對大氣的影響增加了全球近半數區域極端暴雨和乾旱發生的概率。
  • 科學認識極端天氣 積極應對氣候變化
    美國攝影師吉姆·裡德(Jim Reed)拍攝的極端天氣「奇觀」。美國攝影師吉姆·裡德(Jim Reed)拍攝的極端天氣「奇觀」。隨著全球氣候變暖,近些年,極端天氣在全球範圍內的發生頻率呈現增多的態勢。29日,中國科學技術協會組織的「科學家與媒體面對面」系列活動邀請了專家與媒體共同探討極端天氣應對問題。中央氣象臺首席預報員楊貴名表示,要正確認識極端天氣,積極應對氣候變化。楊貴名指出,極端天氣是指正常天氣(氣候)的狀態嚴重偏離其平均態,在統計意義上屬於不易發生的事件。在全球氣候變暖的大背景下,近幾年極端天氣的發生頻率確實有所增加,但仍然屬於小概率事件。
  • 極端天氣事件與全球氣候變化
    極端天氣事件:就是超過正常狀態下的最高或最低極端天氣是一個小概率事件。一般情況下學者認為,這種極端事件出現的概率在5%以下。但隨著氣候變暖,極端天氣事件明顯增加,2013年9月5日,《美國氣象學會通報》發文稱,經研究發現,大氣中溫室氣體濃度的增加已經提高了極端炎熱天氣發生的概率。雖然目前不能找出關聯,但不可否認,極端天氣事件的出現與氣候變化有緊密關係。
  • 新報告探討氣候變化與極端天氣之間的關係
    中國氣象網訊據世界氣象組織11月6日消息,一篇最新發布的研究報告表明,溫室氣體排放和土地利用對2014年的某些極端天氣氣候事件產生了影響,這些事件包括:太平洋中部的熱帶氣旋,歐洲的強降水,東非的乾旱,澳洲、亞洲和南美的極端高溫。
  • 專家指出科學認識極端天氣 積極應對氣候變化
    隨著全球氣候變暖,近些年,極端天氣在全球範圍內的發生頻率呈現增多的態勢。8月29日,中國科學技術協會組織的「科學家與媒體面對面」系列活動邀請了專家與媒體共同探討極端天氣應對問題。中央氣象臺首席預報員楊貴名表示,要正確認識極端天氣,積極應對氣候變化。
  • 極端天氣事件頻發 全球行動應對氣候變化(組圖)
    近年來,全球極端天氣事件尤其是高溫事件頻發。世界氣象組織(WMO)預測,2015年全球地表平均溫度可能達歷史最高。國家氣候中心氣候監測也顯示,今年以來,我國大部氣溫較常年同期偏高,且創歷史新高。  據WMO數據分析顯示,受氣候變化影響,2011年至2015年是有記錄以來的最暖五年,大約高出1961至1990年標準參照期平均值0.57℃。期間,全球極端天氣事件,尤其是高溫事件頻發。  「種種破記錄的事件將讓歷史記住2015年的全球氣候狀況。大氣中溫室氣體含量突破歷史記錄,在北半球春季,全球二氧化碳平均濃度首次超過400ppm(1ppm為百萬分之一)。
  • 中國極端天氣氣候事件
    矯梅燕指出,《報告》的相關結論對中國政府與社會各界在氣候變化背景下更好地應對極端天氣氣候事件與災害、提高綜合風險管理水平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與指導作用,對其它國家也具有借鑑意義。  《報告》由中國氣象局會同民政部、水利部、農業部、海洋局、衛生部、環保部、中科院、社科院以及相關高校共12個政府部門、33家單位、125位作者,歷時近兩年共同編寫。
  • 極端天氣事件如何影響能源系統
    科技日報北京2月20日電 (記者張夢然)英國《自然·能源》雜誌17日集中發表了6篇評論文章和1篇研究論文,集合瑞士、瑞典、美國等多位科學家討論極端天氣事件可能對能源系統造成的「幹擾」。這份焦點(Focus)專刊主要探討在氣候變化的背景下,能源科學的各學科可以研究如何應對極端天氣事件的影響。
  • 極端氣候變化簡要分析
    極端天氣氣候事件在統計意義上屬於不易發生的小概率事件,世界氣象組織的定義為,對於某一特定範圍和時間尺度的某種天氣氣候現象,當表徵它的指標滿足統計上的極端性標準,比如高於(或低於)其分布的上限(或下限)末端附近的某一閾值時,稱之為極端天氣氣候事件。
  • 極端天氣事件頻繁出現,是氣候變化的原因嗎,不一定
    極端天氣事件頻繁出現,是氣候變化的原因嗎,不一定2019年就剩下2個月了,在逝去的一年裡,全球經歷了眾多的極端天氣事件。比如希臘和美國西北部的山火,最近澳洲也頻發的山火,洪水淹沒了美國東北部沿海城市,以及巨浪襲擊了日本日本二和英國。
  • 我國極端天氣氣候事件頻現 天氣君為何變成「暴脾氣」
    極端天氣愈演愈烈  6月23日12時至15時,江蘇鹽城北部受強對流雲團影響,出現強陣風、冰雹和強降水。  在氣象學中,對於極端天氣氣候事件有一個明確的定義:由超出一定閾值的天氣氣候極端值直接或間接導致的影響人類社會和生態環境的某種自然災害發生的事件。極端天氣氣候事件總體可以分為極端降水、極端高溫、極端低溫、極端乾旱等幾類。一般是50年或100年一遇的小概率事件,對人類社會和生態環境產生巨大負面影響。
  • 極端天氣對極地動物生活的影響
    氣候波動究竟對動物有多大的影響,一直是一個熱議的話題。顯然天氣會影響到植物的生長,吃植物的動物也會受影響,但是這種影響能一路傳播到整個生態系統裡的所有動物嗎?畢竟動物對環境變化也是有應對和調節能力的。假如生態系統自身能夠調節並應對這樣的變化,也許有些動物就幾乎不會受影響。
  • 新研究稱極端天氣與大氣急流變化有關
    新華社倫敦4月30日電(記者張家偉)英國牛津大學4月30日發布研究報告說,2018年夏季北半球多地出現的熱浪、乾旱、暴雨等極端天氣事件與環繞地球的大氣急流中出現持久的巨波相關,而這種剛被發現的變化未來還會更頻繁地出現。
  • 全球極端天氣頻發 氣候周期變化還是全球變暖所致?(組圖)
    據中國之聲《央廣新聞》15時13分報導,俄羅斯大火持續肆虐、巴基斯坦持續強降雨、中歐多國暴雨成災、阿根廷寒流冰凍,最近,全球各地的極端氣候現象似乎成了「家常便飯」。異常天氣今年為何如此猖狂?多災多難的地球能否做到防患於未然?  今年3、4月份國內的極端天氣就頻頻發生。
  • 氣候變化受太陽活動影響嗎?
    與地球上的風、雨、雷、電等天氣現象類似,太陽也存在諸多不同時空尺度的活動現象,如太陽輻射、黑子、光斑、譜斑、耀斑、日冕物質拋射等,太陽活動則是這些現象的總稱。那麼,地球氣候的變化會受到作為空間天氣現象的太陽活動影響嗎?
  • 氣候對健康的風險與日俱增,但保護人類健康免受氣候變化影響仍缺乏...
    根據第一份全球氣候變化與健康進展概況,保護人類健康免受氣候變化影響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緊迫,然而,大多數國家並沒有完全按照自己的計劃來實現這一目標。新報告採用了世界衛生組織(世衛組織)調查並在《2018年世衛組織健康和氣候變化調查報告》中報告的101個國家的數據。
  • 氣候變化影響草原進退
    隨著氣候變化及人類活動對生態系統造成的影響日益擴大,草地生態系統退化問題引起廣泛關注。日前,由中國氣象局公共氣象服務中心、氣象宣傳與科普中心、氣象影視中心共同主辦的大型科學考察與氣象科普活動「應對氣候變化中國行」來到內蒙古自治區錫林郭勒盟,通過實地考察,深入探究氣候變化背景下草原生態環境變化,探討草原生態系統應如何適應氣候變化。
  • 極端天氣氣候事件指標體系基本確立
    本報訊 記者賴敏報導 在氣候變化背景下,如何進一步認清我國極端天氣氣候事件的發生發展規律?有關各行業氣象災害的預警、評估和管理能否更加及時有效?近日,在江蘇揚州舉行的「極端天氣氣候事件指標體系研討會」暨科技部「十一五」支撐重點項目「我國主要極端天氣氣候事件及重大氣象災害的監測、檢測和預測關鍵技術研究」進展會上,我國5種極端天氣氣候事件指標體系基本確立,有望使上述長期以來進展緩慢的技術難題得到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