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國:受極端天氣影響 2018年上萬人死於自然災害

2021-01-09 環球網

中新網1月30日電 據新加坡《聯合早報》報導,聯合國減少災害風險辦公室發布的數據顯示,2018年全球約6000萬人的生活受到極端天氣影響,一萬多人死於各類自然災害。

數據顯示,2018年洪水影響的人口最多,高達3540萬人,其中2300萬人生活在印度喀拉拉邦。

據報導,受風暴影響的人口多達1280萬人,1593人因此而死亡。經濟損失方面,颶風「佛羅倫斯」和「麥可」給美國造成約300億美元損失,颱風「燕子」給菲律賓造成約125億美元損失。

2018年歐洲和北美洲野火造成的死亡人數創下紀錄:126人死於希臘野火,成為歐洲歷史上最致命的野火;美國加利福尼亞州野火導致88人死亡,同時造成165億美元的經濟損失。

去年全球還有930萬人受到乾旱的影響,其中肯亞300萬人、阿富汗220萬人、中美洲250萬人。

包括地震、海嘯和火山在內的地質活動,則是最為致命的自然災害,去年各類自然災害造成的一萬多死者當中,約半數死於上述地質活動災害,僅印度尼西亞一國就有4417人死於這類災害。

從受影響人口的國別分布來看,2018年受自然災害影響人口最多的兩個國家分別是:印度(約2390萬人)與菲律賓(約649萬人)。

聯合國秘書長減少災害風險特別代表水鳥真美稱,2018年全球所有地區都受到極端天氣不同程度的影響,各國必須改善管理災害風險的方式,積極採取行動適應氣候變化、減少災害風險。

水鳥真美就防災減災提出一些建議,包括更合理地使用土地、加強規劃和建築法規、保護生態系統、減少貧困以及採取積極措施應對海平面上升等。

相關焦點

  • 極端天氣對全球經濟影響不容低估
    此間經濟學家表示,極端天氣對經濟的負面影響巨大,將給一些國家和行業帶來重大經濟損失。  美國全國氣象研究中心科學家凱文·特倫伯斯日前表示,正在影響美洲大陸的厄爾尼諾現象將會導致洪水與乾旱等重大自然災害。自2013年以來的兩個冬季,美國經濟都遭受極端天氣的影響,華爾街市場分析機構曾把美國經濟去年一季度疲弱的「罪魁禍首」歸咎為惡劣天氣。但極端天氣對美國經濟的影響程度到底有多大呢?
  • 氣候變暖導致極端天氣頻現,弱國承受最重災難
    在這一連串氣候變化引發的極端天氣事件中,受影響最大的不是歷史上碳排放最多的發達國家,而是碳排放最少的欠發達國家。而一些老牌發達國家,正在苛求這些弱勢國家捨棄自身發展權,一起踐行極嚴的環境標準。正如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所言,氣候問題是「這個時代的決定性問題」。2019年,在英文領域,「氣候緊急狀態」一詞的使用頻率遠超其他所有類型的緊急情況,是「健康緊急狀態」的三倍多。而「氣候罷工」(即為了呼籲採取行動應對氣候變化而舉行的罷工或罷學)在2019年的使用頻率比2018年增加了100倍,遠超其他短語。
  • 極端天氣頻現 唯有合力應對
    最近,全球極端天氣頻現,折射出嚴峻的氣候變化形勢,由此引發的自然災害正為人們敲響警鐘。   形勢不容樂觀   據新加坡《聯合早報》報導,當地時間3月11日,刊登在《自然氣候變化》期刊的一份報告指出,受全球變暖影響,1987年至2016年間,全球海洋每年出現熱浪的天數比1925年至1954年多了54%,且破壞力越來越強。
  • 面對極端天氣 其他國家如何應對?
    新華社發多國氣象部門預測,8月2日將有兩場颱風影響亞洲地區。強颱風「蘇拉」離開菲律賓向中國臺灣東北部逼近。颱風「達維」將在掃過上海北部後,直撲日本東南部。中國南部地區將出現強烈季風降雨天氣,這樣的天氣還將延伸到東南亞和印度東部。近來,高溫、暴雨、乾旱等極端天氣頻頻在世界各地出現,由此引發的自然災害也愈發頻繁和嚴重。
  • 全球極端天氣或成常態(圖)
    季風在印度東北部引發的暴雨造成超過120人死亡,600萬人無家可歸。孟加拉國連續一周經受數年來最嚴重的暴雨襲擊,城鎮積水深至齊腰,暴雨引發的洪水和山體滑坡造成至少百人死亡,數萬人無家可歸。菲律賓南部也有數百人也因連日暴雨撤離家園,菲警方已發出山體滑坡和洪災警告。
  • 聯合國:過去20年間全球與氣候有關的災害數量出現驚人增長
    聯合國10月12日發布的一項報告顯示,全球與氣候相關的災害數量在21世紀的頭20年出現了驚人增長,極端天氣事件已經成為21世紀最為主要的災害來源。該報告的統計數據顯示,過去20年間,全球共記錄發生了7348起自然災害事件,遠遠超過1980年至1999年間的4212起;這七千多起自然災害造成123萬人死亡,帶來2.97萬億美元經濟損失,受災人口高達40億。
  • 極端天氣事件「破紀錄」
    在經歷了破紀錄的颶風、洪水、熱浪和乾旱等極端天氣事件後,2017 年極有可能進入有氣象記錄以來最熱年份的前三甲。、伊拉克與伊朗邊境地區、中國九寨溝等地遭遇強震;印尼峇里島阿貢火山噴發,數萬名遊客受困……  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說,自1970 年以來,全球發生的自然災害數量幾乎翻了一番。
  • 李澤椿:謹防極端天氣影響生態環境安全
    如何充分認識極端天氣對生態環境影響的嚴重性,從哪些方面尋找對策?中國工程院院士李澤椿在中國氣象局和重慶市政府共同舉辦的中國秦巴山區典型氣候研討會上亮出了自己的觀點。    應從極端天氣演變來研究生態問題  影響生態環境的氣候變化大致可以分為兩種:一種是慢性、長期和大範圍的,比如原本少雨的北方地區常年多雨;另一種是實時、分散的極端天氣事件,比如某次特大暴雨過程、強風雹、極端高溫等。  「實時、分散的極端天氣事件往往是致命的。」李澤椿說。
  • 1996年至2015年全球共計發生1.1萬起極端天氣氣候事件
    報告分析了1996年至2015年各國受風暴、洪水、高溫的影響大小。結果表明,1996年至2015年全球共計發生1.1萬起極端天氣氣候事件,52.8萬人喪生,經濟損失達3.08萬億美元。報告指出,2015年受災害性天氣氣候事件影響最為嚴重的國家為莫三比克、多米尼加和馬拉威,其次是印度、萬那杜和緬甸,中國排在第23位;而在1996年至2015年間,宏都拉斯、緬甸和海地受極端天氣氣候事件影響最大,其次是尼加拉瓜、菲律賓和孟加拉國,中國排在第34位。
  • 自然災害造成全球發展滯後 - 經濟日報多媒體數字報刊
    本報日內瓦電 記者陳建報導:世界氣象組織日前發布報告指出,天氣、氣候以及與水相關的自然災害正在全球範圍內呈上升趨勢,並造成大量生命損失,使經濟和社會發展滯後數年乃至數十年。從1972年到2012年,全球共發生了8835次自然災害,造成194萬人死亡,經濟損失高達2.4萬億美元。
  • 為何中國易受極端天氣影響?氣候專家這樣說
    現在也正處在「七下八上」防汛關鍵期,未來可能除了要防範長江上遊和西南地區、西北地區的降水,對於北方地區海河流域、黃河上中遊以及松花江流域、遼河流域可能有比較嚴重的汛情,所以後期可能也要關注北方汛情對各方面造成的一些影響。 7月的異常天氣 今天到26日,新一輪強降雨,將自西向東影響西北地區東南部、西南地區東北部至長江中下遊地區。
  • 極端天氣半數受氣候變化影響
    事實上,這是到處充斥著極端天氣的一年:在美國遇到了乾旱和熱浪;在英國出現了破紀錄的降雨;而罕見的大雨襲擊了肯亞、索馬利亞、日本和澳大利亞;西班牙發生了乾旱;中國則遭遇了洪水;當然人們也忘不了超級颶風桑迪。 據《科學》雜誌報導,緊隨這些極端天氣事件,人們提出的第一個問題就是:「這一切是因為氣候變化嗎?」
  • 2009:極端天氣的成因和預防
    什麼是極端天氣氣候事件極端天氣氣候事件是指在一定時期內,某一區域或地點發生的出現頻率較低的或有相當強度的對人類社會有重要影響的天氣氣候事件。目前國家氣候中心發布的監測快報中的極端天氣氣候事件的標準閾值是根據百分位法確定的:即對某一事件的氣候標準年內的歷年最大值序列從小到大進行排位,定義序列超過第95百分位值為極端多(高)事件,小於第5百分位值為極端少(低)事件。比如北京日最高氣溫氣候標準年內歷年最大值序列的第95百分位值為39.4℃,而我們監測到北京今天的最高氣溫超過39.4℃,我們就認為北京發生極端高溫事件。
  • 2018年極端天氣致橄欖減產嚴重 義大利各界在反思中採取行動應對
    國際在線報導(中國國際廣播電臺記者 殷欣):2018年全球極端天氣頻發。世界氣象組織稱,僅今年上半年,極端炎熱、乾旱和災難性降雨等極端天氣在北半球持續發生,對人類健康、農業、生態系統和基建造成嚴重影響。位於南歐的義大利今年也接連遭遇極端天氣侵襲,特別是早春時節的一場寒流給該國的橄欖種植業造成了嚴重減產。
  • 極端天氣頻發危及全球糧食安全
    中新社北京5月26日電 (王慶凱)全球極端天氣氣候事件頻發,一場事關人類糧食安全的危機正在逼近。今年以來,全球小麥、玉米、水稻三大主糧產區,均受到極端天氣影響。傳統的小麥出口國澳大利亞因遭遇嚴重乾旱,時隔12年後首次計劃進口小麥;玉米出口大國美國因受陰雨天氣影響,播種創歷史同期最低水平;同受乾旱影響,水稻出口國菲律賓也出現大規模歉收。海洋漁業情況也不妙,受厄爾尼諾現象影響,今年日本周圍海域海水溫度升高,海苔產量達到46年來最低點。乾旱與洪澇在全球小麥、玉米、水稻主產區共發,嚴重威脅全球糧食安全。
  • 極端天氣環境汙染風險管控亟待加強
    極端天氣對生態環境的影響不容忽視,亟待加強生態環境風險防範。目前,極端天氣下災害事件發生頻繁。特別是在沿海城市,除了受上遊徑流洪水災害的影響外,還會受到颱風、海冰和風暴潮等自然災害的影響。由此帶來的伴生生態環境問題呈現多樣化、複雜化、新型化,特別是倒灌水(海水倒灌、河水倒灌等)、河水(或湖水)、雨洪水「三水」夾擊。汙染物隨著河流洪水徑流下洩,同時隨著潮汐導致海水上溯。
  • 2018年重大自然災害事件盤點
    2018年重大自然災害事件盤點一、1月初中東部地區低溫雪災湖南常德市石門縣茶葉遭受低溫凍害雪災致安徽淮南市樹木被折斷,我國大部地區出現明顯雨雪和持續低溫天氣。受其影響,福建東北部和浙江東南部出現大到暴雨、局地大暴雨,福建中部、浙江東南部、江西中部等地累計降雨量有50-120毫米,福建福州、三明和浙江溫州局地150-200毫米,其中,三明建寧縣局地260-285毫米。
  • 極端天氣頻發,我們算了一筆經濟帳
    全球變暖造成的極端天氣會造成多大規模的經濟損失?哪些行業和企業尤其受到影響?極端天氣又會以怎樣不同的方式影響企業受益?另一名氣候學家Michael Mann持相對謹慎態度,認為現有數據和模型尚不足以解答關於極端天氣形成機制的一些關鍵問題。澳洲經歷著的異常高溫則是全球變暖更直接的體現。澳大利亞氣象局表示,1910年以來,澳大利亞及其周圍的海洋已經變暖了約1℃。經濟風險:哪些行業和企業受影響?氣候變化不僅是環境問題,也是全球經濟面臨的重大風險。
  • 2018年6月全國主要天氣氣候事件回顧
    中國氣象報記者欒菲報導 6月29日,中國氣象局新聞發布會公布了2018年6月全國主要天氣氣候事件:  南方地區出現3次大範圍強降雨天氣過程受颱風「艾雲尼」影響,6月5-9日,華南大部地區出現大暴雨局部特大暴雨,南海西北部海域、廣東西南部沿海等地部分海域或地區風力有8-9級,陣風可達10-11級。
  • 誰造成了環境汙染,誰造成了極端天氣?聯合國:全球富豪惹的禍!
    儘管汙染已經減弱,但溫室氣體仍在大氣中累積,鎖定了未來幾十年的氣候破壞和極端天氣。聯合國最近的一份報告說,所謂的排放差距-在氣候政策上「可能存在的位置與需要存在的位置之間的差異」與以往一樣大。  報告說,誰是造成差距的主要負責人,那就是全球富豪。世界上只有10%的人口排放了世界近一半的碳汙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