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中國易受極端天氣影響?氣候專家這樣說

2020-12-05 騰訊網

今年汛期,我國南方多地遭遇因強降雨引發的內澇、山洪等災害,多地群眾和財產受災。24、25日兩天高溫範圍擴展,江南、華南及新疆等地炎熱持續。一邊是汛情,一邊則是高溫。往年頻頻光顧的颱風,今年七月為何罕見缺席?白巖松連線國家氣候中心副主任賈小龍,中國氣象局公共氣象服務中心氣象服務首席朱定真,為您解答。

今年氣候總體非常異常

國家氣候中心副主任 賈小龍 :今年入汛以來我國氣候非常複雜,尤其是主汛期6月份以來,我國南方地區遭受了嚴重的暴雨洪澇,持續的強降雨,今年的氣候特點總體上還是非常異常。可以從幾個方面來說明:

1、首先今年南方地區梅雨開始比較早,暴雨非常多,持續的時間也非常長,今年南方地區,江南、長江中下遊和江淮地區的入梅時間分別比常年同期偏早了7天、5天和11天。入汛以來經歷了9次強降雨過程,全國64%的縣都出現了暴雨天氣。

2、雨量大,長江中下遊地區的降水較常年同期偏多了超過6成,是1961年以來同期最多的,像太湖流域降水較常年同期偏多了一倍,是歷史第二位。淮河流域的降水較常年同期偏多了近5成近6成,也是歷史第二位。

3、降水強度非常強,多個縣、市日雨量打破了歷史極值,一些地方單日雨量就可以達到一年總雨量的20%到30%,一個過程的雨量可能就下了一年的雨量。總體從這幾個方面來說,今年的氣候非常的異常。

天氣異常的原因是什麼?

國家氣候中心副主任 賈小龍 :長江流域持續性的強降雨是在全球變暖這樣一個大背景下發生的,研究已經表明全球變暖可以導致全球一些區域極端氣候事件發生頻率增加,持續時間也會更長,我國增暖的速率是全球增暖速率的2倍,另外1961年以來我國暴雨日數每十年增長3.9%。 另外,我國的雨帶主要受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的影響,北側就是雨帶的位置,去年秋季以來,發生一次弱的厄爾尼諾事件,西太平洋副熱帶地區的高壓異常發展,而且面積很大、強度很強,副高南側東方南側氣流把來自太平洋的水汽源源不斷輸送到我國南方地區。同時我國北方冷空氣也非常活躍,持續冷空氣南下,這樣冷暖空氣長時間對峙在我國長江中下遊地區,造成了我國長江中下遊地區持續強降雨的發生。

以後夏天會不會越來越熱?

國家氣候中心副主任 賈小龍 :截至目前,今年我國華南地區、江南南部,6月以來平均氣溫也是歷史同期最高的,像江南南部到華南高溫日數比常年同期偏多了5到20天,福建、海南等地的高溫日數都是歷史第一。當然今年我國整體溫度是怎樣的情況,可能要到今年結束之後,利用觀測數據來進行分析。但是根據目前的預測,8月份隨著副高的北抬,我國的雨帶會向北抬,南方大部地區可能就會受到副熱帶高壓的控制,副熱帶高壓其實對應就是高溫的少雨。另外從更長的尺度來看,全球變暖的影響對我國的影響也非常明顯,我國高溫日數在過去60年,每十年全國平均高溫日數增加0.5天,如果不加以人為控制,排放控制,未來溫度增高的趨勢,高溫發生的頻率,持續時間還是有一個增長趨勢的。

今年將是71年來第一個沒有颱風的7月?

國家氣候中心副主任 賈小龍:往年在南海西太平洋地區一般會生成26到27個颱風,其中有6到7個會登陸我國。1到7月份常年生成的颱風大概在7.7個左右,登陸我國的大概在3個左右。今年1到7月份,目前為止,生成的颱風只有兩個,登陸了一個,尤其是7月以來,到目前為止,還沒有颱風生成,的確是非常異常的。歷史上的確還沒有發生過7月份沒有颱風生成的年份,也足以說明今年我國天氣氣候非常異常。

今年7月以來為何還未有颱風登陸?

國家氣候中心副主任 賈小龍 :7月到目前為止,還沒有颱風生成的原因,還是受到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的影響。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主要影響到南海到西太平洋地區,在它控制下,在南海西太平洋地區主要的颱風生成源地,它的對流活動,大氣上升運動嚴重的顯著的被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給壓制了,這也是造成了今年以來整個在南海西太平洋地區颱風生成異常偏少的一個主要原因。

今年7月零颱風登陸,是好還是壞?

國家氣候中心副主任 賈小龍 :颱風有利有弊,它的弊處就是颱風登陸會帶來暴雨、大風、風暴潮等一些災害影響,但是我國的季風雨帶是逐步推進的,現在是正處在「七下八上」關鍵的防汛季節,如果雨帶北推到我國的北方地區,副高就直接控制了我國的南方大部地區,南方將是高溫少雨的氣候條件,這時如果有颱風影響,一方面會緩解高溫熱浪的影響,同時也會帶來一些降水,會緩解一些水資源短缺問題,同時也會防止一些乾旱的發生發展。因為我們現在看到在我國的華南地區實際上已經有一些乾旱在發展,所以要從兩個方面來看待。

後期除了南方汛情,也要關注北方汛情帶來的影響

國家氣候中心副主任 賈小龍 :目前從中央氣象臺的短期預報可以看到,從24號到26號,從四川盆地到長江中下遊還是有一次明顯的強降雨過程,在7月底或8月初我國東部的雨帶可能會逐步北抬到淮河以北地區,到黃淮、華北和東北地區。現在也正處在「七下八上」防汛關鍵期,未來可能除了要防範長江上遊和西南地區、西北地區的降水,對於北方地區海河流域、黃河上中遊以及松花江流域、遼河流域可能有比較嚴重的汛情,所以後期可能也要關注北方汛情對各方面造成的一些影響。

7月的異常天氣

今天到26日,新一輪強降雨,將自西向東影響西北地區東南部、西南地區東北部至長江中下遊地區。除了汛情,讓人頭疼的還有高溫,北京、天津、河北東部、內蒙古東南部、遼寧西部等地也加入高溫行列,最高氣溫都將在35℃以上,中央氣象臺繼續發布高溫黃色預警。而在往年颱風喜歡光臨的7月,今年的颱風還沒有來敲門。根據中央氣象臺中期預報,7月底前,西北太平洋和南海仍無颱風生成。這意味著,今年7月有可能沒有1個颱風生成,這也將是1949年以來,我國7月首次「空臺」現象。

為什麼中國容易受極端天氣影響

中國氣象局公共氣象服務中心氣象服務首席 朱定真 :因為我們國土幅員遼闊,關鍵是跨度,我們跨的尾距非常大,所以各個氣候帶可能出現的災害天氣都會在我國出現。我們大概統計了一下,起碼有30多種主要氣象和次生災害都會在我國不同的季節發生,所以這確實是我國的一個自然狀況,或者氣候狀況的一個國情。

極端天氣越來越多已成定局?

中國氣象局公共氣象服務中心氣象服務首席 朱定真 :從大概10年、20年前,提出了氣候變暖以後,可能會發生一連串不確定的變化,特別是極端天氣會增加,或者它的頻率會增加。當時可能大家還不太相信,但是經過了這十幾年、二十年來看,它的事實已經出現了,所以現在全球的科學界對這個問題已經基本意見一致了,也就是隨著氣候變暖現象的出現,極端天氣事件出現的頻率越來越多。對於我國來講,我國本身就是各種極端天氣種類比較多,我國有很多對於氣候的極端性、暴露度和敏感度都比較高的地區,這樣就對氣候的少許變化,反應或反饋就會比較明顯,這個特別要當心。

「氣候風險」又該怎麼理解?

中國氣象局公共氣象服務中心氣象服務首席 朱定真 :我們一定要重視未來的氣候風險,這個實際上全球已經有很多國家形成了共識,聯合國也提出未來可能最大的幾個風險,第二位就是氣候風險。因為氣候風險帶來的是整個生存環境的變化,這種變化不能說它完全是不利的,有些地區可能是有利,有些地區可能不利,但是對於出現一個閾值或者超出一個閾值以後,現在科學家公認比如說超過兩度可能就不利,也就是弊大於利了。這樣對全球的糧食安全、生態安全、水安全都會造成影響,最後都是反饋到人類身上。所以從中國自己的角度來看,我們也特別關注未來氣候繼續變化下去的話,我們的風險到底有多少。

氣候對農業生產的影響為什麼這麼大?

中國氣象局公共氣象服務中心氣象服務首席 朱定真 :農業生產是最容易受到天氣的影響的,因為它離不開戶外的環境的溫、壓、溼等等的變化。對於農業來講,季節變化和地域的分布、地形、地勢,都會對作物的質量產量造成影響。我們說「十裡不同天,一山有四季」,假如氣候帶變化下去,氣候擺動了呢?這種情況下,我們說那就要特別當心。我們現在搞精準扶貧,經常會鼓勵大家去種一些經濟作物,比如果木,別的村可能種的很好,質量也很好,收成也很好,那是不是挪到你們村去種就可以呢?我們說這裡面就有氣候的問題,如果不做好事先的氣候評估,去引種了一個不適合你當地氣候生長的這個品種,那農食也浪費了,最後的產量也是不會好,質量也不會好。

應對極端天氣,「農業氣候區劃」需要再摸家底

中國氣象局公共氣象服務中心氣象服務首席 朱定真 :我們投資建設基礎設施,雨水多,要做一些防洪設施,假如30年、50年這邊雨水變少了呢?而雨水多的地方我們反倒沒有提前做好這種準備。所以這種一進一出,就需要我們一定要未雨綢繆。所以我為什麼說我們要提前再做一次農業氣候區劃?因為我們上次的農業區劃是30年前,30年過來已經變了,那我們在為未來30年求發展的時候,我們是不是應該摸一下家底,把它弄清楚,然後科學的去應對。

未來一個月,需特別關注汛情從南向北轉移

中國氣象局公共氣象服務中心氣象服務首席 朱定真 :現在隨著雨帶的北移,特別是江南地區、長江中下遊已經「出梅」了,主要就是向北,華北雨季開始了。這時東北地區,包括淮河流域,包括偏北的地區,這些地區可能抗旱相對來說習慣了,但是防澇可能準備不如南方充足。在這種極端天氣,特別降雨量、短時的雨強,都突破往年的情況已經出現的時候,要特別關注這些地區的防汛準備。

原標題:新聞1+1丨以後夏天會不會越來越熱?為什麼中國易受極端天氣影響?氣候專家這樣說

相關焦點

  • 為什麼中國易受極端天氣影響...
    歷史上的確還沒有發生過7月份沒有颱風生成的年份,也足以說明今年我國天氣氣候非常異常。 今年7月以來為何還未有颱風登陸?國家氣候中心副主任 賈小龍:7月到目前為止,還沒有颱風生成的原因,還是受到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的影響。
  • 極端天氣半數受氣候變化影響
    事實上,這是到處充斥著極端天氣的一年:在美國遇到了乾旱和熱浪;在英國出現了破紀錄的降雨;而罕見的大雨襲擊了肯亞、索馬利亞、日本和澳大利亞;西班牙發生了乾旱;中國則遭遇了洪水;當然人們也忘不了超級颶風桑迪。 據《科學》雜誌報導,緊隨這些極端天氣事件,人們提出的第一個問題就是:「這一切是因為氣候變化嗎?」
  • 中國極端天氣氣候事件
    中國氣象報通訊員翟建青報導3月15日,《中國極端天氣氣候事件和災害風險管理與適應國家評估報告》(以下簡稱《報告》)在聯合國第三屆世界減災大會期間於日本仙臺發布。中國氣象局副局長矯梅燕,中國科學院院士秦大河,國家氣候中心主任宋連春出席本次新聞發布會。發布會由秦大河主持,矯梅燕作發言,宋連春詳細介紹《報告》的主要結論。
  • 我國極端天氣氣候事件頻現 天氣君為何變成「暴脾氣」
    極端天氣愈演愈烈  6月23日12時至15時,江蘇鹽城北部受強對流雲團影響,出現強陣風、冰雹和強降水。  在氣象學中,對於極端天氣氣候事件有一個明確的定義:由超出一定閾值的天氣氣候極端值直接或間接導致的影響人類社會和生態環境的某種自然災害發生的事件。極端天氣氣候事件總體可以分為極端降水、極端高溫、極端低溫、極端乾旱等幾類。一般是50年或100年一遇的小概率事件,對人類社會和生態環境產生巨大負面影響。
  • 專家指出科學認識極端天氣 積極應對氣候變化
    隨著全球氣候變暖,近些年,極端天氣在全球範圍內的發生頻率呈現增多的態勢。8月29日,中國科學技術協會組織的「科學家與媒體面對面」系列活動邀請了專家與媒體共同探討極端天氣應對問題。中央氣象臺首席預報員楊貴名表示,要正確認識極端天氣,積極應對氣候變化。
  • 打開極端天氣事件的黑匣子:講述氣候危機的新範式
    此次活動邀請了國家氣候中心、中國農科院、清華大學、北京大學、中國社科院等科研機構和高校的專家學者,中國天氣網、澎湃新聞、字節跳動等媒體的傳播從業者,活躍在B站、知乎等平臺上的自媒體達人,以及為年輕人提供活動平臺的社會創新企業,大家結合自身的研究背景和專業特長,與10位來自媒體和社會組織的參會者共同探討了全球氣候風險及其對城市發展和居民健康造成的影響及應對方案,以及如何提升公眾對氣候風險與城市健康議題的科學性認知
  • 極端天氣氣候事件指標體系基本確立
    近日,在江蘇揚州舉行的「極端天氣氣候事件指標體系研討會」暨科技部「十一五」支撐重點項目「我國主要極端天氣氣候事件及重大氣象災害的監測、檢測和預測關鍵技術研究」進展會上,我國5種極端天氣氣候事件指標體系基本確立,有望使上述長期以來進展緩慢的技術難題得到突破。
  • 科學認識極端天氣 積極應對氣候變化
    美國攝影師吉姆·裡德(Jim Reed)拍攝的極端天氣「奇觀」。隨著全球氣候變暖,近些年,極端天氣在全球範圍內的發生頻率呈現增多的態勢。29日,中國科學技術協會組織的「科學家與媒體面對面」系列活動邀請了專家與媒體共同探討極端天氣應對問題。中央氣象臺首席預報員楊貴名表示,要正確認識極端天氣,積極應對氣候變化。楊貴名指出,極端天氣是指正常天氣(氣候)的狀態嚴重偏離其平均態,在統計意義上屬於不易發生的事件。在全球氣候變暖的大背景下,近幾年極端天氣的發生頻率確實有所增加,但仍然屬於小概率事件。
  • 聯合訪談:從十大天氣氣候事件評選透視極端天氣
    聯合訪談:從十大天氣氣候事件評選透視極端天氣 2012-12-21 09:25:00 來源:中國天氣網
  • 為何陷入「車輪戰」?未來極端天氣氣候事件...
    13日,中國氣象局組織中央氣象臺首席預報員馬學款、國家氣候中心首席預報員王永光、國家氣候中心氣候變化適應室研究員黃磊、國家氣候中心副研究員翟建青等專家,多角度詳解近期南方強降雨之兇猛。 新京報:近期南方暴雨有多暴烈?根據國家氣候中心統計,入汛以來,截至7月10日,我國南方共出現15次大範圍強降雨過程。
  • 極端天氣對極地動物生活的影響
    氣候波動究竟對動物有多大的影響,一直是一個熱議的話題。顯然天氣會影響到植物的生長,吃植物的動物也會受影響,但是這種影響能一路傳播到整個生態系統裡的所有動物嗎?畢竟動物對環境變化也是有應對和調節能力的。假如生態系統自身能夠調節並應對這樣的變化,也許有些動物就幾乎不會受影響。
  • 專家:今年極端天氣並非厄爾尼諾現象所致
    我們應該如何應對來勢洶洶的極端天氣?世界氣象組織日前發布公報稱,鑑於太平洋赤道海域海水溫度已達到出現厄爾尼諾前兆的程度,今年中期可能出現厄爾尼諾現象。專家檔案楊學祥 吉林大學地球探測科學與技術學院教授,主要從事地球動力學研究。
  • 全球極端天氣為何扎堆而來?
    有研究人員甚至預言:「地球再過50年將出現近乎不適合居住的高溫天氣。」華東師範大學地理學院教授殷傑在接受《新民周刊》採訪時表示,雖說這種預言沒有科學根據,但全球氣候變化已然是一個非常嚴峻的問題了。 暴雨為何下個不停?
  • 全球遭遇極寒天氣 有專家指出小冰河期來臨說
         在全球變暖的趨勢下,為何這個冬天反而變得更冷?近期各地為何頻現極寒天氣?記者就此採訪了有關氣象專家。     許多專家把歐洲嚴寒天氣歸咎於北半球大氣環流異常。但誰都不否認,它們與全球性氣候異常有關。
  • 李澤椿:謹防極端天氣影響生態環境安全
    如何充分認識極端天氣對生態環境影響的嚴重性,從哪些方面尋找對策?中國工程院院士李澤椿在中國氣象局和重慶市政府共同舉辦的中國秦巴山區典型氣候研討會上亮出了自己的觀點。    應從極端天氣演變來研究生態問題  影響生態環境的氣候變化大致可以分為兩種:一種是慢性、長期和大範圍的,比如原本少雨的北方地區常年多雨;另一種是實時、分散的極端天氣事件,比如某次特大暴雨過程、強風雹、極端高溫等。  「實時、分散的極端天氣事件往往是致命的。」李澤椿說。
  • 專家稱氣候變暖毋庸置疑 將多方面影響日常生活
    11日在北京召開的氣候傳播國際會議上,與會專家學者從不同視角描繪了未來氣候變化之下的生活圖景。  「氣候變暖已經是毋庸置疑的事實。」中國氣象局國家氣候中心副主任巢清塵在會上開門見山。她指出,最近三十年中的每個十年都比1850年以來之前的任何一個十年溫暖。
  • 四大洲同現極端高溫天氣 中國連續22天發高溫預警
    世界氣象組織7月26日和27日接連發表聲明:全球多地高溫、乾旱等極端天氣事件接連發生,乾旱和高溫加劇了北半球野火災情。這些極端天氣給人類健康、農業、生態系統等帶來了巨大的不利影響。氣候變暖是根源「此次極端高溫天氣延續,偶然中的必然是全球氣候變暖的大背景,必然之中的偶然,則要歸結於今年極地環流和赤道中東太平洋海溫異常。」國家氣候中心氣候服務室首席艾婉秀說。
  • 極端天氣或給股市帶來「巨大而不為人知」的影響
    來源:金融界網站目前,美國和歐洲正受到極端天氣的困擾:法國和西班牙出現了創紀錄的高溫,美國中西部出現大規模洪水和龍捲風,一場即將來臨的熱帶風暴正向紐奧良已經被洪水淹沒的街道席捲而來。美國的公司已經開始注意到極端天氣對它們業務的威脅。
  • 專家解讀極端天氣為何頻發
    央視網消息:今年入夏以來,酷熱、山火、熱浪……各種極端天氣在全球頻繁出現。近日,全球多地出現罕見高溫,多地遭受高溫炙烤、甚至引發災情。地球似乎發燒了。在韓國的富川,就有這樣的一處冰屋,不少人來到這裡感受冰雪樂趣的同時,躲避熱浪的襲擊。這座冰屋位於距離首爾不遠的京畿道富川市一家兒童樂園裡,據管理人員介紹,人們在冰屋內能夠體驗到跟冬天一樣的溫度。全球多地經歷罕見高溫除了亞洲,在歐洲、非洲、北美等全球多地都在經歷罕見高溫天氣。
  • 北半球多國遭極端天氣 惡劣天氣頻發是否有關聯?
    中新網客戶端北京1月6日電(記者張尼) 近日,中國中東部地區出現入冬以來最強雨雪天氣過程,有地區日降水量甚至突破當地月極值。此輪「最強降雪」成因何在?與北半球多國遭遇的極端天氣有無關聯因素?就上述問題,中新網記者日前採訪了氣象部門專家。陝西延安黃河壺口瀑布一片銀裝素裹,瀑布兩岸被積雪覆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