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汛期,我國南方多地遭遇因強降雨引發的內澇、山洪等災害,多地群眾和財產受災。24、25日兩天高溫範圍擴展,江南、華南及新疆等地炎熱持續。一邊是汛情,一邊則是高溫。往年頻頻光顧的颱風,今年七月為何罕見缺席?白巖松連線國家氣候中心副主任賈小龍,中國氣象局公共氣象服務中心氣象服務首席朱定真,為您解答。
今年氣候總體非常異常
國家氣候中心副主任 賈小龍 :今年入汛以來我國氣候非常複雜,尤其是主汛期6月份以來,我國南方地區遭受了嚴重的暴雨洪澇,持續的強降雨,今年的氣候特點總體上還是非常異常。可以從幾個方面來說明:
1、首先今年南方地區梅雨開始比較早,暴雨非常多,持續的時間也非常長,今年南方地區,江南、長江中下遊和江淮地區的入梅時間分別比常年同期偏早了7天、5天和11天。入汛以來經歷了9次強降雨過程,全國64%的縣都出現了暴雨天氣。
2、雨量大,長江中下遊地區的降水較常年同期偏多了超過6成,是1961年以來同期最多的,像太湖流域降水較常年同期偏多了一倍,是歷史第二位。淮河流域的降水較常年同期偏多了近5成近6成,也是歷史第二位。
3、降水強度非常強,多個縣、市日雨量打破了歷史極值,一些地方單日雨量就可以達到一年總雨量的20%到30%,一個過程的雨量可能就下了一年的雨量。總體從這幾個方面來說,今年的氣候非常的異常。
天氣異常的原因是什麼?
國家氣候中心副主任 賈小龍 :長江流域持續性的強降雨是在全球變暖這樣一個大背景下發生的,研究已經表明全球變暖可以導致全球一些區域極端氣候事件發生頻率增加,持續時間也會更長,我國增暖的速率是全球增暖速率的2倍,另外1961年以來我國暴雨日數每十年增長3.9%。 另外,我國的雨帶主要受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的影響,北側就是雨帶的位置,去年秋季以來,發生一次弱的厄爾尼諾事件,西太平洋副熱帶地區的高壓異常發展,而且面積很大、強度很強,副高南側東方南側氣流把來自太平洋的水汽源源不斷輸送到我國南方地區。同時我國北方冷空氣也非常活躍,持續冷空氣南下,這樣冷暖空氣長時間對峙在我國長江中下遊地區,造成了我國長江中下遊地區持續強降雨的發生。
以後夏天會不會越來越熱?
國家氣候中心副主任 賈小龍 :截至目前,今年我國華南地區、江南南部,6月以來平均氣溫也是歷史同期最高的,像江南南部到華南高溫日數比常年同期偏多了5到20天,福建、海南等地的高溫日數都是歷史第一。當然今年我國整體溫度是怎樣的情況,可能要到今年結束之後,利用觀測數據來進行分析。但是根據目前的預測,8月份隨著副高的北抬,我國的雨帶會向北抬,南方大部地區可能就會受到副熱帶高壓的控制,副熱帶高壓其實對應就是高溫的少雨。另外從更長的尺度來看,全球變暖的影響對我國的影響也非常明顯,我國高溫日數在過去60年,每十年全國平均高溫日數增加0.5天,如果不加以人為控制,排放控制,未來溫度增高的趨勢,高溫發生的頻率,持續時間還是有一個增長趨勢的。
今年將是71年來第一個沒有颱風的7月?
國家氣候中心副主任 賈小龍:往年在南海西太平洋地區一般會生成26到27個颱風,其中有6到7個會登陸我國。1到7月份常年生成的颱風大概在7.7個左右,登陸我國的大概在3個左右。今年1到7月份,目前為止,生成的颱風只有兩個,登陸了一個,尤其是7月以來,到目前為止,還沒有颱風生成,的確是非常異常的。歷史上的確還沒有發生過7月份沒有颱風生成的年份,也足以說明今年我國天氣氣候非常異常。
今年7月以來為何還未有颱風登陸?
國家氣候中心副主任 賈小龍 :7月到目前為止,還沒有颱風生成的原因,還是受到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的影響。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主要影響到南海到西太平洋地區,在它控制下,在南海西太平洋地區主要的颱風生成源地,它的對流活動,大氣上升運動嚴重的顯著的被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給壓制了,這也是造成了今年以來整個在南海西太平洋地區颱風生成異常偏少的一個主要原因。
今年7月零颱風登陸,是好還是壞?
國家氣候中心副主任 賈小龍 :颱風有利有弊,它的弊處就是颱風登陸會帶來暴雨、大風、風暴潮等一些災害影響,但是我國的季風雨帶是逐步推進的,現在是正處在「七下八上」關鍵的防汛季節,如果雨帶北推到我國的北方地區,副高就直接控制了我國的南方大部地區,南方將是高溫少雨的氣候條件,這時如果有颱風影響,一方面會緩解高溫熱浪的影響,同時也會帶來一些降水,會緩解一些水資源短缺問題,同時也會防止一些乾旱的發生發展。因為我們現在看到在我國的華南地區實際上已經有一些乾旱在發展,所以要從兩個方面來看待。
後期除了南方汛情,也要關注北方汛情帶來的影響
國家氣候中心副主任 賈小龍 :目前從中央氣象臺的短期預報可以看到,從24號到26號,從四川盆地到長江中下遊還是有一次明顯的強降雨過程,在7月底或8月初我國東部的雨帶可能會逐步北抬到淮河以北地區,到黃淮、華北和東北地區。現在也正處在「七下八上」防汛關鍵期,未來可能除了要防範長江上遊和西南地區、西北地區的降水,對於北方地區海河流域、黃河上中遊以及松花江流域、遼河流域可能有比較嚴重的汛情,所以後期可能也要關注北方汛情對各方面造成的一些影響。
7月的異常天氣
今天到26日,新一輪強降雨,將自西向東影響西北地區東南部、西南地區東北部至長江中下遊地區。除了汛情,讓人頭疼的還有高溫,北京、天津、河北東部、內蒙古東南部、遼寧西部等地也加入高溫行列,最高氣溫都將在35℃以上,中央氣象臺繼續發布高溫黃色預警。而在往年颱風喜歡光臨的7月,今年的颱風還沒有來敲門。根據中央氣象臺中期預報,7月底前,西北太平洋和南海仍無颱風生成。這意味著,今年7月有可能沒有1個颱風生成,這也將是1949年以來,我國7月首次「空臺」現象。
為什麼中國容易受極端天氣影響
中國氣象局公共氣象服務中心氣象服務首席 朱定真 :因為我們國土幅員遼闊,關鍵是跨度,我們跨的尾距非常大,所以各個氣候帶可能出現的災害天氣都會在我國出現。我們大概統計了一下,起碼有30多種主要氣象和次生災害都會在我國不同的季節發生,所以這確實是我國的一個自然狀況,或者氣候狀況的一個國情。
極端天氣越來越多已成定局?
中國氣象局公共氣象服務中心氣象服務首席 朱定真 :從大概10年、20年前,提出了氣候變暖以後,可能會發生一連串不確定的變化,特別是極端天氣會增加,或者它的頻率會增加。當時可能大家還不太相信,但是經過了這十幾年、二十年來看,它的事實已經出現了,所以現在全球的科學界對這個問題已經基本意見一致了,也就是隨著氣候變暖現象的出現,極端天氣事件出現的頻率越來越多。對於我國來講,我國本身就是各種極端天氣種類比較多,我國有很多對於氣候的極端性、暴露度和敏感度都比較高的地區,這樣就對氣候的少許變化,反應或反饋就會比較明顯,這個特別要當心。
「氣候風險」又該怎麼理解?
中國氣象局公共氣象服務中心氣象服務首席 朱定真 :我們一定要重視未來的氣候風險,這個實際上全球已經有很多國家形成了共識,聯合國也提出未來可能最大的幾個風險,第二位就是氣候風險。因為氣候風險帶來的是整個生存環境的變化,這種變化不能說它完全是不利的,有些地區可能是有利,有些地區可能不利,但是對於出現一個閾值或者超出一個閾值以後,現在科學家公認比如說超過兩度可能就不利,也就是弊大於利了。這樣對全球的糧食安全、生態安全、水安全都會造成影響,最後都是反饋到人類身上。所以從中國自己的角度來看,我們也特別關注未來氣候繼續變化下去的話,我們的風險到底有多少。
氣候對農業生產的影響為什麼這麼大?
中國氣象局公共氣象服務中心氣象服務首席 朱定真 :農業生產是最容易受到天氣的影響的,因為它離不開戶外的環境的溫、壓、溼等等的變化。對於農業來講,季節變化和地域的分布、地形、地勢,都會對作物的質量產量造成影響。我們說「十裡不同天,一山有四季」,假如氣候帶變化下去,氣候擺動了呢?這種情況下,我們說那就要特別當心。我們現在搞精準扶貧,經常會鼓勵大家去種一些經濟作物,比如果木,別的村可能種的很好,質量也很好,收成也很好,那是不是挪到你們村去種就可以呢?我們說這裡面就有氣候的問題,如果不做好事先的氣候評估,去引種了一個不適合你當地氣候生長的這個品種,那農食也浪費了,最後的產量也是不會好,質量也不會好。
應對極端天氣,「農業氣候區劃」需要再摸家底
中國氣象局公共氣象服務中心氣象服務首席 朱定真 :我們投資建設基礎設施,雨水多,要做一些防洪設施,假如30年、50年這邊雨水變少了呢?而雨水多的地方我們反倒沒有提前做好這種準備。所以這種一進一出,就需要我們一定要未雨綢繆。所以我為什麼說我們要提前再做一次農業氣候區劃?因為我們上次的農業區劃是30年前,30年過來已經變了,那我們在為未來30年求發展的時候,我們是不是應該摸一下家底,把它弄清楚,然後科學的去應對。
未來一個月,需特別關注汛情從南向北轉移
中國氣象局公共氣象服務中心氣象服務首席 朱定真 :現在隨著雨帶的北移,特別是江南地區、長江中下遊已經「出梅」了,主要就是向北,華北雨季開始了。這時東北地區,包括淮河流域,包括偏北的地區,這些地區可能抗旱相對來說習慣了,但是防澇可能準備不如南方充足。在這種極端天氣,特別降雨量、短時的雨強,都突破往年的情況已經出現的時候,要特別關注這些地區的防汛準備。
原標題:新聞1+1丨以後夏天會不會越來越熱?為什麼中國易受極端天氣影響?氣候專家這樣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