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秦大河:完善法律制度應對氣候變化
在地球日來臨之際,我們特邀請秦大河院士撰寫署名文章,關注全球氣候變化,保護我們生存的家園。發展中國家工業化、城市化、現代化進程遠未完成,發展經濟、改善民生的任務尤為艱巨,這些國家不應該也不可能為應對全球氣候變化採取超出其責任和能力的措施。這一點尤其要特別強調。我國是一個發展中國家,深受氣候變化的影響,但是作為負責任的大國,黨和政府高度重視應對氣候變化工作,明確提出「加強應對氣候變化能力建設,為保護全球氣候作出新貢獻」這一經濟社會發展的重大戰略任務。
-
中國極端天氣氣候事件
中國氣象報通訊員翟建青報導3月15日,《中國極端天氣氣候事件和災害風險管理與適應國家評估報告》(以下簡稱《報告》)在聯合國第三屆世界減災大會期間於日本仙臺發布。中國氣象局副局長矯梅燕,中國科學院院士秦大河,國家氣候中心主任宋連春出席本次新聞發布會。發布會由秦大河主持,矯梅燕作發言,宋連春詳細介紹《報告》的主要結論。
-
守護蔚藍星球需科學認知氣候變化
,還是一個完整的、可執行的、面向全球社會與人類可持續發展的重大科學體系與行動計劃;■水文水資源作為直接受氣候變化影響的領域,應嚴守「用水總量控制、用水效率控制、水功能區達標率控制」三條紅線,同時提升水系統韌性,提高水資源承載能力。
-
秦大河:海平面上升對沿海城市影響不容忽視
全國政協常委、中國科學院院士秦大河在今年兩會期間提案呼籲,加強海平面上升對我國沿海地區不利影響的研究和應對工作。 我國海平面上升速度高於全球平均水平 「氣候變化引起海平面上升,已經是不爭的事實。」秦大河表示,受全球氣候變暖、極地冰川融化、上層海水受熱膨脹等因素影響,全球海平面持續升高。
-
面對極端氣候,是人都要憂天
(2月28日新華社) 面對極端氣候,人類站在「風口」上。自然界力量之大之強,人類不能不敬畏。瞬時風力的超級強大,近乎地震發生的瞬間,用「不可抗力」來形容也不為過;去年初秋,強颱風「珊珊」襲擊日本時,也曾吹翻火車,兩節車廂脫軌翻倒,乘客受傷若干。 人類應對極端氣象災害,除了事故發生後的迅速救災之外,最主要在一個「防」字上。
-
秦大河院士為「長江大講堂」講授全球變化三連講第一講
全球變化系列的第一場由中國科學院院士秦大河作題為《氣候變化科學與可持續發展》的報告。原江蘇省委常委、副省長徐鳴,淮河水利委員會副主任顧洪、河海大學黨委書記唐洪武出席本次報告會。報告會由中國工程院院士、長江保護與綠色發展研究院院長張建雲主持。
-
中國要以發展的眼光應對全球氣候變化
我想從新結構經濟學的角度來談今天的主題「中國經濟結構轉型及能源革命、氣候變化與環境保護戰略」中幾個關鍵詞的內部邏輯,並提出相應的政策建議。眾所周知,經濟發展的一個表現就是收入水平不斷提升。收入水平要不斷提升,就要靠勞動生產率水平的不斷提高。勞動生產率要不斷提高,基礎就是技術和產業結構的不斷變化。
-
科學應對全球氣候變暖 提高糧食安全保障能力
我國是一個氣候條件複雜、生態環境脆弱、自然災害頻發、易受氣候變化影響的國家。減輕全球氣候變暖對我國糧食安全的影響,增強農業抗禦氣候風險的能力,應當成為我國加強應對氣候變化能力建設和推動農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任務。
-
應對氣候變化:適應與減緩同等重要
這些適應經驗將成為一個重要起點,能夠讓我們創造性地逾越風險且使得適應氣候變化在近期乃至更長遠時期成為有助於建立一個可持續發展的活力世界的重要途徑。 應該把適應和減緩,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加強適應氣候變化特別是應對極端氣候事件能力建設,加快適應技術研發推廣,提高農業、林業、水資源等重點領域和沿海、生態脆弱地區適應氣候變化水平」。
-
關於應對氣候變化的哲學思考
工業革命以來,人類對自然界的改造空前加強,隨著人口的劇增、科學技術發展和生產規模的迅速擴大,人類活動對氣候系統的影響已經達到了不可忽視的水平。數據顯示,當前全球大氣中的二氧化碳、甲烷和氧化亞氮的濃度與工業化前相比大幅升高,且這種上升趨勢並未出現逆轉現象,可能會進一步導致長期氣候變化、海平面上升以及更多極端天氣。作為具有理性和自覺能動性的一方,人類應承擔起義不容辭的責任。
-
科學認識極端天氣 積極應對氣候變化
美國攝影師吉姆·裡德(Jim Reed)拍攝的極端天氣「奇觀」。美國攝影師吉姆·裡德(Jim Reed)拍攝的極端天氣「奇觀」。隨著全球氣候變暖,近些年,極端天氣在全球範圍內的發生頻率呈現增多的態勢。29日,中國科學技術協會組織的「科學家與媒體面對面」系列活動邀請了專家與媒體共同探討極端天氣應對問題。中央氣象臺首席預報員楊貴名表示,要正確認識極端天氣,積極應對氣候變化。楊貴名指出,極端天氣是指正常天氣(氣候)的狀態嚴重偏離其平均態,在統計意義上屬於不易發生的事件。在全球氣候變暖的大背景下,近幾年極端天氣的發生頻率確實有所增加,但仍然屬於小概率事件。
-
全球變暖引發極端氣候 嚴重影響世界經濟發展
多個氣象機構認為,全球氣候變暖將是一個 長期的過程。由此引發的極端氣候將嚴重影響世界經濟發展,應當引起各國高度重視。厄爾尼諾事件助長全球氣溫創新高由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領銜撰寫的地球年度「體檢報告」顯示,2015年超過2014年成為現代歷史上的最熱年。這一題為《2015年氣候 狀況》的報告由來自62個國家的450多名科學家共同完成。
-
極端天氣環境汙染風險管控亟待加強
極端天氣對生態環境的影響不容忽視,亟待加強生態環境風險防範。目前,極端天氣下災害事件發生頻繁。特別是在沿海城市,除了受上遊徑流洪水災害的影響外,還會受到颱風、海冰和風暴潮等自然災害的影響。由此帶來的伴生生態環境問題呈現多樣化、複雜化、新型化,特別是倒灌水(海水倒灌、河水倒灌等)、河水(或湖水)、雨洪水「三水」夾擊。汙染物隨著河流洪水徑流下洩,同時隨著潮汐導致海水上溯。
-
應對全球氣候變暖行動該「升溫」了
10月以來,有關全球氣候變暖的報導不斷刷屏。8日,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發布報告稱,全球氣溫上升1.5℃問題或將提前到來;同日,本年度諾貝爾經濟學獎授予氣候變化經濟學的開創者之一、最早提出2℃升溫控制目標等氣溫紅線的美國經濟學家諾德豪斯。
-
【專稿】孔鋒:氣候變化多樣性風險及其應對的全球機制
慈善組織樂施會研究認為,除非全球達成更嚴厲的氣溫升幅控制措施,以及為貧窮國家提供更多應付氣候變化問題的援助,到2050年,發展中國家因氣候變暖而蒙受的經濟損失,將達每年1.7萬億美元。如果氣溫將上升3℃,到2050年,發展中國家每年須額外花費2700億美元來應對極端天氣與海平面上升等問題,這將使他們每年的適應成本達到7900億美元。
-
穿越冰裂隙帶,聽秦大河院士回憶真實的南極科考點滴
南極洲發育有最大的現代冰川---南極冰蓋,冰蓋內儲存有大量地球氣候環境的記錄,對研究地球氣候和環境變化有重要意義。近百年來地球氣候系統正經歷著一次以變暖為主要特徵的顯著變化,並對自然生態系統和人類社會產生了廣泛而深刻的影響。
-
穿越冰裂隙帶,聽秦大河院士回憶真實的南極科考點滴
南極洲發育有最大的現代冰川---南極冰蓋,冰蓋內儲存有大量地球氣候環境的記錄,對研究地球氣候和環境變化有重要意義。近百年來地球氣候系統正經歷著一次以變暖為主要特徵的顯著變化,並對自然生態系統和人類社會產生了廣泛而深刻的影響。
-
中國應對氣候變化國家方案摘要
《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以下簡稱《氣候公約》)指出,歷史上和目前全球溫室氣體排放的最大部分源自發達國家,發展中國家的人均排放仍相對較低,發展中國家在全球排放中所佔的份額將會增加,以滿足其經濟和社會發展需要。《氣候公約》明確提出,各締約方應在公平的基礎上,根據他們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和各自的能力,為人類當代和後代的利益保護氣候系統,發達國家締約方應率先採取行動應對氣候變化及其不利影響。
-
全球變暖如何應對?科學家這樣說
浙江在線4月3日訊(浙江在線記者 張吉)「邁阿密正在發洪水,芝加哥正在經受高溫,亞利桑那州發生極端乾旱,美國西南部已經不適合居住 日前,在2019年院士專家義烏行活動期間,中國科學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地理與氣候學家秦大河帶來了主題為「氣候變化與可持續發展」的科普報告,作為我國第一個徒步穿越南極大陸的人,秦大河對冰川和氣候有著深入研究,通過詳細數據、科普視頻等形式,他深入淺出地講述了全球氣候變暖面臨的嚴峻形勢和應對方法。
-
秦大河:21世紀末全球地表平均溫度將上升6.4度
CCTV.com消息:今年暖冬天氣一直是全球議論的焦點,中國氣象局局長秦大河表示,全球氣候變暖是造成暖冬的一個主要原因,而氣候變暖很可能是人為溫室氣體增加所造成的。 秦大河說,目前全球平均氣溫升高、大範圍的冰雪融化以及海平面上升等氣候變化印證了全球趨於變暖的觀點。而近50年來全球平均溫度的升高,很可能是人為溫室氣體的增加所造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