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氣象報記者 賈靜淅
全國政協常委、中國科學院院士秦大河接受中國氣象報記者專訪。段昊書攝影
城市裡,一片汪洋中,幾座大樓孤零零地矗立著,矮一些的樓房已快被淹沒——這是我們在關於全球變暖、海平面上升的公益海報中常能見到的場景。現實沒有海報那麼誇張,然而,在世界多地尤其是我國,海平面上升對沿海城市的不利影響已經顯現。
「這種不利影響不容忽視,相關對策必須從現在就開始付諸實踐。」全國政協常委、中國科學院院士秦大河在今年兩會期間提案呼籲,加強海平面上升對我國沿海地區不利影響的研究和應對工作。
我國海平面上升速度高於全球平均水平
「氣候變化引起海平面上升,已經是不爭的事實。」秦大河表示,受全球氣候變暖、極地冰川融化、上層海水受熱膨脹等因素影響,全球海平面持續升高。
不僅如此,全球海平面上升的速度也在加快。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第五次評估報告指出,1901年到2010年的百年間,全球平均海平面上升了19釐米,平均每年1.7毫米;預計到本世紀末,全球海平面上升不到2米,但其後全球平均氣溫每升高1℃,海平面上升將超過2米。
「我國海平面上升的速度高於全球平均水平。」秦大河告訴記者,從1980年至2014年,我國沿海海平面上升速度為每年3.0毫米,遠高於全球平均水平1.7毫米。
此外,受地面沉降等因素影響,相對海平面的上升將會加劇。《中國地下水資源與環境調查》顯示,在長江三角洲地區,最近30餘年累計沉降超過200毫米的面積近1萬平方公裡,佔這一區域總面積的三分之一。
沿海城市防洪除澇與供水系統面臨威脅
2015年6月17日,上海北部地區出現特大暴雨,適逢天文大潮,河道洩洪能力沒能經得住考驗,城區出現嚴重內澇。海平面上升正是那次內澇的助推因素之一。
秦大河分析,隨著海平面上升,海水頂託作用加強,導致城市排水能力下降,內澇風險明顯加大。
海平面上升給沿海城市帶來的威脅不止於此。據秦大河介紹,海平面上升還會抬高風暴潮的增水水位,增加沿海城市風暴潮災害的發生頻率和破壞強度;鹽水入侵也將隨著海平面上升而加劇,導致河口水質變壞,影響沿海地區居民的生活用水和工農業用水。
「特別值得關注的是,海平面上升是緩變型災害,其對城市防洪除澇、供水安全系統的影響往往與其他極端氣象災害的影響疊加在一起,很容易被忽略。」秦大河說。
但事實上,隨著海平面的逐年上升,城市防洪除澇和供水安全系統面臨的風險也在逐年累積加大。「在幾十年的尺度上,風險總體上還是可控的,但若經過上百年甚至更長時間累積後,風險可能達到或超過城市可承受的臨界值,河口水源地無淡水可取、城市雨水無處可排的現象可能頻繁出現。」秦大河表示。
城市規劃須考慮海平面上升的增量因素
在秦大河看來,採取針對性措施來降低海平面上升可能帶來的風險,已經迫在眉睫。
「海平面上升的影響是長時間尺度的,防範工作現在就要開始做,修建防波堤等措施遠遠不夠。」他建議,在城市規劃和重大基礎設施的設計參數制定中,要充分考慮海平面上升等氣候變化增量因素。
秦大河向記者展示了一份《英國城市建設適應氣候變化設計參數增量表》,這一增量表根據建築物使用年限長短,不同程度地提高其所能承受的最大降雨強度、最大河流流量、近岸風速、極端波浪高度等參數標準。
「上海已開展此類工作,我國的沿海城市都需要出臺此類城市重大基礎設施適應氣候變化特別是海平面上升的政策文件和技術導則。」他說。
此外,秦大河建議,繼續深入開展長時間尺度海平面上升對我國沿海城市的影響研究工作。「一百年後相對海平面上升100釐米時,沿海地區洪澇防禦及供水系統具體會面臨哪些風險?」他表示,較長時間尺度影響研究和風險評估研究成果目前還很缺乏,而恰恰是這部分研究,將為適應氣候變化的決策提供強有力的科技支撐。
(責任編輯:賴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