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3月22日電(記者 餘曉潔 田穎)國家海洋局22日舉行新聞發布會,發布了《2015年中國海平面公報》。公報顯示:中國沿海海平面變化總體呈波動上升趨勢。1980年至2015年,中國沿海海平面上升速率為3毫米/年,高於全球平均水平。
國家海洋局辦公室副主任王斌表示,2015年中國沿海海平面較常年高90毫米,較2014年低21毫米,為1980年以來的第四高位。近30年,中國沿海的十年際海平面呈明顯上升趨勢。2006至2015年,中國沿海平均海平面較1996至2005年和1986至1995年分別高32毫米和66毫米,為近30年來最高的10年。
報告分析認為,全球海平面上升是由氣候變暖導致的海水增溫膨脹、陸源冰川和極地冰蓋融化等因素造成的。在全球氣候變化背景下,中國沿海氣溫與海溫升高,氣壓降低,海平面升高。
統計顯示,中國沿海海平面變化與厄爾尼諾事件相關。1960年以來發生了13次厄爾尼諾事件,在大多厄爾尼諾年中國沿海海平面出現偏低的現象。2014至2015年,赤道中東太平洋發生了一次持續時間長的厄爾尼諾事件,2015年中國沿海海平面較2014年低21毫米。
應對海平面上升,報告提出了主動避讓、強化防護和有效減災三方面的措施建議。
主動避讓,在確定沿海城市布局和發展方向時,不僅要考慮土地資源、水資源和氣候條件等因素,也應考慮海平面上升的影響。在城市總體發展規劃中,人口密集和產業密布用地的布局應主動避讓海平面上升高風險區,特別是生產易燃、易爆、有毒品的工業用地和存放危險品的倉儲用地,應和海平面上升高風險區保持安全距離。
強化防護,在沿海城市綜合防災規劃中,防潮堤、防波堤和防潮閘等防護工程的規劃設計應充分考慮規劃期甚至更長一段時期內海平面上升幅度,提高防護標準,保障防護對象的安全。在城市生態保護規劃中,應加強對濱海植被、灘涂溼地和近岸沙壩島礁等自然屏障的保護,避免破壞植被和大挖大填等開發活動。
有效減災,在市政與基礎設施規劃中,水、電、氣、熱、信息、交通等生命線系統建設和相應備用系統配套的規劃設計,應將海平面上升因素作為依據之一,確保生命線系統正常運行。在沿海城市應急避難場所和救災物資儲備庫的規劃設計中,應充分考慮海平面上升的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