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沿海氣溫和海溫近30年來均呈上升趨勢(圖)

2020-12-03 中國新聞網

中國沿海氣溫和海溫近30年來均呈上升趨勢(圖)

  中新網7月4日電 據國家海洋局網站消息,國家海洋局日前在其官方網站上發布了《2011年中國海平面公報》,公報指出,中國沿海氣溫和海溫近30年來均呈上升趨勢,升速分別為0.04℃/年和0.02℃/年。

  公報指出,全球氣候變暖導致的海水膨脹、極地冰蓋和陸源冰川融化是引起全球海平面上升的主要原因。區域海平面變化還受局地海溫、海流、風、氣溫、氣壓和降水等水文氣象要素的影響。1980~2011年,中國沿海氣溫和海溫均呈上升趨勢,升速分別為0.04℃/年和0.02℃/年;氣壓呈下降趨勢,變化速率為-0.03百帕/年。同期,中國沿海平均海平面上升速率為2.7毫米/年。

  2011年,中國沿海平均氣溫為16.8℃,較常年偏高0.1℃,較2010年偏低0.1℃;平均海溫為17.9℃,較常年和2010年分別偏低0.3℃和0.4℃;平均氣壓為1012.9百帕,較常年偏低0.1百帕,較2010年偏高0.6百帕。同期,中國沿海海平面比常年偏高69毫米,比2010年偏高2毫米。

  2011年,渤黃海沿海1月份和臺灣海峽以北沿海3月份海平面較常年同期明顯偏低;南海沿海9月份和黃海沿海11月份海平面較常年同期顯著偏高,局部區域達近30年來同期最高值。海溫、氣溫、氣壓、風和降水等是引起上述特徵的重要原因。

  2011年1月,渤黃海沿海氣溫和海溫較常年同期分別偏低2.2℃和1.2℃,氣壓較常年同期偏高3.0hPa,造成我國渤黃海1月份海平面明顯偏低,較常年同期偏低約20毫米。

  2011年3月,臺灣海峽以北沿海為西南風距平區,多為離岸風,沿岸減水較大,平均海溫較常年同期偏低0.3℃,平均氣壓較常年同期偏高1.6百帕,降水量較常年同期偏少,海平面較常年同期明顯偏低48毫米。

  2011年9月,珠江口至海南島東部沿海氣壓較常年同期偏低2.2百帕,氣溫與海溫分別較常年同期偏高0.2℃和0.1℃;距平風場為向岸方向,有利於海水堆積;同時在該海域發生了強降水過程,清瀾站的月降水量為551毫米,最大日降水達199毫米。9月,珠江口至海南島東部沿海平均海平面達30年來最高值,比常年同期高近200毫米。

  2011年11月,黃海沿海平均氣壓較常年同期偏低1.5百帕,平均氣溫和平均海溫較常年同期分別偏高2.6℃和1.8℃;黃海為偏東風距平區,有利於海水向岸堆積。11月,黃海沿海平均海平面較常年同期偏高近180毫米,達近30年最高。

相關焦點

  • 氣候變化報告稱:近30年中國海平面上升明顯
    2010年,中國沿海平均海平面處於歷史高位,福建北部沿海2月份和福建南部沿海10月份海平面較常年同期明顯偏高,均為近30年來同期最高值。氣溫、氣壓和季風變動等是引起上述特徵的重要原因。在全球氣候變化背景下,近30年中國沿海地區氣候持續變暖,海平面呈明顯上升趨勢。
  • 中國沿海海平面呈波動上升趨勢 導致上升的因素有哪些?
    來源:【央視新聞客戶端】近日,自然資源部發布的《2019年中國海平面公報》顯示,中國沿海海平面變化總體呈波動上升趨勢。1980—2019 年,中國沿海海平面上升速率為 3.4 毫米/年,高於同時段全球平均水平。
  • 自然資源部:中國沿海海平面呈波動上升趨勢 導致上升的因素有這些
    近日,自然資源部發布的《2019年中國海平面公報》顯示,中國沿海海平面變化總體呈波動上升趨勢。1980—2019 年,中國沿海海平面上升速率為 3.4 毫米/年,高於同時段全球平均水平。
  • 中國沿海海平面呈波動上升趨勢 央視:必須高度重視
    近日,自然資源部發布的《2019年中國海平面公報》顯示,中國沿海海平面變化總體呈波動上升趨勢。1980—2019年,中國沿海海平面上升速率為3.4毫米/年,高於同時段全球平均水平。這些都是造成全球海平面上升的主要原因。同時,全球海平面上升具有區域差異,西太平洋屬於海平面上升速率相對較大的區域,我國沿海位於該區域中,海平面上升速率高於全球平均水平。在全球變暖背景下,中國沿海海溫和氣溫升高,氣壓降低,海平面上升。
  • 自然資源部:1980年來中國沿海海平面平均每年上升3.3毫米,沿海氣溫...
    1980年~2018年,中國沿海海平面平均每年上升3.3毫米,2018年中國沿海海平面較1993年~2011年平均值高48毫米,為1980年以來的第六高位。中國沿海平均高潮位和平均低潮位總體均呈上升趨勢,平均潮差總體呈增大趨勢。
  • 我國沿海海平面呈波動上升趨勢 2016年為1980年以來最高位
    新華社北京3月22日電(記者 劉詩平)國家海洋局22日發布的《2016中國海平面公報》顯示,我國沿海海平面變化總體呈波動上升趨勢,2016年為1980年以來的最高位。我國沿海地區經濟發達、人口眾多,為易受海平面上升影響的脆弱區。其中,濱海城市和濱海低地尤其應制定海平面上升應對策略。
  • 自然資源部:中國沿海海平面變化總體呈波動上升趨勢
    《中國海洋災害公報》顯示:2019年,我國海洋災害以風暴潮、海浪和赤潮等災害為主,海冰、綠潮等災害也有不同程度發生。各類海洋災害共造成直接經濟損失117.03億元,死亡(含失蹤)22人。與近十年(2010—2019年)平均狀況相比,2019年海洋災害直接經濟損失高於平均值,死亡(含失蹤)人數低於平均值。
  • 1980至2015年中國沿海海平面上升速率3毫米/年
    新華社北京3月22日電(記者 餘曉潔 田穎)國家海洋局22日舉行新聞發布會,發布了《2015年中國海平面公報》。公報顯示:中國沿海海平面變化總體呈波動上升趨勢。1980年至2015年,中國沿海海平面上升速率為3毫米/年,高於全球平均水平。
  • 全球海表溫度上升趨勢明顯 我國沿海海平面呈加速上升趨勢
    1979—2019年,北極海冰範圍呈顯著減小趨勢,3月和9月減小速率分別約為4萬平方千米/年和8萬平方千米/年;南極海冰範圍變化趨勢總體不顯著,2016年以來海冰範圍持續偏小。2019年中國沿海海平面較1993—2011年平均值高72毫米《藍皮書》顯示,1980—2019年,中國沿海海表溫度平均每十年升高0.25℃,其中2015—2019年連續五年處於高位。2019年,中國沿海海表溫度為1980年以來最高,黃海冷水團8月最低溫度為近十年同期最高。1980—2019年,中國沿海海平面呈加速上升趨勢,上升速率為3.4毫米/年。
  • 中國海平面上升速度超全球平均水平 35年來已上升11釐米
    3月22日,國家海洋局公布2015年《中國海平面公報》與《中國海洋災害公報》顯示,2015年,中國沿海海平面較常年高9釐米,較2014年低2.1釐米,為1980年以來的第4高位。近30年,中國沿海的十年際海平面呈明顯上升趨勢。
  • 我國沿海海溫連續5年處於高位
    1979年~2019年,北極海冰範圍呈顯著減小趨勢,3月和9月減小速率分別約為4萬平方千米/年和8萬平方千米/年;南極海冰範圍變化趨勢總體不顯著,2016年以來海冰範圍持續偏小。在中國海洋氣候變化方面,1980年~2019年,中國沿海海表溫度平均每十年升高0.25℃,其中2015年~2019年連續五年處於高位。
  • 臺灣島發「低燒」 近百年平均氣溫升0.8度(圖)
    臺灣島百年來平均溫度上升0.8度。圖為福壽山農場的鴛鴦湖,10月時湖底竟然出現龜裂。(圖片來源:臺灣《聯合報》)  中國臺灣網12月30日消息 臺灣氣象部門發布近百年臺灣島的氣候變化報告顯示,「臺灣島在發燒」,而且越來越熱。
  • 沿海海平面升至32年來最高 加劇海洋災害、海岸侵蝕
    公報表明,2012年,中國沿海海平面變化總體呈波動上升趨勢,加劇了海洋災害;各類海洋災害造成直接經濟損失155.25億元;全國海洋生產總值超過5萬億元,同比增7.9%。   氣候變化,沿海海平面總體呈波動上升趨勢   據《2012年中國海平面公報》,我國沿海海平面變化總體呈波動上升趨勢。1980年至2012年,我國沿海海平面上升速率為2.9毫米/年,高於全球平均水平。
  • 2019年我國沿海海平面較常年高72毫米,上升速率高於全球平均水平
    世界氣象組織專家指出,在氣溫持續升高的情況下,南極冰蓋每年流失的冰量在1979年至2017年期間至少增加了六倍,如果南極洲的冰原全部融化,足以將世界的海平面升高60米左右。2001年,太平洋島國吐瓦魯決定舉國遷往紐西蘭,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因海平面上升而計劃放棄自己家園的國家。
  • 近50年我國大部呈增溫趨勢北方最明顯 專家解讀趨勢
    隨著極端天氣氣候事件的增多,人們對氣候變化的趨勢和影響也越來越關心。日前,中國科協舉辦的「科學家與媒體面對面」活動中,中國氣象局國家氣候中心研究員徐影向公眾介紹了有關氣候變化的分析和預測。
  • 珠江出現海霧天氣 造成重大事故呈上升趨勢
    海霧造成的重大事故呈上升趨勢  廣東有約4000公裡的海岸線,為全國最長。隨著我省社會和經濟的發展,海上、公路和航空交通的日趨繁忙,海霧的頻仍造成的低能見度,直接威脅著沿海地區經濟活動和人民生命財產安全。據不完全統計,僅在2005年1月,粵東海區就發生了4宗海上碰撞交通事故,造成3艘船舶沉沒,3人死亡,4人失蹤。海霧還使華南沿岸地區的交通運輸陷入混亂狀態,對經濟和社會活動造成嚴重的影響。
  • 我國海平面緣何上升至近四十年來第三高?官方解讀來了
    《中國海洋災害公報》和《中國海平面公報》已於近日發布。澎湃新聞記者從公報中注意到,2019年中國沿海海平面較常年高72毫米,為1980年以來第三高,過去八年(2012-2019年)中國沿海海平面均處於近四十年來高位。
  • 海溫上升颶風留步
    圖片來源: Pavel Puchenkov  不斷上升的海洋溫度導致颶風持續時間更長,北大西洋颶風平均需要33個小時才能減弱,而大約50年前只要17個小時。  11月12日,《自然》發表的一篇論文指出,由於海水溫度上升,北大西洋颶風登陸後的減弱速度較過去有所放緩。
  • 海溫上升讓颶風持續更長
    圖片來源: Pavel Puchenkov 不斷上升的海洋溫度正導致颶風持續時間更長,北大西洋颶風平均需要33個小時才能減弱,而大約50年前只有17個小時。 11月12日,《自然》發表的一篇論文指出,由於海水溫度上升,北大西洋颶風在登陸後的減弱速度較過去有所放緩。這一研究結果表明,颶風的破壞性影響今後可能會進一步向更遠的內陸地區擴展。
  • 中國氣象局:拉尼娜剛走 厄爾尼諾又要來|厄爾尼諾|拉尼娜|海溫|...
    監測和預測信息,2017年10月開始的拉尼娜事件於2018年4月結束之後,赤道中東太平洋海表溫度持續上升,預計於2018年秋季進入厄爾尼諾狀態,可能在冬季形成一次厄爾尼諾事件,將對我國秋冬季氣候產生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