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溫上升颶風留步

2021-01-08 手機光明網

  海洋中的水分為颶風席捲陸地提供燃料。圖片來源: Pavel Puchenkov

  不斷上升的海洋溫度導致颶風持續時間更長,北大西洋颶風平均需要33個小時才能減弱,而大約50年前只要17個小時。

  11月12日,《自然》發表的一篇論文指出,由於海水溫度上升,北大西洋颶風登陸後的減弱速度較過去有所放緩。這一研究結果表明,颶風的破壞性影響今後可能會進一步向內陸地區擴展。

  「隨著海洋持續變暖,颶風衰減的速度會變慢。颶風衰減時間越長,強度就會持續越久。而且因為衰減是指數級的,所以強度差異的幅度很大。」日本衝繩科學技術大學院大學的Pinaki Chakraborty說。

  颶風的動力來自海洋中的水氣,因此在登陸後會迅速衰減並失去強度,從而限制了對沿海地區的破壞。雖然氣候變暖被認為對颶風強度有影響,但對颶風衰減的影響還不甚明確。

  Chakraborty及同事分析了1967年至2018年北大西洋登陸颶風的數據,發現颶風的衰減程度與海溫的上升幅度一致。研究人員利用計算機模擬表明,較高的海溫使颶風在登陸時能夠保持更多的水分,從而減緩了颶風的衰減速度。作者報告說,1960年的颶風有可能在登陸後1天內衰減75%,而現在的颶風衰減率為50%。

  雖然之前的研究表明風速是維持颶風的最重要因素,但Chakraborty認為,溼度被忽視了。颶風從海洋中吸收水分,為強度和降雨提供動力,而一旦到達陸地,對其來說,補充水分就更加困難。Chakraborty說:「在颶風登陸後的動態中,水分是一個主要的參與者。」

  研究人員指出,隨著全球氣溫升高,內陸地區可能會受到更大影響。這些地區應對颶風的能力可能比沿海地區差,這對防備災害有直接影響。未來需要開展進一步研究,了解氣候變暖對來自其他大洋盆地的颶風的影響。(唐一塵)

[ 責編:趙宇豪 ]

相關焦點

  • 海溫上升讓颶風持續更長
    圖片來源: Pavel Puchenkov 不斷上升的海洋溫度正導致颶風持續時間更長,北大西洋颶風平均需要33個小時才能減弱,而大約50年前只有17個小時。 11月12日,《自然》發表的一篇論文指出,由於海水溫度上升,北大西洋颶風在登陸後的減弱速度較過去有所放緩。這一研究結果表明,颶風的破壞性影響今後可能會進一步向更遠的內陸地區擴展。
  • 海溫上升讓颶風持續更長—新聞—科學網
    圖片來源: Pavel Puchenkov 不斷上升的海洋溫度正導致颶風持續時間更長,北大西洋颶風平均需要33個小時才能減弱,而大約50年前只有17個小時。 11月12日,《自然》發表的一篇論文指出,由於海水溫度上升,北大西洋颶風在登陸後的減弱速度較過去有所放緩。這一研究結果表明,颶風的破壞性影響今後可能會進一步向更遠的內陸地區擴展。
  • 由於海水溫度上升,北大西洋颶風在登陸後的減弱速度較過去有所放緩
    英國《自然》雜誌近日發表的一項氣候科學研究指出,由於海水溫度上升,北大西洋颶風在登陸後的減弱速度較過去有所放緩。這一研究結果表明,颶風的破壞性影響今後可能會進一步向更遠的內陸地區擴展。颶風等自然災害會對生態系統造成毀滅性打擊,並導致大量生物死亡。颶風的動力來自海洋中的水汽,因此在登陸後會迅速衰減並失去強度,從而限制了對沿海地區的破壞。
  • 中國沿海氣溫和海溫近30年來均呈上升趨勢(圖)
    中國沿海氣溫和海溫近30年來均呈上升趨勢(圖)   中新網7月4日電 據國家海洋局網站消息,國家海洋局日前在其官方網站上發布了《2011年中國海平面公報》,公報指出,中國沿海氣溫和海溫近30年來均呈上升趨勢,升速分別為0.04℃/年和0.02℃/年。
  • 國際最新研究:氣候變暖使颶風影響或向更遠內陸擴展
    中新網北京11月12日電 (記者 孫自法)國際著名學術期刊《自然》最新發表一篇氣候研究論文稱,由於海水溫度上升,北大西洋颶風在登陸後的減弱速度較過去有所放緩。這一研究結果表明,颶風的破壞性影響今後可能會進一步向更遠的內陸地區擴展。該論文指出,颶風的動力來自海洋中的水汽,因此在登陸後會迅速衰減並失去強度,從而限制了對沿海地區的破壞。
  • 氣候變暖將使颶風破壞性影響向內陸擴展
    科技日報訊 (記者張夢然)英國《自然》雜誌近日發表的一項氣候科學研究指出,由於海水溫度上升,北大西洋颶風在登陸後的減弱速度較過去有所放緩。這一研究結果表明,颶風的破壞性影響今後可能會進一步向更遠的內陸地區擴展。
  • 全球變暖,颶風侵襲或將擴展至更遠內陸
    pixabay.com《自然》近期發表的一篇論文指出,由於海水升溫,北大西洋颶風在登陸後的減弱速度較過去有所放緩,這意味著颶風的破壞性影響今後可能會進一步向更遠的內陸地區擴展。颶風的動力來自海洋中的水汽,因此颶風在登陸後會迅速衰減,對沿海地區的破壞範圍相對有限。科學家已經發現,氣候變暖對颶風強度有影響,但對颶風衰減的影響還不甚明確。論文作者分析了1967年至2018年北大西洋登陸颶風的數據,發現颶風的衰減程度與海水溫度的上升幅度一致。
  • 高考地理小專題——熱帶氣旋(颱風、颶風)
    (3)熱帶近洋面氣溫高,大量空氣膨脹上升;使近洋面氣壓降低,形成熱帶低氣壓,外圍空氣源源不斷地補充流入上升區;受地轉偏向力影響,流入的空氣發生旋轉運動;上升空氣逐漸降溫,其中水汽凝結成水滴,釋放熱量,促使低層空氣不斷上升;這樣,近洋面氣壓下降更低,空氣旋轉更加猛烈,最後形成颱風。
  • 北半球檯風和颶風的九星連珠怪異現象,氣候變遷的警醒燈
    現在北半球東部大陸是以超強狂暴颱風山竹為首,西部大陸是以怪獸颶風弗洛倫斯為首,這幾個風暴幾乎在北半球同時形成,而且在北半球幾乎形成了一條直線。他由於受到風暴潮的影響,會形成巨大的風牆,而且他的最大時速已經超過200千米每小時,力量巨大,還會帶來巨大的降雨量,大批人員已經撤離,而且最恐怖的是,颶風的沿途會經過核電站,是否能抵抗住颶風的幹擾還是一個未知數。
  • 中國氣象局:拉尼娜剛走 厄爾尼諾又要來|厄爾尼諾|拉尼娜|海溫|...
    (原標題:拉尼娜剛走,厄爾尼諾又要來) 根據國家氣候中心最新的ENSO監測和預測信息,2017年10月開始的拉尼娜事件於2018年4月結束之後,赤道中東太平洋海表溫度持續上升
  • 赤道中東太平洋海溫回升不利於「拉尼娜」事件形成
    會上,國家氣候中心專家周兵表示,近兩周,赤道中東太平洋的海溫回升,比常年平均偏低0.4℃,已經高於拉尼娜狀態-0.5℃的標準;同時,赤道西太平洋西風增強。總體來看,近期熱帶海洋天氣特徵不利於拉尼娜事件的行成。12月2日下午,中國氣象局召開12月新聞發布會。今年8月份,赤道中東太平洋海溫距平指數為-0.53℃,進入拉尼娜狀態。
  • 地球升溫海平面上升 全球6億人口恐遭水淹(圖)
    地球升溫海平面上升 全球6億人口恐遭水淹  英國27日出版的期刊《環境與都市化》刊文說,因全球升溫、海平面上升,全世界大約6.34億生活在海拔10米以下地區的居民有被洪水和風暴淹沒的危險。  若把高出海平面不足10米的區域稱為「低地」,則全球共有6.34億人生活在低地區域內,且這一數字還在不斷上升。  海平面上升情況又如何?據政府間氣候變化專業委員會(IPCC)2月公布的數字,截至本世紀末,海洋將上升18釐米至53釐米。這將使颶風、颱風等來勢更猛。不僅如此,隨著格陵蘭海域、北冰洋西部冰層加速融化,海平面上升速度會越來越快,可能達到每個百年上升1米有餘。
  • 海洋局專家:太平洋海溫異常 氣候進「極端」期
    本報記者在國家海洋局南海分局獲悉,去年我國極端氣候災害的發生與太平洋海溫異常息息相關。專家指出,這種極端氣候並非不可預測,但是真正要防止極端氣候頻頻為難人類,人類必須開始反思自身,善待地球。策劃:趙 潔撰文:劉 幸攝影:倪黎祥現狀:極端氣候帶來慘重損失什麼是極端氣候災害?
  • 「卡特裡娜」帶來的警示 沿海城市如何抗颶風
    紐奧良處在「鍋底」地形且位於颶風頻發區域裡,只靠防浪堤保護,是「脆弱而危險的」。此次颶風來臨時,堤壩被衝出3個30多米長的大缺口。由於海拔低,颶風過後水位仍在上漲,有的地區積水達6米深,目前80%仍浸泡在水中。  低海拔城市面臨海平面上升的威脅  近年來,全球溫室效應加劇,導致海平面普遍上升。
  • 論文速讀 | 東亞夏季風對全球海溫四年振蕩與青藏高原熱力反饋的響應
    與ENSO相聯繫,全球海溫呈四年周期振蕩,與其位相相對應,海溫振蕩分為發展年和衰減年。在發展和衰減年份,東亞夏季風對全球海溫異常的響應不相同,發展年份季風降水減少,衰減年份長江中下遊到日本南部季風降水增加。本文主要通過AGCM實驗探究東亞夏季風對海溫異常的非對稱響應,並通過青藏高原上的非絕熱加熱反饋來解釋這種非對稱性。
  • 海院科研動態(35)| 熱帶西印度洋海溫與對華南及中南半島降水的影響研究取得新進展
    從近40年 (1979-2018) 的降水趨勢中,可見華南的六月降水量存在顯著上升,相反中南半島的降水量卻顯著下降 (圖b) 。它們的趨勢與華南—中南半島的西風 (20° 至 22.5°N 及 100°至 115°E) 增強趨勢有關,當西風增強時,中南半島的低層輻合及上升運動減弱,同時華南地區低層輻合及上升運動增強。
  • 太平洋海溫異常增暖 厄爾尼諾即將襲來?
    厄爾尼諾是赤道中東太平洋海溫異常增暖的現象,持續的西風把溫暖海水從西太平洋帶到東太平洋,形成厄爾尼諾。   受今年2月以來太平洋赤道海域西風強勢、東風減弱的影響,5月份,赤道中東太平洋已經進入海溫異常增暖的厄爾尼諾狀態。預計到7月底,有超過70%的可能性會發生中等強度或者以上的厄爾尼諾事件。
  • 雙颶風正在趕來,都可能爆發,都可能很強
    在西北太平洋進入颱風活躍期的同時,北大西洋也進入了颶風活躍期。目前加勒比海正有兩個熱帶風暴活動,分別是墨西哥附近的馬爾科,以及西印度群島附近的蘿拉。這兩個風暴有三個共同特點:第一,都將穿過加勒比海和其中的陸地,第二,都將穿過墨西哥灣,第三,都將登陸美國。
  • 赤道太平洋海溫較常年偏暖0.6℃ 已進入厄爾尼諾狀態
    中廣網北京8月15日消息(記者周文超)據中國氣象局發布的最新消息,7月下旬,國家氣候中心監測資料顯示,今年7月,赤道太平洋海溫較常年異常偏暖0.6℃,即進入了厄爾尼諾狀態,且可能發展成為一次厄爾尼諾事件。  根據監測,自2011年9月開始的拉尼娜事件於今年3月結束。之後,赤道中東太平洋海溫逐漸恢復正常並開始偏暖。
  • 受海平面上升影響 世界多地未來或將失去部分土地
    參考消息網9月22日報導西媒稱,類似紐約一樣的大都市、被大西洋衝刷的加拿大島嶼以及如同荷蘭和塞內加爾等擁有防洪傳統的國家,紛紛面臨海平面上升的威脅。這一現象是氣候變化帶來的最顯著影響之一。據西班牙《國家報》網站9月15日報導,2012年伴隨颶風「桑迪」而來的洪水暴露出了摩天大樓之都紐約最脆弱的環節。當年3月,紐約當局提出了一項城市規劃,以保護曼哈頓下城地區免受洪水侵害。規劃內容包括興建堤壩系統及風暴潮屏障,預計將耗資數百億美元。科學研究表明,如果氣候變化的影響持續加速,到2050年紐約將有37%的地區遭受洪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