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院科研動態(35)| 熱帶西印度洋海溫與對華南及中南半島降水的影響研究取得新進展

2021-01-21 中山大學海洋科學

六月為華南前汛期月份,這時期的降水與東亞夏季風有密切的關係。六月的氣候平均850hPa水平風及降水量顯示西南季風把水汽輸送至華南地區及中南半島,直接影響地區的六月降水。從近40年 (1979-2018) 的降水趨勢中,可見華南的六月降水量存在顯著上升,相反中南半島的降水量卻顯著下降 (圖b) 。它們的趨勢與華南—中南半島的西風 (20° 至 22.5°N 及 100°至 115°E) 增強趨勢有關,當西風增強時,中南半島的低層輻合及上升運動減弱,同時華南地區低層輻合及上升運動增強。通過統計及模式分析得出這區域的西風強度變化與熱帶西印度洋海表溫度相關 (圖c及d),異常熱 (冷) 的熱帶西印度洋海溫減弱(增強) 熱帶西太平洋及印度洋的沃克環流,並且減弱(增強) 南海季風槽及增強 (減弱) 華南—中南半島的西風 (圖e及f) 。研究結果說明熱帶西印度洋溫度變化對華南及中南半島的降水的遙距影響,這影響存在於華南及中南半島降水的年際變化及長期趨勢中。


圖: (a) 40 年氣候平均850 hPa水平風 (箭頭; ms-1) 及降水 (顏色; mm) ,紅色及黃色方格分別為華南及中南半島。(b) 40 年850 hPa水平風 (箭頭; ms-1/year) 及降水 (顏色; mm/year) 線性趨勢。(c) 南海季風槽強與弱年合成分析的差(K)。(d) 海溫的線性趨勢(K/year) 。(e) 及 (f) 分別為熱帶印度洋海溫正及負異常對華南、中南半島及周圍地區環流影響的示意圖


上述成果被中科院大類一區top期刊Journal of Climate錄用 (Leung, M. Y.-T., W. Zhou, D. Wang, P. W. Chan, S. M. Lee, H. W. Tong, 2020, Remote Tropical Western Indian Ocean Forcing on Changes in June Precipitation in South China and the Indochina Peninsula, Journal of Climate, 33, 7553―7566),中山大學海洋科學學院梁宇霆副教授為第一作者,香港城市大學周文教授為通訊作者,中山大學海洋科學學院/南方海洋科學與工程廣東省實驗室(珠海)深海遠洋多尺度動力過程創新團隊共同負責人王東曉教授參與研究,上述研究得到了國家基金青年科學基金資助。


原文連結:

https://doi.org/10.1175/JCLI-D-19-0626.1




相關焦點

  • 熱帶太平洋海溫異常在調製華南冬季降水對兩類El Nino響應差異中的作用獲揭示
    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熱帶海洋環境國家重點實驗室(LTO)王衛強團隊揭示熱帶太平洋海溫異常在調製華南冬季降水對兩類El Nino響應差異中的相對作用。相關研究成果由徐康博士等人發表在氣候變化研究領域頂級學術期刊《氣候動力學》上。
  • 世界三大半島-中南、印度、阿拉伯半島
    印度半島的面積排名第二,大約為209萬平方公裡,形態呈現三角形向印度洋伸入,東臨孟加拉灣,西臨阿拉伯海。中南半島的面積排名第三,大約為206.5萬平方公裡,形態較為複雜,其中西側的馬來半島狹長延伸,中南半島東臨中國南海,南臨泰國灣,西臨孟加拉灣、安達曼海和馬六甲海峽。
  • 世界上面積最大的三大半島:阿拉伯半島、印度半島和中南半島
    今天,我們以半島的面積來衡量,尋找世界上面積最大的三個半島,這三個半島都位於亞洲,它們分別是阿拉伯半島、印度半島和中南半島。三大半島衛星地圖從面積來看,阿拉伯半島是世界上面積最大的半島,阿拉伯半島的面積達到了驚人的322萬平方公裡,形態像一隻巨大的靴子,南臨阿拉伯海,西臨紅海,東臨波斯灣。
  • 大氣所關於熱帶降水對全球變暖響應機制的研究取得新成果
    近日,國際著名期刊Nature Geoscience在線發表了中科院大氣物理研究所季風系統研究中心題為「熱帶降水對全球變暖的季節響應」的最新研究成果。這項研究創新性提出全球變暖下熱帶降水的變化的分布是由目前的氣候平均降水分布和未來海溫增長的分布型共同決定的,這是全球變化動力學理論的重要進展。
  • 海洋局專家:太平洋海溫異常 氣候進「極端」期
    2009年的觀測實況表明,6月開始,熱帶太平洋地區出現了明顯的厄爾尼諾特徵,並逐漸發展成為一次厄爾尼諾事件。在蒼茫的太平洋中,赤道太平洋水溫分布是西高東低的,西邊的印尼與澳大利亞東部沿岸一帶,因海溫高氣壓低而有旺盛上升氣流,氣流升至高空轉向東與西方,而東太平洋海溫低氣壓高,向東流的氣流在中至東太平洋的廣大高氣壓區內向下沉降,到達海面再轉向西,成為東南信風。
  • 陝西科研人員在印度洋大型動物滅絕等研究中取得重大發現!
    2010年1月,西安交通大學正式成立全球環境變化研究院,該研究院成立以來,引進特聘教授程海博士,組建了相關研究團隊。近日,該團隊在氣候研究領域再次取得重要進展。在西南印度洋大型動物滅絕、人類活動與氣候變化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10月16日美東時間下午兩點,《科學進展》(Science Advances)雜誌刊登了西安交通大學全球環境變化研究院程海教授團隊和美國加州州立大學
  • 西安交大科研人員揭示氣候變化對西南印度洋大型動物滅絕的影響
    西安交大科研創新又迎好消息!科研人員在西南印度洋大型動物滅絕、人類活動與氣候變化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科研成果又雙叒叕刊發國際頂級期刊!贊!近日,西安交大全球環境變化研究院程海教授團隊和美國加州州立大學Ashish Sinha教授合作在西南印度洋大型動物滅絕、人類活動與氣候變化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該研究為西南印度洋馬達加斯加和馬斯克林群島的大型動物滅絕提供了可靠的氣候變化背景,揭示了人類活動在氣候劇烈震蕩的乾旱氣候背景下對當地獨特生態造成的毀滅性打擊。
  • 西交大科研人員在印度洋大型動物滅絕等研究上取得新進展
    本報訊(記者王梓萌)近日,西安交通大學全球環境變化研究院程海教授團隊和美國加州州立大學Ashish Sinha教授合作的論文——《過去八千年的古氣候記錄為晚全新世馬達加斯加和馬斯克林群島大型動物滅絕提供氣候背景
  • 大氣所揭示模式中印度洋海盆一致模及其電容器效應的模擬誤差
    印度洋海盆一致模(IOBM)是印度洋海溫年際變率的主導模態,在El Niño衰退年的夏季,IOBM增暖激發一個Matsuno-Gill響應,通過電容器效應對異常西北太平洋反氣旋的維持起作用,IOBM對東亞夏季降水、颱風、極端高溫等都有重要影響。
  • 海洋所北太平洋次溫躍層環流研究獲進展
    小】 語音播報   近日,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袁東亮團隊在北太平洋次溫躍層環流研究中取得進展研究人員預研究發現北太平洋存在一支次溫躍層海流,位於5°N附近北赤道逆流之下,貫通太平洋海盆向西流動,進入印尼貫穿流源區,是赤道太平洋水團進入印尼海和印度洋的通道,命名為「北赤道次表層流」(NESC)。  20世紀40年代,大洋風生環流動力學理論建立,揭示大洋上層環流由風旋度驅動,並由西邊界流閉合的動力機制。
  • 印度半島和中南半島熱帶季風氣候的異同點
    一、相同點    1.成因:印度半島和中南半島一月份季風的形成主要是由於海陸熱力性質差異。
  • 北太平洋次溫躍層環流研究取得新突破
    近日,海洋大科學研究中心袁東亮研究團隊在北太平洋次溫躍層環流研究中取得「0-1」的突破。
  • 颱風海高斯即將生成,已鎖定華南!它將是「禍水」?還是功臣?
    正如我們之前文章所說,海高斯颱風將受副熱帶高壓的穩定引導,一路向西奔向華南,最大可能於8月20日凌晨在廣東西部登陸。對此,各大主流超級計算機模式都已趨向一致。ECMWF對海高斯的集合分析,中氣愛製作然而更重要的,是海高斯的強度。按常理,海高斯只有50多個小時的發展時間,現在還只是個7級熱帶低壓,登陸強度大不到哪裡去。各大超級計算機模式,也都不支持海高斯的發展。
  • 澳大利亞:太平洋海溫超過厄爾尼諾影響上限
    據路透社雪梨消息 澳大利亞氣象局周三表示,太平洋東部和中部海水溫度已經超過厄爾尼諾現象的影響範圍,並且厄爾尼諾事件將一直維持到明年早期。澳大利亞氣象局在其每2周發表一次的厄爾尼諾報告中表示:「熱帶太平洋海水溫度比常年均溫要高,並且中部和東部的海溫已經超過了厄爾尼諾影響的上限。」
  • 關於全球變暖,青島海洋試點國家實驗室又有新發現
    在全球變暖對印度洋偶極子事件的影響研究領域取得重要進展,首次發現正位相印度洋偶極子強事件在全球變暖下表現為發生頻率增加。正位相印度洋偶極子事件是指熱帶印度洋海溫異常的東西向偶極子模態,通常從北半球夏季開始發展,並在秋季到達成熟期。
  • 14號燦鴻無緣強颱風,15號蓮花或周末生成,廣東海南可能受影響
    不同於大陸上,冷空氣南下,引發的冷寂,熱帶海洋這裡依舊火熱,實時海溫圖顯示,180E以西,北回歸線以南的低緯度海洋地區,大部海溫都在29℃以上,120E到160E,0-20N,區域更是30℃,局地最高達31℃。這樣一來,超高的海水溫度,讓海洋能量更加集中,自然也就讓熱帶雲團更活躍,颱風胚胎更多,新颱風生成也快。
  • 關於全球變暖 青島海洋試點國家實驗室又有新發現_中國海洋外宣第...
    青島日報社/觀海新聞12月3日訊 近日,由青島海洋科學與技術試點國家實驗室南半球海洋研究中心主任蔡文炬院士領銜,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黃剛教授團隊、南半球海洋研究中心多位專家學者參與的研究團隊,在全球變暖對印度洋偶極子事件的影響研究領域取得重要進展,首次發現正位相印度洋偶極子強事件在全球變暖下表現為發生頻率增加。
  • 關於全球變暖,青島海洋試點國家實驗室又有新發現
    青島日報社/觀海新聞12月3日訊 近日,由青島海洋科學與技術試點國家實驗室南半球海洋研究中心主任蔡文炬院士領銜,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黃剛教授團隊、南半球海洋研究中心多位專家學者參與的研究團隊,在全球變暖對印度洋偶極子事件的影響研究領域取得重要進展,首次發現正位相印度洋偶極子強事件在全球變暖下表現為發生頻率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