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記者王梓萌)近日,西安交通大學全球環境變化研究院程海教授團隊和美國加州州立大學Ashish Sinha教授合作的論文——《過去八千年的古氣候記錄為晚全新世馬達加斯加和馬斯克林群島大型動物滅絕提供氣候背景》在《科學進展》雜誌上發表。該研究為西南印度洋馬達加斯加和馬斯克林群島的大型動物滅絕提供了可靠的氣候變化背景,在西南印度洋大型動物滅絕、人類活動與氣候變化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
西南印度洋馬達加斯加及附近的馬斯克林群島在世界上以擁有大量獨特珍稀物種尤其是大型動物而聞名於世,比如馬達加斯加的象鳥、狐猴、矮河馬、巨型陸龜,模里西斯的渡渡鳥和羅德裡格斯孤鴿等。然而在晚全新世至近代,這些島嶼又因珍稀物種滅絕而備受矚目。
晚全新世馬達加斯加巨型動物滅絕的原因一直是當地古氣候和古生物學的研究熱點,人類活動對當地生態系統的影響常被認為是馬達加斯加物種滅絕的決定性因素。除了對當地物種造成的毀滅性打擊,人類活動也改變了湖泊、洞穴等沉積物中的氣候信息。馬達加斯加的氣候如何變化,以及氣候變化與生物滅絕的關係常因當地受人類活動影響的古氣候記錄的多樣性而備受爭議。
據了解,研究人員利用馬達加斯加以東約1600公裡的羅德裡格斯島La Vierge 洞穴的石筍,重建了過去8000年以來高解析度、精確定年的古氣候記錄。該島嶼遠離東非大陸,深入海洋內部,人類發現它的時間要遠遠晚於馬達加斯加島大型動物滅絕的時段。
結合現代分析,研究人員發現羅德裡格斯島氣候變化可反映大範圍熱帶西南印度洋包括馬達加斯加的氣候變化。古氣候記錄顯示過去8000年以來,西南印度洋在百年至千年尺度上頻繁經歷了持續時間從幾十年至上百年不等的劇烈乾旱事件。這一研究表明,西南印度洋的大型物種在歷史上數次更為嚴重的乾旱事件中均存活下來,但最終在晚全新世因人類數量急劇增多和對當地生態的破壞而滅絕。
據介紹,雖然研究人員仍無法完全確定是人類活動還是氣候變化造成馬達加斯加大型動物滅絕,但過去1500年以來當地持續的乾旱趨勢並伴隨劇烈的乾旱事件,是人類破壞活動加劇與大型動物滅絕的重要且不可忽視的背景信息。17世紀至19世紀,自從人類發現馬斯克林群島,這些島嶼上的眾多獨特動物在短短200年時間內相繼滅亡,毫無疑問人類的大肆獵殺是造成當地獨特物種滅絕的主因,但研究團隊的氣候記錄首次指出這一時段恰好對應過去1000年以來持續時間最長且最為嚴重的乾旱事件。
來源:陝西日報
聲明:本文已註明轉載出處,如有侵權請聯繫我們刪除!聯繫郵箱:news@ersanli.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