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所科研人員在南印度洋副熱帶高鹽水團鹽度的年代際變率研究中取得新進展

2021-02-23 海洋一所

隨著大洋鹽度觀測資料的不斷積累,關於大洋上層鹽度結構的長期變化以及該變化對氣候產生的影響已逐步成為物理海洋學界的研究熱點。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青年基金項目「南印度洋副熱帶高鹽水團的形成和變異機制及輸運路徑研究」的支持下,依託於自然資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的自然資源部海洋環境科學與數值模擬重點實驗室聶珣煒博士針對2005-2019年間南印度洋副熱帶高鹽水團鹽度的年代際變率展開了深入研究,獲得了該信號形成與傳輸過程方面新的科學認知,為增進對太平洋-印度洋之間洋際交換過程的理解提供了新的理論依據。

印度洋副熱帶高鹽水團鹽度的年代際變化信號發源自東南印度洋海域,不僅受來自熱帶西太平洋和海洋大陸區的鹽度異常信號的影響顯著,與印尼貫穿流的強度也緊密相關,但對該信號的形成過程及相關的物理機制尚不清晰。該研究首次揭示了東南印度洋混合層鹽度的年代際變率與厄爾尼諾-南方濤動(ENSO)信號之間的密切關聯,定量估算了鹽度收支過程各分量對東南印度洋混合層鹽度變化趨勢的貢獻,並詳細描述了東南印度洋混合層鹽度信號從表層向次表層的傳輸過程,揭示了表層鹽度異常信號對次表層鹽度變率及南印度洋副熱帶高鹽水團的顯著影響。相關研究成果近期以《Decadal Variability in Salinity of the Indian Ocean Subtropical Underwater During the Argo Period》為題在地球物理學國際頂級期刊《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上出版。

論文連結:

https://doi.org/10.1029/2020GL089104

相關焦點

  • 科研新進展!中科院海洋所研究揭示熱帶印太海洋鹽度變化新模態
    中科院海洋研究所胡敦欣院士研究組近日在熱帶印太上層海洋鹽度的年際-年代際低頻變化方面取得重要進展,發現了熱帶太平洋溫躍層鹽度變化新模態,揭示了印尼貫穿流調整下的熱帶印度洋鹽度低頻變化機制,相關研究結果發表在JCR一區期刊Journal of Climate和Journal of Geophysical
  • 北阿拉伯海高鹽水團變異與渦旋鹽輸運研究獲進展
    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熱帶海洋環境國家重點實驗室研究員杜巖團隊與澳大利亞等國家科研人員,在阿拉伯海北部高鹽水團變異與渦旋鹽輸運方面取得進展。
  • 中科院海洋所最新研究!揭示熱帶印太海洋鹽度變化新模態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齊春贊 通訊員 王敏 中科院海洋研究所胡敦欣院士研究組近日在熱帶印太上層海洋鹽度的年際-年代際低頻變化方面取得重要進展,發現了熱帶太平洋溫躍層鹽度變化新模態,揭示了印尼貫穿流調整下的熱帶印度洋鹽度低頻變化機制,相關研究結果發表在
  • 中科院海洋所最新研究!揭示熱帶印太海洋鹽度變化新模態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齊春贊通訊員王敏 中科院海洋研究所胡敦欣院士研究組近日在熱帶印太上層海洋鹽度的年際-年代際低頻變化方面取得重要進展,發現了熱帶太平洋溫躍層鹽度變化新模態,揭示了印尼貫穿流調整下的熱帶印度洋鹽度低頻變化機制,相關研究結果發表在JCR一區期刊Journal of Climate和Journal
  • 研究揭示熱帶印太海洋鹽度變化新模態
    近日,中國科學院院士、中科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員胡敦欣研究組在熱帶印太上層海洋鹽度的年際-年代際低頻變化研究中獲進展,發現熱帶太平洋溫躍層鹽度變化新模態,揭示印尼貫穿流調整下的熱帶印度洋鹽度低頻變化機制,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Journal of Climate和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Oceans上。
  • 中科院海洋所胡敦欣院士研究組揭示熱帶印太海洋鹽度變化新模態
    近日,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胡敦欣院士研究組在熱帶印太上層海洋鹽度的年際-年代際低頻變化方面取得重要進展,發現了熱帶太平洋溫躍層鹽度變化新模態,揭示了印尼貫穿流調整下的熱帶印度洋鹽度低頻變化機制,相關研究結果發表在JCR一區期刊Journal of Climate(IF 5.707)和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Oceans
  • 熱帶印太海洋鹽度變化新模態獲揭示
    近日,中科院院士、中科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員胡敦欣研究組在熱帶印太上層海洋鹽度的年際—年代際低頻變化方面取得重要進展,發現了熱帶太平洋溫躍層鹽度變化新模態,揭示了印尼貫穿流調整下的熱帶印度洋鹽度低頻變化機制,相關研究結果發表於JCR一區期刊Journal of Climate和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Oceans。
  • 科學家揭示大氣沃克環流年代際調整是熱帶印太上層海洋鹽度長期...
    近日,中科院南海海洋所的研究人員研究了1990s中期之後熱帶印度洋-太平洋海表鹽度年代際變化趨勢與大氣沃克環流增強的關係,揭示大氣沃克環流年代際調整是熱帶印太上層海洋鹽度長期變化的控制因素,相關成果以「自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來熱帶印度洋上層海洋鹽度的年代際變化趨勢」(Decadal
  • 科研人員在海洋環流研究中獲進展
    海洋作為氣候系統中重要的組成部分,因其大尺度海洋環流在全球熱量、淡水平衡中起關鍵作用。那麼,在氣候變化背景下,海洋環流是否已發生顯著改變?海洋垂直結構變化是否與海洋環流變化同步?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熱帶海洋環境國家重點實驗室(LTO)王春在研究團隊博士付垚,聯合美國喬治亞理工學院、德國基爾亥姆霍茲海洋研究中心的科學家,應用觀測數據對以上問題展開研究。
  • 陝西科研人員在印度洋大型動物滅絕等研究中取得重大發現!
    自20世紀80年代開始,全球變化研究已經成為當代國際科學前沿的系統科學,也是國際社會普遍關心的重大全球性問題。過去10餘年,大批科學家投身於全球變化研究,取得一系列重要進展,達成了有關全球變化研究共識,充分認識到21世紀以來,全球環境變化研究必須重視對地球系統可預測的能力。
  • 西交大科研人員在印度洋大型動物滅絕等研究上取得新進展
    該研究為西南印度洋馬達加斯加和馬斯克林群島的大型動物滅絕提供了可靠的氣候變化背景,在西南印度洋大型動物滅絕、人類活動與氣候變化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晚全新世馬達加斯加巨型動物滅絕的原因一直是當地古氣候和古生物學的研究熱點,人類活動對當地生態系統的影響常被認為是馬達加斯加物種滅絕的決定性因素。除了對當地物種造成的毀滅性打擊,人類活動也改變了湖泊、洞穴等沉積物中的氣候信息。馬達加斯加的氣候如何變化,以及氣候變化與生物滅絕的關係常因當地受人類活動影響的古氣候記錄的多樣性而備受爭議。
  • 段安民小組在全球氣候變化研究領域取得系列新成果
    從上世紀30年代至今,大尺度地形機械和熱力強迫作用對大氣環流影響的研究取得了不少成果,全球副熱帶地區的大地形(如亞洲的青藏高原、北美的洛基山脈和南美的安第斯山脈等)在大氣環流定常態形成過程中的作用也愈來愈受到重視。 「這也正是近年來,人們研究全球氣候變化時將視野由經典氣候學轉向氣候系統動力學的原因。」
  • 南海海洋所等在海洋環流研究中獲進展
    海洋作為氣候系統中重要的組成部分,因其大尺度海洋環流在全球熱量、淡水平衡中起關鍵作用。那麼,在氣候變化背景下,海洋環流是否已發生顯著改變?海洋垂直結構變化是否與海洋環流變化同步?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熱帶海洋環境國家重點實驗室(LTO)王春在研究團隊博士付垚,聯合美國喬治亞理工學院、德國基爾亥姆霍茲海洋研究中心的科學家,應用觀測數據對以上問題展開研究。
  • 物理海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大西洋經向翻轉環流變化研究取得新進展
    該文章由中國海洋大學物理海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博士後朱晨玉為第一作者完成,研究首次使用北大西洋以外的氣候變量 (南大西洋鹽度「堆積」)建立大西洋經向翻轉環流(Atlantic Meridional Overturning Circulation,簡稱AMOC)變化的指標,對於理解全球變暖背景下海洋環流的變化有重要意義。
  • 南海海洋所揭示西北太平洋反氣旋年代際變化及其形成機制
    西北太平洋異常反氣旋(WNPAC)是連接中東太平洋海溫異常增暖(厄爾尼諾現象)和東亞氣候的重要橋梁,研究WNPAC的消生演變對東亞季風、中國降水和氣候預測具有意義。對WNPAC的已有研究集中在年際的時間尺度上。在年代際的時間尺度上,西北太平洋是否存在異常反氣旋及相應發展機制等問題目前仍不清楚。
  • 南海海洋所揭示西北太平洋反氣旋年代際變化及其形成機制
    西北太平洋異常反氣旋(WNPAC)是連接中東太平洋海溫異常增暖(厄爾尼諾現象)和東亞氣候的重要橋梁,研究WNPAC的消生演變對東亞季風、中國降水和氣候預測具有意義。對WNPAC的已有研究集中在年際的時間尺度上。在年代際的時間尺度上,西北太平洋是否存在異常反氣旋及相應發展機制等問題目前仍不清楚。
  • 澳大利亞新南威爾斯州科研人員對新型冠狀病毒的研究取得突破
    新州衛生部長Brad Hazzard表示, 憑藉新南威爾斯州患者體內的樣本, 新南威爾斯州衛生部下屬的生物安全P4實驗室專家已成功培養出了活病毒
  • 西安交大科研人員揭示氣候變化對西南印度洋大型動物滅絕的影響
    西安交大科研創新又迎好消息!科研人員在西南印度洋大型動物滅絕、人類活動與氣候變化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科研成果又雙叒叕刊發國際頂級期刊!贊!近日,西安交大全球環境變化研究院程海教授團隊和美國加州州立大學Ashish Sinha教授合作在西南印度洋大型動物滅絕、人類活動與氣候變化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該研究為西南印度洋馬達加斯加和馬斯克林群島的大型動物滅絕提供了可靠的氣候變化背景,揭示了人類活動在氣候劇烈震蕩的乾旱氣候背景下對當地獨特生態造成的毀滅性打擊。
  • 科學家揭示西北太平洋反氣旋年代際變化及其形成機制
    西北太平洋異常反氣旋(WNPAC)是連接中東太平洋海溫異常增暖(厄爾尼諾現象)和東亞氣候的重要橋梁,研究WNPAC的消生演變對東亞季風、中國降水和氣候預測具有意義。對WNPAC的已有研究集中在年際的時間尺度上。在年代際的時間尺度上,西北太平洋是否存在異常反氣旋及相應發展機制等問題目前仍不清楚。
  • 西北太平洋反氣旋年代際變化及其形成機制獲揭示
    近日,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熱帶海洋環境國家重點實驗室(LTO)王春在研究團隊首次刻畫出西北太平洋異常反氣旋的年代際模態並揭示其發展機制,相關研究論文以博士研究生謝明媚為第一作者,王春在研究員為通訊作者發表在一區top期刊Journal of Climate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