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安民小組在全球氣候變化研究領域取得系列新成果

2021-01-22 科學網

青藏高原熱力強迫和海-陸熱力差異影響亞洲副熱帶氣候格局的概念示意圖。

 

5月份高原感熱加熱異常偏強(a)和異常偏弱(b)對應的隨後7月中國160個測站實際降水距平,單位:mm/day。

 

不同氣候帶的形成是多種因子共同作用的結果,除太陽輻射強度隨緯度變化外,海陸分布、大尺度地形、地表狀態(冰雪、土石等)的影響也不容忽視。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的持續資助下,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研究員段安民小組對青藏高原激發的大氣定常波對亞洲氣候的影響進行了深入研究,他們以氣候系統動力學的新視角在全球氣候變化研究領域取得了一系列新成果。

 

氣候系統動力學視角

 

在全球氣候帶的劃分上,中國基本上處於西風帶的控制範圍內,基本氣流是西風氣流。當這種基本氣流遇到大尺度的地形(高原、山系等)後會被抬升(爬坡),或繞流從兩邊流過。

 

從上世紀30年代至今,大尺度地形機械和熱力強迫作用對大氣環流影響的研究取得了不少成果,全球副熱帶地區的大地形(如亞洲的青藏高原、北美的洛基山脈和南美的安第斯山脈等)在大氣環流定常態形成過程中的作用也愈來愈受到重視。

 

「這也正是近年來,人們研究全球氣候變化時將視野由經典氣候學轉向氣候系統動力學的原因。」段安民說,「青藏高原這麼大尺度的地形不管是動力和熱力強迫,都會對亞洲甚至北半球、全球氣候產生影響。」

 

「我們所說的大氣定長波,是大氣波動在空間上,位置基本不移動變化,在時間上會隨季節變化而產生波動。如,冬季是一個狀態、夏季是另外一個狀態,但基本氣流相對穩定的是大氣波。我們的目的是,研究非絕熱條件下的大氣定常波及波—流相互作用理論,並結合資料分析和數值模擬去認識青藏高原激發出的山脈波和熱力波在不同季節的結構、形態以及它們對亞洲大氣環流和氣候的影響,從而為深入認識我國氣候異常的規律提供理論基礎。」段安民說。

 

青藏高原對東亞氣候的影響

 

「影響東亞季風氣候的因素非常多,主要有大尺度的海陸熱力差異,太陽輻射隨季節的循環,西北太平洋和南海印度洋的強迫(海水溫度變化等)、西風帶長波活動等。青藏高原也是個非常重要的影響。」段安民說。

 

青藏高原是世界上地形最複雜的高原,其動力和熱力作用是形成和維持北半球大氣環流的重要原因之一,冬季高原機械強迫作用使西風氣流爬坡和繞流分岔,夏季氣流對熱源的熱力適應形成高原上空近地層低壓和中高層的青藏高壓。此外,青藏高原還是北半球副熱帶地區最重要的大氣波動源區之一,高原地形激發出的山脈波和高原上空大尺度大氣熱源(匯)激發出的熱力波及與之相聯繫的熱量、動量傳播對周邊地區大氣環流和天氣氣候有著重要影響。

 

段安民說:「青藏高原在我國的西南部,其激發的氣流異常可以隨西風帶氣流向下遊傳播,如果氣流繞流也會從南面雲貴高原和北面的天山山脈經過。我們重點關注青藏高原的氣候平均態,掌握了平均態後,就可以從高原熱力源變化推測其對東亞氣候的影響。」

 

段安民解釋,青藏高原冬季位於西風帶中,夏季處在東風帶和西風帶的交界處。由於高原的動力和熱力作用不同,導致其對冬夏季節大氣環流的影響各不相同。一旦青藏高原上空大氣熱源(匯)性質發生顯著異常,高原及周邊地區上空大氣環流也將通過「熱力適應」發生改變。此外,青藏高原的地形和位於其上空的大氣熱源(匯)都是激發大氣定常波的基本能源,波動和隨之產生的熱量和動量輸送會造成基本氣流的改變和天氣氣候異常。

 

因此,研究青藏高原動力和熱力強迫激發出的大氣定常波影響周邊地區大氣環流和氣候異常的規律,揭示這種影響的機制是研究我國氣候異常機理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同時它還對認識全球其他大地形(如洛基山脈和安第斯山脈)影響大氣環流和天氣氣候異常的規律有借鑑意義。

 

抗旱防洪的理論基礎

 

「我們所說的定長波在空間和時間上是相對恆定,主要研究的是氣候長期平均狀況,並非年際或年代際的變化。其季節變化研究也是某個季節長期的平均變化。我們了解氣候平均態之後,又作了些年際的變化研究。比如青藏高原每年春季或夏季熱源的變化對應中國東部降水、長江流域洪澇或乾旱狀況。」段安民說,「上世紀80年代中國南澇北旱直接導致我們南水北調工程的開展。我們在完成年代際變化研究後,就能為北方抗旱、長江中下遊防洪或一些重點工程決策提供理論基礎。」

 

目前,該小組在非絕熱大氣定常波理論研究上取得了新進展,他們求得了潛熱波和感熱波的波動解,並用資料分析驗證了理論推導結果的合理性。此外,研究人員還在傳統的波與流相互作用理論的基礎上,取得非絕熱條件下的波—流相互作用理論新進展,證明了波動能量關係與大氣能量循環關係的一致性。

 

在青藏高原熱力強迫激發的大氣定常波對東亞氣候格局的影響方面,研究者認為,夏季青藏高原是一高聳在對流層中部的巨大熱源,最大加熱層集中在地表附近。大氣對非絕熱加熱的熱力適應,形成了高原近地層淺薄的氣旋式環流和位於其上的深厚反氣旋式環流。由於青藏高原和伊朗高原位於歐亞大陸的中東部,再加之大地形激發的環流型與大陸尺度的環流型在高原東部同位疊加,因此,青藏高原熱力強迫激發的大氣定常波加強了夏季高原東側的季風活動和高原西側的乾旱氣候。單純的高原地形機械強迫作用對高原上空高、低環流的影響與熱力強迫基本相反,它還使中國東部降水明顯減少。

 

未來研究計劃

 

上述研究主要集中在高原熱力和動力強迫對亞洲氣候平均狀況和年際變率的影響上。近幾十年來高原一方面發生了異常顯著的氣候變暖,另一方面東亞季風的長期變化趨勢表現為我國夏季主要雨帶的南撤和「南澇北旱」形勢的加劇。高原熱力強迫影響東亞季風年際變率的事實和機理已經被許多研究結果所揭示。然而,高原春季熱狀況影響東亞季風和我國夏季降水形勢的物理過程和機制仍需要深入研究。特別是在年代際時間變化尺度的長期變化趨勢上,高原氣候變化與東亞季風之間的關係尚不清楚。「這一問題屬於當前國際前沿領域,開展這方面的研究可以促進對近幾十年來東亞季風減弱機理的認識,同時還有助於加深人們對全球變化的理解,具有重要的科學意義。」段安民說。

 

《科學時報》 (2010-12-27 A4 科學基金)

相關焦點

  • 科學網—我國電離層研究取得系列成果
    最近的太空 最緊的關聯
  • 南京大學在全球變化生態學研究中取得重要成果
    近日,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李建龍教授團隊在中國草地資源驅動因素定量優化核算及其對氣候變化和人類活動的響應研究中再次取得重要研究成果。此外,該團隊從省級層面和草地類型層面定量評估氣候變化和人類活動對草地NPP變化的相對貢獻,找出了我國主要省份以及6大草地類型(alpine sub-alpine meadow; slope grassland; plain grassland; desert grassland; meadow; alpine sub-alpine grassland) NPP變化的主要影響因子,該研究成果對於我國草地資源的優化利用與管理
  • 中科院「生態系統固碳」系列研究成果發布 為氣候談判提供重要支撐
    原標題:中科院「生態系統固碳」系列研究成果發布 為氣候談判提供重要支撐  據中國之聲《新聞縱橫》報導,人類使用煤炭、石油、天然氣等化石燃料導致的以二氧化碳為主的溫室氣體排放,被認為是引起全球變暖的主要原因。
  • 蘭州大學研究團隊在氣候動力學理論研究方面取得重要進展
    因此,以旱澇預測為焦點的月-季節尺度的氣候預測一直都是國家發展的重大需求。然而,現有的氣候模式預報的準確率遠遠不能滿足實際需要。氣候預測不準的根本原因在於氣候動力學基礎理論的欠缺。「Three-pattern decomposition of global atmospheric circulation」(中文:全球大氣環流的三型分解)是蘭州大學大氣科學學院胡淑娟教授與我國著名氣象學家醜紀範院士多年合作,在大氣環流動力學理論研究方面取得的原創性研究成果。
  • 【盤點】歷屆氣候變化大會成果(組圖)
    約150個國家領導人出席氣候變化巴黎大會開幕活動。與會領導人表示,氣候變化問題是全人類面臨的共同挑戰,攸關人類未來,需要各方攜手應對。氣候變化巴黎大會為全球共同應對氣候變化提供了重要契機。巴黎大會要取得成功,就要確保大會達成全面、均衡、有力度、有約束力的協議。各國要加大對清潔能源、低碳經濟等領域的投資,制定有雄心的減排計劃,減緩氣候變化過程。
  • 「全球變化及應對」重點專項研究揭示氣候變化情景下洪水導致交通...
    在「全球變化及應對」重點專項的支持下,「全球變化人口與經濟系統風險形成機制及評估研究」項目楊賽霓教授團隊在氣候變化對交通基礎設施影響評估方面的研究取得新進展。  該研究通過複雜系統、災害系統和交通工程研究方法的緊密結合,將公路網絡這一典型關鍵基礎設施系統作為自然災害的承災體對象,創建了一套能夠動態定量估算大空間尺度上洪水災害導致公路網失效的模型以及路網系統狀態快速估算的分析模型。
  • 化學所在仿生特殊浸潤性界面材料領域取得系列成果
    化學所有機固體院重點實驗室江雷研究員領導的課題組,近幾年來一直致力於仿生納米界面材料的研究工作,並取得系列研究成果,最近應邀在《化學研究報導》雜誌上發表綜述文章,全面系統地介紹了該小組的工作。    受到以上研究結果的啟發,研究人員仿生製備了多種各具特色的特殊浸潤性界面,即在開拓新材料領域方面:製備出具有超雙疏 (同時疏水/疏油) 性質的陣列碳納米管薄膜;製備出不需要任何昂貴低表面能物質(如有機氟及有機矽) 修飾就可以顯示超疏水性質的聚合物薄膜;首次利用雙親性聚合物製備超疏水性薄膜。
  • 湖泊熱力循環及對全球氣候變化響應研究獲進展
    湖泊熱力學過程是湖泊生態系統中最基本的物理過程,與湖泊光學和水動力學過程緊密相關,同時對物質分解、浮遊生物的新陳代謝及初級生產過程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水溫及其季節變化決定生物群落結構和水生生態系統生產力
  • 發布會參考丨我國應對氣候變化工作取得積極進展
    2018年聯合國氣候變化卡託維茲大會達成了《巴黎協定》實施細則,基本建立了2020年後落實和履行《巴黎協定》的一系列機制和規則,為各方履行《巴黎協定》提供了明確指導。各締約方將於2020年底之前通報或更新各國國家自主貢獻及本世紀中葉長期溫室氣體低排放發展戰略。由於新冠疫情在全球蔓延,原定於2020年在英國格拉斯哥舉行的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推遲到2021年。
  • 洞穴石筍預測未來氣候變化 陝西基礎研究成果引關注
    氣候的變化有何規律?這些問題跟科技的發展又有什麼關聯?日前,陝西省科技廳組織開展的「重大基礎研究成果宣傳採訪系列活動」,帶大家揭開這些基礎科研項目的神秘面紗。  研究洞穴石筍 為預測未來的氣候變化提供重要參考  通過洞穴中發現的一顆石筍,就能為了解古氣候變化和預測未來氣候變化提供重要參考,這聽起來有些神奇。
  • 中科院發布中國陸地生態系統碳收支研究系列重要成果
    中科院A類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應對氣候變化的碳收支認證及相關問題」(簡稱「碳專項」)之生態系統固碳項目系列重要研究成果以專輯(Special Feature)形式發表在國際學術期刊《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上。中科院院長、黨組書記白春禮對成果發布作出批示,副院長丁仲禮出席發布會並講話。
  • 海洋三所研究成果提出極區氣候變化影響新認知
    本報訊 近日,自然資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海洋大氣化學與全球變化重點實驗室顏金培課題組在南大洋海冰消融對氣溶膠釋放與氣候變化的影響研究中取得新進展。  研究利用自主搭建的高分辨氣溶膠走航觀測技術,首次完整研究了南大洋羅斯海區域海冰消融過程對海洋氣溶膠釋放的影響,揭示海冰消融會大幅提高海洋氣溶膠的釋放,從海冰覆蓋到消融,海洋氣溶膠的釋放量增加超過30%,海冰融化導致的氣溶膠釋放量增加,有利於減緩極區氣候變暖,為極區氣候變化影響研究提供了新的認知。  與溫室氣體的溫室效應不同,氣溶膠是另一類影響氣候變化的重要物質。
  • 全球環境變化、氣候變化與人類健康
    全球環境變化對人類健康影響的研究 我們現在更加清楚地認識到全球環境變化使人類的安寧和健康陷入困境,對於那些地理位置、社會經濟資源最脆弱的地帶,其危險性最大。 這些環境變化直接或間接地對人類健康的基本要素如糧食生產、淡水供給、微生物環境的穩定性、氣候條件以及身體和社會的安全等產生了影響。
  • 不要絕望:研究表明,微小的變化確實會導致較大的氣候變化
    在不可逆轉地將搖搖欲墜的氣候系統推向令人恐懼的方向的背景下,我們聽到了許多這樣的轉折點。但是,打擊這場危機,我們也有可能引發其他複雜和相互關聯的系統中的巨大變化:工業,社會和經濟。 因此,研究人員研究了可能引發一系列有益變化的潛在誘因,以幫助迅速遏制我們的排放。
  • 水蒸氣是全球氣候變化和全球變暖主要影響因素
    最近,這項由美國航天局資助的研究成果已經發表在美國地球物理學聯合會的《地球物理研究快報》上。  水蒸氣被確定為氣候變化的主要影響因素  當我們談到溫室氣體和氣候變化,二氧化碳常常引起最廣泛的關注,雖然二氧化碳是目前為止溫室氣體中最主要的成分,但也有其他一些氣體。
  • 基礎研究新進展和新成果
    (一)科學前沿領域取得的原創性成果  1.納米科學、生命科學、信息科學、地球科學、數學、物理學和化學等學科的若干領域在SCIENCE、NATURE及相關學科一流雜誌發表了系列重要論文,在國際上佔據了重要的一席之地。
  • 造成氣候變化的原因
    氣候變化是指由改變全球大氣組成的人類活動直接或間接造成的氣候變化,且經過相當時間的觀察,這種變化屬於自然氣候變化之外。由於較厚的溫室氣體保護毯有助於減少能源向太空流失,因此氣候體系必須做出某種調整以恢復內流和外流能源之間的平衡。其結果即所謂「溫室效應增強」。 氣候主要通過一種地球表面和低層大氣「全球變暖」的過程來調整較厚的溫室氣體保護毯。氣溫上升同時伴隨著其它變化,例如雲量和風型變化。其中一部分變化會進一步加強暖化過程(正反饋),而其它部分則會阻礙該過程(負反饋)。
  • 堅守初心,雕刻歷史 | 中國科學院地球環境研究所全球變化研究團隊
    在從事全球變化研究的科學家們眼中,時間則是開展空間對比的基準。在中國科學院地球環境研究所,就有這麼一支從事全球變化研究的「有思想、有平臺、有成果」的高水平團隊,他們徜徉在過去-現在-將來間,窺探著地球環境變化的歷史與奧秘。
  • 堅守初心,雕刻歷史|中科院地球環境研究所全球變化研究團隊
    國際著名古氣候學家、美國科學院院士John Kutzbach教授對這一理論給予了高度評價,說它「將照亮東亞環境變化研究的道路」。Kutzbach的評價很有遠見,季風控制理論確實引領了近30年亞洲第四紀地質學的發展。直到今天,古季風氣候變化仍是全球變化研究領域的熱點之一。
  • 巖溶動力學理論成為應對全球氣候變化新途徑
    2010~2015年,中國地質科學院巖溶地質研究所先後開展了「中國地質碳匯潛力研究」和「應對全球氣候變化地質調查研究」項目。項目主要目標任務是理清巖溶作用在全球碳循環中的時間尺度與地位,開展碳酸鹽風化大氣CO2匯的穩定性和量級及其與矽酸鹽風化的對比,估算我國巖溶碳匯,並提出人工幹預增匯途徑與潛力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