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大學在全球變化生態學研究中取得重要成果

2021-01-08 中國生物技術網

近日,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李建龍教授團隊在中國草地資源驅動因素定量優化核算及其對氣候變化和人類活動的響應研究中再次取得重要研究成果。該團隊基於遙感數據、氣象數據(氣溫、降水和輻射)、植被分類數據(GLC2000)和部分人類活動數據,利用改進的CASA生態模型定量核算了全國草地的實際淨初級生產能力(NPP),並計算了人類活動幹擾所佔有的生產能力,通過構建不同評估情景定量核算氣候變化和人類活動對中國草地實際淨初級生產能力變化的相對貢獻。此外,該團隊從省級層面和草地類型層面定量評估氣候變化和人類活動對草地NPP變化的相對貢獻,找出了我國主要省份以及6大草地類型(alpine sub-alpine meadow; slope grassland; plain grassland; desert grassland; meadow; alpine sub-alpine grassland) NPP變化的主要影響因子,該研究成果對於我國草地資源的優化利用與管理,提高我國草地資源的生態服務功能和價值, 以及實現草地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均具有重要的科學意義和應用價值。

該成果以「Grassland dynamics in responses to climate variation and human activities in China from 2000 to 2013」 為題在國際著名生態環境雜誌《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發表,第一作者為博士研究生劉洋洋,通訊作者為李建龍教授。

氣候變化和人類活動是陸地生態系統發生變化的兩大主要驅動因素。中國草地面積分布廣泛,佔據中國陸地面積的40%,對於我國陸地生態系統的碳匯和生態服務功能的提升具有重要作用。然而,由於異常氣候變化(全球變暖、乾旱)和人類活動(過度放牧、人口增長和過度土地利用)的影響,大約90%的草地面積已經發生了退化。為了應對草地退化,自2000年以來,我國廣泛實施了退耕還林還草和禁牧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抑制草地退化的加劇。然而,氣候變化和人類活動對草地生態系統的相對影響在不同省份和不同草地類型上展現出巨大的空間變異性,不利於當地政府優化草地資源管理策略。因此,建立一個最佳的定量評估方法來核算氣候變化和人類活動對中國草地變化的相對影響是極其重要的,尤其對於乾旱和半乾旱地區。為了定量核算氣候變化和人類活動對我國草地生態系統變化的相對貢獻,找出不同省份以及不同草地類型變化的主要影響因素,該團隊基於遙感數據、氣象數據、趨勢分析、MK檢驗和情景模擬等方法,選用NPP為指示指標,評估了氣候和人類活動對中國不同草地類型和不同省份草地變化影響的相對貢獻,並找出了主導影響因子。

Fig. 1 Relative contribution of climate and human factors to grassland NPP changes in China

Fig. 2 Area percentage of grassland NPP changes induced by climate variation, human activities, and the combined effect of these two factors (a) in the main animal husbandry provinces of China and in different grassland types (b). Note: YN: Yunnan province; SC: Sichuan province; XZ: Tibet; QH: Qinghai province; XJ: Xinjiang; NX: Ningxia province; SX: Shaanxi province;

GS: Gansu province; IM: Inner Mongolia. Alm: Alpine sub-alpine meadow; Sg: Slope grassland; Pg: Plain grassland; Dg: Desert grassland; M: Meadow; Alg: Alpine sub-alpine grassland.

他們研究結果表明,研究期限間中國草地NPP呈現增加或減少趨勢的面積分別佔總草地面積的81.21%和18.79%( Fig. 1 and Fig. 2 )。就增加的草地NPP而言,氣候變化和人類活動的相對貢獻分別為41.45%和45.22%。其中,氣候變化對於草地NPP增加的貢獻遠遠大於人類活動的省份主要包括四川(38.51% vs. 37.44%)、甘肅(60.13% vs. 11.19%)、寧夏(61.89% vs. 0%)和內蒙古(84.56% vs. 4.16%) (Fig. 2a-1)。對於減少的草地NPP而言,氣候變化和人類活動的相對貢獻分別為38.22%和53.17%(Fig. 2a-2)。氣候誘導的NPP增長和人類活動誘導的NPP減少主要發生在平原草地、荒漠草地和草甸區。此外,氣候誘導的NPP減少和人類活動誘導的NPP增加主要發生在高山亞高山草地和高山亞高山草甸區( Fig. 1 and Fig. 2b)。對於草地NPP變化而言,降水是誘導NPP增加的主要氣象要素,此外,2000年以來中國退耕還林還草政策以及禁牧政策的實施對於草地NPP的增加也具有重要推動作用。

該研究工作得到國家重大研發計劃(No.2018YFD0800201)、國際APN重點項目(AR-CP2015-03CMY-Li)和澳大利亞政府基金項目(PSLP: No.64828)等項目的資助

註:國內為原創研究成果或評論、綜述,國際為在線發表一個月內的最新成果或綜述,字數500字以上,並請提供至少一張圖片。投稿者,請將文章發送至weixin@im.ac.cn。

本公眾號由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信息中心承辦

相關焦點

  • 南京大學再發全球頂級期刊Science,聚焦全球變暖!
    因此,在全球尺度定量化評估CO2施肥效應,並分析其時空變化格局,有助於準確評估全球陸地生態系統的固碳能力以及其變化趨勢、降低未來氣候變化預測的不確定性十分重要。陳鏡明院士、居為民教授和張永光教授團隊在主持的全球變化重大科學計劃、全球變化及應對重點研發計劃、江蘇省傑青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國際合作等項目支持下,致力於植被遙感、全球陸地生態碳通量優化計算、全球陸地生態系統碳源匯演變特徵及其驅動機制研究。
  • 江蘇團隊取得重要進展,成果入選Nature研究亮點!
    近日,南京師範大學地理科學學院劉健教授課題組在明朝末年崇禎大旱的氣候演化模擬方面取得重要進展。該成果以&34;為題在2020年8月出版的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期刊上發表;8月25日,Nature雜誌將該論文遴選為Research Highlights(研究亮點)論文進行了介紹。
  • 南京大學團隊取得重要進展,成果接連登上Science子刊、Nature子刊
    近日,南京大學物理學院繆峰團隊在類腦視覺傳感器方面取得重要進展,成果以&34;(基於柵極可調範德華異質結的可重構神經網絡視覺傳感器)為題於 2020年6月24日發表在《科學》雜誌子刊Science Advances上。
  • 河南大學在森林火災報警研究中取得重要突破,成果獲國際關注!
    近日,河南大學光伏材料省重點實驗室黃河學者特聘教授王新課題組在自驅動傳感系統的研究領域取得重要進展,研究成果以&34;為題,發表在國際能源領域頂級期刊《Nano Energy》(影響因子16.54)。近年來,頻發的森林火災事故引起了全球的廣泛關注,火災事故的預報警系統也尤其重要。然而,目前商用的火災報警器(如煙霧、紅外、溫度傳感器)需要外部電源驅動,它們的應用受到頻繁充電或更換電池的限制。因此,開發無外部電源的森林火災報警系統仍然是一個嚴峻的挑戰。
  • 科學頂刊南京大學團隊再下一城
    工業革命以來,人類活動造成大氣中二氧化碳的濃度持續上升,在通過溫室效應導致全球變暖的同時,也提高了植被的光合作用速率(即CO₂施肥效應),增加陸地生態系統吸收大氣CO₂的能力,從而減緩全球變暖的速率。在全球尺度定量化評估CO₂施肥效應,並分析其時空變化格局,有助於準確評估全球陸地生態系統的固碳能力以及其變化趨勢,降低未來氣候變化預測的不確定性。
  • 南京大學研究組及合作者在納米酶研究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撰文:王小宇 南京大學現代工程與應用科學學院納米酶是指具有類酶催化活性的功能納米材料。與天然酶相比,納米酶擁有眾多優點,如價格低廉、穩定性高以及可大量製備等。得益於納米技術、生物技術、催化科學以及計算科學的迅速發展,納米酶已經取得了很多重要的突破(參見:Chemical Society Reviews, 2019, 48, 1004-1076)。
  • 6個學科挺進全球前1%!發表1966篇SCI!南京這所大學厲害了!
    南林繼續推進一流學科建設,在周期總結工作中得到專家組充分肯定,學校整體建設和學科建設階段目標全面達成,其中三個領域領跑國際;農業科學、材料科學、化學、環境與生態學4個學科首次進入ESI全球排名前1%,目前共有6個學科躋身ESI全球前1%。
  • 歐陽志雲:中國生態學研究發展40年
    我國生態學者一直具有科學報國、造福人民的情懷,老一代生態學家在認識生態國情、優化區域產業布局、推動生態農業發展與生態保護等方面作出了重要貢獻,取得了全國植被調查與區劃、中華飛蝗綜合治理、自然保護區布局與建設、生態系統定位觀測與研究等一系列標誌性成果。
  • 中國海洋大學物理海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在全球和區域海平面變化研究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近日,中國海洋大學「築峰人才工程」教授、物理海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陳顯堯所在的科研團隊,聯合新南威爾斯大學氣候變化研究中心John A.
  • 段安民小組在全球氣候變化研究領域取得系列新成果
    不同氣候帶的形成是多種因子共同作用的結果,除太陽輻射強度隨緯度變化外,海陸分布、大尺度地形、地表狀態(冰雪、土石等)的影響也不容忽視。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的持續資助下,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研究員段安民小組對青藏高原激發的大氣定常波對亞洲氣候的影響進行了深入研究,他們以氣候系統動力學的新視角在全球氣候變化研究領域取得了一系列新成果。
  • 水生所在魚類腸道微生態系統生態學研究中取得進展
    該系統具有類似於被水體隔離島嶼的物理和生態特徵,因此關於魚類腸道「島嶼」微生物群落構建機制的研究不僅能增進對微生態系統的認識,也將為揭示宏觀生態系統相關群落生態學原理提供依據。   此前,餘育和團隊以斑馬魚為對象,揭示了微生物群落在腸道「島嶼」的構建和演替規律,並取得一系列成果。
  • 2016年南京大學招聘國際地球系統科學研究所專職科研崗人員啟事
    2016年南京大學招聘國際地球系統科學研究所專職科研崗人員啟事已在江蘇公務員考試網公布,申請者可通過電子郵件,提交個人簡歷(pdf格式,包括科研成果目錄),郵件主題請註明「應聘崗位」,現江蘇公務員考試網將詳情公布:  南京大學2016年招聘國際地球系統科學研究所專職科研崗人員的啟事
  • 南京大學取得重大突破,成果登上頂級期刊Science
    source"的文章,這是研究團隊在高維量子糾纏光源研究中取得的又一重大突破。主要研究人員分別來自物理學院與現代工學院,南京大學為該項成果第一署名單位。李林博士(南京大學訪問學者,現華東師範大學研究員)、劉澤玄(南京大學博士生)、任希鋒副教授(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王漱明副教授(南京大學)為本工作並列第一作者。
  • 中外科學家對奧陶紀末赫南特貝腕足動物群研究取得系列進展
    南古所 供圖   中新網南京5月14日電 (楊顏慈)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14日消息,近期該所研究人員與國外科研機構合作,對赫南特貝動物群進行了大量的採集及研究,取得了系列進展。
  • 景觀生態學的研究方法
    在景觀生態   1 3S技術    3S技術即遙感(RS)技術、地理信息系統(GIS)技術和全球定位系統(GPS)技術。遙感是一種以物理手段、數學方法和地學分析為基礎的綜合性應用技術,具有宏觀、綜合、動態和快速的特點。在景觀生態研究中,遙感提供了最重要的信息數據。
  • 武漢植物園在土地利用變化對土壤溫室氣體釋放影響的研究中取得進展
    武漢植物園在土地利用變化對土壤溫室氣體釋放影響的研究中取得進展 2018-01-03 武漢植物園 >  土地利用變化是全球變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土壤有機碳的動態有重要影響。
  • 北京硬核高校:科研取得重要進展,在生態學TOP期刊發文!
    北京林業大學森林經營教師團隊對張廣才嶺、長白山、小興安嶺300公頃大樣地中60餘萬株林木開展8-15年定位觀測,並設置了涵蓋東北天然林的地理網格狀監測樣地,大樣地與網格樣地共同構成了點面結合的研發平臺。近日,團隊在生物多樣性形成機制研究領域取得了重要進展。
  • 南京大學研究成果在《Nature Photonics》發表
    早在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初,南京大學研究組就採用晶體生長條紋技術生長出具有周期電疇結構的鈮酸鋰晶體, 研製出一維光學超晶格(非線性光子晶體), 實驗驗證了諾貝爾獎獲得者布洛姆勃根的準相位匹配原理,產生重要的國際影響, 開啟了一維非線性光子晶體在雷射變頻、量子光源等領域的廣泛應用。
  • 考研非統考專業介紹:生態學
    2、研究方向:  生態學的研究方向主要有:  01種群生態學  02生態系統生態學  03擾動生態學  04理論生態學  05環境生態學(註:各大院校的研究方向有所不同,以東北師範大學為例)  3、培養目標:  本專業要求學生具備生態學專業紮實和寬厚的理論基礎知識、系統的研究方向專門知識和堅實的實驗技能
  • 南京土壤所在土壤生物體型影響群落構建研究中獲進展
    土壤微生物多樣性產生和維持的微生物群落構建機制是微生物生態學的基本問題,控制微生物種內遺傳多樣性的進化過程包括突變、選擇、基因流動以及遺傳漂變,與之對應,控制微生物種間多樣性的生態過程包括物種形成、選擇、擴散和生態漂變。在微生物生態學中,選擇是確定性過程,漂變是隨機性過程,擴散和多樣化通常被認為是隨機過程,但在某些情況下也可以是確定性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