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篇NS!科學頂刊南京大學團隊再下一城

2020-12-12 全國產經平臺

【點擊右上角加'關注',全國產經信息不錯過】

導語

近日

南京大學張永光團隊聚焦全球變暖研究成果

取得重大突破,登頂Science

這也是南京大學近兩年

作為第一作者與通訊作者單位發表的

第十篇Nature/Science論文

這些發表在全球頂級學術期刊的研究成果

有哪些,跟著小南一起看下吧!

雙唯一!

12月11日,全球頂級學術期刊Science在線發表了我校張永光教授團隊聚焦於全球變暖的研究論文。該論文題為「Recent global decline of CO₂ fertilization effects on vegetation photosynthesis」第一作者為王松寒副研究員,張永光教授為通訊作者,居為民教授和陳鏡明院士為主要共同作者南京大學為唯一第一作者單位和唯一通訊單位

未來全球變暖的速率及陸地生態系統對全球變暖的響應是Science雜誌列出的未來25年需要解決的125個重大科學問題之一。工業革命以來,人類活動造成大氣中二氧化碳的濃度持續上升,在通過溫室效應導致全球變暖的同時,也提高了植被的光合作用速率(即CO₂施肥效應),增加陸地生態系統吸收大氣CO₂的能力,從而減緩全球變暖的速率。在全球尺度定量化評估CO₂施肥效應,並分析其時空變化格局,有助於準確評估全球陸地生態系統的固碳能力以及其變化趨勢,降低未來氣候變化預測的不確定性。

科研圖片

圖1整體β的下降趨勢

(A)1982年至2015年期間三個具有15年移動窗口的GPP衛星代理的β的時間動態。灰色區域表示平均值的每一側都有1 SD(n = 12,850)。 使用Mann-Kendall檢驗估計β時間序列的趨勢和統計顯著性(p值)。 (B)(左)在兩個15年周期內所有像素上的β的直方圖分布。 β是這三個衛星GPP代理的平均值。 (右)框表示β值的四分位數範圍(實線表示中位數),並且晶須延伸到四分位數範圍的一倍。 這兩個時段的中值β值及其SD會顯示在圖表上方。 星號表示兩個周期之間的β顯著不同,這是基於p

圖2β的整體下降趨勢

來自使用15年移動窗口的三個數據集的β趨勢的空間模式,報告為每年每100 ppm的百分比。 (A)來自三個衛星GPP代理的平均值。 (B)修訂後的EC-LUE GPP。 (C)由TRENDY v6整體確定的多模型均值GPP。 所有數據集均來自1982年至2015年。使用Mann-Kendall檢驗逐像素估計β像素的趨勢,帶有黑點的區域表示明顯的趨勢(p

圖3β殘留趨勢與葉面養分濃度的關係

根據空間混合效應模型計算的3846個樣本的站點平均年氣溫和年平均降水量後的葉N(A)和葉P(B)濃度結果。 表S5中顯示了模型性能和結果。 根據葉中的N或P濃度,將數據分類到50個箱中,以便清晰顯示。 紅點代表每個倉位的均值,藍線代表均值的SD。 灰色點代表原始的單個樣本,黑色線代表這些灰色點的線性回歸。 相關係數(r)和p值是根據原始數據(n = 3846)計算得出的。

圖注見右側

圖4 GPP對TWS的敏感性。

使用15年的移動窗口估算了乾旱(A),溫帶(B)和乾旱熱帶(C)氣候區的衛星GPP代理或TWS每單位變化的TRENDY GPP的變化。 靈敏度時間序列已標準化。 左側面板中的實線表示線性回歸。 陰影區域代表SE。 右側面板中的條和誤差條分別表示斜率和SE。

滑動查看更多

南京大學國際地球系統科學研究所和地理與海洋科學學院陳鏡明院士、居為民教授和張永光教授團隊在主持的全球變化重大科學計劃、全球變化及應對重點研發計劃、江蘇省傑青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國際合作等項目支持下,致力於植被遙感、全球陸地生態碳通量優化計算、全球陸地生態系統碳源匯演變特徵及其驅動機制研究。由張永光教授領銜的這項研究,基於團隊多年的不斷積澱,將植被遙感與全球變化生態學研究相結合,首次對近四十年全球CO₂施肥效應的時空變化格局進行了定量化評估。該研究成果對深入理解全球變化背景下陸地生態系統的響應機制、更為準確估算全球陸地生態系統碳收支、更為精準預測未來氣候變暖的速率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除此之外

近兩年登上國際頂級刊物的

南京大學重磅研究成果

還有這些↓↓↓

1

2019年2月8日,南京大學大氣科學學院汪名懷教授所領導的研究團隊在氣溶膠間接氣候效應研究上取得突破性進展,研究成果以「Aerosol-driven droplet concentrations dominate coverage and water of oceanic low-level clouds」為題發表在Science雜誌上。該成果提高了現有研究對人類活動引起的氣候變化的認識,也對預估未來氣候變化具有重要意義。

2

2019年2月27日,國際學術期刊Nature「Comprehensive search for topological materials using symmetry indicators」為題,發表了南京大學物理學院萬賢綱教授的科研團隊及其哈佛大學合作者的研究成果。這一成果系統地大規模搜索了整個材料資料庫,獲得大量拓撲材料線索,並以此為基礎設立了拓撲材料基因庫。

3

2019年3月13日,南京大學化學化工學院、生命科學學院戈惠明、譚仁祥和梁勇研究團隊首次鑑定出能夠催化[6+4]環加成反應的一類酶家族,成果「Enzyme-catalysed [6+4] cycloadditions in the biosynthesis of natural products」在線發表在Nature雜誌上。

4

2019年6月5日,南京大學現代工程與應用科學學院聶越峰教授課題組採用分子束外延技術對非層狀結構的氧化物鈣鈦礦材料進行單原子層精度的生長與轉移,結合王鵬教授課題組的透射電子顯微鏡的結構分析,成功製備出基於氧化物鈣鈦礦體系的新穎二維材料。由於氧化物鈣鈦礦體系具有優異的電子特性,該成果開啟了一扇通往具有豐富強關聯二維量子現象的大門該成果以「Freestanding crystalline oxide perovskites down to the monolayer limit」為題發表在國際頂級期刊Nature

5

2019年9月30日,南京大學化學化工學院史壯志教授課題組成果「Metal-free directed C-H bond activation and borylation」以南大為第一通訊單位發表在Nature上。該團隊發現了一類無金屬參與的精準碳氫硼化方式,該發現不僅為碳硼鍵的構建、天然產物及藥物分子的合成提供了新的手段,而且簡化了反應用料,降低了反應成本,避免了在藥物合成中重金屬殘留等問題,具有重要的合成化學價值和良好的工業應用前景。

6

2020年1月8日,南京大學物理學院高力波教授團隊領銜,協同學院四個青年學者團隊,以「Proton-assisted growth of ultra-flat graphene films」為題,在Nature雜誌上發表了將質子輔助生長用於高質量石墨烯製備的研究成果。這項工作,不僅探索出了一種可控生長超平整石墨烯薄膜的方法,更為重要的是,該團隊還發現了這種生長方法的內在機制,即質子輔助,這種方法有望推廣到柔性電子學、高頻電晶體等更多重要的研究領域

7

2020年1月17日,國際權威期刊Science以研究長文的形式在線發表了南京大學地球科學與工程學院樊雋軒教授、沈樹忠院士等的論文「A high-resolution summary of Cambrian to Early Triassic marine invertebrate biodiversity」。該研究利用古生物大數據、超算和遺傳算法等全新的方法和手段,基於化石記錄重現了生命演化歷史,改變了當前對古生代海洋生物多樣性演化的認知。

8

2020年5月27日,南京大學現代工程與應用科學學院朱嘉教授等相關研究成果以「Stable, high-performance sodium-based plasmonic devices in the near infrared」為題,在線發表於Nature雜誌。他們利用金屬鈉所具有的低熔點特點,發展了獨特的液態金屬旋塗工藝,製成了金屬鈉薄膜,首次揭示了金屬鈉膜的優異光波段等離激元特性。這一研究將為新型等離激元功能器件的發展提供新的機遇,具有裡程碑式的意義。

9

2020年6月26日,南京大學固體微結構物理國家重點實驗室王漱明、張利劍、王振林、祝世寧等與合作者在高維量子糾纏光源中取得重大突破,研究成果以「Metalens-array-based high-dimensional and multi-photon quantum source」為題發表在Science上。該工作對於發展具有更高信息容量和更高安全性的量子信息技術具有重要意義。

結語

讓我們一起

堅守科技報國初心

牢記科技強國使命

洞察變革於端倪

把握先機於初始

為科技強國貢獻更多南大智慧!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轉載自南京大學,所發內容不代表本平臺立場。

全國產經平臺聯繫電話:010-65367702,郵箱:hz@people-energy.com.cn,地址:北京市朝陽區金臺西路2號人民日報社

相關焦點

  • 十年磨一劍,基礎科研的不易,浙江大學連續發表多篇SCI頂刊論文
    基礎科研的重大突破在科技部不唯SCI論文的大潮流下,2020年3月5日,浙江大學再次在世界頂級科技期刊《nature》發表論文,這是2020年浙江大學收穫的第五篇頂級NS主刊論文,一月份兩篇《Science》,2月份一篇《nature》一篇《
  • 美國科學院外籍院士顏寧再發頂刊,第四篇了
    在國內落選中國科學院院士,到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執教一年半後就被評為美國科學院外籍院士的顏寧及其團隊繼5月13日發2篇Nature及6月8日6月15日晚,顏寧團隊和新南威爾斯大學楊洪遠團隊合作,在《Cell 》在線發表了題為
  • 顏寧課題組再發Cell!3個多月內第6篇頂刊
    據悉,文章的共同通訊作者為原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醫學院、現普林斯頓大學分子生物學系教授顏寧和清華大學藥學院教授尹航,共同第一作者為現已畢業的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博士蔣鑫、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博士後袁亞飛、清華大學化學系2016級博士生黃健與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2017
  • 南京大學一篇《nature》背後的故事,從倒數第一到博士延期的堅持
    主刊論文,甚至很多雙非高校都發表主刊論文,而南京大學卻多年未見一篇CNS主刊論文,而每年一篇CNS主刊論文成為中國名校的最低標配,因此南京大學在CNS主刊論文上得短板也成為被攻擊的對象,然而進入2019年後,南京大學CNS主刊大爆發,1月16日,南京大學大氣科學學院汪名懷教授團隊合作的論文被《science》發表,2月27日,南京大學物理學院萬賢綱教授的論文被《nature》發表,3月13日,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戈惠明
  • 4個月時間內第6篇頂刊
    據悉,文章的共同通訊作者為原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醫學院、現普林斯頓大學分子生物學系教授顏寧和清華大學藥學院教授尹航,共同第一作者為現已畢業的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博士蔣鑫、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博士後袁亞飛
  • 華中科技大學80後副教授三個月內發表兩篇頂刊PRL,一篇science
    2019年華中科技大學第一篇CNS主刊論文出現,這篇論文來自華中科技大學物理學院80後副教授祝雪豐和90後博士生的科研成果,祝雪豐副教授2014年入職華中科技大學,短短幾年就在華中科技大學快速的成長,2019年連續三個月在國際物理頂刊發表論文三篇,2019年2月9日一篇物理頂刊PRL,2019年3月8日一篇物理頂刊PRL,2019年4
  • 她雙非院校畢業,沒留過洋,3篇頂刊SCI,29歲成為211最年輕教授
    無論是高考的分數還是大學階段的教育資源,雙雙落後的情況下反超本來就是小概率事件。但再小的概率依然是有可能存在的。美女教授李珊告訴我們,事在人為,只要努力付出,一切皆有可能。李珊今年29歲,鄰家女孩的外表,清新脫俗的氣質。誰也想不到這位年輕的美女竟然是位大牛。她是211名校的教授,博士生導師。
  • 發表1966篇SCI!南京這所大學厲害了!
    南林在2020軟科中國大學排名中大幅進位2020年5月15日, "2020軟科中國大學排名" 正式發布,南京林業大學綜合排名大幅攀升,位列中國大學排名(主榜)第115位,較去年上升72位。2016-2019內地高校國家三大獎折合數統計,南京林業大學表現搶眼國家"三大獎"的獲獎情況是衡量高校科研水平、創新能力及其對國家和社會貢獻的重要指標。
  • 南京大學再發全球頂級期刊Science,聚焦全球變暖!
    論文第一作者為南京大學王松寒副研究員,張永光教授為通訊作者,居為民教授和陳鏡明院士為主要共同作者,南京大學為唯一第一作者和唯一通訊單位。南京大學國際地球系統科學研究所和地理與海洋科學學院陳鏡明院士、居為民教授和張永光教授團隊在主持的全球變化重大科學計劃、全球變化及應對重點研發計劃、江蘇省傑青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國際合作等項目支持下,致力於植被遙感、全球陸地生態碳通量優化計算、全球陸地生態系統碳源匯演變特徵及其驅動機制研究。
  • 南京大學譚海仁教授最新Nature Energy
    ▲第一作者:肖科, 林仁興, 韓巧雷;通訊作者:譚海仁通訊單位:南京大學在環境條件和1 Sun照射下,封裝好的疊層電池在溫度54~60℃下工作500 h效率能維持初始效率的88%。PL:利用FSA處理後PL光強為對照樣品的3倍,非輻射複合明顯減弱;PL壽命由64ns增加到188ns,載流子的的俘獲基本被抑制。2. OPTP:利用FSA處理後遷移率約為60cm2V-1s-1,電荷傳輸更好。3. TAS:1~7000ps內保持一致未發生明顯偏移,FSA添加後膜具有良好的相均勻性。4.
  • 南京郵電大學有機與生物光電子研究生導師團隊:逆襲成才,師德同行
    團隊簡介 2012年,南京郵電大學「有機與生物光電子」研究生導師團隊獲評教育部創新團隊,2015年獲得滾動支持。多年來團隊導師砥礪奮進,現有成員包括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1人、國家傑青2人、「萬人計劃」領軍人才2人、國家優青4人、青年長江2人、江蘇省傑青3人,江蘇省「六大人才高峰」高層次人才7人。
  • 南京信息工程大學第七次全球招聘 年薪最高100萬
    原標題:南京信息工程大學第七次全球招聘公告   一、招聘崗位及其學科領域   (一)國際合作研究基地招聘科研人員60名。   1、地球系統模擬中心(20名)   學科領域:全球模式、並行計算、海冰模擬、大氣輻射模擬、大氣化學模擬、對流參數化、數據同化和生物地球化學模擬等相關方向。
  • 直到2015年武漢大學才斬獲第一篇《nature》
    頭版首頁的論文2020年3月11日,世界頂級科技期刊《nature》在線發表了武漢大學物理科學與技術學院袁聲軍教授與國內外研究團隊關於石墨烯氣體通透極限的最新研究成果,武漢大學用頭版首頁的新聞做了報導,雖然石墨烯屬於非常熱度高的材料學科,但是該篇論文並不是屬於材料化工領域灌水的應用論文
  • 中國最好的十所醫科大學,第一名當之無愧!重慶醫科大學排第10
    一、北京協和醫學院北京協和醫學院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直屬的唯一一所重點醫科大學,與中國醫學科學院院校一體,是中國國家級醫學科學學術中心和綜合性科學研究機構。北京三、南京醫科大學南京醫科大學,簡稱南醫大,
  • 南京大學等聯合主辦「自然學術會議-納米光子學和集成光子學」
    南京大學等聯合主辦     2018年11月9日至11日,由南京大學、《自然-電子學》、《自然-材料》、《自然-納米技術》、《自然-光子學》等聯合主辦的自然學術會議-納米光子學和集成光子學(anatureconference on Nanophotonics and Integrated Photonics 2018)在南京召開。
  • 他是材料科學家第一人,頂刊發SCI如灌水一樣容易,中科大的驕傲
    目前,世界上公認的四大頂級期刊分別為《細胞》(Cell),《自然》(Nature),《科學》(Science),《美國科學院院報》(PNAS)。無數科研工作者研究一身,也未必能在這種頂級期刊上發表一篇論文,但也有人在這些頂刊上發論文如同論壇灌水般容易,楊培東就是這麼一位牛人。楊培東1992年畢業於中科大應用化學系,1993年赴美哈佛大學求學,1997年畢業獲博士學位。1999年完成了18個月的博士後研究,應邀加入加州伯克利分校化學系。
  • 中科院院士楊經綏已加盟南京大學地球科學與工程學院
    中科院院士楊經綏已加盟南京大學地球科學與工程學院 澎湃新聞記者 石鳴 2019-09-23 09:50 來源:澎湃新聞
  • 2017江蘇南京大學招聘生命科學學院專職科研崗1人公告
    因工作需要,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楊永華教授課題組招聘專職科研崗研究人員1名:一、崗位描述該崗位採用「基因組-結構解析-功能應用」的研究思路,開展紫草全基因組測序工作並進行深入的分類和演化研究。現熱忱歡迎有志於此的青年才俊加入我們的隊伍,進一步拓展相關領域的研究,以期取得突破性進展。二、應聘資格1.
  • 南京大學科研團隊實現光的波粒二象性可控疊加
    南京大學馬小松教授團隊實驗成果於當地時間9月2日被自然雜誌子刊《自然-光子學》報導。 《自然-光子學》子刊網頁截圖中新網南京9月3日電 (記者 申冉 通訊員 齊琦)光究竟是波還是粒子,還是二者的疊加?3日,記者從南京大學獲悉,該校物理學院馬小松教授團隊日前成功演示了單光子波動性和粒子性的非局域可控疊加,該項成果於當地時間9月2日被自然雜誌子刊《自然-光子學》報導。延遲選擇實驗中實現量子波粒疊加的藝術圖。